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星期五

Poem: “Heavy Curtains and Deep Sleep Within Darkness” By Woeser

On February 17, 2018, at 6pm on the second day of Tibetan New Year, a fire suddenly broke out in the main Jowo Rinpoche statue hall and above on the golden roof. However, it’s not known what caused the fire. What damage was caused by the fire? To date, there has been no public, complete or truthful explanation from the authorities. Behind the statue, a large yellow silk curtain covered with red flowers had suddenly appeared, fixed tightly in place, what was this for?

High Peaks Pure Earth present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new poem by Woeser titled “Heavy Curtains and Deep Sleep Within Darkness” which was published by the Mandarin service of Radio Free Asia on March 8, 2018 and then posted on her blog on March 9, 2018.
The poem focuses on the Jokhang Temple fire that broke out on February 17, 2018, even though part three of the poem actually predates the fire by three days. The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 fire hang over Woeser.
For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Jokhang fire, see this essay by Françoise Robin: http://highpeakspureearth.com/2018/guest-post-the-silence-of-the-state-the-jokhang-fire-and-the-response-of-the-chinese-government-by-francoise-robin/
Thank you to Ian Boyden for submitting this translation and for the additional notes. See Ian Boyden’s translation “The Spider of Yabzhi Taktser” here: http://highpeakspureearth.com/2017/poem-the-spider-of-yabzhi-taktser-by-woeser/

“Heavy Curtains and Deep Sleep Within Darkness”
By Woeser

Translated by Ian Boyden
1.
My Jowo Buddha[1] sat
cross-legged in the seething
and ardent chaos of fire.[2]
No time to write a poem, cry,
or even allow me to search for the countless treasures
behind those hurriedly hung curtains,
even though the ultimate truth
is actually impermanence
as personally manifested by Jowo Rinpoche.
2.
Those heavy curtains are a metaphor.[3]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the fire
they took a piece of yellow silk
covered with red flowers,
almost without a wrinkle,
cut without a trace,
and draped it behind what was reportedly
the “completely intact” body[4]
of Jowo Shakyamuni.[5]
It seemed like a dense and seamless wall.
Who knew what was behind it?
Or what could still be there?
Those who persevere, you actually know
that invisible fire has been burning unabated,
and those heavy curtains
concealed the world
long ago.
3.
Deep sleep within darkness.
One can not but sleep deeply within darkness.
One can not but rely on a dream[6]
in deep sleep within the darkness….
But isn’t darkness also diverse?
It’s like these words (was it me who said them?):
“You may think there is darkness in this world,
but in fact, darkness does not exist.”
And so, you can try and describe
different forms of brightness—
glimmering light, dim light, brilliant light…
soft light, warm light, intense light…
as well as the flash of light,
that time the light extinguished
more quickly than lightning,
did you see it?
as well as the flaming light,
that time the unquenched light
burned longer than fireworks,
did you see it?
Suppose there is no eternal light, then what?
Suppose there is not a single ray of light, then what?
Slowly entering sleep? Gradually dying?
And how, in this endless bardo,
can one be spared
the invisible temptations[7] of every wrong turn?
A single drop of water falls on the eyelid
of the one who is fast asleep.
A single teardrop in the darkness laments
the death of the soul that lost its mind.
But some people say, as if in the whisper
of a country a lifetime ago:
“If you want to know how much
darkness there is around you,
you must sharpen your eyes,
peering at the faint lights in the distance…”[8]
—Woeser, Beijing
Part 1 written February 18, 2018
Part 2 written March 3, 2018
Part 3 written on February 14, 2018.[9]

