2010年1月31日星期日

在戾气冲天的气氛中谈什么?

图为2008年9月底布达拉宫广场上的景象(Twitter推友威廉退尔提供。)

在戾气冲天的气氛中谈什么?

文/唯色

本周二,所发生的与西藏密切相关的事件是,马拉松式的藏中会谈在腥风血雨的零八年之后又一次启动了。匪夷所思的是,达赖喇嘛的特使们首先抵达的地点竟然是湖南,这想必不会出于特使们自己的愿望。湖南有什么呢?辛辣的湘菜?还是更为著名的“革命圣地”韶山?那可是五十年前,声称要把西藏人民从帝国主义势力的手中解放出来,而派大军进入西藏的毛泽东的出生之地。难道是要让达赖喇嘛的特使们沿着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去毛的故乡“感恩先烈伟绩重温红色记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吗?

媒体再次注意到这姗姗来迟的会谈,纠结于是否会有某个结果。结果自然是有的,那就是毫无结果。与之前的每次会谈一样,依然是始于谈而止于谈,作为藏人这方,很遗憾,再次扮演的是“陪练”的角色。声言对会谈抱有希望者,如果不是两眼一抹黑,完全看不清谙熟“三十六计”或“孙子兵法”的中方面目,那就是太虚伪了,不过是在表面上做出赞许的样子,而内心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多的声音在说,谈总比不谈好,只要在谈,就意味着双方有接触。没错,这也是事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势之下,对话都是头等大事。

可无论如何,对话的基础都应该是平等和真诚,否则谈有何益?而且,对话者至少应该持有起码的礼节,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尊重自己。然而,言犹在耳的是,这一年多来,中方的会谈代表、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在面对公众的电视上,多次用极其蔑视的口气称达赖喇嘛的特使是“嘉日那些人”。实在无法想象,傲慢的朱副部长再次与他鄙夷的“嘉日那些人”见面时,脸上是否会挤出一丝微笑。如果这就是政治,那简直太龌龊、太伪善!令人悲哀的是,我们似乎没有选择,我们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吗?比如,就像萨义德在评述巴勒斯坦现状时说:“只有当我们尊重自己并且懂得我们斗争的真正尊严与正义时,只有在那个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为什么不管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跟我们团结在一起。”

应该提醒外界也要提醒自己的是,就在这次会谈之前,前国家宗教局局长、现专事对宗教人士“洗脑”的中共高官叶小文发表文章,称近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和其他藏区一些寺庙的“体”膨胀了--既有数量、体量的膨胀,也有功能的膨胀,有的寺庙“养了一批懒人,藏了几个坏人”;与此同时,作为“神”的达赖喇嘛,俨然政教合一的“政治领袖”,也太越位了;为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西藏跨越式发展相适应,“体”要消肿,“神”要定位,“教”要改革。

叶的“消肿”之说充满戾气。他是把哪些藏人视为“肿块”甚至“肿瘤”的呢?他所谓的“消肿”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在北京的一位维权律师对我说过,他注意到这几年来,当局在想法收拾藏人知识分子,网上一搜索,被捕的的几乎都是藏区的藏人知识分子,这种做法往往不是真正的打击犯罪,而是明显地扼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是的,从安多、卫藏到康地,从寺院、民间到网络,一个个传统的、现代的知识分子轻则被驱逐,重则被判刑,其错误或者罪行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而对藏人知识分子予以如此严酷地“消肿”,其用心不可谓不深远;而这暴戾之气如同总是弥漫北京的大雾,我们必须认清被遮蔽的道路。

2010-1-27,北京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

与达赖喇嘛会谈:中国诚意几何?

中国的“形象大使”一个个都是颐指气使的暴发户样儿。

Talking with the Dalai Lama: How serious is China?
与达赖喇嘛会谈:中国诚意几何?


作者: Mayank Chhaya
译者:JOHN LEE
文章来源:http://www.newkerala.com/news/fullnews-40275.html

It is hard to tell whether their accuracy is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or not but it is always amusing to read the way China frames its public pronouncements on Tibet in general and the Dalai Lama in particular.

很难说是否是由于翻译原因而损失了准确性,中国政府关于西藏整体或是特别针对达赖喇嘛的公开声明的构架方式总是让人读来觉得可笑。

As the long-stalled talks between Beijing and the Dalai Lama's special envoys begin,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Ma Zhaoxu has one piece of advice for the 75-year-old Tibetan leader: "We hope the Dalai Lama will cherish this opportunity and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request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在长期中断的北京与达赖喇嘛特使之间的会谈重新开启之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给这位75岁的西藏领袖提了个建议:“我们希望达赖喇嘛珍惜这次机会并对中央政府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

The choice of the word "cherish" is unmistakably made to underscore the patronizing tone of the statement. It is almost as if a stern parent is telling an errant child after a timeout: "Now that you have learned your lesson, here, cherish this lollipop." The idea that someone who has been forced to spend over five decades of his life away from homeland should be grateful that those who caused him to leave may occasionally condescend to talk to his representatives would have been amusing but for the underlying seriousness of the issue.

选择“珍惜”一词无疑是为了强调声明所传达的恩人般的口气。这几乎像是一个严肃的家长在一个停顿之后告诉犯了错的孩子:“现在你已经吸取教训了,来,好好珍惜这颗棒棒糖。”要一个被迫背井离乡50多年的人对迫使他离开的人心存感念,仅仅是因为此人偶尔屈尊俯就般地与他的代表进行会谈而非认真地对待问题本身,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By its very definition people "cherish" things which are either rare or special or both. It is true that the talks between China and the Dalai Lama are rare, but whether they are special is a matter of opinion. For Beijing, the very fact that it deigns it fit to even engage him in a dialogue at all, even if it is about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dialogues, is special in itself. There is always a barely concealed dismissive tone when it has anything to say about the Dalai Lama and his efforts to reach out for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从准确的定义上讲,人们会“珍惜”那些或是稀有或是特别或是二者兼有的东西。的确,中国与达赖喇嘛之间的会谈堪称稀有,不过这样的会谈是否特别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对于北京而言,它认为甚至与达赖喇嘛直接对话都是一件屈尊的事情,哪怕这只是为了给将来的对话创造基础,这个不争的事实实属特别。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达赖喇嘛以及他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努力,(中国政府)都带着难以掩饰的轻蔑语气。

When the talks broke down in November 2008, although there was no specific reason given, there was a widely held belief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s unhappy at the Tibetan demand for autonomy and the accompanying assertion that it was not in conflict with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As always this time around too the Dalai Lama's office is taking a tactful approach. His spokesman Tenzin Takhla was quoted as saying that the talks are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rying to find a mutually agreed solution."

当会谈在2008年11月中断时,尽管没有给出具体的理由,不过人们普遍相信中国政府对西藏要求自治并同时声言这与中国宪法并无抵牾感到不快。同以往一样,这一次达赖喇嘛办公室依然采取了一个圆滑的方法,用他的发言人丹增塔拉(Tenzin Takhla)的话讲就是会谈是“达成双方都同意的解决方案的重要途径。”

Care was taken by Beijing to point out that the 10th round of talks since 2002 were sought by the Dalai Lama, lest it be misconstrued by anyone that China felt obliged to resume them. Beyond the finely tuned choreography of such talks, it is not known what the specific agenda of the latest talks is going to be.

北京方面小心谨慎地指出从2002年开始的第10轮会谈是应达赖喇嘛的要求而开启的,为恐被别人误解为中国觉得有必要重开会谈。除了类似的会谈必备的经过精心编排的表象,人们不知道上一轮会谈到底要谈些什么。

There has been nothing to indicate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specifically requested China to resume the dialogue. In what was widely seen as a move aimed at pleasing China, President Barack Obama chose not to meet the Dalai Lama weeks before his first state visit to Beijing in November last year. It was then believed that Washington could leverage this gesture to restart the dialogue between Beijing and the Dalai Lama.

还没有迹象显示奥巴马当局具体要求过中国恢复对话。作为被普遍认为是为了讨好中国的一项举动,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在去年11月对北京进行第一次国事访问前几个星期选择了不会见达赖喇嘛。后来人们相信华盛顿是故意做出这种姿态来推动北京和达赖喇嘛之间重新开始对话。

A little over two months after that visit the resumption of the dialogue may in part be interpret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at. However, considering that the last nine rounds of talks in eight years ended without anything tangible being achieved, it is anybody's guess what the tenth round could produce. One indication of how flippant the mood in China gets when it comes to Tibet and the Dalai Lama was a piece titled 'A look at the Dalai Lama's ridiculous Indian heart' in the People's Daily Online on January 22. It was apparently prompted by some reports that the Dalai Lama might consider becoming an Indian citizen, something which has no official sanctity.

对话的恢复仅距那次访问刚过两个月的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访问的成果。不过,考虑到8年中9轮无果而终的会谈,任何人都能猜到第10轮会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1月22日登载在《人民日报》网站上的一篇题为《看一看达赖喇嘛荒谬的印度心》(A look at the Dalai Lama's ridiculous Indian heart)(原文见http://chinatibet.people.com.cn/6876597.html——译者注)的文章显示了中国在涉及西藏和达赖喇嘛问题上的态度是多么轻慢无礼。这篇文章明显是受了一些有关达赖喇嘛或许考虑要成为印度公民的报道的刺激,而这些报道并没有官方根据。

"According to reports on January 16, 2010,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rence in Gujarat State, India, the Dalai Lama remarked that due to the fact that he was from purely Tibetan parents, he was Tibetan in appearance, but an Indian in spirituality. Thus, his comments and ideas originate from Indian traditions," the site wrote.

“据2010年1月16日的报道,在印度古吉拉特邦举行的国际佛教大会开幕式期间,达赖喇嘛说基于父母是纯粹的藏人这一事实,他在外表上是藏人,但是在心灵上是印度人。因而,他的思想观念源自印度传统,”网站这样写道。

"The Dalai Lama pleases his Indian masters not only by showing his willingness to be a "son of India," but also by effacing the originality of the Tibetan culture. The Dalai Lama uses such words to dwarf the rich Tibetan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He could not be more subservient. In fact, another reason why the Dalai Lama calls himself a "son of India" is that he intends to deny his Chinese citizenship," it said.

“达赖喇嘛不仅用表白希望成为‘印度的儿子’的手段来讨好他的印度主子,而且还抹杀西藏文化的源流。达赖喇嘛用这些话将独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西藏文化侏儒化。他卑躬屈膝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实际上,达赖喇嘛称自己为‘印度的儿子’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企图否认自己是一个中国公民,”文中这样说。

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Newsweek:修正航线

在藏中第9次会谈之际,《Newsweek》发表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又是出于一个善良的、美好的、泡沫的愿望而已……

Course Correction
修正航线


China has failed, despite billions of dollars in aid, to win over Tibetan loyalty. And now Beijing is finally realizing just how badly it mishandled things.

尽管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中国依然无法获得藏人的忠诚。现在北京终于意识到它的西藏政策是多么地南辕北辙。

(Hannah Johnston / Getty Images)

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could achieve rapprochement with President Hu Jintao.
至尊第14世达赖喇嘛有望与胡锦涛主席达成和解


作者:Sudip Mazumdar
译者:JOHN LEE
原载于:《新闻周刊》(Newsweek)

After the mass riots there in March 2008, Tibet faded once again into relative obscurity—the province of foreign-affairs wonks, adventure tourists, and a few well-organized protest groups who object to China's rule there. But during that time, Beijing has come slowly to two painful realizations. First, the restive plateau it had treated for decades as a colony is central to its national plan: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re "vital to ethnic unity,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resident Hu Jintao recently told his Politburo. And second, a corollary realization: China's government has been mishandling the issue of Tibet all along.

在2008年3月的大规模骚乱之后,西藏又一次相对地淡出了人们视野——无论是国外事务政策专家、探险旅游者,还是一些反对中国在西藏统治的组织良好的抗议团体。但是,在这期间,北京终于逐渐痛苦地明白了两件事:第一,这个几十年来一直被当做殖民地对待的难驯的高原是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心:胡锦涛主席最近对政治局说,发展与稳定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第二,这是个必然的结果,中国政府终于认识到它对西藏问题的处理完全是南辕北辙。

It's true that the government in Beijing bridles at anything that reeks of secessionism. Just last week, Hu kept up his public attack on the "separatist forces led by the Dalai clique." The Chinese leadership is against the "meaningful autonomy" demanded by the Dalai Lama, who is described over and over as a "separatist" bent on fomenting trouble and splitting Tibet from China.

一个真切无误的事情是,北京政府试图压制任何分离主义的苗头。就在上个星期,胡还在公开抨击“达赖集团领导的分裂势力”。中国领导人反对达赖喇嘛所要求的“有意义的自治”,达赖喇嘛一再被(中国政府)描绘成一个致力于制造麻烦并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分裂分子”。

2008年发生在奥运临近时的抗议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But though local riots looked bad in the press, they never really threatened control of Tibet. And the Dalai Lama has consistently maintained that he does not want to separate Tibet from China. World leaders who have met him seem convinced of his sincerity and nonviolent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Tibet issue.

尽管从媒体上看当地的骚乱似乎很严重,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威胁到(中国)对西藏的控制。而达赖喇嘛一直坚持他并无意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会见过他的世界领导人似乎相信他的诚意以及解决西藏问题的非暴力手段。

So as concerns about actual separatism receded, China's leaders recognized they really need a plan to govern the province. The money they had spent to buy the loyalty of Tibetans ($45.6 billion since 2001 for roads, trains, and housing complexes) had more or less come to nothing. "Even the most massive infusions of funds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buy the affection of the people," says Tibetologist Parvez Dewan, who has just coauthored a book called Tibet: Fifty Years Afterwith Siddharth Srivastava. "You can't get rid of the alienation of a people through development." Even in the less-authoritarian neighboring Chinese provinces of Sichuan, Gansu, Yunnan, and Qinghai—where a majority of the 6.5 million Tibetans live—discontent among ethnic Tibetans is widespread. (Nearly 1,500 monks from the famous Labrang Monastery in Gansu province took to streets in the 2008 uprising that also sparked Tibetan protests in Qinghai and Sichuan.)

因而当现实的分裂主义担忧消退之后,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他们的确需要一项控制这一地区的计划。他们用来收买西藏人忠诚的资金(2001年以来在公路、铁路、住房等项目上投入的资金约为456亿美元)或多或少地打了水漂。“即便是最大规模的资金注入也从来没能买来西藏人的感情,”藏学家帕维茨•德旺(Parvez Dewan)说,他与西德哈斯•斯里瓦斯达瓦(Siddharth Srivastava)合著了《西藏:五十年之后》(Tibet: Fifty Years After)一书。“你无法通过发展消除人们的异心。”甚至,在控制相对不那么严厉的周边中国省份,诸如四川、甘肃、云南和青海——这里居住着650万西藏人口的大多数——藏人中的不满情绪也相当广泛。(2008年的起义中,甘肃省拉卜楞寺有大约1500名僧人走上街头,这也触发了青海和四川的藏人抗议。)

That's why last week, after nearly 15 months of trading barbs—Beijing had shut down relations after the Olympic spotlight went dark—China's leadership invited the Dalai Lama's government in exile (based in the north Indian town of Dharamsala) back to talks about the province's future. Soon, two of the Dalai Lama's representatives, Lodi Gyari and Kelsang Gyaltsen, left for China along with three of their aides.

正因为如此,在中断往来大约15个月之后——在奥运会的聚光灯熄灭之后,北京终止了双方的联系——中国领导人邀请达赖喇嘛的流亡政府(设于印度北部城镇达兰萨拉)回到谈判桌上来讨论西藏地区的未来。不久,达赖喇嘛的两名代表嘉日洛地(Lodi Gyari)和格桑坚赞(Kelsang Gyaltsen)以及他们的三名助手将动身前往中国。

These talks are not going to solve the 50-year-old problem, which began with the Dalai Lama's escape from Tibet after a failed uprising against the invading Chinese Army in 1959. But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esident Hu (who was himself in charge of Tibet in the late 1980s) seems serious about helping to develop the province.

这些谈判不会解决长达50年的问题,这一问题起始于1959年反抗中国军队入侵的起义失败后达赖喇嘛逃离西藏。但是胡锦涛(他曾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担任西藏领导人)当局似乎认真考虑如何帮助这一地区发展。

Fifty Years After brims with surprise at the affluent, breathtakingly planned city that Lhasa has become—with sparkling six-lane roads and glass-front shops that sell all the top international designer labels. "But we could not find any Tibetan who showed his loyalty to the Chinese," says Dewan. The authors also found that Tibetans remained excluded from most senior-level jobs. For example, of the nine top officials in the Tibet Mineral Development Co. Ltd., seven are ethnic Han Chinese, the largest group in China. (Officially the province is run by an ethnic Tibetan governor named Pema Thinley, a hawkish military commander, but real power lies with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Zhang Qingli, an ethnic Han.) Similarly, they point out that of the nearly 13,000 shops and restaurants in Lhasa, barely 300 are owned by Tibetans. "And despite the threat of punishment, we found deep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or the Dalai Lama," says Dewan. Tibetan exiles say that nearly 60 percent of Lhasa's more than half a million people are now Han Chinese immigrants, although the Chinese-government census disputes that claim. But Dewan and Srivastava point out that the vast number of Chinese troops and officials, as well as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Chinese traders and businessmen, are not counted in Tibet's census. "You can see nattily dressed handsome Chinese men and women everywhere in Lhasa," says Dewan.

《五十年以后》一书对拉萨已经成为一座如此富足并规划得令人吃惊的城市充满了惊叹——崭新的六车道的道路、窗明几净出售各种世界顶级名牌商品的店铺。“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西藏人表现出对中国人的忠诚,”德旺说。作者还发现藏人依然被排拒与绝大多数的高级别工作岗位之外。例如,西藏矿业有限公司(the Tibet Mineral Development Co. Ltd.)九名高管中有七名是汉族人,(形式上这一地区由一位名叫白玛赤林的藏人主席领导,他是一名鹰派的军事将领,但实权则掌握在汉人党委书记张庆黎手中。)同样,他们还指出在拉萨将近13000个商店和餐厅中,仅有300个属于藏人所有。“而尽管面临受到惩处的威胁,我们依然看到了对达赖喇嘛发自内心的尊崇,”德旺说。西藏流亡政府说,在拉萨五十多万人口中现在有超过60%是汉人移民,而中国政府的人口普查(数据)则驳斥了这一说法。但是德旺和斯里瓦斯达瓦指出,大批的中国军队和官员,以及由汉族的生意人和商人组成的流动人口没有计算在西藏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在拉萨,你到处可以看到衣着光鲜的汉人男女,”德旺说。

Suddenly, then, the Dalai Lama is not the problem but rather a pivotal part of the solution. As Tibet expert and author Robert Thurman says, the Dalai Lama is the key to giving China legitimate sovereignty over Tibet as an autonomous region within China because he would inspire his people to stay inside China in case of a referendum on independence. His growing following within mainland China (the number of Chinese Buddhists attending the Dalai Lama's teaching sessions in Dharamsala is growing quickly) can also help calm the simmering discontent among the Chinese who have been left untouched by the benefits of China's impressive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s created a hunger for spiritual growth.

