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5日星期二

一个西藏人眼中的新疆(片断)



【喀什。开斋日(Id Al-Fitr),斋戒月(Ramadan)的最后一天。在艾堤朵耳清真寺广场上,维吾尔男人们跳着当地著名的莎曼舞(sama)。舞着手臂腾空,划着半圈前进。这个圆圈刚开始很小,渐渐地扩大,总有众多的舞者加入圆圈。一天结束之际,清真寺广场已是人山人海。莎曼舞是少数唯一被新疆当局许可的维吾尔文化表现。我感受到在这支舞蹈里有些许的激烈,特别是在青年人身上,像是在表明追诉、收回维吾尔她的文化。——图文转自于http://blog.roodo.com/algerie/archives/6238127.html】

一个西藏人眼中的新疆(片断)

•唯 色•


那天下午,当维汉两种文字的路牌兀然出现在眼前,我意识到,这就是新疆的大门。天空碧蓝,远远地连着长长的浮云,很像西藏的天空。包括远处原生态的群山,也有些像拉萨周围的山。但这只是我的感觉。我之所以这样感觉是为了拉近自己与这个陌生之地的距离。新疆,多年来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在我自己精心描绘的地图上,它和印度、蒙古、不丹、尼泊尔、土耳其、爱尔兰等几个寥若晨星的名字,构成了我渴望在今生游历的全部梦想。如今,其中一个梦想随着“星星峡”的出现将成为现实,实在令人激动。不过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旅行中总是要把自己的故乡带在身边,犹如神灵附体,它附在我脖子上的护身符和手腕上的念珠中,使我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强化我在旅行中的各种感受。我希望这些地方都成为我精神上的故乡,或者说,都和我的故乡一样令我难忘,又倍感亲切。为此,我以一串在路边上买到的第一串圆润甜蜜的新疆葡萄,以一句从一本关于新疆的旅行手册上学会的维语“亚克西姆”(你好),算是举行了一种纯属个人化的仪式。那天是9月23日。十三天后,A和W轮番驾驶着长城-赛弗越野车翻过了阿尔金山。那是新疆的另一个大门,意犹未尽的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新疆。其实短短的十三天,能知道新疆什么呢?新疆并不只是有着辽阔荒漠和珍稀绿洲的地理,并不只是有着丝绸之路和楼兰废墟的历史,并不只是有着甜蜜水果和优美歌舞的“现实”。

1、看上去歌舞升平

9月30日晚。疏勒的麦西热甫餐厅。七八张餐桌环绕着不算大的舞池。但除了我们四个异族人,每张摆满美食和水果的餐桌跟前围坐的都是维吾尔人。当电子琴这种现代乐器被一个维族青年弹奏出属于这个民族的美妙音乐时,一个维族女子用我陌生的却宛如天籁的语言唱到:

“当我看到你花中之王的美姿,
我只是叹息,
我的心已被你带去,
然而你赛尔维树的美姿早已远去。”


这是狄尼雅尔为我翻译的。他说这是我们十二木卡姆里的歌,已经几百年了。在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歌声中,狄尼雅尔的同学艾哈买提微笑着,热情地邀我们品尝维族风味的菜肴。每道菜肴都有着浓烈而奇异的香味,但我们很快就被舞池中翩翩起舞的维族男女吸引住了。过去在舞台上、影视里看见的维族舞蹈远不如此刻如此近距离的目睹更让人惊叹。原来维族人个个都是出色的舞蹈家,而且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十分地优雅。是的,优雅,就是这个词。即使旋律变得激越,舞姿转而奔放,依然是优雅之极。男人落落大方,女子更为袅娜,在若即若离之间传递着越来越亲密的情意。我相信传统的维族舞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最基本的姿势肯定就是这些普通人所展现的那样。狄尼雅尔在我们的鼓动下也走入舞池。想不到胖乎乎的他竟然跳得一手好舞,在忽而舒展忽而开合忽而弯曲忽而旋转的时候尽显魅力,立即成为舞池中闪耀的明星。

一曲又起,我们也被邀入舞池,无人笑话这四个异族人笨拙的模仿,闪烁的灯光中看见的都是善意的笑容,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这四个异族人并不全是汉人,而是一个汉人,两个回族,一个藏人。啊,这时刻彷佛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时刻。这时刻彷佛是毛主席形容的“万方乐奏有于阗”的时刻。

但当我举杯对狄尼雅尔感慨,无论谁看见这美食佳肴,这歌舞升平,都会觉得新疆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骤然间,神情变得凝重的狄尼雅尔却这样回应说,看上去是这样,看上去我们维吾尔人很幸福,可是,我们痛苦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们哭泣的时候没有人同情……

2、在这之前

在这之前,我们到过哈密,到过吐鲁番。这是两个颇具现代化规模的城市:宽阔的柏油马路,毗邻的高楼大厦,数不清的大小商店、餐馆和饭店,以及来自内地的打工者、移民和游客。这其实是当今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面貌。旧貌换新颜,换上的却都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模样。西藏亦如此。有人说,如果把布达拉宫拆了,拉萨就是四川的某个县城。

我在哈密和吐鲁番的街上寻找着我想象中的新疆人,脸上堆满了笑,随时准备把我在旅行手册上学会的几句维语抛出去,这使我想起在拉萨看见的游客,满怀猎奇,四处瞎逛,其实透着几分傻气。我和W终于在吐鲁番的夜市上吃羊肉串的时候等到了一个叫买买提的维族小伙。他用标准的汉语邀请我们明天去葡萄沟,他说他在那儿开食堂。“食堂”这个词是不是1950年代“大跃进”时遗留下来的?后来发现本地人都把“饭馆”叫做“食堂”,就跟西藏人都把“旅馆”叫做“招待”一样均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问他知不知道热比娅,他带着诧异的神情说,知道嘛,可她是不是那样就不知道啦。接着又说,汉族嘛,维族嘛,一家人嘛,如果那样的话,就不好了嘛。他很年轻,他旁边的朋友们都很年轻,他们是来城里参加婚礼的。