  1. [1]Jowo Buddha: the primary Buddha of the Jokhang Temple in Lhasa. It is said to be an image of of Shakyamuni when he was 12 years old. The sculpture is also called “Jowo Rinpoche.”↩
  2. [2]On the evening of February 17, 2018, a fire broke out in the main hall of the Lhasa Tsuklakhang, also known as the Jokhang, the most sacred site of Tibetan Buddhist world. News of the fire was suppressed by Chinese authorities, and this tragedy went virtually unnoticed by Western media. In her note to me the next day, Woeser wrote, “It is like my heart has been cut by a knife, last night my Buddha was bathed in fire.”↩
  3. [3]Woeser writes: “Darkness is a symbol of fear, the curtains are a symbol of falsehoo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rch 10.↩
  4. [4]Body: Within the Tibetan tradition, certain images like the Jowo are rarely referred to as “statues,” instead they are living images and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bodi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is phenomenon can be found in Cameron David Warner’s essay, “A Prolegomenon To the Palladium of Tibet, the Jowo Sakyamuni,” found in Lo Bue, Erberto, ed.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ATS, 2003, Volume 13: “Art in Tibet : Issues in Traditional Tibetan Ar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Leiden, NLD: Brill, 2011.↩
  5. [5]To this day there has not been confirmation of exactly which buildings burned, what rooms, nor what was lost and damaged in the fire. Details of the event have been obscured by a wave of misinformation. Woeser quickly noted that the official photo released by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showing the Jowo intact had some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with earlier images, most notably the curtains that traditionally hang behind the shrine had been completely changed to obscure the surrounding hall.↩
  6. [6]Rely on a dream. In Chinese the term 托梦 has a set of complex associations that are difficult translat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ream theory, the dreamer leaves the head and in this dream world encounters spirits of the dead and gods and other numinous beings. These spirits may give messages to the dreamer even make specific requests of the dreamer. When Woeser uses this term there is an implication t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happening with the dead, that Tibetans living under Chinese oppression are in a state of limbo between living and dead. ↩
  7. [7]The word “temptation” does not appear in the original poem. But the association is clear within the Buddhist context of this poem. When I asked Woeser about this line she wrote, “In fact, that is my intention: every fork in the road has temptation,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cycle of our reincarnation.↩
  8. [8]Italo Calvino, Invisible Citi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pg. 59.↩
  9. [9]Woeser wrote the final section of this poem three days before the fire. When the fire happened she felt she had been writing about it in advance, as if she had seen into an event that was about to happen.↩

唯色RFA博客:脱相(诗)

大昭寺日光殿的窗外。(唯色拍摄于2014年10月9日)


脱相


唯色

走到渐趋明亮的一边
僧侣掀开金黄色的帷幔
似乎另一个空间的风景
兀然出现:窗户如画框
提供了太多怒放的鲜花
太多弄姿的游客争相留影
左边是重金刷过的金顶如层峦叠嶂
右边陈列着有价也有市的无数法物
据称皆被神佛的法力加被
正中偌大的庭院仿若无明世界
一旦靠近就会滋生临渊的绝望
一只黑猫走过的背影孑然
远处禁挂经幡的圣山亦显单调
蓝天虚无,几朵白云太饱满
而在没有阴影的阳光下
在这记载无常之变的解脱之地
簇拥而至的那个人正飞黄腾达
再华丽的词藻也难以掩饰
宽檐礼帽下的那张脸日益脱相
假若不得不擦肩而过
会因假装不识而浑身不适

2018-1-21写,
2018-3-11改,北京









2018年3月17日星期六

唯色:谨以这些有关大昭寺的文字与记录,纪念2月17日火劫

2018年2月17日傍晚,拉萨大昭寺发生火灾。然而,迄今整整一个月,仍不知那火是怎么燃起的,那火造成的毁损究竟如何。难道不需要对社会、对公众有一个公开的、完整的、诚实的交代吗?

谨以这些有关大昭寺的文字与记录,纪念217日火劫

 文/唯色
  
其实多年前,1990年代后期,我专门写过大昭寺的导游解说词那样的文章。当时眼看着游客越来越多,不懂规矩,而导游张嘴乱说,大昭寺的僧人建议我写一篇讲解文字。那个夏天及秋天,僧人带着我,每个佛殿进,每尊佛像拜,历史上的事情,现实中的细节……那时我还没有电脑,用笔密密麻麻地写在A4纸上七八页。誊抄了两份,一份给了僧人,一份给了做旅游的朋友。还改成了散文《圣地中的圣地》和《帕廓街:喧哗的孤岛》,放在了2003年出版的《西藏笔记》一书里,其中这样写道:

“那时候,观世音的化身赞普松赞干布与度母王妃,就住在这朝暮可闻水声的吉雪卧塘湖畔,壁画上犹如堡垒似的石屋和篷帐是帕廓最早的雏形。像曼陀罗一样的祖拉康建起来了,无价之宝的释迦牟尼佛像住进去了,自称赭面人的岗坚巴像众星捧月,纷纷起帐搭房,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和诸佛的理想世界连在一起,炊烟与香火,锱铢与供养,家常与佛事,从来都是相依相伴,难以分离……”

“应该说,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以觉沃佛像为主的众多佛像和圣物,使信徒们虔诚膜拜的殿堂。只要宏观地研究其布局,不难看出,它原来就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这为广大的信徒在尘世间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犹如慰藉人心的故乡,安息灵魂的归宿,也为远道而来的外地人认识西藏,并触及其精神之所在,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现场。”

我在2010年出版的《西藏2008》一书中也写到了大昭寺,有一节描写了在大昭寺度过的那些个藏历新年前夕:

“这是幸福的时刻,沐浴之后穿上美丽的本族衣裳,带上家人许过愿的哈达,黄昏未至就到祖拉康;边念皈依经边拨动囊廓路上的308个转经筒,跟熟识的古修啦互道新年祝福,向鲜花丛中的嘉瓦仁波切法座顶礼磕头,听祈愿法会上翁则(领诵师)低沉的领诵和众僧悠长的合诵,等着从厨房跑来的古修把一勺拌有酥油、白糖和蕨麻的米饭扣在伸出的手掌上,别提多好吃,就怕被烫着;当时辰一到,殿门打开,无数等候在外面的信众像脱缰的野马一拥而入,因为太渴望朝拜金碧辉煌的觉仁波切,一些年轻力壮的藏人不排队,眼看着挤得人群东倒西歪,同样很有力气的古修就使劲往回拽,实在拽不动,只好拿长长的棍子敲打他们,待威风凛凛的八廓街派出所警察出现,秩序就会不得不井然。

“我总是站在旁边,用相机记录着眼前激动人心的情景:人头攒动,人影摇晃,人声訇响;金色的光芒中,觉仁波切含笑看着虔诚的众生。我最期待的是,在旧岁跨入新年的子夜十二点时,听古修啦说,当那一刻,把额头放在觉仁波切的膝上虔诚祈祷,可以看见神秘的如意之宝环绕佛身,当然惟有福、有缘之人才能目睹。这真像是一个美妙的神话啊,我情愿成为神话中人,沉浸其中;可又难免不去思忖在那没有钟表的从前,又是如何判断辞旧迎新的一霎那呢?

”有一次,原本是想在嘉瓦强巴(未来佛)像下祈祷一夜的,可我捧着绛白央(文殊菩萨)的经书才念了三圈就睡着了,醒来已至早晨,而在我的身后,朝拜的信众排着长长的、长长的队。举着酥油灯的拉萨人往往仪态万方,无论男女皆都温良谦恭。洛嘎(山南地区)和日喀则的农民握着零钱,弯着腰身,显得拘谨。安多和康的牧人最令人心疼,穿着厚厚的羊皮袍,捧着哈达和最好的酥油,头微微地抵在前面那个人的背上;每个人都相同的姿势,一个倾身挨着一个,温顺地、缓慢地靠近着佛,就像草原上,夕阳西下,羊儿归圈,牧人会将它们的犄角相交,挨着挤奶……牧人与牛羊朝夕相处,胜似亲人,彼此间其实无比相似,这是我的发现,似乎从未有谁看出人与动物之间如此亲密地相似。”

除了这样的文字,正如法国作家布朗肖在《灾异的书写》中所说:“很多碎片记录了灾异的痕迹”,从2000年起,我依凭我父亲拍摄的西藏文革照片——其中多幅照片记录了1966824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大昭寺惨遭红卫兵和“革命群众”破坏,遍地狼藉的场景——做了有关西藏文革的调查与采访,七十多位受访者的口述有不少涉及大昭寺,且容我略作概述如下:

在“破四旧”之后,即19668月被砸至1967年以前,遭受重创的大昭寺被设为“红卫兵破四旧成果展览办公室”,全拉萨在“破四旧”时收缴的部分“四旧”集中于此,由拉萨市公安局局长带领工作组在此驻扎数月,寺院里的经版、经书、唐卡等成为做饭烧茶的燃料。

19676月,西藏军区派一个连的兵力进驻大昭寺,原西藏军区司令员陈明义在多年后的回忆文章中称“对该寺重要佛像实施了严密的保护”,事实上,除了身上所有装饰被掠、且被红卫兵用镐头砍过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及一两尊塑像幸存,其余的,凡是金属佛像、金属法器、金属供具、唐卡器皿等等皆被军队运走,凡是泥塑佛像或被砸烂,或被倒入拉萨河中。

不知军队驻扎时间多长,但在1969年以前,大昭寺先是成为两大造反派之一“大联指”的据点之一,后又成为另一个造反派“造总”的主要据点,其广播站就设在三楼日光殿一侧临街的屋子里,数十名“造总”成员住在寺内。这期间,大昭寺继续遭到破坏。由于该广播站的宣传攻势很猛,196867日,遭到支持“大联指”的解放军冲进大昭寺开枪射杀,12位藏族红卫兵被打死,伤者更多。在大昭寺发生的血案令拉萨哗然,震动了北京,毛泽东和林彪均对此作出批示,批评军队“支一派压一派”。

1969年至1970年代初,大昭寺被拉萨警备区司令部占据。一层数十间佛殿成了猪圈,连如今僧众举行法会的大经堂也被改成猪圈,臭气熏天的猪到处乱拱乱叫。释迦牟尼佛殿没有改成猪圈,毫无任何装饰且遭受创击的觉沃佛像,盘坐在漆黑的佛殿深处。二层的数十间佛殿则成了军人宿舍。一位当时送猪饲料的居民说:“他们把大经堂的一角辟成茅厕,我们可以看见他们把尿撒在地上;大昭寺的另外一部分成了牲畜屠宰场。”一位当年的红卫兵也说:“大昭寺除了被当作猪圈,还作过屠宰场,当兵的在里面杀猪拔毛。”

1970年代初期,大昭寺被改成拉萨市委第二招待所。拉萨人称其为“招待玛波”,意思是红色招待所。许多殿堂又都改成了招待所的房间,一层和二层那些佛殿的门框上都写着号码。墙上的壁画被烧茶、烧水的火苗和水汽熏得破损不堪。投宿者有男有女,有干部也有乡下人,有藏人、汉人也有别的民族。服务员有男也有女,多为藏人,没有一个僧人。一位大昭寺的老僧说:“那时在觉康上面的金顶那里,曾经盖过一个厕所。在护法神班丹拉姆(即白拉白东玛与白拉姆)塑像那里,用木板隔了男女两个厕所,是招待所的厕所。”

当时,拉萨市委还在大昭寺的大经堂内召开会议。前院的庭院“金戈”一度是放映革命影片的露天电影院。一些僧舍被设成拉萨市政协的办公室和宿舍。

1972年,曾在文革初指示“打庙宇,破喇嘛制度,这都很好……考虑保留几所大庙”的周恩来,在接见西藏军政官员时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全国将采取有领导的开放,西藏也不例外。据说与中国交好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打算访问拉萨,朝拜大昭寺。于是批示修复大昭寺。在经历了文革批斗的71岁的德木仁波切的指导下,依凭五世达赖喇嘛著述的有关大昭寺佛像目录的记载,众多的传统工匠及画师夜以继日地边回忆边修复。

1974年,修复大昭寺的初期工程完成。然后从靠近拉萨市公安局的一个仓库,那里堆放着从很多寺院没收的佛像,从中挑选了不少佛像送到大昭寺,重新装藏、修补。又从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调过来一些老僧。当时拉萨流传一句话:“拉的确凉,规尼北依拉。”拉的意思是佛,规尼的意思是管理寺庙的香火僧,北依拉是对回族的称呼,而的确凉既不是纯的毛料,也不是纯的棉布,用以比喻不纯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佛像不是原本的佛像,而管理寺庙的人是外道。