现在忽然之间,达赖喇嘛不仅不是个问题,相反还是(西藏问题)解决方案的枢纽之所在。政府西藏问题专家和作者罗伯特•瑟曼(Robert Thurman)所说,达赖喇嘛是让中国获得对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的合法主权的关键,因为一旦进行独立公投,他能够鼓励他的人民留在中国。他在中国大陆日益增多的追随者(参加达赖喇嘛在达兰萨拉举行的开示法会的中国佛教徒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也能有助于平息中国人中间暗流涌动的不满情绪,这些人没有获益于中国迅猛的经济增长,他们渴望得到心灵上的提升。

The Dalai Lama will be 75 in July. He is revered by the Tibetans and admired around the world. Any deal with him will have the unquestioned legitimacy and support that is so vital to China's aspirations. And his absence will spell uncertainty and a lack of moral authority over Tibetans—which can only hinder China's aim of becoming a global superpower.

到今年7月,达赖喇嘛将年届75岁。他受到藏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与他达成的任何协定都将获得毋庸置疑的合法性和支持,而这对于中国的愿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他的缺位则意味着不确定性和缺少对藏人的道德权威——这必将阻碍中国实现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目标。

It would be naive to expect President Hu to recant overnight the Tibet policies that he himself devised and executed over the years. But it's not quite so farfetched to see him inching in that direction during his last few years in office as China's supreme leader, or even organizing a face-to-face meeting with the Dalai Lama before he leaves. It would not only make him a frontrunner for a Nobel Prize but also bring China the respect and admiration that it so acutely lacks.

指望胡主席在一夜之间改变他自己制定并执行多年的西藏政策未免有些天真。但是作为中国的最高领袖,在他执政的最后几年里,看到他向着这个方向逐步改变,甚至在他离任之前安排与达赖喇嘛的直接会谈也并非天方夜谭。这不仅能使他成为诺贝尔奖金(获奖候选人)的领跑者,还能给中国带来它所急缺的尊重和赞赏。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嘉央诺布:高原圣殿:图伯特往昔的野生动物和自然保育


(唯色:这是一篇让我爱极了的美丽文章,让我回到往昔的图伯特。并且,其重要性如作者所言,乃是出于“对与图伯特有关的环保斗士们,提供一个文化与历史的参考坐标,以对照我们现在所掌握、不断增加又非常使人忧心的、中国在世界屋脊上‘生态屠杀’(ecocide)的各种信息。”感谢嘉央诺布,感谢悬钩子…… )


High Sanctuary: WILDLIFE AND NATURE CONSERVANCY IN OLD TIBET
高原圣殿:图伯特往昔的野生动物和自然保育

High Sanctuary:High Sanctuary:作者:嘉央诺布(Jamyang Norbu )
译者:台湾悬钩子

【译自嘉央诺布博客 Shadow Tibet

九零年代末期有一天傍晚在梅洛甘济,一些最近从拉萨来的我的朋友,带着达札仁波切来我家。他是1951年左右圆寂的前摄政王的转世化身。仁波切在五九年起义的时候,还只是个小男孩,但在其后的镇压里,他也跟一些年轻的朱古一起被囚禁:热振仁波切、康卓仁波切(Khardo Rimpoche)、直贡法王(Drigung Kyapgon)(译注1)等都一起被关在一个特别的处所进行劳动改造。邓小平的“自由化”后,这些年轻的喇嘛都被释放,而且得“平反”。达札被任命为西藏佛教协会的副主任之一。当然,仁波切从拉萨来到达兰萨拉,是为了朝见尊者,然而他年纪尚轻又很活泼外向,所以我的拉萨朋友们认为他也许会喜欢跟我聊聊。

那是个值得回味的晚上。仁波切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讲,虽然他只喝茶,但那天他就像我们这些喝啤酒与甜酒的人一样兴致高昂。仁波切与其他年轻的朱古被关押在一个特殊的处所,他们在那里不只像其他博巴一样必须挖沟渠、拖拉“夜土”(用来作肥料的人类粪便,译注2),在中国人典型的“虐待兼教训”的方式指定下,他们还必须做屠夫与渔夫,以亲身体会佛教徒悲悯心乃谬误虚伪之马列主义教育。仁波切变成一位渔夫,并且在羊卓雍措与羌塘瑰伟的纳木措水里捕鱼。在许多故事中,他告诉我们,有一天晚上他们的渔网被一个极大的生物缠住,弄得他们的汽船几乎翻船,然后那不知是什么的生物挣破网逃走了。

“俊”的好渔夫

仁波切也讲起他在“俊”(Jun)区捕鱼的事情。该地区崎岖多岩,土壤贫瘠,所以居民必须捕鱼为生。我知道那个地区,是因为该地方的人在五九年前,一向有自己的藏戏(ache-lhamo)剧团。仁波切说他遇到一些当地的渔夫,他们使用传统牦牛毛编织而成的渔网。他注意到他们渔网编织的方式,特别是网眼很大这一点,他问他们,为什么不用中国人用的尼龙网,网眼小多了。

其中一位年纪比较大的俊巴(Jun-pa,俊人)告诉仁波切,过去的图伯特政府规定他们渔网的网眼大小。当地的地方官员会定期来“俊”检查渔夫的渔网,以确保政府规定几个手指头(我忘了究竟几个)可以穿过的网眼尺寸确实受到遵守。官员也会向当地百姓们宣读某种像是诏令的文字,还告诉他们,网里面不准抓小鱼、鱼苗,好让小鱼们可以成长繁衍,不然的话,最后就没有大鱼,对俊地区人民的生计(tsowa)有负面的影响。达札仁波切似乎对于俊地区的渔民被灌输了十年西藏邪恶旧社会(chitso nyingpa)的共产主义宣传,却还是相信他们的老作法才是正确的,也还是相信图伯特政府的规定才是对的,而感到印象深刻。

讲这个故事时,我有点太啰嗦了,但我希望读者们能充分领会这个环境故事的现实面。我们博巴对我们这个民族长久以来,不仅对动物仁慈,而且不会像中国人现在那样,以惊人盲目又贪婪的方式,剥削利用我们的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而感到骄傲当然是没错的。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一直没有办法把我们社会与文化里这一个正面又值得欣赏的面向,以一种有助我们的要求的方式来呈现--我们的要求就是自己统治自己、自己照顾我们的土地与环境。

我感觉到我们错了,我们把我们的情况,几乎完全以宗教情感的方式来呈现,我们把我们自己描绘成甚至连一只蚊子也不忍心杀死的那一类人,对我来说,大体上所强调的,似乎是我们官方意识形态所主张的那种和平安静主义。这一点反映在电影《西藏七年》里面一幕让人颇感尴尬的场景:电影中,博巴工人与僧人狂热地从一个建筑工地拯救蚯蚓,而整个尊胜寺(Namgyal Monastery)忙着为那些虫的亡灵举行超渡法会(“在前世,这条无辜的虫是你的妈妈、你的爸爸。请不要再伤害它们了!”)。这一幕值得上《周末夜现场》的场景在银幕上播出时,我很想钻到椅子底下躲起来。

图伯特政府并不是告诉俊的子民(mi-ser)说打渔是一种不符佛教精神的作为。此区的人民当然也必须营生、缴税。所以虽然传统上图伯特对于打渔这件事,有宗教情感上无法认同的倾向(1),却必须对俊巴、以及其他拥有类似情形的人网开一面。所以图伯特政府立法定则,以确保渔民(还有农民、牧民、采金矿者与其他人)都不会滥用资源,不会过度到破坏当地环境、甚至影响到其他所有人--还有他们自己--生计的程度。俊的渔夫也获准许,得以在拉萨与其他市镇村庄出售他们的渔获。然而为了遵守宗教礼节,小贩们会叫着“chu-labu say”(卖水萝卜)。当然没有人会因此被骗,但礼仪就此遵守了。某些拉萨人挺喜欢在吃糌粑的时候,来上一碟nyap-jen(生鱼片),以蒜头跟辣椒调味。

不管图伯特种种环保习惯背后的宗教观念如何崇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图伯特政府、宗教、社会机构,皆以实际又具体的方式来实践这些措施:透过立法、道德规章、年度庆典、风俗习惯、与保育机构等,而这些都被勤勉地纪录在政府的档案里,并定期向图伯特人民宣传公布。这大概使得图伯特变成世界上少数几个在二十世纪之前,就以这种出人意料的现代方式,从事长期生态保育计划的国家之一。

《山谷令》

图伯特政府努力宣传、并使老百姓都明晓的、有关于野生动物保育的法律与惯例,就是《山谷令》((ri-lung tsatsik)。这份诏令每年在拉萨默朗钦莫庆典(祈愿大法会)举行以后颁布,其副本并发送到图伯特各地,每个地区的政府里去。专门研究图伯特法学的学者,蕾贝卡‧法兰奇(Rebecca French)访谈了“达赖喇嘛私人办室的一位前职员,他在数年的公职生涯里,腾抄了数百次(该份诏令)……。”政府文员腾写数百份诏谕的工作“……在新年结束后立刻开始。”他也“证实该诏令长达四十五行,使用最优美的书法,质量最佳的纸张书写,诏令的上方与底下还盖红色的大印。”(2)

当此诏令送到地区政府的总部时,地区裁判官/长官“宗本”必须首先把此份折叠好的文件放在头上。然后再把它放在柏枝与桑(译注3)所产生的熏烟上净化,才打开文件阅读。第二天,该地区的居民会受召前来,在地区政府所在的宗堡(Dzong)或城堡前的庭院里聚集。宗本接着会对他们高声朗读整份诏令,再念达赖喇嘛或摄政王的全名以及头衔、颁布诏令的藏历年份与日期,然后再提到文件上盖的官方印玺。接下来他会警告大家,如果违反诏令的话,会有处罚,而且大家不能以不知道这件事作借口,因为大家都已经听到此令的内容了。接着,宗本会把文件挂在“宗堡大门楣上的一块木板上头”。有时候此令是展示在帐篷(canape)下、或一个有掩蔽的空间里。一旦官员回到城堡里,所有的人就会聚集在诏令旁边,阅读诏令上的文字,或者用头碰触它,藉此得到达赖喇嘛的祝福,因为大型红色官玺就代表他。



图说:在石制公布栏里《山谷令》。照相:休‧理查德森。

这份文件大概四十英吋宽、八十至一百英吋长,使用的是单张无接缝、为此目的而特别制造的藏纸。其上的书法无一例外总是非常优美,并且总是使用朱匝(druk-tsa)体来书写。这些诏令有许多都以吉祥的符号来装饰。我看到的其中一份,纸张的最上头饰有金色的佛塔屋顶、文字的两旁还画着从两个宝瓶(bhumpa)里长出来、延着两根长柱蜿蜒而上的花朵图案。在达赖喇嘛或摄政王的印玺下面,有时还画着一小朵莲花,而这朵莲花有时候是握在一只雪狮或是大鹏金翅鸟(garuda)的爪子里。

这种诏令有标准的开场白,它首先描述图伯特是“雪域”,是佛陀的教诲受到遵守的地方,并且概括描述每位博巴所拥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它也指示政府官员,不论中央或地方,要以无私的态度公平审判,并告诫他们不可以剥削人民。主要的内容也许还包括“……政府的贷款、私人贷款、合约等规定利率详情。”其中一个诏令特别禁止任何贷款收取复利。在此例中,这大概让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会相形见绌,显示图伯特政府是一个十分开明的机构。

《山谷令》一般是到了中段才开始谈到野生动物保育的问题。下面的摘文很巧合地是引自图伯特摄政达札仁波切于1944年所发布的命令:

“……为了佛法、为了利益有情众生,图伯特各区的首长、官员、村长皆受此令,除了鬣狗(原文如此:应指phara,即野狗)与野狼以外,必须禁止对所有动物的杀戮。水里的游鱼与水獭、山丘与森林里的动物、空中的飞鸟、所有被赋予生命的动物,不论大小,都必须受保护与拯救。首长们必须监督此令内容受到彻底地执行。”(3)

以下第二段摘文是来自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01年所颁布的诏令,由纽约的丹增曲札博士(Dr. Tenzing Choddak)翻译成英文:

“从藏历年的一月,也是纪念佛陀殊胜成就之节日(mon-lam chen-po,默朗钦莫,祈愿大法会)开始,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所有的博巴都必须严格遵守禁猎令。不准杀老虎、雪豹、棕熊、野狗与老鼠。一般而言,鸟类、未驯化的动物、鱼类、海豹(原文如此:应为水獭)与肉食性的野生动物,都包括在此禁令涵盖的范围里。……(虽然)官方的命令会经常发布,地区的官员,特别是在内地者,不应该为了疏忽或个人的贪欲而放松对上述禁猎令的监督……从现在开始,一定要仔细地研究、解释、传播此禁令,不得有误。所有生物的生命,不论大小,都不得伤害,以促进所有有情众生的和平与快乐。”(4)

老图伯特已故的一位政府官员,也是一位学者,索朗东觉哲彤(Sonam Tomjor Tethong)曾经告诉我,禁止杀死猛兽如野狗或野狼(phar-chang)的命令,依照当时的情况,可能每年不同。例如,假如牧人因(狗、狼)而损失许多牲口,度过了一个特别难过的冬天的话,那么杀死这样的猛兽还是可以的,或者假如这样的猛兽数量太多的话,也是可猎杀的。但如果国家遭逢灾难,或者遇上达赖喇嘛的“本命年”(kag)年,所有的狩猎都会遭到彻底禁止。

一位研究图伯特的西方学者,注意到每年禁止杀死野生动物的命令都会特别指定一段时间与具体细节,写道应该要考虑到此禁猎的时期“……与大型的野生动物之怀孕与生产季节吻合。”他又进一步提到“……我所访问的许多博巴都证实,当时的人已经有一种前现代的意识,知道哺育与怀胎时期是应该禁猎的。”(5)


图说:第穆摄政王所颁布的诏令片段。提供者:扎西茨仁

《山谷令》的起源并不清楚。一个图伯特政府的网站提到:“早在1642年,第五世达赖喇嘛就发布了保护动物与环境的命令。自从那时候开始,这样的命令都会每年颁布。”(6)阿尼玛卿研究所的主任,无与伦比的学者扎西茨仁,告诉我虽然这可以当作政府正式颁布诏令的开始,然而提到这种保护令的文献,却早在仁蚌巴王朝(Rimpung dynasty)与藏巴王的统治时代就出现了。扎西啦很慷慨地向我展示1814年的一份古老《山谷令》,是由当时担任图伯特摄政、第二世的第穆朱古(demo kutok nyipa),于木狗年所颁布的。

封山与封谷

除了颁布诏令指导民众以外,图伯特政府与僧众似乎采取了更实地参与的计划,来确保野生动物与环境受到确实的保护。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封山与封谷”(ri-gya lung-gya dompa)。纽西兰的东尼‧修伯(Tony Huber)教授在一份经过详细考证的论文里,告诉我们,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态制度,似乎是从更古老的政教系统里的“区域封锁”(rgya sdom-pa)措施演化而来。但是到了十五世纪时,这种“封锁”的作法,已经演化成“……更受到佛法影响的道德法律制度,用来禁止各种狩猎与设陷阱捕捉野生动物。”(7)

修伯也告诉我们,这种习俗似乎变成“……地方/佛教徒的世俗统治者(通常的头衔为khri,即上师,或chos-gyal,即法王)或者一国之君,如摄政王与达赖喇嘛的专门领域。”第一份特别指定禁猎、禁渔的完整的ri-rgya lung-gya(区域封锁),是由江孜的博巴俗人统治者,饶丹昆桑(Rabten Kunsang,他也是白居寺壮观衮本--佛塔兼庙宇复合体--的兴建者)于1415年至1440年所颁布。

事实上,地方的领袖、寺院与(甘丹颇章)政府建立了一套系统,用现代化的术语来说,就是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保留区、甚至是国家公园。也许这套系统可以拿来与英国与欧洲王公贵族的禁猎区相比。但这里也应该指出,在英国与欧洲的例子里,野生动物的保护,特别是野鹿与雉鸡类,都是为了王公贵族打猎的特权与乐趣而实施的。平民中试图猎捕这样的野生动物者,都被认为是“盗猎者”,而一直到不太久之前,都还因此罪而遭监禁、甚至问吊。

在图伯特,对违反封地令的人所施加的处罚随着个案而不同,但似乎并没有人因此罪而被处死,也未必是重刑。以奉献实物作为经济上的处罚(如为小区奉茶、在寺院点酥油点等等)是相当标准的措施,但通常被描述为“供养”。有时候也请寺院或地方的保护神(choskyon)来帮忙执行禁猎令。例如,猎人也许被要求,要把他的步枪或火枪拿出来供养该位神祗的神龛;这并非是不适当的动作,因为剑、矛、火器等武器都是这些神龛公认的特色。违反者也许会被要求必须在该位保护神之前立下神圣的誓言,这通常是有效的遏阻措施,因为这些神祗素有凶恶的名声。整个“封锁起来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建立,不只是发布命令、施加处罚就完事了。个别的喇嘛与统治者也必须准备在这样的活动里自掏腰胞,投入自己的经费。修伯教授举了有名的吉美林巴尊者(Jigme Lingpa)为例子,他买下了、封闭了多座山区,以表示对动物的慈悲。

被保护的对象不只是野生动物而已,也往往扩及整个环境:森林、草场、湖泊与溪流。拉达克的洛桑喇嘛告诉我,列城(Leh,拉达克首府)附近的一座森林,得到一个凶猛神祗完全的保护,祂不但阻止了地方居民去那里伐木,甚至连捡拾自然落下的小干与细枝都必须谨慎小心。

