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血迹浸淫的地杰人灵

藏名为曲德贡巴的康宁寺,在遭赵尔丰屠戮时叫丁宁寺;1941年,国民党高官戴传贤题写“康宁寺”匾额,寺院被更名,沿用至今。

1940年的巴塘县及曲德贡巴。(照片下方广大的建筑物是寺院)

如今寺院的大经堂里,高挂着尊者达赖喇嘛、十七世噶玛巴与萨迦法王合影的唐卡。

1940年代,在藏东巴塘活跃着一批康巴青年,前排左一为平措汪杰先生。

1954年,尊者达赖喇嘛(中)为了西藏的处境去北京应对。右一为时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副司长、民族出版社副总编的平措汪杰先生,当时也为达赖喇嘛与毛泽东谈话时的翻译。


血迹浸淫的地杰人灵

文/唯色

我在康生活多年,去过康许多地方,却未能去巴塘。这是很大的缺憾,因为我尊敬的平措汪杰先生,以及多年前我想要采访的历史老人江安西(藏名洛桑顿珠),都是巴塘人。江安西是平汪先生的舅舅,当年被称为“巴安三杰”之一,在道孚夺过占领康的军阀刘文辉麾下军人的枪。

巴安是血洗巴塘的清末将领赵尔丰改的名字,意思是巴塘被同化,从此得安定。与“康定”、“西宁”、“新龙”等被修改的地名一样,是一个个殖民化的名字。而康区藏人给赵尔丰也起了一个名字,叫“赵屠夫”,至今流传。

七月底我在康区旅行时专门去了巴塘。这里的气候与水土果然宜人,难怪百多年前清廷钦差大臣凤全打算从四川移民开垦巴塘。凤全本是满人,自己以及自己的民族被汉人同化了不说,还想强迫藏人被同化,导致他被藏人杀,而藏人则遭赵尔丰屠杀。丁宁寺即是当年的屠戮之地,后被改名为康宁寺,沿用至今。

站在如今规模大大缩小的寺院门口,一位老人对我说:“我们藏语称这个寺院是曲德贡巴,丁宁寺是汉语的说法。所谓康宁寺的名称叫不得,它的意思是康地安宁;那么哪个人使得康地安宁了呢?他们指的就是赵尔丰。当年赵屠夫砍我们藏人僧俗的头啊,从街上一直砍到了寺院门口。”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漫长的距离让人不寒而栗。

丁林寺曾经三劫:1905年被赵尔丰焚毁,“将寺内佛像铜器,改铸铜元,经书抛弃厕内,护佛绫罗彩衣,均被军人缠足。惨杀无辜,不知凡几”;1956年被中共军队的飞机轰炸;文革时被红卫兵和造反派破坏。遗憾的是,如今连许多僧人都不知道百年前寺院被赵尔丰焚毁、僧侣遭赵尔丰屠戮的历史。仅仅知道寺院创建数百年,最早属苯波,再属噶举,五世达赖喇嘛时改为格鲁巴等教法史显然不够,寺院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其实紧密相关。

寺院即在县城内,绕寺转经的多为老人。似乎除了寺院和老人,听不到说藏语的声音。在县政府门口的广场上矗立多块石头,刻画着巴塘的名胜古迹。好笑的是,在一块石头上看见藏人坐在河边垂钓的画面,藏人的文化中对于水里的动物是有禁忌的,这是否意味着藏人已然汉化?有一块石头上摹写的书法,后来我在巴塘县政府的网站上也看见了,原来属于鹦哥嘴石刻,而鹦哥嘴正是当年杀凤全的遗迹,如今成了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的景点,且将凤全的死解释为“凤都护殉节”、“殉难”,那么被赵尔丰借机屠戮的藏人算是什么?