逐渐地,被当作“四旧”砸过的大昭寺又允许香火缭绕,祈祷回响。法国记者董尼德在1985年获准访问拉萨时,面对大昭寺里“崭新的菩萨塑像及刚完成的壁画”,“感到震惊与不安”,认为自己“就像是置身在歌剧院的舞台布景里似的。仓卒地整建、翻新、维修的结果,只是把几乎毁灭一种文化的政治风暴所造成的破坏情景,加上愈描愈黑的注解而已。”但无论如何,堪称幸事的是,广大佛教信徒重又见到了劫后余生的觉沃佛那悲悯众生的微笑。一位曾入狱七年、劳动改造十三年,直至1981年才回到大昭寺的老僧,在20033月的一天含着热泪对我说:

“文革结束后,重新修复的寺院再次开放。经过了那么多年不准信仰宗教的岁月,人们已经很多年没进过大昭寺了,所以来朝佛的人特别多。当时还向信徒售票,就在今天信徒磕长头的大门口还架着栏杆,每天只卖两千张票,每张票一毛钱,所以很多人从夜里就开始排队,常常排队一晚上,睡觉就睡在地上。那时候大昭寺整天开放,天黑了,如果不赶紧关门的话,还会有很多人进去朝佛。可怜啊,那么多的藏人,已经有那么多年没朝拜过大昭寺,没朝见过觉仁波切了。很多人都哭。边哭边说,想不到这一生还能有机会见到觉仁波切,没想到啊,还会有这么一天。后来班钦仁波切(十世班禅喇嘛)回到拉萨,在大昭寺举办法会给信徒摩顶时,排队的人都排到了邮电大楼那里,有几公里长。有一个人还被挤死了。信徒是那么多,突然间,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不光是老人,还有很多年轻人,这是文化大革命时候不敢想象的,就像是被堤坝拦住的大水一下子冲出来了……”

2018年3月17日,北京

(本文为自由亚洲特约评论: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weise/woeser-03162018123245.html

2018年3月14日星期三

唯色:《无间空白》:一本纪念之书

《无间空白》封面。


《无间空白》:一本纪念之书


/唯色

我的具有非虚构意义的新书《无间空白》,今年二月由台湾雪域出版社出版,在“2018TIBE台北国际书展”展出,并已上市书店及网络书店。

我在这本书的扉页如是写道:

谨以本书献给书中的这些声音:十七位藏人的声音,四位汉人的声音,一位维吾尔人的声音,以及,一位蒙古人的声音。这些声音所呈现的事实,仿佛无间空白。

这些声音来自这样的身份:普通僧侣,高阶喇嘛,农妇,创业青年,艺术青年,导游,打工青年,漫画家,前特警,退休干部,农民,环保人士,翻译,仁波切,大学教授,艺术家。等等。鉴于现实之莫测,对大多数发出声音者,或采取化名,或匿名不提,为的是保护。

于我而言,正如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在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思考中所说 :“见证者必须说话。”而“我致力于缺失的历史。”“我通过没人注意的证人和参与者书写历史。”

书名《无间空白》的“无间”,即无间地狱,八大地狱之一。出自佛经多部,如《涅盘经》释义:“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俱舍论》说二义,即(1)于其中受苦无间;(2)于其中无乐间苦,故名无间。《地藏菩萨本愿经》则论之更详,历数罪业,并曰:“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等等。

还有一个缘由,源自于我的诗《片断:革命的火》,其中写到:

……
我既不记得飓风点燃的烈火如何有序地焚烧
也不记得更早时日的革命之火
焚烧的不是一处,而是每一处
透过熊熊火焰的缝隙,仿佛无间的空白
我看到了1959317日的罗布尔卡
看到了1959310日的颇章布达拉
看到了那么多的泪水奔涌
在哀号亲人与族人的毙命
在哀伤至尊喇嘛一夜之间的出逃
在哀恸日甚一日的失去却无力挽回
……