修伯详细列举这样的“区域封锁”如何进行的细节,还有受封闭的地区如何界定的各种不同方式。许多这样的区域都有精确的界线,可能与自然界的地标,或者文化的特征有关,通常是藉由命名特别指定的地区,或封锁地区的疆界特性,如水道、隘口等等而固定下来。其他的方法也许并不是那么精确,但也一样有效,甚至颇有独特的风味。第七世达赖喇嘛描述第穆曲德洛色林(Demo Choede Loseling)周围的受封锁寺院区,就在“……可以听到海螺号角声的地方。”

这篇论文也提出图伯特政府从十五世纪以降,所发布的公告与命令,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一一列举受保护动物的类别与品种,还有那些不受命令保护的动物。在此摘录其中一道命令:“此法定保护范围进一步延伸,包括更小型的猎物及受管制的生物,如鸟、鱼、水獭、鸟蛋与蜜蜂。”常用的字眼是“所有住在干地、水中的大小生物。”(srog chags skam gsher du gnas pa che phra thams cad)

修伯所下的一个有趣的历史/法律结论是,“一个ri-rgya klung-rgya (译注4)区域封锁之建立,变成了一种立法行为。的确,我们对于稍后发生的ri-rgya klung-rgya式的封锁措施的详细知识,都是从图伯特古老的法律与行政文献之中获知的,包括寺院规章与寺院组织章程(bca’-yig),公告与诏令(rtsa-tshig, bca’tshig, bka’-shog,等),还有国家的法典 (khrims-yig)。”

即使不属于中央政府所管辖的图伯特地方,纵然政治的控制是零碎不完全的,法律与秩序也常常不存,却似乎也多少采取了类似的作法,虽然用的可能不是那么全面的方式。安多与康区部份地方的受访者,告诉修伯他们地方上亦有「封锁」的作法,他们以“ri-trims”(山的法律)或“ri-gya”(封山)来形容。

南开诺布仁波切(Namkhai Norbu Rimpoche)在1953年访问扎溪卡(Dzachukha,即今四川甘孜州石渠县 )与果洛色达的牧民时,注意到当地亦有区域封锁的惯例。

国家野鸟保护区

查尔斯‧贝尔在对博巴民族性的诸多观察里,他注意到:“大部份的博巴都喜欢鸟。达赖喇嘛肯定是。我每次去觐见他,总是有一两只鸟在不太远的地方,可能是一只从印度飞来、会说话的鹦鹉(myna)……”我从我母亲与其他年纪更大的博巴那里听来的故事与轶事中,常常提到图伯特的鸟,特别是仙鹤(tung-tung)、胡兀鹫(jha-goe)以及杜鹃鸟(khuyu)。他们有时候会提到一个特别供养鸟的神龛,就在雅砻河谷的源头之处,雅鲁藏布之南,泽当的附近。

我第一次在书里读到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方,是在我的根本上师蒋扬确吉罗卓(Jamyang Chökyi Lodrö)的上一世、转世朱古蒋扬钦哲(Jamyang Khyentse,中国大陆译“钦哲旺布”)的《卫藏道场胜迹志》(Guide to Holy Places of Central Tibet)中提到的,他说这个寺庙,称作“雅砻甲萨拉康”(Yarlung Jha-sa Lhakang)非常“著名”,里面还收藏着白柯赞法王(Chogyal Pel Khortsen)委托匠人制作的毘卢遮那佛(rNam snan,又称大日如来 )的巨大塑像。

曾经在这些地方旅行的杜齐教授(Professor Tucci)在他的书里面,为此庙宇提供了多一点的讯息:“甲萨(Bya sa)是一座古老的萨迦巴喇嘛寺。在也许跟本寺一样历史悠久的大门之门楣上,雕刻着十一只动物。”


图说:雅砻甲萨拉康。照相:休‧理查德森。

然而最后提供我所寻求的信息的,是那位勇敢无畏的冒险家、也是最早研究图伯特的前辈学者之一,萨拉特‧钱德拉‧达斯(Sarat Chandra Das)。“我们渡过了雅砻河……经过了Yangta与Gyerpal村子,来到了雅砻的古老圣殿,称之为甲萨拉康,‘鸟类休息地之庙宇’,因为大群的鸟类在迁徙的中途,会在此地休息。此地位在雅鲁藏布的河岸上,是一座建筑精美、细心维护的建筑物,内有一个庭院,墙上有美丽的壁画。”(10)

一个比较晚近的记录,是由基思‧道文(Keith Dowman)在他的旅游指南中所提到的,他也提供了一些历史性的数据:这座庙宇是由朗达玛的孙子白柯赞法王所兴筑,落成年代大约在九世纪末,而此庙以“毘卢遮那佛的大型塑像闻名”。(11) 道文也告诉我们,这个古老的建筑物“……是图伯特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并小心地受到保存,一直到1959年为止,“……现在只剩断壁颓垣,以一支塔钦(tharchen)旗杆作标记。”

然而在五九年前的图伯特,在藏历的三月十五日(五月上旬),会在此庙里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与庆典,好欢迎众鸟之王的杜鹃鸟,以及其他过境喜玛拉雅北迁的候鸟。拉萨会派出两位官员来此地迎接鸟王。在庙宇旁边的公园(林卡)里,会放一张很大的毡毯与皮垫,上面撒着各类的谷物--青稞、小麦、豌豆等等。还会架设桌子,上面放着酥油茶、青稞酒(chang)、藏式甜饼干(khapsay,卡赛)、干果、坚果等等,再点两盏称之为“库玉曲美”(khuyu chome)即“杜鹃供灯”的特别酥油灯。

据说那只杜鹃鸟并不会直接飞到庙里,而是先在庙的南方几英哩处、兀鹫林卡(Jha-goe Lingka)前面的水晶岩(Shel Drak )上停留。它先在那里稍事栖息,整理羽毛,或为了即将举行的仪式先做其他准备。杜鹃鸟王也会先派一只鸟作前哨,称之为使者鸟(khu-da)者,先到此区来探路,并检查庆典的准备进行得如何,以及万事是否井然有序。

然后杜鹃鸟王会飞到庙里,叫了三声之后,它跃上桌子,享用桌上的供品。其它众鸟也会跟着跳上桌享用美食。当地的人会尊敬地观看此仪式的进行,也很可能,是怀着心满意足的心情。这些鸟类准时的抵达,被认为是个好兆头,也是丰收年的象征。拉萨的官员、泽当宗的官员、甲萨庙的管理人、甲萨村的头人都会主持这个仪式。拉萨的官员会宣读一份文件,指示众鸟必须遵守佛陀的教诲,杜鹃鸟王必须公平地执法。(12)

不是只有博巴才认为杜鹃鸟是鸟禽之王。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在他的戏剧《鸟》中,甚至让杜鹃鸟成为埃及与“整个腓尼基”的国王。但不论杜鹃鸟是否为王族,它在许多文化中都是很受欢迎的鸟类,是一年中气候变暖、舒适日子即将来临的报信鸟。如同中古英格兰歌曲中唱的:“Sumer is icumen in, Laud sing Cuckoo.”(“夏天正要来临,杜鹃大声啼唱。”)(译注5)

不出人意料的,杜鹃鸟也在图伯特的宗教象征里找到了一席之地。《大圆满经》的基础经文之一《六金刚句》,也叫做《觉性杜鹃经》(译注6),“因为杜鹃鸟的第一声啼鸣是春天的先声,所以此六诗句介绍了心性之完全觉悟。”(13)我想要给读者推荐一本迷人的、好似《本生经》(Jataka)一样美妙的民俗故事书,讲的是喜马拉雅的鸟族如何在一座圣山上,在杜鹃鸟王的领导之下聚集,然后被教授以佛法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这本书是由一位不知名的图伯特喇嘛于三世纪前所写,并由已故的爱德华‧孔兹教授(Edward Conze)翻译成《鸟类间的佛法》(14),这本书不久之前出了一本修订的印度版本(2002年),并且由贝考教授(Prof. J. Bacot)作序。


图说:热振寺。照相:休‧理查德森。

在雅砻鸟庙举行典礼的一个月之后,类似的仪式也会在热振寺举行,热振寺是由阿底峡的大弟子仲敦巴于1056年所创建的。这个重要的噶当巴中心座落在一座美丽的峡谷里,位于拉萨正北八十公里之处。瑞士的饶噶拉仁波切(Rakra Rimpoche)告诉我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在此寺所举行的鸟之庆典的事情,这个庆典称之为“热振库玉确巴”(Reting Khuyue Choepa ),即“热振杜鹃供奉”(Reting Cuckoo Offerings)之意。该寺的僧人为此节庆会举行特别的羌姆(cham,金刚法舞),也会像雅砻那般款待众鸟。

查尔斯‧贝尔向我们指出类似节庆可能举行的另外地点。“据信每年众鸟都会在拉萨以北的一个大湖附近举行它们自己的鸟族代表大会,会议上,众鸟之王的杜鹃鸟,会作出正义的裁判。俗话说,只要鸟族里有法律与正义,那么正义与公理也会在男人与女人间盛行……所以他(达赖喇嘛)每年都会派一位代表去参加鸟族代表大会。一位喇嘛会向它们演说法律与秩序的重要性,并在此同时给它们食物作为礼物。”(15)


图说:纳木措与念青唐古拉山脉

“拉萨以北的一个大湖”所指为何,是无法肯定的,但是极有可能是羌塘伟大壮丽的纳木措,此湖在拉萨正北方190公里之处。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无数鸟禽的家园,留鸟与候鸟皆有,它们在湖岸上交配繁殖、产卵、哺育它们的幼鸟。此区的野生动物本来种类非常多样化,数量也丰富,但目前因为中国人在此地进行商业、捞捕与狩猎,数量已经大幅地减少了。这整个区域传说是在图伯特最古老的山神之一的保护之下:念青唐古拉,也是“跨喜马拉雅”的一座崇高山脉,如同斯文‧赫定(Sven Hedin)所描写的。纳木措的守护女神,Namtso Chugmo,被认为是念青唐古拉山神的妻子。

这个区域最大的寺院,位于纳木措北岸的甲都贡巴(Jha-do gompa),“鸟汇集之寺”,乃在1959年被中国人所关闭,因为寺中的僧人支持了该区的牧人抵抗运动。寺院剩下来的空壳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完全摧毁,而重建它的努力一直受到中国官僚所阻挡。这座寺院,或者其周围的地区,很有可能就是贝尔所说的“鸟族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也是每年举行庆典与喂食的地方。

一位旅行者最近写道,此湖“是年度政府所资助的法事,称之为 mTsho rdzes (供养湖神之宝物)的举行之地。这个仪式也由布达拉宫的审计部门所赞助,并且由尊胜寺的僧人亲临主持。它的目的是要确保人民的福祉、农作物的生长、与国家牲口的多产。举行的时间,就在冬天的冰块融解之时。”(16)

雅砻的甲萨庙、热振寺、与纳木措旁边的甲都寺,都位在候鸟从阿鲁纳洽尔地区(即Mon)到羌塘草原,几乎呈现一直线的迁徙路线上。所以可以想见这些庆典都是为了帮助这些筋疲力竭的候鸟,为它们在中途加油打气,让它们可以平安地飞到北边,繁殖哺育幼雏的地点,也可以让地方百姓知道此一重要事件的发生。


图说:在帕里附近的甲萨寺。照相:华达尔。

另外一条鸟类迁徙到图伯特的“飞路”("flyway",飞翔路径)似乎是横跨不丹与锡金,飞过帕里附近的绰莫拉日峰(Chomolhari)地区。托马斯‧曼宁(Thomas Manning)在帕里地区,经过了绰莫拉日峰附近的桑曲佩林(Sam-chu Pelling)湖,描写该湖“……呈半冰冻状态,却充满了野鸭与雁鹅。”他也遇到成群的羚羊与藏羚羊(kyang)。有趣的是,曼宁以及其他早期的英格兰旅行者,不约而同提到了此区有一座甲萨贡巴(Chatsa and Chassa Goombah),“庇护鸟类的寺院”。华达尔说此寺院的地点在“绰莫拉日峰之侧”(17),又说透纳上校的探险队于1783年在那里停留。

山缪尔‧透纳(Samuel Turner)称此湖为“Rhamtchieu” (兰曲湖),且对此区的鸟类生活作了一番观察:“此湖是许多水禽、野鹅、水鸭、小凫、鹳鸟常常飞来的地点,而冬天来临时,它们再飞往气候温和的地区。极大量的saurasses[原文如此],是鹤类最大的一种,也在每年的固定季节里出现,他们还说,届时就可以采集任意数量的鹤蛋了;这些鹤蛋都储放在湖岸附近的鹤巢里。”(18)

当史宾赛‧查普曼上校(Spencer Chapman)在1937年试图攀登那座圣山时,他提到,就在登山探险队朝着甲萨寺前进,以攀登绰莫拉日山时,他看到“由南边飞来的赤麻鸭,从我们头上嘈杂地飞过,而很高的天空里还可见到一只头白尾白的鵟鹰,还有好几只兀鹫、角百灵与雪雀。”(19)


图说:绰莫拉日峰与兰曲(Rham-chu)湖。照相:恩斯特‧塞弗尔(Ernst Schafer)

曼宁也说明这个地区是官方指定的鸟类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保护区。他提到:“若不是因为我们的朋友贝玛在道德上有所忌讳的话,我们本来可以尽情打猎的。他强烈反对我们开枪猎鸟,坚持说那是犯了大罪,又说这样会得罪当地居民,特别是在绰莫拉日山的范围里。”(20)

绰莫拉日山、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的东边,就是埃佛勒斯峰(珠穆朗玛峰)地区了。很难想象鸟类会选择这样一个气候严寒、危险万状的区域来作为可能的过境之处,但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部自然纪录片,是拍摄鸟类尝试飞越珠穆朗玛山脉,然而经过一两次拚命地尝试后,它们成功了。是否有可能,即使是在图伯特这个人迹罕至、偏远荒凉的地方,仍有某种形式的官方保护令(甚至帮助支持的措施),是传统上指定来利益那里的野生动物的呢?

1921年,当查尔斯‧贝尔请求图伯特政府给予攀爬珠穆朗玛峰的许可时,达赖喇嘛给了他一张藏纸,上面写着该座山峰的地区名称、方位以及其它信息。一位政府官员在这张纸上做了笔记,写着:“大雪峰五宝库(干城章嘉)的西边,靠近内岩谷(查绒布)寺院,属于白水晶城堡(协格尔宗)管辖范围之内,就是一个称之为‘鸟受保护的南乡’(Lho Chamalung)。”

稍后贝尔“跟最高级的秘书”谈了话,“最高级的秘书”是“一位敏锐、饱读古典经书的人”。该秘书告诉他“……图伯特为那座山峰取的名字是岗甲玛隆(Kang Chamalung),又说甲玛隆(Chamalung)是甲之玛隆巴(Cha Dzima Lungpa)的简称。”(博盖中对名字作简称是很平常的事。)岗(Kang)是“雪山”之意;甲(Cha)是“鸟”;之玛(Dzima)是“照顾”,隆巴(Lungpa)是“地方”。因此这个名字全部凑起来,意思是“鸟受照顾之地的雪山”,亦即“鸟类保护区里的雪山”。

贝尔又写道:“最高级的秘书告诉我,有一本古老又广为人知的经书,称之为《嘛呢全集》(Mani Kabum),其中纪录在图伯特众国王的时代里,也就是基督教第七世纪与第八世纪之时,大量的鸟禽接受当时国王的款待,在此地区接受喂食。” (21)


图说:1922年的绒布寺。照相:约翰‧诺尔上校(John Baptist Lucius Noel)

诺尔上校(Captain Noel),也是珠峰首二次探险队的摄影师,在他的书里提供了他们当时拿到的图伯特护照之翻译。一段摘文如下:“……我们要求诸位先生们,在拜访珠穆朗玛时,尊重本国的法律,不要杀死鸟类与动物。”(22)诺尔上校也提到珠峰的附近地方,称之为甲玛隆(Chamalung),“鸟类保护区”,以及“……住在那里的各种生物都不受伤害、不受打扰。”


图说:1981年的绒布寺。照相:盖伦‧罗威尔(Galen Rowell)

诺尔上校观察查绒布寺高兴愉快的僧人,他描写博巴天性乐观,“虽然他们过的生活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一样困难艰苦……但笑声在图伯特处处可闻。”他又做出以下观察:“让你立刻感到与喇嘛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就是他们的仁厚。整体而言,他们与一般的博巴大体上都是极为慷慨体贴的人。他们对于动物都是了不起的爱护,特别是野生的动物。”(23译注7)这样的观察,以及其他探险队的报告里,提到鸟类与野生动物从隐士与喇嘛手里接受食物的事情,给西方留下了一种经久不褪、正面积极的印象。诺尔上校所拍的两部影片、跟着影片一起发表的演讲与幻灯片,在当时是大西洋两岸(译注8)备受媒体界瞩目的大事,几乎肯定就是让西方人认为图伯特是一个神奇又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而这种印象很大程度地取代了先前认为该国家是个野蛮、仇外、充满僧侣的落后封闭之地,后者是荣赫鹏时代、和在他之前的英国旅行者创造出来的;在某些案例中,明显是为了合理化军事入侵--兴战的借口。

描写图伯特、中亚与“大博奕”而广受欢迎的作家彼得‧霍普柯克(Peter Hopkirk),在作品里附带提到了早期的埃佛勒斯峰探险队,可能就是使西方的图伯特神话得以经久不灭的贡献者。“那个寂静的山谷(查绒布),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各种不怕人类的小生物在其中横行无阻。也许就是因为登山者对于这个偏远难以到达的图伯特山谷、以及山谷中的寺院,所说的种种故事,才激发了詹姆斯‧希尔顿写出《失落的地平线》里的香格里拉。”(24)

在我先前的文章里,我写过这一种对于图伯特的描述,特别是以希尔顿小说作为灵感的主要来源、并激励了此类幻想小说之创作,是无法被心怀敌意的图伯特批评者完全消灭的,也不能被博巴现实主义者以为不管它就会烟消云散。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确知什么是图伯特文明真实、正面、值得欣赏的地方,而不是任其变成一种天马行空的幻想、故作可爱、太过情绪化的东西,如同许多例子里已经很不幸发生的情况。