不过我们没去葡萄沟。从1980年代起就走过新疆的W很清楚葡萄沟早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他的基本原则是,只要是卖门票的景点,能不去就不去,否则我们的旅行就落入俗套了。可是在旅游业越来越红火的今天,走到哪里都难免不是游客,这对于多年前就漂黄河、上珠峰、走四方的W来说,探险或者真正能够体会旅行的乐趣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我们自己开着一辆车,即使我们带着帐篷、睡袋和卫星定位仪,即使我们反对门票、发票以及各种各样的票,又有何用?你爱去不去。也许别人会说我们也很俗,真有本事就去向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玄奘和尚学习,这位伟大的徒步旅行者才是真正地实践了旅行意义的人。

所以在勿需门票的吐峪沟,无论是当地人眼中的我还是我自己意识中的我,其实只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旅行手册上介绍吐峪沟是一个保持了古老的维吾尔族生活传统的小村庄,但这须得住上几天才能初步认识到这一点。可我们只会说“亚克西姆”、“热合买提(谢谢)”、“或西(再见)”,怎能凭此看见那蒙着纱巾的村妇的面容,那留着长须的老人的内心?张承志坐在维族人里铁甫的毛驴车上,绕着被炽热的太阳灼烤的火焰山整整转了六天,相互之间却只能翻来覆去地说着四个词,以致他终于感慨,面对这火焰山,“我无法和它交流。我也许和那些吐鲁番学家一样无法和它交流,因为它不告诉我,它只是神秘莫测地向我露出一派跃动灼眼的红色。我只能……我只能围着它转转。”(《凝固火焰》)

一个戴着四楞小花帽的年轻人突然赶来,冲着W伸出双手。W显然措手不及,却被那人紧紧地抓住双手握了握,随即打开掌心往脸上比划了一个抚摩的动作。W有些激动,以为是维吾尔人民在向自己表示问候,也赶紧模仿了一番。两人面对面笑了笑,说出的话却谁也听不懂,W只好继续走自己的路。那人默默地跟着,神情间却有几分奇怪。后来翻看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有一张是在一穹庐似的房顶下入神凝坐着的那个人,我有意刺激W说,他是不是在梦游?

在一本名为《新疆》的旅行手册上,就那片宛如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民居,看上去是如此地古老、繁复而易损,却又无人阻拦外来的好奇者,特别加上了这样一句注解:“走在吐峪沟里,会感觉到这个村子所拥有的一种品格——既不封闭也不接纳……”。

3、充满大蒜味儿的旅行

我们所搭乘的越野车是A的。他是W早在1980年代漂流黄河时就结识的朋友。当时他是黄河上的水手,在青海果洛一带的藏区呆了不少个年头,如今回到宁夏老家,挣了钱,当了老板。也许是早年的经历养成了东游西荡的习性,他不安于室,喜欢与W一起行走蛮荒的西部。

这次我和W是在宁夏与A夫妇会合,然后走内蒙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甘肃的酒泉嘉峪关和敦煌莫高窟,再向西拐进新疆的。我们的路线是不去北疆,只去南疆。因为W认为南疆是新疆的灵魂。对于去过新疆六次的W,南疆更有研究的价值。对于更愿意看一看新疆味儿比较纯正的我,南疆的魅力当然更大。

A夫妇是回族。谁都知道回族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我以为这一点或许有助于我了解有着广泛的伊斯兰信仰基础的新疆。无论如何,这两个地方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着相同的禁忌,我已经做好了一路上只进清真饭馆只吃清真饮食的准备。应该说这不成问题,藏人中也有不少不爱吃猪肉的。对牛羊肉的偏爱似乎是所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但不吃猪肉并不表明我们之间心意相通。很快我就发现,A有着身份混杂的特点。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彼此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就是产生矛盾或者分歧的原因。问题不在这。每个人都会有多种身份,许多人都会面临身份如何定位的难题。我的一位多年前离开西藏去了印度后来又去了美国的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身份是可以多元性的。你是一个康巴,同时你是一个西藏人和生活在今天中国社会里的中国公民。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这些表现不同方面的你的不同身份是互不矛盾的,是可以和谐地共存的。”

大概这就是症结所在。很久以来,我不认为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不同的身份是可以和谐共存的,恰恰相反,却是分裂的,无法协调的,折磨人心的,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之中。这是再真实不过也不必赘述的现状。

因为这样的现状,我总是相信或者说期望有着同样境遇的人们彼此理解,彼此同情,彼此声援,但遗憾的是,A好像并不能够做到。而他之所以不能做到,并非有意为之。其实A是一个好人,尤其对朋友重情义,很大方。这一路上,他又出车,又出油,还经常争着请吃饭、买门票等等,他实在是太好啦。我的意思是说,对于A而言,他并不认为他所生活的环境是不正常的,困扰我的现状对他并不存在,因此他的那些不同的身份反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举例来说,他的口头禅是“俺们国家”,他是由衷地这么认为的,以致W感叹,A比我这个汉人还热爱这个国家。