另外,伟大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著作《看不见的城市》 结尾那段,也与这本书有某种相关:“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无间空白》一书,集合了近十四万字、六十多张图片,分为八章。其中有“寺院的心脏没有了”、“法王不在了,学院会不会存在?”、“你在强大的专政国家面前是无路可逃的”、“我以我的漫画,向僧侣和历史致敬”、“在这条街上树立抗议者的塑像,会挤都挤不下”、“说到底,开矿对我们一点好处也没有”、“放生协会被关了,我们心里像生了病”、“‘黑帐篷学校’和‘天堂牧场’都可以自己来做」”、“因凶天问题,民间矛盾恶化,积怨渐深”、“请把我们这里发生的事情告诉给达赖喇嘛”、“把我埋在新疆,就是维吾尔人的家园”、“以一个汉人的身份,对您和您的同胞说:对不起!”等文章。多篇文章关涉20083月在全藏爆发的抗议事件,我当时以“鼠年雪狮吼”作为一种概括的表达。实际上,我在这本书的题记即是这首诗:“藏历土鼠年的痕迹”,开头写道:

“接下来的纪念日,似乎都能做到若无其事
而那年,看似变局乍现,他冲出去,她尖啸着
更有那么多平日藏在阴影中的无名人氏
抛弃了比谁都逼真的幸福面具
瞬间即永恒:被消灭的,成为国家机密”

诗中还写道:

“是否所有的伤口都被授意愈合?
是否所有的印迹都可以被仔细抹平?
是否在不安中度日的你我仍如从前,一无所求?”

也因此可以说,《无间空白》是一本关于20083月的纪念之书。

20183月,北京


2018年3月9日星期五

唯色RFA博客:帷幔及黑暗中的沉睡

2018年2月17日,藏年新年初二,下午6时许,供奉觉沃佛像的主殿觉康及上方的金顶突发火灾。然而至今仍不知那火怎么起的,那火造成的毁损究竟怎样。至今当局并没有一个公开的、完整的、如实的交代。图为当局在火灾第二天发布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照片,在佛像背后,突然多了大幅的布满红花的黄色帷幔,严严实实地,密不透缝地,这是为什么?


帷幔及黑暗中的沉睡


唯色


(一)

乱卷的烈焰之中盘坐着我的觉沃佛[1]
来不及写诗和哭泣
且容我寻找那匆匆挂上的帷幔背后无数的瑰宝
尽管究竟的真理
其实是觉仁波切对无常的亲自示现

(二)

那面帷幔是个隐喻
在着火后的第二天
他们将那布满红花的黄色绸料
几乎没有皱褶
剪裁不留痕迹
挂在了据说“完好无损”的
觉沃佛像的身后
就像一堵密不透缝的墙
谁知道在那后面有什么?
或者还可能有什么?
执着的人啊,你其实知道
那看不见的大火一直在燃烧
而那帷幔早已遮住了天下

(三)

黑暗中的沉睡
黑暗中不得不的沉睡
黑暗中不得不托梦的沉睡……
但黑暗也是多种多样?
就像这段话(是我说的吗?):
你以为这世界有黑暗
其实黑暗并不存在”
那么你可以试着描述不同层次的亮度——
微光、暗淡的光、明耀的光……
柔光、暖和的光、强烈的光……
以及闪光,那比闪电还倏忽即逝的光你看见了吗?
以及焰光,那比焰火还经久不熄的光你看见了吗?
假若没有永恒的光怎么办?
假若没有一线之光怎么办?
缓缓入睡么?渐渐死去么?
又如何免于漫长中阴各种歧路的看不见呢?
一滴水落在沉睡者的眼皮上
一滴泪在黑暗中为灵魂的惊慌失措而哀悼
但有人在恍如隔世的国度低语:
“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
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2]


(一)写于2018-2-18
(二)写于2018-3-3
(三)写于2018-2-14

注释:
[1] 觉沃佛:即拉萨大昭寺主供佛像——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藏人又尊称“觉仁波切”。
[2] 《看不见的城市》,(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张宓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60页。


2018年3月2日星期五

比科幻更魔幻:中国展现数字独裁未来世界(袁莉)