许多描写博巴对动物很仁厚的西方旅行作家,倾向把焦点放在非比寻常、怪异的事件,而不经意地讥讽了这种民族美德。即使是海恩里西‧哈勒这样的老朋友,都夸大了博巴在这方面的行为。我上文里提到了蚯蚓的事,然而哈勒也提起博巴会在苍蝇飞到茶杯里时,感到惊慌失措。不错,哈勒的一两位贵族女士朋友也许会这样做,但其他的大部份人:农夫、牧人、马锅头等等,大概都只会把含有苍蝇部份的茶倒一点出来(当然,试着不淹死它),然后继续吃他们的早餐,不会大惊小怪。

几乎所有的英国旅行者都把博巴对于狩猎打渔的反感看成是宗教迷信的结果--博巴成为一个相信野生动物与鸟类就是他们死去双亲与祖父母投胎转世的民族。这当然是纯然的胡扯。没有一位旅行者似乎曾经问过自己,图伯特宗教信仰是否规定双亲的投胎转世只能限于野生动物,而不是家禽家畜。当这些旅行者描写他们跟图伯特官员与友人一起吃饭,大啖显然包含羊肉或牛肉的菜肴时,他们都不提投胎转世的父母亲,或者这样是否就等同于转世性的吃人行为。

图伯特有一种普遍的民俗信仰,认为某座山的统治山神、某座湖与温泉的“拉”(nagas,译注9)会惩罚在该座山里或湖里打猎或打鱼的人。也有一种信仰是假如污染了特定的水源,将会导致生病或厄运的惩罚。但这种“迷信”显然并不能完全制止博巴打鱼(如同俊地区的人)或打猎,当他们不得已时。博巴们都喜欢枪,而且虽然宗教上有禁令,但是打猎在图伯特是相当普遍的。打猎也特别受到牧区、图伯特东部地区的年轻人的喜爱,也受到社会里经济情况不佳的人的欢迎,后者常常以野味来补充他们日常饮食的不足。

当然,禁止打猎的法律与禁令,肯定对此种行为是有限制与节制作用的,因此它们不只是宗教情感的装饰性表达,而是具有重要又实际的生态功能。而且,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里,佛教反对杀生的禁令都有特别具影响力、特别具效果的时刻。猎户放弃他们的武器,开始过佛教徒的灵性生活,是耳熟能详、普遍流传的故事,不论是在文学故事里,还是在真实生活中。

传统中保护野生动物的各种理由里,除了迷信、民俗信仰之外,我们必须特别考虑佛教认为所有的生命皆为神圣的看法。对于博巴而言,夺走一只动物的性命是错误的,因为该动物如同任何人一样,有它本身应该生存下去的各种理由与原因,虽然它也许在演化上或业力上属于比较低阶的位置。这样的信念明显与基督教/西方的标准看法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动物就是被创造出来服务人类的。在《创世纪》里,上帝告诉亚当与夏娃,“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因此,在西方最常听到的保护野生动物、保育濒临绝种生物的理由,就是“……我们的子孙将来没有办法再见到它们了。”这对博巴来说,似乎有点荒唐愚蠢兼自我中心。

最近有一些西方的图伯特文化诠释者,与信奉“新世纪运动”的博巴们,试图以一种原初主义(primitivism,译注10)的方式来描绘博巴对自然的态度,或所谓的环境哲学。博巴的态度被拿来与原始人类与原住民族的信仰与风俗习惯相比较,特别是北美洲的原住民。“大地是我母亲、天空是我父亲”那类的说法。他们虽然充满好意,但我认为这样的比喻不但没有帮助,也不正确。

有“现代人类学之父”之名、一个月之前才刚去世、大师级的克罗德‧利瓦伊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认为原始部落民族的神话与文化思维,展示出了不起的精微逻辑系统,显示他们理性思维的质量,与成熟的西方社会不遑多让。但利瓦伊史陀也对原初社会与现代社会做出了尖锐的划分,强调书写与历史意识的发展。在他看来,只有对于历史的体悟,才促成科学的发展,与西方的演化与扩张。

因此博巴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育的努力,因此也许可视为虽然发生于现代之前、却已具现代环境意识的一种努力,由政府与宗教组织透过环境立法、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立、甚至透过经常举办的“公关活动”来教导与提醒人们,他们不只在灵性上需要慈悲为怀、也对国家的环境、自然生态负有责任。

最后,我想大家都应该铭记在心的是,图伯特并不是一个热带(也不是温带)的天堂。在图伯特,农业用地比起中国、甚至世界任何地方,都贫瘠甚多,灌溉资源也很有限。图伯特高原是干燥、多风、许多地方已接近沙漠化,而且只能形容为非常极端的高海拔地方。在图伯特西部,一度强大的古格王国,在十七世纪几乎完全消失了,种种原因之一,就是该区地下水层下降的结果。图伯特中部许多地区在历史上也常常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桑耶附近的乡村地区,就被真正的沙丘所包围,好似沙漠一样,当地的农民必须常常与自然搏斗,才能保住他们的一小块农地。

图伯特农民数世纪来,发展出成熟又能够永续、非侵入式的农业技法,而图伯特的灌溉系统(是所有农业不可或缺的)不但是传统科技的奇迹,也是政府与小区透过一套精密完善的规则结构而创造出来的成就,使图伯特农民能够有效率、互助合作地利用此系统。不知为什么这些事情至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针对这些事再多写点什么。我今天约略提起来,只是为了强调博巴对于生态环境的敏感,也许是来自对于图伯特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所产生的一种确实又实际的体认,甚至可能是对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本来就有的类似体悟,而这种意识在今日,是即使最现代化的国家才开始幡然悔悟的。

这篇先期的研究与写作的混合文章,贴出来以配合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时机。我不认为该会会对于图伯特有任何帮助,甚至对全球暖化本身也不太可能会有建树。但我希望这篇文章将对与图伯特有关的环保斗士们,提供一个文化与历史的参考坐标,以对照我们现在所掌握、不断增加又非常使人忧心的、中国在世界屋脊上“生态屠杀”(ecocide)的各种信息。

原文注释:

(1) 西方的旅行家常常描写图伯特的宗教忌讳,反对吃鱼、猪肉与鸡(与蛋),类似于穆斯林或犹太教对于吃猪肉的禁忌。过去有一种“民俗信仰”,为这三种肉是不洁的,而对这三种肉的忌口 (nga-phag-gong sum pangba),是一种做功德的表现,但这样的信仰并不被认为是正确的教义。过去也认为吃牛肉是比较无害的,因为只有一只大型的动物,如一只牦牛,会被杀死,而为了得到同样份量的肉,必须杀死多只的鸡与鱼。但没什么人对此说法太认真遵守。

(2) French, Rebecca. The Golden Yoke: The Legal Cosmology of Buddhist Tibet, Cornell University, Ithica, 1995. p 208, 209 & 213. (蕾贝卡‧法兰奇《金轭--佛教西藏的法律宇宙学》(绮色佳:康乃尔大学,1995年。)第208、209、213页。)

(3)Tibet: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ssues (1992): Wildlife Conservation Decree Issued by Tagdra Rinpoche the Regent of Tibet in 1944.) DIIR CTA, Dharamshala 1992. (图伯特:环境与发展议题(1992):1944年图伯特摄政王达扎仁波切所颁布之野生动物保育令。图伯特中央政府,达兰萨拉,1992。)

(4) Chhodak, Tenzing Dr. The 1901 Proclamation of H.H.Dalai Lama XIII, The Tibet Journal Volume iii No.1 Spring 1978.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 Dharamshala. p 31 (丹增曲扎博士,〈尊者达赖喇嘛十三世1901年之诏告〉,《图伯特期刊》,第三卷第一期,1978年春天,达兰萨拉图伯特作品档案图书馆,第31页。)

(5) Huber, Toni. “Territorial Control by “Sealing (rgya sdom-pa): A Religio-Political Practice in Tibet.” (PDF). [ZAS 33 (2004)](东尼‧修伯,〈藉由“封山”((rgya sdom-pa))实行区域控制:图伯特的一个政教习俗〉)

(6) http://www.tibet.com/WhitePaper/white9.html

(7) Huber, Toni. “Territorial Control by “Sealing (rgya sdom-pa): A Religio-Political Practice in Tibet.” (PDF). [ZAS 33 (2004)](东尼‧修伯,〈藉由“封山”((rgya sdom-pa))实行区域控制:图伯特的一个政教习俗〉)

(8) Ferrari, Alfonsa (translator). (completed and edited by Luciano Petech) MK‘YEN BRTSE’S GUIDE TO THE HOLY PLACES OF CENTRAL TIBET. Series Orientale Roma XVI, ISMEO, Roma, 1958. p 54.(蒋扬钦哲,《卫藏道场胜迹志》,此英文版原由白佐良补完、编辑,阿丰莎‧法拉里翻译)

(9) Tucci, Guiseppe. To Lhasa and Beyond, Snow Lion Publications; 2nd edition, Ithaca, 1987. p 144. (朱赛培‧杜齐,《到拉萨与更辽远之地》,绮色佳:雪狮出版社,第二版,1987年,第144页。)

(10) Das, Sarat Chandra. Journey to Lhasa and Central Tibet,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John Murray, London, 1902. p 234.(萨拉特‧钱德拉‧达斯,《拉萨与图伯特中部地区之旅》)(皇家地理学会),伦敦,1902年,第234页)

(11) Dowman Keith. The Power-Places of Central Tibet: The Pilgrim’s Guid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88. p 162-163.(基思‧道文,《图伯特中部的圣地:朝圣者指南》伦敦,1988,第162-163页。)

(12) 关于这个年度庆典(中国称之为“迎鸟节”)的报告,是经由对年长博巴的访问与讨论而集成的,并且是来自于一个观光网站上的短篇介绍文章。很有可能原初的报告是由一位博巴学者以博伊所写成,然后再翻译成中文,最后再变成这种无法卒读的拼音英文。

http://www.tibettravel.com/en/Unique-Tibet/Arts-Culture/Yinniaojie-in-Tibet-(birds-worship)-276.html .

(13) http://www.keithdowman.net/dzogchen/cuckoos_song.htm

(14) 博伊的原来标题是Bya chos rinchen’ phren-ba,“鸟中的佛法,珍贵的花环”。

(15)Bell, Charles. Portrait of a Dalai Lama, Wm.Collins, London, 1946, p 169(查尔斯‧贝尔,《达赖喇嘛肖像》,伦敦,1946年,第169页。)

(16)Bellezza, John Vincent. Divine Dyads: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ibet.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Dharamshala, 1997. p 251.(约翰‧文森‧贝里扎,《神圣的双数:图伯特古代文明》,达兰萨拉:图伯特作品与档案图书馆,1997年,第25页。)

(17) Waddell, L.A., Lhasa And Its Mysteries, Methuen & Co., London, 1906. p 117(华达尔,《拉萨及其神秘》,伦敦,1906年,第117页。)

(18) Turner, Samuel Capt. An Account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 of the Teshoo Lama in Tibet, G.W.Nicol, London. p 212.(山缪尔‧透纳上校,《出使图伯特扎西喇嘛宫廷之使节报告》,伦敦,第212页。)

(19) Chapman, F. Spencer , Helvellyn to Himalaya;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First Ascent of Chomolhari, Harper and Brothers, New York and London, 1940. p 222(史宾赛‧查普曼,《从亥尔默林到喜马拉雅;包括第一次攀登绰莫拉日的报告》,纽约、伦敦:1940年,第222页。)

(20) Markham, Clements R. narratives of the Mission of George Bogle to Tibbet and of the Journey of Thomas Manning to Lhasa, Trubner & Co., London, 1876. P 71-72.(克莱门兹‧马克汉,《乔治‧波格尔出使图伯特、汤玛士‧曼宁到拉萨的叙述》,伦敦,1876年,第71-72页。)

(21)Bell, Charles. Portrait of a Dalai Lama, Wm.Collins, London, 1946, p 169(查尔斯‧贝尔,《达赖喇嘛肖像》,伦敦,1946年,第277-278页。)


(22)Noel, Captain J.B.L. Through Tibet to Everest, Hodder & Stoughton, London,1927. p 101 (诺尔上校,《经图伯特到埃佛勒斯峰》,伦敦,1927年,第101页。)

(23)同上注。

(24)Hopkirk, Peter. 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John Murray Publishers, London, 1982. p 210(彼德‧霍普柯克,《世界屋脊的闯入者》,伦敦,1982年,第210页。)

译注:

(1)据有关资料介绍,1963年初,毛泽东指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开办“青少年活佛班”,目的在于培养“又红又专”的宗教界上层人士,起先校址位于下密院,包括各大教派的11位青少年朱古,分别为:六世热振•单增晋美、五世策墨林•丹增赤烈、十二世洛桑巴•赤烈曲桑、三世达扎•丹增格列、九世木雅•曲吉建才、十一世赤达•丹增伦珠、七世扎塘•单白尼玛、二世恩公•次仁平措、三世桑珠•阿旺扎巴、十一世奴巴•贡觉丹增和五世普布觉•强巴单增。年龄最小的是8岁的达扎•单增格列,年龄最大的是17岁的洛桑巴•赤烈曲桑。1964年,班禅喇嘛被批斗,热振等朱古被打成“小班禅集团”遭到整肃。1965年,“青少年活佛班”改为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筹备)青年班,迁往拉萨郊区的蔡公堂寺,进行劳动改造,受尽苦难。直到1978年才被“落实政策”,多人进入自治区佛协。嘉央诺布在文中提及的Khardo Rimpoche和Drigung Kyapgon,似不在这“青少年活佛班”当中。

(2)作者原文night-soil,夜土。夜土一词现在已经很少听说,不过网络上还可以查到“夜土壶”的图片。“夜土壶”应该就是指“夜壶”,是古代的用品。

(3) 作者原文用sage,是西洋一般称之为“鼠尾草”的香料。

(4) 这里的拼法跟前面的ri-gya lung-gya不同,因为本文作者直接引用修伯教授的文字,所以跟他自己对此名词的拼法不同。

(5) 去年春天,杜鹃鸟的新闻也上了英国各大媒体,主要是去年从非洲飞来英国过夏天的杜鹃鸟数量减少,降幅达百分之四十,而上了英国濒危鸟类的“红”榜单。泰晤士报的评论文章里,指出别的地方有大嘴鸟(toucans)、蜂鸟,然而代表英格兰的,唯有杜鹃与云雀。泰晤士报的档案室也提供了1940年的剪报,题目为〈等待杜鹃〉('Waiting for the Cuckoo'),说每一年大家都热切地等待着杜鹃鸟的啼声。请参考以下连结:

Cuckoo is added to growing Red List of endangered birds in Britain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environment/article6374661.ece

Cuckoo's story is wake-up call not to take our wildlife for granted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environment/article6373930.ece

(6)又译《杜鹃啼声之悟》、《觉性之杜鹃》。

(7) 诺尔上校(1890-1989,以1924年埃佛勒斯峰探险队的影片闻名)说他感觉与图伯特喇嘛志同道合,所言不虚。英国是早在十九世纪就致力于动物保护的国家,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是早在1824年即成立,并于1840年取得维多利亚女王的特许状。此机构至今仍然还在运作,经费全靠英国民众的捐输,他们会派出工作人员取缔虐待动物的人,也可以对动物主人提起公诉,没收受虐之动物,还提供照顾,并让有意领养动物的新主人前来认养。

“皇家保护鸟类的协会”,(RSPB,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也是早在1889年即成立,并于1904年得到皇家的特许状。这个协会的宗旨是透过请愿、在自然保留区举办活动等等,唤起民众对野生鸟类保育的意识。

这两个机构目前都是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做为他们的赞助者与保护人。

(8) 指美国与英国。

(9) 维基百科:nagas,纳加,印度教、佛教中有巨大蛇身的神祗,藏语中称之为“鲁”,汉语通常译为“龙”。

(10) primitivism,“原初主义”:主张原始人类的生活,比文明的人类更好、更有道德,而文明让人类腐化。

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

王力雄:印度与中国哪个好?


这些图片的摄影者是自由亚洲藏语部的记者、主持人卓嘎啦在印度达兰萨拉等流亡藏人社区拍摄的。

王力雄:印度与中国哪个好?

一位朋友在访问印度后写下的观感,通篇皆是此类感慨:“新德里闹市中心为环形广场——相当北京王府井,实在不及中国南方任何一个中等县市中心。唯一的火车站,脏乱差陋得不堪目睹,令人想到中国50年代之前中等城市火车站——不过如此”,“粗笨吊式、立式电扇,嗡嗡乱响,像极中国文革之前样式”,“所到印度各处,几乎所见一切公共设施、公共管理不堪目睹,可以说大多不及中国50年代之前!”

我和那位朋友先后到印度。他说的情况我的确都看见,垃圾、乞丐、贫困到处可见,现代化程度不及中国。但是不能只限于表面或物质的对比。深入看,印度给我这个中国人留下的印象,决非让我认为中国更值得自豪。

我见过印度火车在一个并非车站的路口停下,乘客在那里下车便于回家。当地人说,如果一群人站在半路等,火车就会停下让他们上车。印度火车常有几节车厢不用买票,虽然没座位,条件差,但是却使没钱的穷人也能旅行。这些无疑都不是现代化,但其中的人性却让人感动。

印度是全民免费医疗,而中国人生一场病往往倾家荡产。当中国专家论证中国人口太多无法提供全民医疗时,人口与中国差不多、且比中国贫穷的印度就更凸显出优越。

印度可以自由办报,自由出版。中国媒体都被政府控制。印度的互联网不如中国普及,却没有限制网络自由的防火墙。

印度有很多社会团体。谈到做事,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注册团体,那里的民间社会相当发达。而在中国,民间团体注册所面对政府卡压,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

印度的城市脏乱差,但至少没有强制拆迁,没有肆虐百姓的城管。印度的乡村孩子上学都有校车接送,中国连城市孩子都享受不到校车。

我在印度两个多月,乘车旅行几千公里,没看见过吵架和打架,没见过警察抓人,也没见过流氓。看到最多的是朝圣者义务地修路。他们看上去不富裕,但是安贫乐道。

最让人感到对比强烈的,是印度收留了十几万流亡藏人,不但提供居住、教育和福利,还允许藏人形成自己社区,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反过来看中国,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的朝鲜人抓捕羁押,送交给残暴的北韩政权,根本不管那些人的下场是死是活……

你说应该喜欢印度,还是喜欢中国呢?