他一口一个“俺们国家”也就罢了,可他偏偏又特好争论,而且特别愿意在很多敏感问题上纠缠不休,比如他说,俺们国家应该给西藏和新疆移民一百万,一千万,这样就不会再有民族问题了。比如他说,我去五台山旅游,看见一个很漂亮的年轻姑娘走一步磕一个头,我就想她怎么这么迷信啊,太可惜了。比如他说,这美国王八蛋,无赖,凭什么侵略伊拉克?还有朝鲜,又没招谁惹谁,干嘛要威胁人家?我很快就被气昏了。我生气的程度甚至不能再接受大蒜味儿了。要知道,A和他的妻子每餐必吃大蒜,而我是不能吃的,我一吃就会肚子疼,这是我不可克服的生理现象。但是W要吃的话我一般是不反对的。W多次教导我说大蒜具有杀毒功效,在旅行中需要多吃大蒜,为此我也曾经尝试过,可是没用,不一会儿,肚子就会疼得跟食物中毒差不多。

我起先还能接受大蒜味儿,那是因为我和A还没有发生过争执,但不久我就十分敏锐地闻到了飘散在车内的大蒜味儿。当然我不是说大蒜的味道也会让我肚子疼,而是大蒜味儿实在不好闻。在西藏,很多藏人是不吃大蒜的,尤其强调,如果吃了大蒜是不能进寺院拜佛的,不然,满嘴臭烘烘的,对佛委实不恭。

于是W忧虑地说,过两天,狄尼雅尔来了,我们这车上又会多一个民族。鉴于我们多民族、多宗教的格局,有关民族和宗教的问题,最好免谈。A的妻子表示赞成,说我们还是谈谈窗外的风景,谈谈下一顿吃什么吧。

4、狄尼雅尔的出现

有着一个大脑壳的狄尼雅尔是在我们进入新疆的第三天出现的,从而使我们的新疆之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至少使我心情大为好转,再也不为大蒜味儿苦恼了。

那是北京时间已是黑夜而新疆时间将近黄昏的时分。狄尼雅尔一手提一个沉甸甸的塑料袋,站在轮台县的公路边上。那两个塑料袋里面分别装着大块鸡肉和圆圆的葡萄,是我们当晚露宿胡杨林的晚餐。他的脚边还放着一瓶新疆出产的“老陈酒”。

刚过三十的狄尼雅尔很爱笑。一笑,脸上就会露出两个酒窝。也爱说,一见面就说着带有维族口音的普通话。对于像他这样一个在汉地读过大学的维族人,他的汉话说得不错。不过,有些词儿他不会说,当然也可能是临时搞忘了。比如豹子,他想说出这个动物的名字,可就是想不起来,急得他双手比划着说,就是那个嘛,身上有圆圆的圈儿,猫一样的,会爬树的。我们全都放声大笑,边笑边模仿他。从此以后,这圆圆的,猫一样的,会爬树的就成了狄尼雅尔的代号。

从阿克苏到轮台既有火车也有汽车。火车更快一点。我问狄尼雅尔,为什么不坐火车?他很干脆地说,我不坐火车,我永远不坐火车。为什么?我惊讶地问。他叫道:嗨,亏你还问得出为什么,这不明摆着的嘛,火车带来了什么?火车带走了什么?火车对谁有好处?难道对我们维族人有好处吗?你们西藏马上也要通火车了,到时候你就会明白这火车意味着什么。为了表示我的态度,我这一辈子都不坐火车。

类似的妙语连珠,以后在狄尼雅尔是脱口而出,比比皆是。比如,A提到了张骞,赞叹他是伟大的英雄,不但开启了丝绸之路,而且对于拓展中国的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料却被狄尼雅尔调侃道,张骞不过就是一个间谍罢了。如果说,只要是间谍到过的地方就是他所在国家的领土,那这个世界岂不是乱了套?又比如,A提到了阿拉法特,赞叹他也是伟大的英雄,敢于和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支持的敌人战斗到底,却再次被狄尼雅尔反驳说,阿拉法特这个人,其实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我们不应该否认这一点。还有,在说到被内地媒体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时,A盛赞是王洛宾把新疆音乐带给了全国人民,狄尼雅尔却不屑道,他不过是一个文化盗贼。

很快,狄尼雅尔就成了A的克星。我心中暗喜,想不到他俩虽是同一个宗教的信徒,却也有着如此不同的观点,反而狄尼雅尔倒像是我的同盟者。而W永远扮演的是一个中立者的角色。更难得的是,无论A如何胡搅蛮缠,狄尼雅尔都不会像我那样只会生闷气,而是用很幽默的方式,把有可能出现的尴尬给化解了。

记得那晚在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不远的胡杨林里露营时,漆黑的天一直下着小雨。我们喝酒吃肉吃葡萄,然后各自歇息。狄尼雅尔睡在A让出的帐篷里,却没有把帐篷的门封好结果着了凉,第二天一早又是咳嗽又是流鼻涕,从头到脚裹着一张毛毯在胡杨林里走来走去,看上去很像电视里的塔里班。我大声地冲他说出这句话,还加了一句,可惜你没有大胡子,不然更像。狄尼雅尔回答说,我留过胡子的,可是他们不让我们留胡子,说是留胡子的人像恐怖分子,如果要留胡子就不给工作,所以我们只好都剪掉了。

我骇然。又以为是笑话,忙追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裹着毛毯的狄尼雅尔露出圆圆的脸,反问我,你说会是假的吗?那神情,那语气就像是在讥讽我,未必然连你这个西藏人都不相信吗?