王力雄新书《大典》,台湾大块文化2017年12月出版。

比科幻更魔幻:中国展现数字独裁未来世界



在美国人和欧洲人争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会不会破坏民主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面临的一大问题却是高科技会不会强化专制统治。
中国政府正利用科技监控民众。一项发展人工智能的国家计划特别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正在部署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头和使用大数据的警务平台,并对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进行监控。
在政府手中权力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活动、习惯和想法似乎会被政府追踪。
数字专政真的权力无边吗?
这是作者王力雄在他的反乌托邦小说《大典》中试图回答的问题。这本书去年12月由台湾大块文化(Locus Publishing)出版,书中描写了2021年的中国,所呈现的似乎正是目前的景象。书中的中国领导人希望在任期到期后继续掌权,利用反腐行动清除对手,而且监控无处不在。
最后,这位领导人被精通技术的情报主管用形似蜜蜂的迷你无人机暗杀。王力雄称,这个结尾是要凸显数字专政权力的弱点。
他表示,这样的政权有个阿克琉斯之踵,那就是需要得到技术人才的协助,但这些人完全可以操控技术服务于自己的利益,而且和政府一样,他们这么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过去一周发生的事让《大典》尤其贴近中国的现实。中共提出了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的修宪建议,已经大权在握的习近平将再少一道制度制衡。
这本书聚焦一些中国人,尤其是像王力雄这样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试图捕捉他们在看待技术和中国专制政治体制时情绪上的转变。不到10年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仿佛是促进言论自由并形成更开放包容政治秩序的强大工具。但时至今日,技术悲观主义盛行。
警方多次造访王力雄的住所,试图阻止他出版小说《大典》。该书在中国大陆被禁,只在台湾和香港的几家独立书店有售。
在研究中国政府科技战略的专家们看来,《大典》的很多内容似曾相识,无论是内斗加剧,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监控系统降低政治压迫资金成本的方式。
查看大图
反乌托邦小说《大典》的作者王力雄近期摄于北京。 图片来源:TSERING WOESER
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客座研究员Elsa B. Kania称,对于中国共产党能否利用新技术促进发展,同时尽量减少其破坏性影响,人工智能革命是一场重大考验。
目前,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BABA)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简称﹕腾讯)等大型科技公司之间的关系暗流涌动。政府希望这些拥有资金、人才和数据的公司能够引领本国的人工智能革命。
Kania称,随着这些科技公司能力的增强,它们或许会被视为对政府权威的挑战。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级研究员Samm Sacks称,这些公司同时也在寻求全球扩张,因此不希望被视为中国政府的工具。
Kania表示,使用人工智能的结果可能无法预测,因此并不是没有风险的。
去年8月份,腾讯不得不关闭QQ上两个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当被问到是否热爱中国共产党时,一个机器人回答不爱。而另一个聊天机器人则说,它的 “中国梦”是去美国。中国梦是习近平提出的一个口号。
其次还有官僚机构之间的竞争,Sacks说,这是阻碍中国实现数码雄心的一个因素,但却不受重视。她说,目前不同政府部门各自掌握一部分数据,但又不想共享这些信息。
笔者告诉Sacks,王力雄书中精通技术的情报主管是国家安全部部长,他可以接触到国内几乎所有的数据。她回应称,中国官僚机构中尚不存在这样的人物。
不过技术依然可以赋予个人对抗强大政府的力量。王力雄援引了郭文贵的例子,这位大亨在一轮腐败调查之前逃往美国。
去年很长一段时间,郭文贵都在他位于曼哈顿的顶层公寓中利用Twitter爆料针对中国高官的腐败指控,引发中国舆论一片哗然。
为了控制上述事件的破坏性影响,中国政府派出国家安全部官员试图诱其回国。审查机构和警方则竭力在社交媒体上封锁郭文贵的名字及其指控内容。
王力雄表示,郭文贵利用社交媒体这项最基本的现代技术对中国共产党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在过去,这需要大量成本高昂的宣传活动才能取得类似效果。
在《大典》中,政府通过在鞋子里安装结合射频识别标签和纳米芯片来监控民众的行踪。
笔者对王力雄表示,这些技术的复杂程度似乎还不如新疆已经在使用的技术。在新疆,政府已经部署了面部识别相机、智能手机读取器、DNA收集和数据处理警务系统,以平息一些穆斯林武装分子不时发起的反政府暴力行动。
王力雄回应说,现实总是完胜小说,在中国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