2009-10-8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我们有自己的图腾、文化和历史!”

图伯特古老壁画讲述藏人演化说。

“我们有自己的图腾、文化和历史!”

文/唯色

新年伊始,中国的教育部发布新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这个“拜祖国”的内容十分琐细: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中国的一位大学教授在其博客上讽刺说“壮美山河持续遭到祸及子孙的破坏性开发和重度污染”,且被达官富豪“分割为一个个私家领地,“穷孩子是见不到的。”

而这段批评相信会触动许多人的内心:“拜炎黄始祖,涉嫌强制统一人们信仰。炎黄二帝是史前传说人物,主要被汉民族崇奉为始祖。……21世纪了,教育部出面要求所有学校组织拜炎黄始祖,既强制干预了个人信仰,也对其他民族固有的始祖崇奉不尊重。”这让我想起两个月前,在中央民族大学听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先生的讲座时,他特意加重语气说:“我们不是炎黄子孙,也不是龙的传人,我们有自己的图腾、文化和历史!”

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岗坚巴当然也是这样。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自古流传的传说、也从来没有任何一页自古记载的典籍,表白过或者承认过,我们与全然不相干的“炎黄”有什么瓜葛。翻开我们的《青史》、《红史》、《白史》等等史书,无不蕴含着深情和美感,讲述在“上部阿里三围如水池,中间卫藏四翼如水渠,下部多康六岗如田地”的雪域高原,观世音菩萨化身的猿猴与至尊度母化身的岩罗刹女繁衍黑头藏人,更早的本教则有着更为远古的创世说。许许多多的古老传说其实更多的与印度有关,尤其是我们的宗教源流。

最近,我在阅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著作《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他指出,“只有承认我们生活中关系的多样性,并且作为这个世界的共同居民而理性地思维,而不是硬把人们塞入一个个狭窄的‘盒子’中,也许才有可能实现当代世界的和平。”遗憾的是,愈来愈法西斯化的中国挥舞着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把利刃,甚至连毛泽东时代装模作样反对的“大汉族主义”也弃之不顾了,索性要将被其控制的众多“少数民族”逐个同化并且加快其同化进度。一年前,中国总理颁布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改为法定假日的法令,要求这个国家的56个民族都须在这三天过这三个属于汉民族的节,从此换上与汉民族一样的“中国表情”。而如今,干脆“从娃娃抓起”,让本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背景、文化传承的各民族孩子,从犹如一张白纸的幼年时代起,就被类似“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仪式化节目,强制涂染成有着极权特色的一种“中国色彩”。

极权才是最大暴力的恐怖主义。极权霸占的不仅是土地,还想霸占土地上的人,更想霸占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为此在进行了毫不手软的军事殖民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不遗余力的文化殖民。然而,对一个国家的认同并不是用枪来抵住人的脑袋就可以完成的,否则何以在辽阔而高拔的多卫康大地,这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每隔十年、二十年就会爆发不顾一切的反抗?难道藏人不知道子弹是会要命的,监牢也是会耗尽生命的?并且,对一个国家的认同也不是由主体民族怀有施舍者的优越感就可以赐予的,正如一位维吾尔知识分子所言:“维吾尔人得到多少国民认同,维吾尔人就会有多少国家认同”,这其中饱含着因歧视、偏见而深受伤害的莫大痛楚。

2010-1-20,北京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雪莲:访顿珠旺欠的一家子


在“观察”上看到流亡藏人女作家雪莲写的一篇文章,是对刚被中国政府判刑6年的当知项欠(这里写成“顿珠旺欠”)在达兰萨拉生活的家人的访问,从中可以了解到不得不与丈夫/父亲被牢狱分离的这家人的近况、心境。如同前不久被判刑11年的中国异议知识分子刘晓波给妻子刘霞的深情赠言:“我在有形的监狱中服刑,你在无形的心狱中等待,你的爱,就是超越高墙、穿透铁窗的阳光,扶摸我的每寸皮肤,温暖我的每个细胞,让我始终保有内心的平和、坦荡与明亮,让狱中的每分钟都充满意义。”

照片上是当知项欠的妻子与儿女们在达兰萨拉(雪莲摄)。

访顿珠旺欠的一家子
文/雪莲

西藏纪实影片《不再恐惧》录像拍摄者顿珠旺欠被捕后,各界都非常关注,西藏流亡社会达然萨拉非政府方五大团体都举行了有关集会和烛光环游等声援活动。但是,在中国著名异议人士刘晓波被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十一年刑期三天后的二十八日,顿珠旺欠也未能逃过独裁的魔爪,被中共当局判处了六年刑期。对此,国际世界人权和民主团体等有关部门都表示抗议,并呼吁中共当局释放顿珠旺欠等因言获罪的所有良心犯。

笔者很久以前就想要去看看顿珠旺欠在流亡社区达然拉萨的一家老小。虽然是由于自己的忽略,但是我也有为自己开脱的理由,除了上下班之余的一些写作时间,每次周末必须要去街上买菜外,其余的时间都安排的较为紧凑,思想劳作久了,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但有时候还真想放长假离开碌碌无为的这种“奔波”,逃去一个没人的地方“避难”,并睡上它三天三夜。

我和顿珠旺欠的妻子拉姆措曾几次在街上相遇,但只是匆匆打个招呼或者随意寒暄几句后便各奔各的路。一直没有时间到她家里去看看,所以总放不下心来。笔者对她虽不甚熟悉,但她和她那有着红扑扑的高原红脸庞的小侄女一道在达然萨拉停车场一侧卖饼子的情形,以及她俩不分季节,勤奋劳作的身影,总给我的内心留下不小的震撼。觉得拉姆措虽为女子,却从她的行为中流露出内在的那种自信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今天找到这个空隙与她约好见面后心里真的很高兴。当我疾步向她所指的方向走去并到达她家居住的地方时,拉姆措已经和两个小女孩笑眯眯地在门外等候了。

她把我带到要经过一个大约有十步左右、黑乎乎的小道就到了她们那照不到阳光的小家里,据说还有另一小间是拉姆措的岳父母住着。当时家里有她的大儿子和俩个小女儿,那个大点儿的女孩像极了她的父亲,还有一个同乡的妇女也在帮着小侄女做饼子,当天拉姆措的岳父母、还有另一个儿子都不在家里。当我和她一同坐下后,她让儿子给我倒了一杯清茶。我见到房间正中央放着一个四方小桌,对面墙角放着一个铁制的衣柜,衣柜上方墙面并排贴着已经变得较暗淡的圣尊达赖喇嘛和雪山狮子旗的图像,墙后面有橱窗的地方就架起拉姆措和她的侄女做饼子的长方形面板。

拉姆措说她现在虽然要带孩子到某个地方去,但可以给些许时间与我谈谈。我们坐下来,开始拉家常。约几分钟后我就直接向她提问,了解她对丈夫现的案子的看法。她回答说:“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共政府对我丈夫作出无罪判决六年的重刑,这是非正义的,也是非法的。他们还不给我丈夫任何上诉的机会。我强烈反对中共政府这种不公正的判决,呼吁国际社会和人权团体等机构解救我的丈夫。现在我们八口之家最担心的是顿珠的身体状况,顿珠原来身体壮得像头牦牛,自从进监狱后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

据知,现在他的肾病加重,身体很虚弱,我们一家人,包括我的岳父母和孩子们,现在最担心的是顿珠的身体。虽然有不少政府和非政府团体尽力帮助我们,呼吁释放我的丈夫,但对我个人而言,现在没有了丈夫的帮助,一个女人要支撑八口之家,心里很难过。从顿珠离开我的那一刻起,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念他,对他的爱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我在等他回家与我和家人团聚……”

这时,拉姆措使劲抿了抿了嘴唇,眼中含着泪水,见此情形,我就马上转移话题,问起她现在的生活条件。拉姆措稍微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勉强向我挤出一丝笑意说:“生活方面,现在可以说衣食住行是没有困难,作为女人,我一生中最爱的丈夫被捕,孩子们没有了父亲,两位老人没有了儿子。我时常看见社会上有情人那种恩爱的样子,对感情的缺憾和无奈始终会有的,虽然顿珠不在我身边,一切都要我自己承担,但是,就仅仅是为这个八口之家,我也清楚我不能倒下,也不能气馁,我会尽我自己所能去为八口之家的老小尽职尽责,作为儿媳妇,我也会尽到孝道来照顾老人。我对顿珠的爱恋是不能用钱财就能买到的,用金钱和财产也许能蒙住那些贬低神圣爱情的人的视线,想到这些,我真的希望社会上那些迷途的妇女能用真心来寻求自己人生真正的幸福,由此也来支持我作为女人作出的这些举动和割舍!”

当知项欠的小女儿

见到拉姆措有些激动,我也不便问太多关于她丈夫的事情,免得她再度伤心,我于是就结束和拉姆措简短的谈话,拿起相机要给她们一家人拍照。虽然我的拍照技术不是很好,加上家里的光线也不好,显得很暗淡,但当我给她和孩子们拍照时,他们的小女儿倚在床上露出童真的灿烂的笑容,显得很高兴,似乎还不太懂得她妈妈失去丈夫以及自己失去父亲那种伤心是个啥滋味儿。

我离开拉姆措的家,徒步回到流亡政府所在地岗吉,心里在为拉姆措一家默默祝福:祝您们能够面对所有困苦,希望您们能够为您们的丈夫、儿子、父亲而自豪吧!请您们记住,您们的亲人顿珠旺欠不仅是为了您们八口之家,也是为了更多像您们一样的西藏家庭的切身利益而做出了牺牲!希望这能够成为您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面对心灵感伤的最有力的支柱和向上的动力!

2010年1月19日于印北达然萨拉

──《观察》首发http://www.observechina.net/info/artshow.asp?ID=65770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嘉央诺布:地球第三极的生态灭绝


ECOCIDE ON THE THIRD POLE
地球第三极的生态灭绝

《消融的西藏》(一部关于西藏环境现状的纪录片)

作者:嘉央诺布(Jamyang Norbu )
译者:JOHN LEE

在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之前,戈尔(原美国副总统——译者注)出版的新书《我们的选择:一项气候危机的解决方案》恰逢其时地出现在各地的书店里。我估计,在丹麦首都进行的种种重要商谈中,极地冰盖的消融将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而公众也将会在第二天通过CNN得到有关消息,其中会伴有在无冰的海洋中游泳的北极熊以及茫然若失的企鹅的形象。

我们可以相当肯定的一件事是,会议中(或是戈尔的书中)不会讨论世界上另外一个地方的生态危机,而这一地区(的生态危机)某种程度上与南极或北极同样严峻。有些专家甚至将这一地区比做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三极”。这个地区当然就是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和西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得如此迅速,甚至个别中国官员都开始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快的速度急剧退缩,”中国气象局前局长秦大河最近说。“从短期看,这将导致湖泊扩张并带来洪水和泥石流。从长期看,这些冰川是诸如印度河、恒河等亚洲河流的重要生命线。它们一旦消失,将给这些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带来灾难。”

所有的西藏人和(西藏)支持者都清楚地知道,西藏高原所面临的迫在眉睫而又几乎无法避免的生态灾难,绝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这同时,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是共产党中国对西藏“山川河流”(ri-lang)极度掠夺与破坏的结果。

为了使得西藏高原的这一“不便言说的真相”得到公众的关注,新近发行了一部纪录片,片中提出了一些重要而令人困扰的问题:

那些位于西藏的大江大河之源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西藏的牧民为什么正在从草原上消失?
中国为何在西藏高原建造如此多的大坝?
这对那些地处下游的国家将有何影响?
中国的工程人员到底在干些什么?


在这部40分钟的影片《消融的西藏》(Meltdown in Tibet)中,电影制作人米歇尔•巴克利(Michael Buckley)运用秘密拍摄的影像和图片资料,让我们忧心忡忡地看到中国在西藏进行的许许多多具有潜在灾难性的水坝建设项目。他向我们揭示了,为了让路于巨型水坝和采矿项目,西藏牧民是如何被迫背井离乡。而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的则是一个将会殃及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国家的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的水资源危机。

河源地图。(其中的中文标注由译者完成。)

我从80年代便认识了米歇尔,当时他是Lonely Planet(世界最畅销旅游指南丛书——译者注)的第一本《西藏旅游指南》(Guide to Tibet)的作者之一,我曾在《西藏评论》(Tibetan Review)上为此书作了书评。从那以后,米歇尔用徒步、开越野车、骑山地自行车以及在这部影片中用乘驾橡皮筏等方式在西藏地区旅行,他的足迹遍布西藏各地。米歇尔还写作了不少其他的关于西藏旅行的书籍。对西藏的环境和藏人生活方式的双重毁灭的日益关注,驱使他制作并发行了这部影片。如果北京抓住这个把柄,他的西藏旅行生涯将很可能就此画上句号。

这部影片的力量和给观众带来的紧迫感源于米歇尔自己对他所谈及的河流的实地漂流,在片中他还记录了这些最伟大的亚洲江河所具有的恢弘壮丽、势不可挡的品质。他还秘密拍摄了一些中国人正在这些河流上建造的水坝,这使得他的纪录片更具真实性。或许有些吹毛求疵,我觉得这部影片当由江河而转入对中国人在西藏的存在、藏传佛教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一般性探讨时显得有些拖沓。尽管如此,《消融的西藏》仍不失为一部非常具有观赏性、知识性甚至娱乐性的影片,对西藏的环境保护和自由西藏事业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对于西藏人、西藏支持者和所有的朋友们而言,这绝对是一部必看之作。

米歇尔已经向藏人组织和西藏支持者团体提供了免费的DVD拷贝,用于公开放映以引起公众关注,并用于有关的讨论和其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论坛。如果你想用特殊格式播放,你可能需要有一张蓝光碟片(Blue Ray disc)。如果希望浏览电影预告片,你可以登录网站http://www.flickr.com/photos/32455795@N03/sets/72157617759829328/show/。也可以登录网站http://www.meltdownintibet.com/了解更多信息。

让赞活动人士应该利用这部影片以及哥本哈根会议,不仅仅是谴责中国对西藏的高原的环境掠夺,而是明确指出这一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负面贡献直接来自于中国对西藏的侵略、占领和剥削。再者,在过去,在独立的西藏,牧民、农民和西藏政府自己一直是他们的土地和野生动物的负责任的管护人——这一点米歇尔自己也在影片中加以了强调。我正在写作一篇关于旧日西藏传统的环保主义者的信条与实践的文章,我将努力尽快完稿,文章将就这个特别的话题提供更多资料。

尊者在几年前曾发表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强硬声明:“告知公众西藏的生态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是极为重要的。共产党人不计后果地利用自然资源出于两个理由:第一,他们愚昧无知;第二,他们漠不关心。”所有想在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期间参加“告知公众”(INFORMING THE PUBLIC)活动和其他涉藏活动的人士请查阅网站http://www.tibetthirdpole.org/.

(译自于嘉央诺布博客http://www.jamyangnorbu.com/blog/2009/11/10/ecocide-on-the-third-pole/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颠覆之罪,何来之有?


颠覆之罪,何来之有?

文/唯色

最近又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当知项欠被判刑6年。他是在2009年的倒数第四天,在西宁,被秘密宣判的。无论是他,还是他的亲属,无人得到中国的法律部门所必须要给予的相关手续。这位35岁的安多农民,年迈双亲的儿子,羸弱妻子的丈夫和四个幼稚孩子的父亲,从2008年3月底即陷囹圄,以一部长度不过25分钟的纪录片,遭到了如此沉重的惩罚,平均1分钟换来刑期将近3个月。不止如此,当局宣判的刑期是从他被审判当日算起,那么这个换算公式应该是这样的:1分钟换来刑期将近4个月!