5、毛主席说:一唱雄鸡天下白

连夜的小雨使胡杨林这耐旱的植物呈现一派生机,却使狄尼雅尔和A的妻子都被寒意侵扰,一上车就不时昏睡,全然不顾窗外阴沉沉的天幕下反倒别有风味的沙漠风光。

应该说这少见的雨水对于广袤的沙漠珍贵如油,虽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遭也即塔里木盆地其实蕴藏的就有丰富的石油,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在穿越沙漠的漫长公路的中途,矗立着一巨型而简陋的大门,上书七个斗大的红色汉字:“我为祖国献石油”,左右两侧分别写着:“寻找大场面以艰苦奋斗为乐”,“建设大油田视无私奉献为荣”。

大场面?W说十年前他曾驱车走这正在修建的沙漠公路,一路上极难寻见人家,可如今不但入口处,连中途和终点站都各成一片热热闹闹的小镇,饭馆、商店、修车铺、加油站不一而足,但却见不着几个维族人,几乎全都是远道而来努力挣钱的汉人。开通于1995年秋且长达522公里的沙漠公路,实际上就是为了开采和运输石油而铺就的,当然它还是南疆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线路之一,质量还算优良,不但一马平川,而且两边修筑的有用芦苇杆编织的防沙网,尽管紧挨着远看绵延起伏实则一刻不停地移动着的沙丘,但似乎毋庸多虑,即便狂风漫卷,那遮天蔽地的黄沙也难以吞噬这充分显示了人定胜天的奇迹工程,反正三年一换,虽然耗资数万,可若舍不得花这点儿钱,又如何为祖国献石油呢?

此刻,在雨水的浸淫下,沙漠公路犹如一条闪闪发亮的银河,可是载负着什么呢?我看了看蒙在毛毯里不时咳嗽的狄尼雅尔,不知道这名声在外的沙漠公路跟这些土著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关系,就像不知道正在青藏高原上修建的青藏铁路,跟我们西藏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关系,似乎无关,又似乎密切相关,总之一言难尽。

沙漠公路的尽头是民丰县。这一听就是汉名的县城,据说源于1945年设立县制之时,彼时的统治者已是汉人,显然是一个有着自给自主的小农思想的官吏,看似以民为重,实则索然无味,远远不如原来的名字“尼雅”富有诗意。在维吾尔语中,“尼雅”的意思是“遥远”。

真正的“尼雅”的确很遥远,但它并不因为人为的更名而不复存在,虽然它已是废墟,却更为著名,以致世上有许多人偏偏冲着这废墟不辞辛苦地一去再去。其中以1901年闯入的英国人斯坦因的收获最大,所搜罗的文物尽存大英博物馆,他也因此一举成名,虽然有人把他的名字等同于江洋大盗,但我不这样看,既然你自己无力照看好自己的宝贝,与其被埋入万丈黄沙之中湮没无闻,不如让有慧眼的人带往一个广阔的舞台上令其广为人知。当然这样的人应该是学者,而不是携带武器的军人。

遗憾的是,遥远的“尼雅”古城不在我们的旅行计划之中,因为A的想法是要以日行千里的速度抵达和田,也就是说,这一天我们至少得赶八百公里的路,为此狄尼雅尔几次感叹,要按这样的速度,没几天我们就可以赶到欧洲。快则快矣,屹立在民丰县城中心的纪念碑却令我们兴致盎然。那是一座如今已属罕见的文革建筑:红色的长方体,基座上浮现着数朵向日葵,顶部是数面红旗簇拥着毛泽东的头像,中间部分用汉文和一种陌生的文字刻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另有一块石头上则明示此碑“始建于一九六八年。”

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确确实实燃遍了大江南北,连如此遥远的小城也难逃此劫。1968年,据我对同样发生在西藏的那场暴力革命的了解,正是两派武斗的高峰期。那时候,藏汉人民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团结,由“亲不亲,阶级分”进一步具体为“亲不亲,派性分”,民族问题变得无足轻重。那么,是不是新疆也同样如此呢?出生于1973年的狄尼雅尔显然不太清楚那一段历史,他只是指着那陌生的文字说,那就是新维文。

何谓新维文?原来1960年以后,政府对历史悠久的维吾尔文实行文字改革,认为老维文缺乏科学性,遂以32个拉丁字母替代了过去的36个阿拉伯字母,创制了一套拉丁化的新维文,废弃了已经使用几个世纪而且带有伊斯兰教背景的老维文,但由于并不为维族人民接受,1982年起只得重又恢复老维文。后来从网上查到,当时发明的除了新维文,还有新哈萨克文,有专家不得不承认,这都是“五十年来我们国家在语言文字政策上犯过很多错误”的例证。

孤陋寡闻的我是头一次听说这新维文,不由得十分惊讶。一个民族原有的文字如同这个民族的生命,凭什么可以如此轻率地越俎代庖,取而代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举措!若要让一个民族消失,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知道对藏文有没有过这样的打算。不过,虽然没有发明新藏文,但是很多年来,藏地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取消了藏文课程,以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六七十年代生人,至今在母语方面还是文盲。

然而,文革遗留在新疆的故迹并不仅仅止于民丰的这座纪念碑。数小时后,我们在于田县又迎面遭遇了。这是一座人像雕塑,两个宛如洁白的玉石一般的巨人站在用红色的瓷砖垒砌的基座上,亲切地握着手。不,说亲切不太恰当,那个明显是维族人模样的老汉伸出的是双手,他近乎卑躬屈膝地紧紧攥住的是全中国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再也熟悉不过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右手。毛主席的右手巨大而温暖,犹如毛主席穿着中山服的伟岸体态。