我还探访了平汪先生的祖宅,在翻修一新的墙上见到他年轻时的多张照片,非常帅气。不只是他一人出类拔萃,与他并肩奋斗的藏人们也一个个英气勃发。想起多年来每次见到平汪先生,这位被公认为是西藏共产党的创始人、最早跟随中共军队进入拉萨的藏人,总是会感慨无论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他都有着气质与容颜皆具的美。对此他总是一笑置之,想必他一生都未把外在的美放在眼里,而我们更会对他人生最好的十八个年华竟是在中共的监狱里度过感到惋惜。

回到北京后,我特意把在巴塘拍的照片给平汪先生送去,看着照片上跟汉地城市没两样的故乡风景,平汪先生有些惊讶:“这是巴塘吗?啊啊,变成这个样子了呀。”听得出,他语气中有些失落。

2011-12

(本文为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 ,并由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广播。)

至今巴塘县城里的老墙上,还遗留着文革标语“毛主席万岁”。

今巴塘县政府跟前的广场上摆有多块刻画巴塘名胜古迹的石头,这块石头上有藏人坐在河边垂钓的画面。


这块石头上摹写的书法属于鹦哥嘴石刻,而鹦哥嘴正是当年杀凤全的遗迹,如今成了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的景点。

巴塘县城的“成人用品”商店。

巴塘县郊。

注:本帖图片皆于2011年夏天在巴塘拍摄,拍摄者唯色。

2 条评论:

  1. 康宁寺经济活动调查http://www.phoer.net/bbs/viewthread.php?tid=37589
    杨健吾/文

      自1987年参加四川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以来,藏传佛教寺庙经济活动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之一。2000年4月,我有机会前往四川巴塘,对远近闻名的康宁寺的寺庙经济活动的调查,即成为我此次巴塘调查的重点之一。调查主要以集体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并查阅了当地现存的文字档案。现将调查材料整理如后,供有关方面研究参考。

    历史概况
      康宁寺原名丁宁寺,位于巴塘县城之西巴久曲和巴曲交汇处,是康区格鲁派著名寺庙之一。该寺初属苯教,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建于巴塘城东虎头山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虎头山迁于扎金顶,名扎塔寺,改皈藏传佛教噶举派。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固始汗派兵进入巴塘,强迫该寺改皈格鲁派。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受清廷册封后,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派遣格木瓜寺活佛昂翁曲珠(后改名包昂武)来巴,时有僧人200余人。包氏仿拉萨哲蚌寺洛色林规模建寺,名“呷登彭德林”。自此,寺庙由官方交给粮银,寺僧可以赴拉萨深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风全事件”发生后,清廷派四川提督马维骐和建昌道赵尔丰率兵剿办,烧毁寺庙,擒杀堪布八角,没收寺庙一切财产。其时,包昂武活佛正在西藏,得以幸免于难。民国十一年(1922年),包昂武活佛从西藏返回巴塘,请求川边镇守使陈遐龄发还寺产,陈只允许修复大殿。民国十四年(1925年),西康屯垦使刘成勋准许修复僧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刘文辉主政西康时,批准发还了寺庙地基。从此,该寺才逐渐修复。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传贤应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巴塘人格桑泽仁之请,题写“康宁寺”匾额一块,该寺乃以此为名,沿用至今。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已有房屋2000多间,大殿(杜康)一座,新殿(拉青康)一座,僧侣972人,驻寺僧侣200余人。其支寺有地处巴塘的日登寺、仁波寺、固格萨顶寺、自林寺、莫多寺和云南、中甸的邓朱林寺,西藏昌都的风达寺、然南寺、索寺、南塔寺,以及得荣的龙绒寺、理塘的冷古寺等12座。最盛时,僧侣1800余人,活佛9人,宗教声势和社会影响均居巴塘各寺之首。(1)
      民主改革前,康宁寺9名活佛,以包昂武(称纳卡活佛)为至尊,居纳活佛为次。以下,有呷打、仰恩、居拉、相子、莫多、达然克绒、八角、刀须。包昂武活佛掌管寺庙大权,其他活佛在任堪布时方可掌权。包活佛现已传承20代:

      第一代,帕巴曼呷巴,苯波。
      第二代,老本桑吉松哇,苯波。
      第三代,竹青新打麻,苯波。
      第四代,阿札帕央,苯波。
      第五代,各洛索朗降措,苯波。
      第六代,色达马东德,噶举派。
      第七代,得普东安东布,噶举派。
      第八代,仲庚哈呷仁青,噶举派。
      第九代,德青绒布多吉,噶举派。
      第十代,呷玛额德诸古,噶举派。
      第十一代,丹戈喇嘛呷玛丁真汪修,噶举派。
      第十二代,丹戈喇嘛曲瓦丙巴,噶举派。
      第十三代,王青赫巴昂旺洛绒巴登,格鲁派。
      第十四代,庚呷洛绒曲珠,格鲁派。
      第十五代,庚呷洛绒朗嘉,格鲁派。
      第十六代,诸各降央扎巴,格鲁派。
      第十七代,格绒土登汪修,格鲁派。
      第十八代,昂汪当阙,格鲁派。
      第十九代,昂汪洛绒丹彼正麦青绕赤烈甲措,格鲁派。
      第二十代,昂汪洛绒丹彼甲村,格鲁派(生于1945年,现居丹麦)。

      次席活佛居拉·洛绒益西,巴塘人,生于1925年,现主持该寺教务,任巴塘县政协副主席、县佛教协会会长。第三席莫多活佛洛绒登批(1897~1959),西藏芒康人,曾任巴塘县政协副主席,三席仰恩活佛(1927~1959),西藏芒康人;四席呷达活佛(1927~1959),西藏芒康人;五席相子活佛(1914~1958),四川理塘人;六席莫多活佛(不详);七席达然活佛(?一1951),西藏芒康人;八席八角活佛(1921~2000),四川巴塘人,任政协西藏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任理事;九席刀许活佛(1931~1985),曾任巴塘县政协副主席。
      该寺有16任堪布,分别为:第一任包昂武活佛,第二任次村曲批,第三任达然克绒,第四任格西阿伦,第五任格西阿呷,第六、七任莫多活佛,第八任格西阿格,第九任格西次乃吉村,第十任格西洛绒邓珠,第十一任格西阿绒,第十二任仰恩活佛,第十三任居纳活佛,第十四任格西洛泽仁(巴塘县政协委员、巴塘县佛教协会秘书长),第十五任格西降泽扎巴(巴塘县政协委员),第十六任格西列朱至今。(2)
      该寺共有8个甲伙(寺庙基层组织)。“风全事件”后,合并为6个。分别为:
      巴甲伙:有僧侣300人,活佛包昂武、仰恩、相子、刀许;格西5人:阿冲、洛珍、邓登、甘保、曲所;墨那(甲伙办事员)8人:格绒次仁、松绒、彭措、松果、次仁该卡、阿扎、阿杰、洛绒塔西。其中,6人管粮食,2人放债。协根(甲伙负责人)两年一换,现任协根为阿扎。
      冷卡甲伙:僧数不详,活佛莫多,格西日青旺青。设墨那一人,三年一换。
      英古甲伙:僧侣70余人,活佛呷达,格西阿松甲拥、阿留、洛绒邓珠。协根两年一换,现任协根登巴。
      知那甲伙:有僧侣290人,活佛居纳,格西阿青,墨那桑珠、曲邓、阿西、曲批、洛绒朗吉等,两年一换;协根阿多,三年一换。
      西松甲伙:进藏僧40余人,活佛洛珍(1952年圆寂,转世于江西,来到寺);格西阿冲;有墨那4人,三年一换。现任协根益西。
      桑听甲伙:有进藏僧70余人。系马维骐烧毁寺庙后,合并原竹曾甲伙、傲曲甲伙、列牛甲伙而成。活佛八角,有墨那6人,三年一换。现任协根静巴。(3)