当知项欠的罪名是“颠覆国家政权”。一位外媒记者在电话中问我,如何看待这个罪名?而我的眼前浮现出当知项欠拍摄的那些镜头,最让我难忘、每次重看都会落泪的是,一位衰竭、贫穷的老僧坐在黑暗的角落泣不成声地说:“达赖喇嘛的回归是我最大的心愿和梦想,但是这看来是难以实现了……达赖喇嘛,达赖喇嘛,我向您祈祷……我只要听到他的名字,我的内心便充满了信仰、忠诚和深深的悲伤。局面毫无希望。我感到身心交瘁,就好像一个人独自走在漫漫无尽的长路上。”

我的眼前也浮现出在拍摄完成时见过当知项欠的英籍藏人Dechen Pemba的回忆:“我才见到他几分钟,我就强烈地感觉到他对于完成这件事情是很有决心与毅力的,他觉得描绘藏人在中国统治下所遭遇的不公与不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同一位受他所采访的人,非常传神地描述的:‘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藏人,就好像晴天里的星星一样,没有人看得见我们。’”

我对记者说,并未有过专业训练的当知项欠,用一部简单的摄像机,记录了那么多民间底层藏人的真实感受,来反映他们遭受压迫与歧视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真切的愿望,为的是让外界了解藏人的内心。如果把这视为“颠覆国家政权”,那么,这个政权实在是太不人道,也实在是过于虚弱。而当知项欠因此获刑,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他所拍摄的纪录片的真实性,使得西藏之外的人对于藏人的生命被蹂躏的事实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我的博客上,有中国人留言感叹“中共……重判这样一个业余摄影师实在是度量太小,贻笑大方”,然则本质上根本不是什么度量不度量的问题。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以及当年《七七宪章》联署人,于一周前致胡锦涛公开信,抗议非法监禁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刘晓波11年,其中就“北京法院无耻地”判处刘晓波“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如是质问:“当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和学者行使自己的核心使命:即思考、重新思考、提出问题、批评、创造性地采取行动并尝试开展公开对话时,根本就不存在颠覆国家安全。……当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良知采取行动时,当公民和平地相互结社、讨论和表达他们对社会将来发展的关心与观点时,根本就不存在颠覆国家安全。相反,当一个国家的公民不允许自由地采取行动、结社、思考与表达时,这个国家未来的财富和精神就会被破坏。”

而事实上,我们身在的这个国家的精神早已被破坏,当类似当知项欠这样的人类良心被打入黑牢,这个国家的未来只怕是会在仇恨和野蛮中沉沦了。

2010-1-12,北京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王力雄:普通的法西斯


王力雄:普通的法西斯

很多在自由社会生活的人不理解中国人表达民族主义时那种对专制政权的认同,难道中国人有不同的人性,真的喜欢在专制统治下生活吗?我认为不妨从几个方面看:

一是中国民众对政权的认可,大多来自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虽然社会存在种种矛盾,只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按照中国俗话说就是“一俊遮百丑”。不过以常识也可以知道世上没有永远高速增长的经济。一旦有一天经济出现问题,原本被掩盖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就会随之浮出,那时对政权也就会转变为不满。

二是目前外界能看到的中国人基本是居住在城市、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他们的声音虽大,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对中国的广大人民——底层百姓,工人、农民、农民工、上访人而言,民族主义远远不如他们切身的公正、人权、自由和民主更重要,只是他们无从发出声音,是沉默的大多数。

三是极权主义擅长运动群众。面对宏大问题,民众因为没有足够信息与知识,容易被煽动和操纵。德国曾经有一个中学老师在班级里做实验,只用了5天时间,就把在民主社会长大的孩子变成了具有法西斯性质的群体。那么,中国以整个国家机器进行了60年灌输,民众形成目前这种民族主义思潮不奇怪。

相比更糟的是专制制度培养出一种人,被称为“普通的法西斯”或“平庸的法西斯”。他们并非专制权力的当权者,只是专制机器上的细小零件。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思想,但是正义、良知、真理不会成为他们的行事准则,他们的心目中只有个人利益,把服从和执行专制的指令当作谋生的职业,对自己行为进行开脱的理由就是“要吃饭”,心安理得为专制权力充当工具,去从事政治迫害等行为。这种“普通的法西斯”,汉人中有,藏人中也有。

“普通的法西斯”平时看上去是善良市民、慈爱父母或是和气的邻居,然而正是这些小人物,保持了专制机器的运转,维持了专制制度的稳定。如果没有他们,专制政权一天也存在不下去。当一个民族长期被专制政权统治时,正是因为有培养和生长这种“普通法西斯”的土壤。而让人不乐观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土壤十分丰厚。

2009-10-6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一切都在恶化着,但是。

藏传佛教仪轨之一:制作沙坛城,以象征成住坏空。

一切都在恶化着,但是。

文/唯色

“发生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证明了这个政权是野蛮的。”

一位上月初去过新疆的外媒记者对我说。而上月底,平安夜的前一天,他等候在寒风中的北京法院门口,里面正在审讯中国的异议知识分子刘晓波。

我告诉他,就在审讯刘晓波的当日,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与西藏有关。一位深孚众望的宗教领袖,53岁的布绒朗仁波切,被这个野蛮政权恣意而为地陷害了。他从2008年5月18日起,就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最后的结果是将要在牢狱中度过漫长而黑暗的八年半。

矜持的记者不禁愤怒了,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并且,我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去年,布绒朗仁波切第一次被当地法院审讯时,我曾以为,只要有外界的关注、报道和呼吁,或许可以将他从可耻的陷害中解救出来。许多人都在为之努力,仁波切的亲人,北京的维权律师,知名的国际媒体,以及诸多人权组织。

可是,去年依然与前年一样,是蒙难之年。从西藏各地传来的消息证实,仍有许多藏人被秘密抓捕,仍有许多藏人被秘密审判,而遭到的惩罚都异常严酷。我在博客上尽量地记录着这些消息,可是我的博客发布的尽是这样的消息,多么地令人绝望。就在奥巴马总统驾临北京,轻描淡写地提及“所有的男女拥有某些根本的权利”之时,两位藏人作家贡却才培和更嘎仓央被判重刑。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权案件尚不能公开,还有许多人连外界遥远的同情都无法得到,我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过,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黑箱操作的人道灾难。话音才落,传来了因为在奥运之前拍摄表达藏人心声的纪录片《不再恐惧》,当知项欠被西宁法院秘密判刑6年。

说实话,我们曾对那位美国总统寄予了希望。固然,把希望寄托给别人是可笑的,可向来声称捍卫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美国总统,总是会给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男女带来希望,而且他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谁会想到他的膝盖竟在一个野蛮政权的面前发软呢?他甚至成了一个坏榜样。是的,并非我们一定要迁怒于他,他确实是一个坏榜样,在他做出敬畏状,对象征极权的长城发出赞叹之后,接踵而至的各国首脑们都把人权两个字吞进肚里了。

我倒不是说,在这个国家,无论持不同政见者,还是像藏人、维吾尔人等少数民族,所蒙受的不幸遭遇皆因被那些唱高调的政治家们抛弃所致,不过,这当中绝不是没有关联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赖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何况如今已经全球化了,已经全球气候变暖了,已经全球都在Twitter了。而一个野蛮的政权,并不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独有的悲哀,实际上是人类共同的悲哀。

一切都在继续恶化着。布绒朗仁波切在2010年来临之前蒙冤获罪,意味着有一片地区将不复安宁,就像七年前对另一位宗教领袖丹增德勒仁波切的陷害,在七年后,竟有数万百姓签名按手印,数千百姓静坐抗议,上百人被拘,许多人被打,造成的动荡至今仍未平息。没错,这个国家的政权是野蛮的,但它低估了信仰的力量,半个世纪来,历经重重劫难,恰是深厚的宗教信仰支撑着一个民族,不会自认溃败而臣服。

而我在新年伊始看到的一篇至为感人的文字,来自一位二十出头的藏人,他用藏文和中文这样写道:“我们经常会谈起民族,谈起未来,有时也会很执着,也会有人说我们骂我们压制我们,但千万不要去记仇,更不要报复,我们所受到的一切灾难来自我们在过去所种下的因,最大限度地平和内心,最大限度地怀着慈悲。然而我们不能放弃争取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当我们怀着慈悲,不记恨,以平常心,慢慢努力,会有实现愿望,沐浴在温暖阳光下的一天。”

2010-1-5,北京

(《动向》二0一0年一月号)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

《讀書心得》聽說西藏/唯色&王力雄


这是在名为“墨炭烏龍”的博客上看到的,是篇评说《听说西藏》的文章。作者是台湾人。

《讀書心得》聽說西藏/唯色&王力雄

墨炭烏龍

真正在西藏生活中的人們,其實是壓抑的,在這個政教合一的領土內,與霸權資本主義的格格不入,又被強制的國家力量介入,讓西藏過著撕裂般的生活。

原來我所認知的西藏,不是真正的西藏,美麗的青藏鐵路,愜意的旅程,卻沒有發現西藏的變化,西藏的面貌與自己所認知的,差距有多少。「聽說西藏」這本書,以實地的觀察,觀察外表神聖的西藏,在這些年自中國政府介入管理後,已經在他表面舖上了厚重的灰塵。

閱讀此書的同時,偶然在一天早上打開了Discovery看到正在介紹西藏的節目,說到了當年中國與達賴認證鬧雙胞的班禪喇嘛,最後由中國所認定的靈童取代了正統的西藏班禪的化身。當靈童到了北京接受當年中國主席江澤民在辦公室謁見時,江澤民將手中的哈達有點不知所措的掛在小班禪身上,然後向四周眾官員哈哈大笑,似乎是一種解嘲,也在宣布中國勢力介入西藏的正統。卻忽略班禪在西藏的歷史身分,用一個幾近褻玩的角度,暗示中國對西藏的宰制力量,大大的江澤民對一個孱弱的小班禪。

這也說明了西藏在達賴喇嘛流亡後,這幾年的處境,書中從軟力量的影響到硬暴力的入侵,描述了西藏真正的歷史與文化正逐漸流失並被抹滅掉。就體會比較深的是資本主義侵入了純樸的中國領土,也包含了西藏,造成西藏的都市化,卻帶來當地民眾生存與就業的問題,反而都市化帶給了是那些擁有金錢與技術資本的人才一個絕佳營利並剝削當地的機會,排擠掉當地土生土長西藏人的生存空間。

西藏的觀光,也逐漸打破了西藏當地人與僧侶的在寺廟膜拜禮佛的空間,會發現具有歷史淵源的大昭寺,觀光客與僧侶,常常會有衝突,但這也是西藏仍有突破價值的空間,也是書中說要尋找觀光與宗教聖地一個良好的互動空間。但其實,真正在西藏生活中的人們,其實是壓抑的,在這個政教合一的領土內,與霸權資本主義的格格不入,又被強制的國家力量介入,讓西藏過著撕裂般的生活。

金光閃爍的布達拉宮,少了精神領袖的存在,剩下的只是統治者的傲慢。2008年的西藏暴動,在中國的隔絕下,外界看到的只是零星的衝突,但實際上,有很多的西藏人在這場暴動中身亡,遊行人士遭到囚禁與毆打,西藏的人民,羨慕的是台灣擁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中國體制下整齊劃一的民族主義,在精神領袖流亡在外的西藏,顯得是那樣靈肉分離的窘境。但也因此,西藏很多的知識分子仍然努力與中國對話,卻年復一年的失望。

書的最後,帶出了西藏政局的最後的預測與觀察,還是把球回到了中國與達賴喇嘛的互動,預言在達賴身亡後的西藏,將會是不可預測的危險,隨時會像科索沃一樣鬧起革命,這或許也是接下來幾十年,國際問題的新落腳處,當西藏的問題從中國的內政提升到國際問題時,西藏流亡政府始終相信,大多數的國家仍然會站在西藏這端,但別忽略了,中國是世界最大要發展的經濟市場,國家與國家間的支持,也完全要看對彼此的經濟依賴程度,作者從一個比較正面的角度來觀察預測未來西藏的發展,卻可能忽略了一個黑暗的事實,就是世界經濟對於中國的依賴,將可能把選擇權從正義拋到了生存的手上。

http://www.drew725.idv.tw/article/book_detail.php?article_id=600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王力雄:中国模式为什么不可取


王力雄:中国模式为什么不可取

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些人认为是自由经济加威权政治的中国模式获得的成功。听说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把这种模式当作效法的榜样。而人们原本对民主制度的信心,也因为西方民主国家陷入危机、中国却一枝独秀产生疑问。

中国的优势被归纳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专制政权可以调动一个国家内的所有组织和资源,以“大干快上”的方式,很短时间就见成果。那种效率在民主国家往往是无法想像的。

前两天一位从瑞士回来的藏人朋友介绍,瑞士政府为了开凿一个公路隧洞,讨论了50年才得以动工。那隧洞的好处本来显而易见,交通因此方便,山两边的路程可以缩短数倍。然而技术和经济得失不是瑞士政府的唯一出发点,甚至不能成为主要考虑。因为瑞士是民主社会,政府首先需要服从选民意志,也必须符合民主程序。任何障碍都可能耽搁很长时间。瑞士人对这种耽搁也抱怨,不管怎么样,50年时间也实在太长了。

跟中国比,不要说一个隧洞,从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到高速公路总里程跃居世界前列,中国也不过用了20年时间。这种对比不禁让人想,中国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它的制度可以避免周折和拖拉。那么为什么要让低效率的民主制度拖后腿呢?

先不说修那么多高速公路是不是好事,也不说修路过程对民权和人权的侵害。首先我承认威权政府的确更有效率,如果真做好事,肯定比民主政府做得更快。但是必须同时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其中的大事未见得都是好事。一旦办的是坏事,不是也可以集中力量,办得又快又有效率吗?

中国人愿意拿印度和中国比。印度是民主国家,经济发展却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似乎最好地证明了民主的无能。然而回顾一下历史,毛泽东的大跃进饿死三千万人,文化大革命把中国带到崩溃边缘;邓小平的天安门镇压,以及后来当权者对西藏和新疆的镇压,都是专制政权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类似的灾难,在印度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因此,民主对人带来的不便,顶多是效率不高,好事来的晚一点。然而专制一旦办坏事,却是要人的命,无数家庭因此家破人亡,整个民族陷入灾难。二者哪个好,哪个不好,难道不是一目了然。

2009-10-6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平措汪杰英文传记第12章中文译文:《十七条协议》


唯色注:这是一位年轻藏人,从西藏革命家平措汪杰先生的英文传记《A Tibetan Revolutionary: 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 Paba Phuntso Wangye》中,翻译的第12章<十七条协议>。

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既为平汪先生口述的最近离世的阿沛·阿旺晋美先生,也为平汪先生口述的其他西藏贵族,还为平汪先生……

当然,很不喜欢的是班禅堪布会议厅的计晋美等人,以及那位格西喜绕嘉措。而他们,包括崔科,全都遭难于文革,家破人亡于文革,也实在是“勒迥则”(因果报应)啊!

《A Tibetan Revolutionary: 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 Paba Phuntso Wangye》
Chapter 12 The Seventeen-Point Agreement

昌都正式被18军解放三十天后,我到了那里。我作为获胜部队的一员,进入昌都的感觉很奇怪。更奇怪的,甚至令人不舒服的是,当我得知18军第四指挥官王其梅安排我住在宽敞的阿沛(Ngabo)住处(王自己一直住在那里),阿沛是前昌都总督和噶厦部长。我立刻告诉他,我不需要这么大的空间,也不想让他离开那里。但是他回避了,说他在这个大房子里睡的不是很好,而我作为藏族同志住在这里会比较方便,况且隔壁有一间很大的会议室。当时我觉得他只是为表示礼貌而找借口,不过我还是同意了,因为我不想小题大做。

虽然人民解放军刚刚通过武力控制了昌都,但重点是要通过和平手段解放余下的藏区。所以我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赢得刚刚被抓的那些重要官员的支持,特别是阿沛。我尤其要说服他们:此时,如果拉萨派官方代表到北京开始谈判,达成和平的协议,对于西藏和西藏人民是最有利的。我同意完成这项任务,尽管这个工作并不会是轻松的,而且我得知,因为吴忠将军在胜利之后犯下的一些错误,使得我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吴虽是最高司令,但是缺乏政治敏锐。他对待被捕的藏人更像是对待被击败的战俘。举个例子,在军队的庆祝会上,吴和王其梅坐在主席台的中央,一侧是将没收的武器像战利品一样堆起,一侧是坐在地上的阿沛和其他官员。台下的中国士兵和军官们狂喜地喊口号,如“打到帝国主义者!”这个行为当然是个错误,因为我们是要赢得他们的支持,而不是羞辱他们。

第二天,我带了一条哈达、一台新的收音机和一些锦缎,去看望阿沛。他住在一间朴素的单人房间里,而他作为总督的住宅也在同一个院子。当我找到他时,他穿着普通的藏装,坐在一块薄薄的地毯上——跟他过去所习惯的,那代表权力的,正式又奢侈的装束相差甚远。崔科(Tsogo),一位贵族,作为他的助手和秘书也在那儿,他看起来无精打采的,受挫的样子,我奇怪地为他们的遭遇感到难过。

我要完成我的工作,所以我献上礼物,介绍了自己,然后开始谈话,但是阿沛看起来不舒服,而且不太热情。两天内毫无进展,看来如果我们想有所收获,我们必须要开始尊重他。因此,我去见王其梅,并解释昌都总督在西藏政府里是个地位显赫的职位。当他因公外出的时候,作为随从,他的队列前面要有五个或者六个骑手,在后面也得有同样数量的骑手。在他的办公室和住处,则有超过30个仆人在他身边忙碌。当他开始或者结束一天的工作时,还会鸣响一声礼炮。此外,阿沛还是一个噶厦部长。很显然,现在情况很不同了,但是我力劝,我们要给他更多的尊重。他并不是我们的囚犯,而是西藏政府的一位重要官员,我们是想要把他带到谈判桌上的。我提出了我的建议,例如,我们让他回到他自己原来的住宅。(我说我会很乐意住在他住宅旁边的一间小屋里。)王同意了,因此,我可以去阿沛那里坚持让他住回自己过去的住宅。

我还认为,如果把阿沛邀请到解放军高级官员们吃饭的地方,与我们一起用餐会很有益处的。在那之前,阿沛一直在自己的房子里吃饭。我们有三间不同的食堂——最大的是普通士兵用餐的地方;中等大的是中低级军官用餐的地方;在最小的那间用餐的都是高级官员。(当然,那里的饭菜是最好的。)王同意了我的想法,因此,阿沛和他的助手崔科开始与我们一起用餐。他们刚开始有点不自在,但是很快就习惯了这种变化。

最后,我说服了王,把三十多位被抓的拉萨官员的衣服还给他们。他们穿上那些被勒令穿的廉价衣服,看起来又穷又可怜,这很明显地打击了他们的信心。我们要想办法说服他们,我们不是他们的敌人。如果把原来的衣服还给他们,他们就会获得一点尊严,如果想让他们看到积极的一面并帮助我们,我认为这点非常关键。

在做了这些改变之后,我主要是在教育他们对于新中国政府的认识。我日日夜夜跟阿沛和崔科一起,跟他们讲苏联、共产主义、中国当前的形势,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平等和宗教自由等。

我跟他们一起谈过,也单独和崔科谈过。崔科过去跟哲通色(Trendong Sey,哲通少爷)比较密切,他是拉萨的西藏共产党成员之一,所以崔科对我了解得比较多,从一开始就比阿沛友好的多。我很快意识到崔科就改变西藏以及对于未来的想法相当积极,所以我给他讲了更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我们有时候谈到凌晨两三点,这样,崔科靠近我们比阿沛快。

除此之外,我花了很多时间解释中国政策积极的方面,我还努力强调,如果西藏凭武力抵抗中国的话是多么徒劳。我记得曾经很直接的给阿沛讲过中国的一个格言:“不管是石头砸鸡蛋,还是鸡蛋砸石头,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很明显,如果战争打响了,最终受折磨的是藏人。我确定阿沛领悟了我的意思,因为当解放军控制昌都的时候,他亲身体验过解放军的威力。但是我知道还有许多西藏官员对中国的情形和解放军的威力一无所知。我想起自己曾为这样的一件事情而吃惊,当我听说几年前,噶厦的僧官询问刚从南京回来的一位西藏代表 :“哪个城市更大,拉萨还是南京?”