哎呀呀,这不是我从小就晓得的那个库尔班大叔吗?他可是当年全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人物。从万恶的旧社会得解放的库尔班大叔日夜思念毛主席,多少年哭着喊着要骑着毛驴去见毛主席,还给毛主席寄过杏干和桃干。同志们给感动得不行,留下了他的毛驴,把他送上了远去北京的火车。那是1958年6月的一天,是库尔班大叔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他不但握住了毛主席的大手,还给毛主席戴上了维吾尔人民的小花帽。而他和毛主席握手的照片比今天的好莱坞大片还传播得更广,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这回狄尼雅尔也不陌生了。毕竟多少年来,新疆最著名的爱国者就是库尔班大叔,他不同于那些怀有二心的上层人士,他绝对是发自肺腑地热爱毛主席。我深信这一点。库尔班大叔就是新疆的翻身农奴。我们西藏当年也有许多这样的库尔班大叔,在“毛主席呀派人来,神兵下凡界罗风扫乌云开,千年的大山被推倒,百万农奴站起来”的歌声中,争先恐后地表示“我们跨上金鞍宝马哟,哈达身上带,到北京献给毛主席,哎……,感谢他给我们带了幸福来。”

看来于田这个地方确实与老毛有缘,不但出了一个库尔班大叔,还有幸出现在老毛的诗歌中。这不,在这塑像的基座上就用两种文字刻着老毛的一首名诗,维文是老维文,汉文是龙飞凤舞的毛体书法: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蹁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请注意诗中出现的“于阗”,据查所指不是此于田,而是西汉时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当然也包括今于田,而老毛的寓意,相信象征的是整个新疆,甚至可以说象征的是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西藏。比如内蒙。一唱雄鸡天下白——够厉害,一直白了五十多年。

6、巴扎的风情

在于田,我们正好遇上了“巴扎”。“巴扎”是集市的意思。后来在转了和田大巴扎、巴楚巴扎之后才明白,原来在新疆,转巴扎是最有趣也最值得的经历,因为巴扎里有着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不过这须得有本地人相伴才能了解,就像我们有了狄尼雅尔,就等于有了翻译和导游。

新疆的巴扎很像拉萨的帕廓街和冲赛康,衣食住行,什么都有。旅行手册介绍说,每一个巴扎都可以分成无数小巴扎,如水果巴扎、食品巴扎、地毯巴扎、衣帽巴扎、烟草巴扎、土陶器巴扎、印花布巴扎、手工艺品巴扎、铁匠、铜匠和银匠巴扎,等等,等等。但耐人寻味的是,但凡是较大的巴扎,当地人都一概而称是“香港巴扎”,狄尼雅尔说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气象,用“香港”来替代繁华的市场,表达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只有在巴扎上才能看到无数的维吾尔人,男人的花帽或袷袢,女人的头巾和长裙。我最喜欢看的是一个个年轻女子那浓浓的黛眉,连成一线,有着异样的美。而盖头或蒙面的女人携带着神秘,也携带着不可触及的禁忌。我也喜欢看那些一把白须或飘然或连鬓的老人,长寿得令人惊叹,又天真得令人莞耳。有位满口无牙的老人,趴在水果摊上,捧着一串像是刚从藤上摘下的葡萄,也不洗,只在衣袖上擦一擦,就一颗接一颗地吃。有位一身白衣白帽,却敞着土黄色长衫状如大侠的老人,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抱着一个硕大的金灿灿的甜瓜,步履飞快地穿行在人群之中。有位长着鹰钩鼻的老人,光光的头像是刚被路边的剃头匠刮过,在阳光下白得刺眼,他从卖帽子的女孩手里要来一顶皮帽戴上,而后乐滋滋地对着一面小圆镜照个没完。有位貌似卡通片中的鼹鼠模样的老人,正襟危坐在一堆瓶瓶罐罐的后面,庄重地往纸上倒着小瓶里的深色粉末,狄尼雅尔说那是维药,就跟你们的藏药一样,都是民族医药;见我举起相机,老人眉毛一扬,变成倒写的八字,可爱极了。有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人,突然从一群正在买卖玉石的壮年男人中闪出,拦在我们跟前,双手转动着一块墨绿色的石头和一块如同琥珀的黄石头,难道这就是著名的“和田玉”吗?可他狡黠而顽皮的眼光让人想起历史上那个用赝品蒙混了许多考古学者的杰出书商肉孜•阿洪。

我吃了烤包子、烤南瓜、烤肉、烤鱼;还吃了手起刀落的卖瓜人递给的一块甜瓜,两三个放在一片绿叶上流淌着蜜汁的无花果,一大块用核桃仁、蜂蜜做成的核桃糖;而且吃不了兜着走的是刚出坑的香喷喷的馕,几个庞大的熟透了的红石榴。多么喜欢从书上看到的这样一首古老的波斯诗歌:“要不要我对你谈谈石榴?在这东方集市上,几文钱就出售。光身的孩子就哄抢。深藏的珍宝,蜂巢的隔层,五角形筑造,香味浓浓。果皮开裂,籽粒脱落,血红的籽粒,落进蓝色杯中,还有金色汁液,流入彩釉盘中。”

有必要说一说烤鱼,那是在巴楚巴扎上吃到的。那么大的鱼,睁着圆滚滚的眼睛,在同样有着圆滚滚的眼睛的烤鱼人手里被斩成数段,烤得金黄。W说这就是塔里木河里的鱼。塔里木河,在1980年代闻名的维族歌唱家克里木的歌中被唱作母亲河,竟游动着如此罕见的大鱼,我把它命名为维鱼。我有些心悸地吃着,有些虚伪地声明,我一般是不吃鱼的,不,我的意思是我不吃我们西藏的鱼,但是我吃过不少汉鱼,今天要尝一尝维鱼的味道。狄尼雅尔当即吐出鱼刺,大叫道:什么?你说什么?好,我将来一定要去西藏,吃一回藏鱼!