      民主改革以前,康宁寺经济来源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地租收入、债务收入和宗教活动收入。该寺有土地1600余亩,分散在义敦南区、巴塘夏邛区、中咱区、中心绒区、雅哇区以及金沙江西岸西藏芒康的松哇、西松贡、朱巴龙、康祖卡等地。全部出租给佃户。全寺有佃户350户,年收租5600克(藏制,每克合25斤。下同),以青稞、小麦、荞子为主。寺庙有藏洋23万圆,骡、马、驴210匹,牛250头,羊601只(包括活佛私有财产)。寺庙每年放藏洋债50000圆(折合新币1250元),月利百分之三或四,年收利息藏洋18000元;放粮债10000克(合25万斤)左右,约收利5000克(合12.5万斤)。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时,寺庙派喇嘛到各户募化,每年可募化粮食110石左右(每石10克)。寺庙经商资金为150000圆藏洋。此外,群众婚、丧、耕种、外出、修房、迁居等,常到寺庙卜卦,放布施,寺庙藉此获得不少收入。
      历代统治者给该寺的经济支持也不可忽略,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岳钟琪为酬劳康宁寺包昂武活佛卜卦之灵验,奏准朝廷每年三月向该寺赠银500两,作为念经费用;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清廷规定每年给巴塘辖区康宁寺等寺喇嘛衣单银849两、杂粮750余石、蜂蜜396斤。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蒋介石赐给康宁寺大洋20000圆。(4)
      1956年3月,康宁寺因参加武装叛乱,寺庙大殿和部分僧舍被炸。1962年,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日登寺代替康宁寺作为保留寺庙,康宁寺未开放。后寺址内先后修建了中学、师范学校、医院、县中队等十几个单位,寺址完全被占用。1984年以后,巴塘僧俗群众多次上访,要求归还康宁寺址。1986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十世班禅到巴塘视察时,圆满地解决了寺庙房地产问题,并重新将寺庙命名为“呷登彭德林”;12月底,康宁寺从日登寺迁回原址。国家和地方财政先后为修复该寺拨款95.1万元;并新建厨房一座(20柱)、财务房一座(24柱)、佛殿一座(24柱)、活佛宅邸一座、僧舍89间,新塑了释迦牟尼像、观音菩萨像、无量寿佛像、班禅像等。近十几年,根据省有关部门的规定,寺庙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其成员要求有佛学修养,办事公道,头脑精明。按照三年一届的规定,寺管会至今已历6届,现任寺管会成员的基本情况如后:
      傲伍刀吉,46岁。1985年入寺,巴塘县巴中咱区亚日贡乡红日贡村人;
      敖多吉,52岁,1982年入寺,巴塘巴县中心绒区苏哇龙乡归哇村人;
      赤列,52岁,1982年入寺,西藏芒康县朱巴龙区喀麦乡松哇村人;
      益西,29岁,1989年入寺,巴塘县雅哇区党巴乡雅洼村人;
      益西郎杰,30岁,1987年入寺,巴塘县夏邛区竹巴龙水磨沟村人;
      土登饶杰,28岁,1982年入寺,西藏芒康县朱巴龙区喀麦乡松哇村人;
      根曲,33岁,1986年入寺,巴塘县中咱区亚日贡乡刀须牧业队人;
      阿爪,27岁,1988年入寺,巴塘县雅哇区莫多乡莫多村人;
      格桑泽仁,26岁,1983年入寺,西藏芒康县巴龙区竹巴龙乡约巴村人。
      目前(2000年),该寺有活佛2名:首席活佛纳卡,居丹麦,已加入该国国籍;住持居纳活佛,已79岁,重病缠身;八角活佛于2000年5月14日圆寂,享年86岁。在寺格西3名:格西洛次仁,已85岁;格西降村扎巴,71岁,从国外回国定居;格西冷珠,79岁,学识已达格西水平,因叛乱未能正式举行授予格西的仪式。全寺有僧侣400人,常驻寺内36人。