当我们与阿沛和西藏其他官员之间改善关系的努力开始奏效的时候,我们讨论了可以说服拉萨谈判的想法。阿沛应该给其他噶伦写一封信,并解释他们的经历,还有现实情况和机遇,力劝他们同意派代表。

阿沛同意了,我们非常谨慎地考虑了信的内容。崔科写了第一稿之后,与阿沛和我一起讨论并重新修改。再交给王其梅,他又与阿沛非常仔细地检查了几遍。最终,阿沛和其他西藏官员签了名,寄往拉萨。

信的主要内容是:如果达赖喇嘛同意派代表到北京,并讨论西藏的和平解放相关事宜,情势将会很好。因为如果他选择战斗对抗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员伤亡,文化和宗教场所也会遭到破坏。我们想让他和他的高级官员看到通过谈判可以有很大的收获。解放军通过武力控制了昌都,但是他们尊重了当地的人民和寺院。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西藏。我们想要传达一个讯息,让噶厦相信中国共产党人是可以交谈的、通情达理的人,他们不是决心要破坏西藏的宗教和文化的恶人。我们让两位被俘的西藏官员带着信件,他们可以根据亲身经历讲述中国军队的行为,证明信件的真实性。

几个月过去了,可是我们还没有收到回复。我们跟拉萨没有通讯联系,无从得知到底在发生什么,气氛也随之变得紧张。此时有了一个新计划:王其梅和阿沛一起去拉萨直接与噶厦对话,随从一个小分队作为侍卫。我们着手进行这个计划的时候,接到了西藏政府同意派5个代表去北京的消息。

西藏代表分成两个部分去北京。两位官员,土登列门(Thubden Lengmon)和桑颇色(桑颇少爷)从拉萨过来,到昌都与阿沛相会,然后从昌都去北京。另外两位官员,总司令凯墨(Kheme)和名为土丹旦达(Lhautara)的僧官经印度,坐船去北京。中共中央西南局(The Southwest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Bureau)命令我陪同从昌都启程的代表团,所以我们开始召集一个团队,由几名翻译,大约30多个解放军士兵,阿沛和其他十来个藏人(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和仆人)组成。我们骑马到甘孜,那里有18军的主力部队。我们从那里坐汽车到成都,从成都坐飞机到重庆,并在重庆与邓小平和刘伯承会面之后飞到北京。

在飞行途中,计划有了突然改变;我们在西安降落了,这是因为北京在为我们准备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需要多花一天来准备。在西安,汪锋在机场接见了我们,他是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the head of Nationality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Northwest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Bureau)。当天晚上,他为全体代表团举行了一场宴会。这是为了表示尊敬和友好,但是差点被搞砸了。

问题出在格西喜饶嘉措(Geshe Sherap Gyatso),他是西藏非常著名的一位僧人学者,他住在拉萨的时候,曾经教授过阿沛等其他贵族藏文。汪锋出于对代表团成员示好邀请了他。毫无疑问,他以为他们会感激一位老朋友被邀请到宴会上。其实汪锋不知道喜饶嘉措强烈地厌恶西藏政府,尤其是贵族阶级。

喜饶嘉措对发生在1944年的一件事情仍然耿耿于怀,当他在为国民党工作的时候,他被派到西藏去执行任务,随从中约有50个中国人被他声称是他的学生,还有很多的物资和现金。当他们到达那曲(Nagchuka)北边的边境时,西藏边境的士兵阻止了他。最终,噶厦命令喜饶嘉措可以进入西藏,但是坚决不允许他的“学生”和物资进来。他不得不气愤地返回中国。之后,1950年,当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去说服拉萨谈判的时候,他又在那曲被阻止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贵族们”是如何对待他的,因此,当汪锋邀请他参加宴会,他视其为表达自己感受的良机。

那个晚上,由汪锋非常有礼貌的欢迎致辞开始。出乎意外的是,喜饶嘉措站起来了,说他想说几句话。刚开始,他用藏文说了一些套话。之后,他告诉翻译,不要把他接下来要说的话译成汉话,便发起了对西藏政府和拉萨的贵族们激烈的指责。阿沛和其他人都惊呆了,但是他们保持泰然自若子,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汪锋听不懂藏语,但从他们的表情以及没有译成汉语的情势来看,他怀疑肯定有问题。宴会结束之后,他问我到底说了些什么,当我告诉他后,他感到很不安,担心喜饶嘉措无礼的言语会伤害西藏代表团的情绪,他自己也会被上级指责。于是我们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最终决定不要冒更大的风险去处理它,最好的办法是简单化,忽略它并希望一切顺利。

次日我们坐上火车,一天之后我们到了北京,我们在那里受到隆重地迎接。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车站,随同的有其他高级官员和三百多个不同民族的成员,他们都来迎接西藏代表团。尽管在这里,还是有发生小意外的可能。在简短的讲话和正规的见面之后,我向周恩来介绍了西藏代表团的成员。但是当我们从车站离开时,我眼睛的余光捕捉到了一个迅速的动作。措洛(Cholo)是一个拉萨的藏人,在北京的民族出版社工作,(他在国民党时期去了中国)他偷偷地塞给阿沛一个纸条。我那时没有说什么,因为我不想让西藏代表团怀疑我是在监视他们,但是若干年后,我问过阿沛那张纸条上的内容。阿沛笑着对我说,是警告我不要去相信共产党的花言巧语。措洛告诉他中国共产党并不好,不能相信:他们不仅不信教,更糟糕的是他们决心要破坏它。还好那张纸条没有产生影响,过了几天后,其余的西藏代表也到了,我们开始讨论那个最终被称为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the Seventeen-Point Agreement for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的内容。

我们所有人都住在北京饭店,讨论也很快就开始了。中国代表团的首席全权代表是一位高级官员,李维汉,他是政务院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兼中央民委主任。(vic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State Council,director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and director of the State Nationalities Affairs Commission)西藏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阿沛。但是当西藏代表团在私下讨论的时候,我发现都是由总司令凯墨做决定的。虽然阿沛是噶伦也是西藏代表团官方首席代表,但是凯墨是索康(Surkhang)的叔叔,也是相当善于处世,他曾在1946年作为西藏代表参加过国民党的会议。他也是作为灵童寻找团队的一员,在青海发现了十四世达赖喇嘛。他最近还在印度边境的亚东与达赖喇嘛和其他噶伦在一起。因此,他对印度和西方国家目前的形势比较了解,也了解在达赖喇嘛身边的西藏官员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确定西藏见识最广的上层人士——索康一定给他的叔叔凯墨提示过谈判期间该做什么。

阿沛,恰恰相反,我认为他处于一个影响力被削弱的位置。当时还流行一些谣言,说他在中国人的口袋里,意思是他被中国人用金钱收买了,或者在昌都被俘之后逼着他放弃对西藏的忠诚等等。这些事情其实都不是真的,但还是存有怀疑,我觉得这些都削弱了阿沛的影响。

谈判从一开始就非常困难,这点不足为奇。因为双方的历史概念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种区别首先是语言字面本身的不同。例如,对于Tibet和China的理解,双方就有争议。西藏代表使用“西藏政府”(“Tibetan government”藏文:བོད་གཞུང་།)和“中国政府”(“Chinese government”藏文:རྒྱ་གཞུང་།),表示两个平等的政治实体。我们这方使用“中央政府” (“central government”)和“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把西藏理解成中国这个大的实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字面上的争议还不是最严肃的问题。第一次较大争论的发生,是关于派解放军进入西藏的问题。中央政府坚持认为,为了驱逐国外的帝国主义势力并巩固国防,必须要派解放军进入西藏。西藏代表予以强烈地反对,坚持认为没有必要派解放军进入西藏,因为在西藏不存在外国帝国主义势力。他们说如果未来有国外的帝国主义势力威胁西藏的话,他们会马上向中央政府请求援助,因此,派驻解放军到西藏是不必要的。他们这样反复地争论,其实在现实里,派解放军到西藏是预料中必然的结果。中央政府已决心要在西藏派驻军队。西藏代表团长时间费力地争执着,但因为害怕谈判失败和遭到解放军的攻击,最终还是让步了。不过一个说明西藏特殊情况的条款会包括在一个秘密的附加条款里,将派尽量少的解放军部队到西藏。

另一个大的争议,是关于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之间的关系。

1924年,长期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西藏政府就税收和政策问题争执之后,九世班禅喇嘛从西藏逃到中国(fled from Tibet to China)。他和他的高级官员们住在青海省,并与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建立了紧密联系。他的很多高级官员,像计晋美(Che Jigme)等讲一口非常流利的中文,在中国共产党掌权的几十年前就承认了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1937年,九世班禅喇嘛在青海去世,他的官员们开始寻找他的转世灵童,同时西藏政府也开始寻找。前世班禅喇嘛的随从们在中国的藏区找到转世灵童的时候,在拉萨的西藏政府拒绝承认他的合法性。他们也找到了几个候选灵童,并向前班禅喇嘛的官员们提议,把他们的候选人带到拉萨以便最终选择正确的转世灵童。前班禅喇嘛的官员们坚持认为他们找的灵童是真正的班禅喇嘛,并拒绝把他置于拉萨的其他候选人中竞争。然后他们单方面承认了他为新的十世班禅喇嘛。

虽然男孩的地位未被拉萨接受,但是国民党政府在他们从大陆逃到台湾之前承认了他的身份的合法性。这样,班禅喇嘛的官员们和蒋介石政府承认这个男孩为十世班禅喇嘛。然而,按照西藏的传统,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需要彼此承认对方的新转世灵童的合法性,因此新的班禅喇嘛没有被拉萨承认。

中国的内战改变了现状。在1949年秋季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在西北被解放军节节退败。眼看青海省即将被解放,十世班禅喇嘛(当时他12岁)和他的官员们决定从青海省首府西宁撤退到位于青海中心香日德(Xiangride)的寺院,那座寺院是由清朝皇帝乾隆在1780年的时候赠给六世班禅喇嘛的。在那里他们决定联系共产党,而不是马上逃到台湾,因此,有一个代表被派去看个究竟。当那个代表带着有利的信息回来的时候,他们决定留在青海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班禅喇嘛向北京发送了一封祝贺的电报,并表示对解放西藏的支持。作为回复,他收到了毛泽东和朱德充满热诚的电报。所以,在“十七条协议”的谈判进行期间,班禅喇嘛的转世身份已被中国政府承认,并完全站在中国共产党的一边。——Goldstein,Sherap,and Siebenschuh.

(斜线部分的内容非平汪所讲述,而是由负责记录和编辑本书的三位作者增加的内容)

中央政府清楚两位转世喇嘛之间有过抵触的历史,并且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感情化。例如,1951年5月1日,中国政府邀请班禅喇嘛到天安门城楼上,在北京的西藏代表们当天也参加了庆祝活动,但是阿沛和其他藏族官员拒绝在官方场合与班禅喇嘛见面,因为西藏政府仍然没有承认他。那天阿沛给毛献了哈达,但是没有献给班禅喇嘛。

因此,对于中央政府,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虽然他们公开承认了班禅喇嘛并决心要让他重获在扎什伦布寺的权力,但是他们也想要获得西藏政府的同意。而这一切的混杂使得整个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不仅要涉及到达赖喇嘛承认班禅喇嘛的转世身份的问题,还包括解决一系列关于税收和其他领域的权力问题。有段时间,双方寸步不让。中央委员会决定要强迫西藏政府接受这个男孩为班禅喇嘛的转世灵童地位,并允许他回到扎什伦布寺。但是没有轻易获得同意,因为西藏代表团断然说他们无权认可转世喇嘛,更不用说班禅喇嘛的转世灵童,那是达赖喇嘛的特权。中国代表反驳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谈判无法继续进行。这个时候,阿沛给在亚东的达赖喇嘛发了一封电报,达赖喇嘛电报回复并承认了男孩为十世班禅喇嘛。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也得以解决,但是为了避免透露他们各自权力的细节,电报使用了模糊的语言。在协议里的一个条款,只是简单地讲了班禅喇嘛可以回去,班禅喇嘛和达赖喇嘛将恢复这个争议出现之前的相应的地位。

在讨论快要结尾的时候,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差点终止了整个谈判。那是关于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军政委员会(a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Bureau),以便监督“十七条协议”的实施。

在正式的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李维汉邀请阿沛和我到他的住处。李维汉想给阿沛一些时间来考虑军政委员会的问题,并和他的代表团讨论此事,他认为这样会比较顺利。那天晚上李维汉心平气和地开始了他的讲话。他说“事情的进展很顺利”,“我们大家都非常努力,虽然我们有些争议,但是多数问题都已经解决好了并达成协议了,不过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他停顿了一下说,“我们有必要在西藏建立军政委员会,这将会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军政委员会,达赖喇嘛将会是主席,中国代表和班禅喇嘛将任职副主席。”他解释之后,一直在安静地聆听的阿沛,礼貌地请求原谅,与我一起回到宾馆。他对于李维汉的提议只字未提,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所有的人惊讶。

三天之后,李维汉觉得西藏代表团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这个新的情况,于是召开了会议,开始了关于在西藏建立军政委员会的提议,当西藏代表团听到细节的时候,他们忽然表示惊讶和气愤。

西藏代表团赞同由达赖喇嘛继续在西藏掌权的协议。但那些新的条件让他们非常气愤,因为在西藏建立军政委员会的主意,似乎是要逐渐削弱西藏传统政府的至高权力。这好像是中国方面用一只手给他们的东西,又被另一只手拿走了。当李解释细节的时候,我听到凯墨在嘀咕,“太奇怪了,这样的谈判永远没完没了,这个可不好。”

很显然,这是凯墨和其他代表团成员第一次听到这个意见。事情变得更加的糟糕。我确信李马上要说出类似“我确定阿沛和你们都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的话,但是被僧官土丹旦达打断了,他气愤地卷起袖子,挥起他的拳头说,“你们这些人到底怎么回事?中央政府每天都会下来新的东西,这几周里,我们争论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我们以为谈判马上要结束了,你们却又突然提出来这样的提议!”阿沛什么都没有说。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其他藏人都被李的提议惊呆了。西藏方面继续表示了更多愤怒的评价之后,李维汉也随即生气了,并说 :“如果这是你们的感受的话,那你们都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了”这句话的含义意味着解放军将会武力解放西藏。

事情似乎有点失去控制了,我决定尝试着缓解一下气氛。我站起来说道:“今天的会议大家都很生气,也有很多的议论和误解。李维汉是说我们应该回到北京饭店,今天大家到此为止吧,晚些时候,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思考和谈论这个问题。”我这么说是想缓和李的最后通牒,让这个警告听起来像是他在说大家应该回到饭店而不是西藏。

中国代表当时是措手不及,他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会这么困难,不仅因为他们认为阿沛已经清除了障碍,还因为这样的军政委员会在中国各地都有,强加于西藏也不应该是什么新鲜事情。

注释:在1949年被解放的地区是由人民解放军确定的,最初,军队控制着新政府的权力。在这个时候,中国分为六个大的区域,其中的四个区域各自为西北、西南、中南、东区,是由被称为军政委员会(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Bureau)的决定的。这个军事机关是一个过渡阶段,只要一可行,它将更替为行政区人民政府(civilian authority)。1954年到1955年的时候,所有的四个军政委员会由人民政府取代了。——Goldstein,Sherap,and Siebenschuh

自从李维汉告诉阿沛关于军政委员会的提议,我们从西藏代表团那里没有听到任何消息,所以我们以为他们已经同意。我们回到饭店之后,我直接去了西藏代表团那儿,并试着解释中国代表的提议具体是什么意思。凯墨对我说,“平汪啦,这个委员会的提议毫无道理。这等于是已在马背上的人,脖子上又骑了一个人。”他确实感到非常烦恼和气愤。我试着给他们另外一种解释。我首先强调了这个军政委员会是中国很普通的机构;并非西藏特有。我给他们讲了中央政府已经在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大的区域建立了这样的军政委员会。在任何情况下,这些都是作为在建立更多代表性的、永久的机构之前,代表中央政府的临时行政机构。在西藏的军政委员会也会是一个同样的、临时性的行政机构,并且不会在西藏政府的权力之上。我也给他们强调了,达赖喇嘛是那个骑马的人——他将会是军政委员会的第一领导,由他负责的。所以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我同时直接告诉了凯墨和土丹旦达,这个问题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李维汉早就给他们中的人提到过。我并没有具体的提到阿沛,但是我想这对于他们来说很明显。我们谈了一阵子后,凯墨和僧官土丹旦达说,“哦,这样啊,现在我们理解了。”然后我问了凯墨,可不可以明天就这个问题继续开会。他说“可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问题。”

当我努力缓和西藏代表们的担忧的时候,中国政府的代表团在做最坏的打算。他们真的以为西藏代表团很有可能会因为这个问题而回家,那将会是非常的难堪,那将代表战争。

我立刻给李维汉打电话并告诉他,我要跟他见面。他问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们那边的人是不是要回西藏?”我很高兴地告诉他,他们并没有走。我回答说,“我们回到正轨了,因为我给他们解释了军政委员会具体代表什么,并且说服他们,这只是临时的,也不会取缔达赖喇嘛政府的权力。”李维汉非常惊讶,刚开始还有点半信半疑,他说“真的吗?”问我“你确定吗?”我说我确定这是真的,我知道他立刻抓起电话给毛打了电话,并告诉他,“平汪刚告诉我,问题已经解决了。明天我们可以继续与西藏代表团谈判。”房间里非常安静,我可以清楚地听到毛的声音。他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李维汉热情地与我握手。第二天早上,双方平和地继续了谈判。

我一直没能确定阿沛为什么没有给西藏代表们转告李维汉早些给他讲过的提议。我从来没有与他谈过这个话题,但是当被李维汉问到为什么一提到这个问题,他们都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我给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阿沛没有给他们讲这件事,是因为他曾经被解放军俘虏过,而且有很多关于他被中国收买了的流言。他可能觉得如果他表明他在和中国方面单独见面,而且是关于一个如此敏感的问题,可能会增加别人的疑心。在上一次危机过后没多久,谈判很快就结束了。

当所有的争论结束了,双方也都签字了,结果是著名的“十七条协议”。对此已经写了很多,即使在当时这份协议似乎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一开始,我强烈地意识到这是西藏的紧要关头,而且我对我个人在谈判中担当的角色予以严肃地对待。我身处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因为我对谈判双方都非常了解,我深信,达成一个和平的协议对于西藏是最好的选择。我知道,如果中央政府觉得没有选择余地的话,它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中国与西藏在经济和军事力量方面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西藏代表如果做出除了接受和平解决之外的选择的话,将意味着灾难。毫无疑问,很多藏人就会被杀害,经济将会崩溃,和平地发展藏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机会也会随之失去。我深感自己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家实现一个和平的结果。