还让我开心的是,在每个巴扎上,我的手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实不是我的手,而是我手上的三个银戒指。两个镶着红珊瑚,一个镶着五粒像花朵一样排列的绿松石。尤其是这椭圆的绿松石戒指,中间的那粒葡萄般大小,交错着几条黑色的纹路,犹如碧绿的湖面上倒映着正在天空中蔓延的乌云。通常是女人们握住因它而变得醒目的手说着什么,男人也围上来看。狄尼雅尔翻译道,他们问你是在哪里买的?我得意地说,在帕廓,拉萨的帕廓,西藏的帕廓。不不,这个是祖传的,我们西藏人很多家里都有这样祖传的宝石。哦,TIBET,TIBET。这些维吾尔人交口赞叹,纷纷说着英语的西藏,而不是汉语的西藏,这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从未有过。我从一进入新疆就注意到这一点,同时还注意到他们的神情一下子变得对我更加友好。

我也想要他们的首饰。可我们去的巴扎太少,只选中了两个用前苏联的钱币做的戒指,钱币上有五角星和红旗、齿轮和麦穗,还有四个字母:CCCP。我还想要他们手工编织的围巾,可几乎全都是内地工厂里生产的真丝或仿丝围巾,后来在一旅游商店才寻见了用植物和果实的汁液染就的土布长巾。

7、在和田的书店看见我的书

我会特别记住和田这个城市,虽然它跟我看见的南疆的每个城市一样,在今天已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当然,位于广场中心的那个头戴羊羔皮帽的维族农民的塑像倒是别具特色,他肩扛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农具,以迎着东升的旭日下地干活的姿势屹立在用水泥和瓷砖堆砌的柱体上,那四面各自呈现“田”字图案的柱体可真够难看。不远处,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以五星红旗为背景,在用维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标语旁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面带微笑,拍着巴掌,一群维汉男女青年在他们的怀抱下正幸福地放声歌唱。

但我不会忘记和田,确切地说,是和田的新华书店。原因只有一个,这新华书店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一楼是维文。狄尼雅尔耐心地向我介绍维文书上的内容。不少维文书都是人物传记,是维吾尔民族在历史上涌现的著名人物,有哲学家、艺术家、诗人和英雄。最多的是诗人。看来这是一个把诗歌当作无价之宝的民族,于是诗人也就成了宝冠上的明珠。在狄尼雅尔如数家珍的讲述中,我第一次听说了“三区革命”。似乎这是近代史上一个被利用、被修改的运动或者组织,其民族主义的实质由于各种因素的介入,末了却被老毛定位成“是我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一部分”。——是也?非也?我是一个外人,只能说我不知道,不过窃以为民族主义者们往往容易被天花乱坠的空话所打动。

二楼是汉文。伟大的旅行家斯文•赫定的书摆了一书架。如果他只写了一本或者两本关于西域的著作,我想我肯定会读,可是他写的太多了,反而不知看哪一本,踌躇间,结果哪本都没读。还有斯坦因的《沙埋和阗废墟记》。对于这本似乎成了在和田地区旅行的必读书,说实话,我看了一半就放下了。我更爱读曾经在喀什生活过的瑞典人贡纳尔•雅林写的《重返喀什噶尔》,那里面对往昔充满着美好的、忧伤的感情,而多少年后旧地重游时又含蓄地表达着批评,适宜在整个西域的土地上旅行时反复阅读。在后记中,关于从前的驮队走过的古丝绸之路,如今已由卡车司机们接管的公路,他有这样几句话:

到过这一片广阔地区的探险家们记下的地名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地名,在另外一个场合,我曾称它们为“完整句子的地名”(full Sentence Place-names),有的地名或是叫“tiva oldi”,意为“这里骆驼死了”,或是叫“at tushti”,即“这里马掉到绝壁下去了”。这是过去商队的人们用来辨认和记住这个荒无人烟地区的地名的唯一方法。我不知道今天的卡车司机们是否还继续用这种方法起地名。他们会把那些无法辨认的地方叫做“这里卡车抛锚了”吗?

突然W叫住我,说:过来看,这是什么书?

——嗯?《西藏笔记》?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想不到竟然在和田的书店看见了我的书。这对于一个只出版过两本书的写作者不啻是莫大的鼓舞,令我心里乐开了花。可怎么只有一本?是不是卖得不错?店员告诉我这已是第二批,不过每批只进5本。这就是说在和田我有9个知音?那么,就把承当第十个知音的任务交给狄尼雅尔吧。我当即付了款,让刻着“新华书店 和田留念”的大红印盖在了《西藏笔记》的末页。狄尼雅尔笑道:哈,一个用汉文写书的藏人。

8、不能让我们的女人倒酒

和田往西是墨玉。听上去又像是一个汉名,有关资料介绍说,这里的本名“喀拉喀什”在维语中指的就是“墨色的玉石”。但狄尼雅尔不这样认为,他说“墨玉”的意思是“黑眉毛”或者“伟大的河岸”,美则美矣,可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

狄尼雅尔找到了在这里工作的两个同学,长相犹如敦煌壁画上佛陀的弟子阿难的那一个如今是警察,另一个瘦高个儿是乡干部。他俩过去都是狄尼雅尔的好哥儿们,拥戴他当了他们的班长,但从大学毕业后再未见过,已经七年了。

同学相逢当然要吃饭喝酒。可餐桌上还多了几个狄尼雅尔也不认识的人,是同学的同事,都是维族人。吃的是火锅,而且还是鸳鸯火锅,一红一白,恍如四川。果然老板就是四川人,打工的倒全是维族人。狄尼雅尔皱眉。同学忙解释说,虽然老板是汉人,可还是清真。又笑狄尼雅尔还那样,当年在学校旁边有一家烤肉店,同学们都去吃,就他不吃,因为烤肉的是一个汉人,他宁可请朋友吃自己也不吃。

但这次他还是坐下来拿起了筷子,毕竟不再是当年。

又是烈性的“老陈酒”。不过他们喝酒与别处不同,不会硬要灌酒,而是由一人当主人,在两个酒杯里倒满酒,然后想让喝就递给其中两人,让这两人碰杯,这样轮流转圈一般谁也不会拉下。当然主人也会斟酌局势,如果谁不能喝了就让这人接着当主人,再如此转圈碰杯。维族人喝酒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拿到酒杯的人都不会当即一饮而尽,而是站起来先要滔滔不绝一番,虽然听不懂在说什么,可那架势,那神态,简直个个都像演说家。

狄尼雅尔尤其像。他口若悬河,声情并茂,而一桌听众聚精会神,频频颔首,让我好奇他是不是在宣讲什么大道理,正好旁边坐着一位在乡里给汉人书记当过翻译的维族人,赶紧叫他翻译却不免失望,原来说的是些初次见面非常愉快之类的客套话。

维族人或者说这一桌维族人真能喝酒,眼看着“老陈酒”喝了一瓶又一瓶。送酒的是一个年轻的维族女子,穿着统一配发的服务员的服装。她被叫住说了几句什么之后,酒桌上的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狄尼雅尔和同学的一个同事争执起来,而后,那同事很不高兴地告辞离去。我忙问我的那位翻译,他解释说,他(指的是离去的那人)要让她给我们倒酒,但是他(指的是狄尼雅尔)不同意。为什么?我大惑不解。他耸耸肩,指指狄尼雅尔:他说了,不能让我们的女人倒酒。

这倒是闻所未闻。待酒桌上又恢复如常,我问狄尼雅尔是否这么说过,他认真地回答道:是啊,怎么能够这样呢?我们的女人是做妻子的,是做母亲的,不是在酒桌上给人倒酒的,这样下去会堕落的。要知道,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亲,比母亲伟大的还是母亲,我们要爱护她们。我们不能糟践了我们的女人。

这话叫人感动。没想到狄尼雅尔还是如此深刻的一个护花使者。或者说,在他们的文化中,对待女性自有一种特殊的传统。这种传统中还包括了譬如蒙面。对于从未蒙过面的我以及更多的异族女子,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这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为外人所不知的秘密,但正如张承志所说,“这是一个过于严肃的题目,我当然不能浪言轻论”(《正午的喀什》)。

大概在北京时间2点半新疆时间12点半,这顿漫长的晚餐结束了。

2003年10月

12 条评论:

  1. 记得前几年,寺庙的活佛,在外地得到了大功养。回到本寺,就开始大搞修建,把原本古朴别致的小寺庙给裁掉了。替而待之的是一座用钢筋混泥土修建的大寺庙,村里人都感到很自豪,活佛也因此更加活佛化了。我从此再也不愿进那冷冰冰的寺庙拜那金灿灿的佛像了!我永远怀念那祖辈用虔诚之手修建的小庙,虽然小小的佛堂里只有佛陀和莲师的老泥塑像。。。。。但这已经能带一个虔诚佛教徒走向觉悟!
    作为一个信佛的黑头藏人,我当然尊重那被赋予特殊使命的活佛!不过看到所谓的活佛们,一个个像腐败的官员一样滥用着手中的权力,任意的破坏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佛陀的教法时,我再也没有虔诚的心去希望时下所谓的活佛救度我到苦难的比岸。
    我真诚的希望,所有的藏人对活佛制度做一个认真的深思,是废除还是约束。
    胡思乱想

    回复删除
  2. 唯色,别来无恙?
    你评论西藏问题还算有发言权,可是对其他的事情按藏人的心理来揣测就太荒谬了。
    比如废除老维文,推行新维文这件事的失败,就让今天的一些有眼光的维吾尔族精英痛心疾首,要不是胡耀邦矫枉过正的民族政策,今天的维吾尔文化也许已经脱胎换骨,现在则永远失去了这种可能。
    老维文是阿拉伯文的变种,是落后的文字,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又是落后文化的象征,限制了民智的开发。对突厥系民族来说,不但不是其灵魂,反而是其文化发展民族前进的绊脚石。凯末尔在土耳其推行改革,首先就是拿阿拉伯文字开刀。

    回复删除
  3. http://blog.roodo.com/algerie/archives/cat_544163.html

    回复删除
  4. 刮掉胡子的事,也是真的,你没必要大惊小怪。老年人蓄胡怎么没人过问?虽然是个人行为,似乎别人无权干涉,但他们蓄胡子是出于宗教原因(否则你也不会联想起塔利班),也表明对社会的挑衅态度。放任不管的话,估计他们会头上套着阿拉伯文的恐怖面罩上街了。

    回复删除
  5. 陈破空:北京奥运:"盛世"的终结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8月06日 转载)
    近几个月,临近北京的山东省,不断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停电。该省大部分地区、尤其农村,动辄停电,一停就是12小时;甚至,一停就是一个星期。不仅导致企业停工停产,更带来民众生活的极度不便,大热天里,连电扇都用不上。
    面积停电,在山西省发生得更早,且日趋严重。仅在省会太原市,所有娱乐、洗浴场所,每周开四停三;城市亮化工程、楼房轮廓灯、大型霓虹灯、以及街道灯箱广告等,在用电高峰期,全部停止使用。不夜城成了不明城。

    在江西省,7月25日,突然发生重大电网事故,多个城市停电,引发恐慌。实际上,在全国许多省市,都发生缺电少电停电现象。这固然反映中国近几年的宏观图景:能源供应紧张,缺油缺煤缺电。

    然而,山东省,一直以电力充沛著称,前些年,当全国众多省份缺电时,唯山东"一枝独秀",如今,却发生15来的最大电荒;山西省,是闻名于世的产煤大省,竟也遭遇"有史以来"的最严重电荒。