签署完毕之后有一场隆重的宴会,那片刻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个英雄。有超过三百人参加了,包括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庆祝开始没多久,李维汉站起来,举起他的酒杯说:“为平汪同志,他为签署‘十七条协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代表团的成员们也为我的付出而感到高兴。在当天宴会结束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单独感谢了我。凯墨说,“平汪啦,当我们知道你是谈判一员的时候,我们非常担心,因为我们了解曾经西藏政府把你从西藏驱逐出去。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在一个月的谈判之后,我们对你的看法改变了。我听得懂足够的中文,勉强可以交流,并且我知道当时李维汉真的是在警告我们返回西藏的时候,而你告诉我们是去饭店。我们意识到你在为谈判有个好的结果付出了努力。你为西藏和中国的友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传记网址:http://www.amazon.com/Tibetan-Revolutionary-Political-Phüntso-Wangye/dp/0520240898

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电影外交:中国与西藏在电影节上的摩擦

图片提供: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Films
《生命与死亡之城》(即《南京,南京》——译者注)是一部有关二战期间日军暴行的影片,它将不会出现在棕榈泉国际电影节上。


作者:EDWARD WYATT
日期: 2010 年1月8日,《纽约时报》
译者:JOHN LEE

洛杉矶——从名流云集或是作为电影艺术的展示窗口来看,棕榈泉国际电影节并不像类似的电影盛会,比如戛纳、圣丹斯,甚至还没有多伦多电影节那样受到万众瞩目。不过,棕榈泉电影节现在却赢得了一个别样的桂冠:一起不折不扣的外交事件。

这个星期,中国正式通知电影节主办方两部中国电影将推出电影节展映计划,以此抗议电影节将上映一部有关西藏和达赖喇嘛的纪录片。尽管中方官员告诉电影节负责人是电影制作人自己决定撤出受政府资助的电影作品,不过很多中国问题专家相信是中国政府传达了这样的讯息而非任何个人。


图片提供: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Films 陆川,影片《生命与死亡之城》(即《南京,南京》——译者注)的编导

还有一个颇为复杂的因素使得这两部影片从棕榈泉电影节的退出更为引人瞩目:《生命与死亡之城》(也称《南京,南京》)是一部虚构的关于1937年日本占领军在南京所犯暴行的影片,该片收到广泛好评。影片由陆川担任编剧和导演,他是中国票房成绩最好的导演之一。在中国国内,这部影片也招来一些批评,有些观众认为影片对日本人有同情性描绘。

西藏一直以来在好莱坞就是一个引起轰动的题材,尤其是在演员和一些著名电影制作人之中。而与此同时,一些大的电影制片厂都是大型国际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并试图同中国做生意,近年来为了避免激起紧张关系从而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利益都回避了西藏题材的大制作。

国家地理娱乐公司(National Geographic Entertainment)在8月份宣布它已经获得了影片《生命与死亡之城》的北美地区发行权,影片将于2010年在影院上映。但是与此交易相关的人士说,至今尚未签署任何正式协议,这使得国家地理娱乐公司得以在目前的纠纷中置身事外。这家公司说,它依然希望今年晚些时候能在影院上映这部电影。

中国官方一直抗议西方利用艺术,尤其是电影作为干涉他们内政的武器,而当前的这次纠纷只不过是最近发生的一起而已。去年8月,两名美国电影制作人被禁止进入中国播映他们的一部纪录片,该片是关于在2008年四川地震中大量垮塌的学校中丧生的5000多名儿童的故事。电脑黑客和示威者还将矛头对准7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以抗议电影节放映中国西北新疆地区一位穆斯林维吾尔领袖的纪录片,那里去年夏天发生的民族暴力冲突中有大约200人被杀。而在去年秋天举办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针对博览会方面邀请两名中国持不同政见作家在转为中国安排的正式节目上发表讲话,双方也出现了外交斗争。

棕榈泉电影节总监Darryl Macdonald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星期三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造访了这座沙漠城市。这位中国官员对他说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而不是资助影片的中国政府不同意影片在电影节上展映,除非电影节取消《乌云背后的太阳:西藏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放映计划。

这部纪录片由瑞图•萨林和丹增索朗拍摄制作,耗时一年多跟踪拍摄了达赖喇嘛以及有关西藏地位的一系列抗议活动,在时间上刚好与中国筹备奥运会相巧合。

中国官员“一再申明《乌云背后的太阳》中的种种言论都是谎言,而这些也提醒我们美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的官方立场”。麦克唐纳先生说,“我告诉他们在美国我们享有言论自由,我们不会由任何外国来指令我们什么电影该放什么电影不该放。”

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的官员对星期四和星期五有关媒体提出对此次事件发表评论的请求一直没有给予回应。

一些研究中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美国专家说,他们怀疑这些电影制作人是在没有其他压力的情况下推出电影节的。第二部影片是一部名为《快、快、慢》(“Quick, Quick, Slow”)的喜剧片,由叶凯(音译)执导。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张兰新(音译)原本也打算参加这次电影节。

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在一次访谈时说到了他与陆川的交往,包括与这位电影制作人共进晚餐,当时他(陆川)正在为《生命与死亡之城》一片创作剧本。这些交往让他确信这部影片退出电影节“基本上是中国政府的决定。”

罗森博士说,在政府资助电影并给所有中国的电影出口发放许可的条件下,如果不屈从于将他的电影撤出电影节的压力,那么“他的电影不可能继续在国际电影节上展出自己的电影,也不可在国内获得成功。”

美联社发表了对陆川先生进行的电话采访的一些片段,其中他说他“无条件地接受”将他的电影撤出电影节的决定。

“这一事件涉及国家利益,”陆先生对美联社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事关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我想所有中国人的态度是一致的。”当问及撤出电影是否干涉了艺术自由时,陆先生说,“我真的很难、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一位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电影制作人——为了保障他在中国的商业利益而不愿意透露姓名——说,他相信如果导演们知道如果不撤出影片会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事业,那么他们或许会要求将电影撤出。“在美国我们有这样一种信念,即电影是用来告诉当权者真相的,”这位电影制作人说。“我想这些中国导演在试图避免任何瓜田李下之嫌。”

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高层人士Kenneth G. Lieberthal注意到,中国主席胡锦涛曾经担任西藏自治区书记。“对于北京而言西藏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他说,如果中国官方不反对这部纪录片反而会让他吃惊。

罗森博士说,《生命与死亡之城》一片在中国国内也招来了一些批评,因为片中描写了一名参与占领南京的日本士兵目睹日军的暴行而良心发现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星期四发表的一份声明中,国家地理娱乐公司说这部影片从电影节撤出是一个“不幸的”事件,并且说“我们为这部影片感到骄傲,并希望今年晚些时候在影院上映时人们可以看到这部重要的影片。”

China and Tibet Skirmish at a Film Festival

LOS ANGELES — In celebrity wattage and as a showcase for the art of cinema, the Palm Spring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as not garnered the attention typically bestowed upon similar carnivals at Cannes, Sundance or even, say, Toronto. But the Palm Springs festival has now earned a different kind of laurel: a bona fide diplomatic incident

China formally told the festival this week that two Chinese films were being withdrawn from its program in protest of the scheduled screening of a documentary about Tibet and the Dalai Lama. While Chinese officials told the festival’s director that the filmmakers themselves had decided to withdraw their state-financed works, many China experts believe that it is the state sending a message, rather than the individuals.

There is added intrigue over the more prominent of the two films that were withdrawn from the Palm Springs festival: “City of Life and Death” (also known as “Nanjing! Nanjing!”), a critically acclaimed fictionalized account of atrocities committed by the Japanese occupiers of Nanjing in 1937.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Lu Chuan, one of China’s top box office successes, the film has drawn criticism in China for what some people there have called its sympathetic portrayal of Japanese characters.

Tibet has long been a cause célèbre in Hollywood, particularly among actors and some prominent filmma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big movie studios, which are all part of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conglomerates that are trying to do busines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ave appeared to steer clear of major projects on Tibet that would inflame tensions and threaten their interests there.

National Geographic Entertainment announced in August that it had acquired the North American distribution rights for “City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at the film would be released in theaters in 2010. But people involved in that deal said that a formal agreement was never signed, leaving National Geographic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current dispute. The company said it still intends to release the film in theaters later this year.

The current wrangle is only the most recent protest by Chinese officials that the arts, and film specifically, are being used as a weapon to meddle in their internal affairs. In August, two American filmmakers were blocked from traveling to China to present their documentary about the more than 5,000 children in Sichuan Province who died when a 2008 earthquake caused numerous schools to collapse. Computer hackers and demonstrators took aim at the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n Australia in July to protest its screening of a documentary about a leader of Muslim Uighurs in the Xinjiang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where some 200 people were killed in ethnic violence last summer. And at last fall’s Frankfurt Book Fair, a diplomatic struggle emerged over the fair’s invitation to two dissident Chinese writers to speak at its official program honoring China.

Darryl Macdonald, the director of the Palm Springs festival,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the Chinese consul general in Los Angeles traveled to the desert city on Wednesday. The official told him that the directors of the two films, rather tha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ich financed the films, had decided that they would not allow their work to be screened unless the festival canceled its scheduled showing of “The Sun Behind the Clouds: Tibet’s Struggle for Freedom.”

That documentary, by Ritu Sarin and Tenzing Sonam, follows the Dalai Lama over a year through protests over the status of Tibet that were timed to coincide with preparations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The Chinese officials “repeatedly said the assertions presented in ‘The Sun Behind the Clouds’ were all lies, and they reminded u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had an official position that Tibet is a part of China,” Mr. Macdonald said. “I told them that we have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is country, and that we would not allow any foreign country to dictate what films we should or should not play.”

Officials at the Chinese Consulate in Los Angeles did not respond to repeated requests for comment Thursday and Friday.

Some American experts on China’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say they doubt that the filmmakers decided without prompting to withdraw the films. The second film is a comedy titled “Quick, Quick, Slow,” directed by Ye Kai. The film’s producer, Zhang Lanxin, had been expected to attend the festival.

Stanley Rosen, the director of the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his experience with Lu Chuan, which includes having dinner with the filmmaker when he was writing the script for “City of Life and Death,” makes him certain that the withdrawal of the film “was basically a decis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re is no way that he could continue having his films in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be successful in China” without succumbing to pressure to have his film withdrawn, given that the government financed the film and must approve all Chinese films that are exported, Dr. Rosen said.

The Associated Press published excerpts of a telephone interview with Mr. Lu on Thursday in which he said he “unconditionally accepted” the decision to withdraw his movie.

“This incident involves national interest,” Mr. Lu told the A.P. “National interests trump everything. When it comes to national unity, I think the attitude of all Chinese is the same.” Asked if the withdrawal of the films interfered with artistic freedom, Mr. Lu said, “It’s really, really hard for me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One American filmmaker who does business in China, who spoke on the condition of anonymity to preserve his business interests there, said he believes that the directors could have asked for their films to be withdrawn knowing that not to do so would endanger their careers in China. “We have this belief in America that film tells truth to power,” the filmmaker said. “I think the Chinese directors were looking at it as they didn’t want any guilt by association.”

Kenneth G. Lieberthal, a senior fellow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noted that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once served as Communist Party chief for Tibet. “Tibet is an issue that is especially neuralgic for Beijing,” he said, adding that he would have been surprised if Chinese officials had not objected to the film.

Dr. Rosen said that “City of Life and Death” has attracted some criticism in China, because it portrays one Japanese character who was part of the occupation force as having a bout of conscience over Japanese atrocities and eventually killing himself.

In a statement issued Thursday, National Geographic said the withdrawal of the film from the festival was “unfortunate,” adding, “We’re proud of the film and we hope people will see this important movie when it opens in theaters later this year.”

http://www.nytimes.com/2010/01/09/movies/09film.html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桑杰嘉:拉萨不是流动藏人的“家”

图为2008年前的拉萨街头

桑杰嘉:拉萨不是流动藏人的“家”

中共在西藏首都拉萨的主要喉舌——西藏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拉萨市流动人口:“这里就是咱们的家!”》文章,其中说拉萨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从关注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及时解决流动人口群众中存在的困难;急流动人口之所急,想流动人口之所想,解流动人口之所难,认真落实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对外来妇女实行与辖区内本地妇女‘同管理、同服务、同享受’的计生政策,提升外来人员归属感,让流动人口们禁不住高呼:‘这里就是咱们的家!’”

一看就很好笑,不值得去看一眼。但是,为了介绍很多读者不太知道的情况,我还是想说说西藏首都拉萨市流动藏人的命运,以及他们没有包括在“高呼:‘这里是咱们的家!’”的流动人口中的事实。当然,西藏日报的文章中有叫卓玛之类的藏人。其实,对中共的这种手段世人已经看透了,人家堂堂美国总统现场提问的学生都可以“造假”。中共在拉萨假造一个“卓玛”实在是太简单了。我相信很多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对此最为了解。

事实上,如今到拉萨的流动人口中的藏人在拉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办“暂住证”。然后,就是这篇文中写到的:“几乎天天来查房客的身份证、暂住证等相关证件,‘四清’即:来路清、身份清、从业清、底数清。”就这样进行干扰千里迢迢来圣地朝拜的藏人。对三大寺学习佛法的僧人更是干脆采取——驱逐。这对在西藏传统中最高学府学习的藏人是非常严重的打击,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对于在拉萨做一些小生意的外地藏人以及西藏康区和安多地区的藏人办暂住证百般刁难,而且,“暂住证”一次只能办一周。一周之后还需要去续办。甚至,有的藏人由于没有办到暂住证遭关押、罚款——最后,只好返回老家。取而代之的流动人口是根本不会有这些问题的汉人。

特别去年发生抗议事件时,中共军警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外地藏人统统抓走,进行惨不忍睹的殴打后,关押在监狱中。来自安多、康区和拉萨之外的藏人更是如此。当时在拉萨的外地藏人除了很少部分被家乡的亲人知道后想办法接回外,大部分人被长期关押,甚至被遭到屠杀。

如,去年西藏西藏发生和平抗议事件后,中共把在拉萨三大寺学习的安多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二十五名僧人秘密押送到格尔木市,(这些僧人根本没有参加抗议活动)在格尔木市中心的一饭店中监禁了近三个月。之后,又将他们秘密押送到海南州政府所在地共和县,并继续秘密监禁在州招待所长达两个月。在五个月来,一直没有通知他们的家人,而且,完全没有让他们与外界接触。五个月之后,让这些僧人的家属代表——一位僧人的母亲看望了他们,证实他们的存在。而且,条件是不许向外界透露这件事。这些僧人秘密监禁近六个月后,让家属带他们回家,并强制要求必须让他们呆在家里,不许返回拉萨的三大寺。从此,这些僧人就这样呆在家里,过着不僧不俗的生活。

当然,并非仅仅去年的抗议事件中如此,中共非法占领西藏至今,每一次的抗议运动中都是如此。从1959年的抗爆事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历次抗议游行事件中对外地(流动)藏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甚至有些外地藏人在拉萨被“蒸发”掉了。如上世纪五十年代,西藏康区和安多的近千人为了逃避中共的所谓的“民主改革”抵达拉萨,当时在拉萨的中共军方要求西藏政府强制驱逐他们,而且,准备抓捕这些“流动人口”,最后,迫使这些康区和安多的藏人揭竿而起——组建四水六岗自愿护教军,对抗中共的暴力镇压。

自从去年发生抗议事件后,中共对拉萨的流动藏人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制。

流动藏人在拉萨面对的是屠杀、殴打和关押——

所以,对于流动藏人来说拉萨并不是家,他们看到的更多是“监狱”。就像有人所说的拉萨(圣地)已经变成了“蜇萨”(鬼地)那样,拉萨的“家”总会变成监狱。

不过,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共确实对从中国移民到拉萨的汉人给予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其中鼓励先到拉萨的汉人带孩子以及家人到拉萨。如西藏日报文中“来拉萨打工3年多的汉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去年,有了部分积蓄的他想让孩子也来拉萨,但又害怕孩子上不了学,于是他就找到了办事处咨询。没想到办事处的领导当时就关切地对我说‘一家人在一起才叫过日子,赶紧把孩子接过来吧,这样也有益于他的健康成长,至于上学的问题你放心,到开学的时候肯定会让他顺利入学的!’”

哪一位领导曾对外地藏人如照顾过呢?而且,西藏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儿童,为什么“领导”不会关心他们的入学呢?最终,迫使这些学生冒着生命危险翻越喜马拉雅山流亡印度上学。

另外,政府鼓励走出校门的中国大学生、干部以援藏等五花八门的名义前往西藏工作。在待遇上给予特殊,亲属移居西藏给予特殊政策。甚至,在单位对汉人干部保留其亲属参加工作的名额等等——

而且,对于一般汉人来说,具有“汉人”——“通行证”,这使他们畅通无阻。这种经验本人曾经有过多次,有一次从林周县返回拉萨时,班车被拦截在拉萨河大桥头,端着枪的士兵进了车,用可怕的眼光扫射了一下全车,眼光没有在我身上停留,由于本人肤色较白(误认为是汉人),但是,对其他的藏人查身份证,问话。特别对一位头发较短看上去有点像僧人的西藏男生,更是叫下车询问——

但车上的汉人有特殊的“通行证”——因为他们是汉人。

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拉萨汉人人口,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共“驻藏大臣”张经武刚踏入拉萨时,拉萨市的汉人代表(当时主要是做生意的汉人)见张经武时介绍拉萨汉人的情况,当时,拉萨的汉人只有近百人。到1959年时,中共驻拉萨的军人、干部与民众加起来也不超过4500人左右。

在之后的四十多年里,由于中共政府向西藏各地大量移民,并鼓励汉人入藏,当然拉萨市也不会躲过这一劫。据数据显示拉萨市总人口为五十万,但汉人人口已经超过了西藏人,已经达到30万。所以,到过拉萨的汉人惊叹,“拉萨已经不是西藏的拉萨,而是,四川的拉萨。”同时,也使藏人感到在自己的首都、圣地拉萨仍然是“少数”。而且,痛批拉萨浓浓的清香——桑烟梵香被四川麻辣味取代了。

另外,很多人对中共使用的所谓的“家”非常的反感。如“国家”、“返回祖国大家庭”、“藏汉一家人”——这些所有的“家”字和暴力、屠杀、欺骗、谎言联系在一起。所以,看到《西藏日报》文章称“这里就是咱们的家!”时,让人不由起鸡皮疙瘩。

于达兰萨拉

(参与网2010年1月8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