    原来,为了保障北京奥运用电,周围省份如山东、山西等,已经成了牺牲品。"北京三盏灯中就有一盏是山西点亮的",这是山西人爱说的一句老话,如今,情形更甚。在北京,为保奥运,当局投入两万人力,专门"保电"。仅奥运开幕式当天,仅奥运主场馆"鸟巢"一处,用电需求就超过一万千瓦,相当于一万户居民的全部用电。

    众所周知,奥运场馆建设,主要劳动力是农民,而一当工程完工、奥运开张,这些农民工就被无情地赶出北京。同样,为了奥运用电,在山东山西两省,牺牲最大的也是农民。在这两省,大部分农村地区持续停电或频繁停电,数千万农民,困在黑暗中,汗流浃背地摇着扇子。对他们来说,北京奥运,岂能带来欢乐?不要说没钱上京城卖门票看奥运,就连坐在家中,电视转播都看不成。

    即便是城里人,又有多少兴奋?远在上海的市民,普遍表示,对北京奥运"不感兴趣"、"觉得无聊",庆幸上海没有主办奥运,否则,全市到处都是检查点,搞得人人自危。在北京,民众奔走相告、交相约定:奥运期间,离开北京。"避运",很快成了一个流行词。

    全国"安保"严密,活脱脱一个警察国家,却仍然出了事:8月4日,在新疆喀什,两名维吾尔人,驾车突袭中共军警,导致16名武警死亡、16名武警受伤。据载,这是自1962年伊犁暴动以来,中共军警遭受的最大伤亡。

    此事发生,距奥运开幕仅剩4天,中南海之惊吓,可想而知;而就在3天前,新疆自治区副主席还吹嘘:对"东突"活动能力不屑一顾。鉴于攻击对象并非平民,而是中共军警,这起事件,难以定义为来自"东突"组织的"恐怖袭击",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东突"与中共之间的武装冲突。

    北京奥运的代价,还有多少?针对国内外"最昂贵奥运"的说法,中共当局故作轻巧地宣布:建设奥运场馆,投资19亿美元。但承认:这笔钱不包括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奥运村、媒体村等。当局也没有把筹办奥运7年来,投入北京基础设施改建的资金(总计409亿美元)计算在内。至于奥运的开办费用、尤其无法估量的安保费用,当局更是讳莫如深。

    430亿美元!这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成本的最保守估计。而在此之前,最昂贵的奥运,即2004年的雅典奥运,建设费用为24亿美元,加上开办费用,顶多30亿美元(最广义的一种估算是150亿美元)。相比之下,北京奥运的铺张、挥霍与浪费,惊世骇俗!况且,其中,还夹带着一桩天大丑闻:北京奥运建设总指挥、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因巨额贪污而落马。

    当此之际,中国经济形势严峻:物价飞涨、股市暴跌、楼市泡沫、能源短缺、出口减退、外资撤离、增长减速。连中共总书记胡锦涛都公开承认:经济放缓与通货膨胀并存,中国经济"越来越难了"。奥运之后,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国内经济学家普遍悲观,信心指数滑落到4年来的最低。风光一时的北京奥运,遮掩不住严重的经济危机。

    忆往昔,秦始皇因大修长城而至王朝削弱,汉武帝因耀武边关而至国力衰落。残民以惩,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中共重复并放大了历朝积弊。在投入了天文数字般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操大办奥运之后,中共自说自话的所谓红朝"盛世",必然步上下坡路。

    回复删除
  6. 不視多元文化,忽視自身可笑。

    回复删除
  7. 有人在新唐人网站上留言说:“文革后期推行维文改动,放弃老维文,使用新维文,失败后又从新使用老维文.使得很多民族历史资料丢失,灭迹.更使得2代维族同胞不能识别老维文,形成文化脱节.”

    回复删除
  8. 以汉语作为母语或者第一语言的诸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由于千白历史、文化、语言的原因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汉族和回族曾经有过相当惨烈的仇杀,百年之后我们仍然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也正是曾经的浩劫极深了我们对统一的、民族团结的中国认同感。汉族是个很庞大,松散,民族情绪很弱的民族,很多和汉族关系紧密的民族也是如此。
    同属中国的维吾尔族和藏族属于和中原文化迥然有异的语言文化圈,自然有更多的顾虑。如果站在民族理解、宽容的立场上,什么问题都并不难解决,如果把任何民族之间的不理解或者因为知识缺乏造成的误解打上民族压迫的帽子,歪曲真实存在的事实,用极为夸张双重标准看待不同民族的作为--这种态度无论如何是无法被人接受的。
    由于政策主导原因,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在汉族内部同样存在--我还是倾向认为这是政策性问题。我不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但都知道汉字二次简化甚至汉字拉丁化的提议和实施——希望讨论问题时把事情放在大背景下来看。

    回复删除
  9. 哈哈哈哈哈!!!!
    唯色居然能说出这种话,简直是她对藏独事业的背叛!

    “既然你自己无力照看好自己的宝贝,与其被埋入万丈黄沙之中湮没无闻,不如让有慧眼的人带往一个广阔的舞台上令其广为人知。当然这样的人应该是学者,而不是携带武器的军人。”

    回复删除
  10. 看了,文字非常生动,对新疆的认知非常有启发,谢谢

    回复删除
  11. 文章很多内容很好
    但最后那段关于那个维族女服务员的相关各方的态度以及你本人的态度,非常的不认同。
    我以为民族主义的诉求,在这方面,遮挡了你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判断力。

    写了个《追求民族自主,必须超越简单的民族主义诉求》,表达了我对这个的看法:
    http://zhuipili.blogspot.com/2008/09/blog-post.html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