    回复删除
  2. 寺庙经济活动现状
      康宁寺以寺养寺活动起步较晚,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于畜牧业、印经幡和商业等三方面。
      从90年代初开始,康宁寺开始经营畜牧业。最初,仅仅是信教群众捐献几头牲畜,后来逐渐繁殖,发展到目前,共有犏、牦牛100多头(包括20头供大型宗教活动使用的公牦牛)。寺庙委托当地中咱区亚日贡乡刀许牛场扎西吉成、绒布、益西甲措等三户信教群众代牧,寺庙每年发给每户两双胶鞋、一双雨鞋、一件雨衣、一条茶叶(价值33元)、100斤盐(用于牦牛发情)、400斤玉米粉(作饲料);每年10月宰杀时,寺里派两名僧人前往点数。每年一般杀30头牦牛,或与群众交换牛只,用于调整畜群结构。年均有20头犏牦牛产奶,每头每年可产酥油15公斤,每公斤价值32元,酥油产值共9600元;每年杀30头牛,大者350公斤,小者150至200公斤。平均每头可获带骨鲜牛肉约225公斤左右,共计6750公斤左右,以每公斤7元计算,价值47250元。寺庙将三分之一的鲜牛肉用于僧侣和建筑工匠食用,三分之二晒成牛肉干备用。
      该寺一项固定经营的业务是为信教群众印制经幡。但此项工作历时很短,每年仅从藏历十一月起,到一月初八为止,一月左右即可完成。寺内安排了三名僧人参与,先购置红、黄、蓝、绿、白5种颜色的纱布,每块布料价值1.2元,每幅5块,成本6元。寺庙免费开光,比市场上每幅卖8.5元更便宜,所以销路较畅。但群众需求毕竟有限,每年大约只能印售3500幅左右,除去布料、油墨等费用,每幅可赚1元。也就是说,寺庙每年印经幅大约能净赚3500元左右。
      上述两方面的收入显然远远不能维持寺庙必需的开支和僧侣的日常生活,因此,经商成为该寺必然的选择。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康宁寺僧侣迟迟迈不开经商的步子。迟至1997年,才在巴塘县宗教局工作人员的启发、开导下,走出了经商的第一步。
      目前,寺庙利用处在巴塘县城的地理优势,开了两个百货店。第一门市设在县城,临318国道,以每月1300元的租金租用县商业局的铺面,面积约140平方米;第二门市设在寺庙所在的文化街,房产属寺庙,面积135平方米。两个门市部均经营水瓶、铝制品、布、包、糖果、酒类等日用百货、副食品及藏毯之类适于藏区的商品。每个店由两名僧人经营,此两人必须是寺庙管委会成员。因此,营业员也是三年一换,但无其他报酬。为增加收入,他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外出为群众念经。按寺里规定,高者每天可收入15元;低者每天收入10元,到乡下则只有5至7元。当然,群众愿意多给,也可以多收一些。
      两个门市部都是每天上午9点开门营业。第二门市每天下午6点即关门;第一门市因为地处巴塘县城闹市,晚上9点才关门。商店的财务制度很严格,每3天进行一次现金盘点,进货多少,售出多少,收入多少钱,清点清楚后存入银行。如有差错,少了1元或5分,营业员须在菩萨塑像前赌咒发誓,还要向大家讲清楚,作出赔偿。所以,多数时间能保证钱物相符。
      依法经营、货真价实和薄利多销是康宁寺所设商店奉行的经商原则。他们十分注意进货渠道,严格防范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店内,以免影响商店信誉。开业短短两三年,就因其销售的商品货真价实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尤其是薄利多销的原则的推行,为商店争得了市场份额。据笔者调查,在两店销售的近260种商品中,有一半左右的货物销售价低于当地其它商店的价格。如,广东省南海市南庄镇华兴塑料厂产3.2升印花塑提环保温瓶,当地其他商店每件售价28元,康宁寺商店的售价为20元;西藏昌都日通藏医研究中心制药厂产珍珠七十丸(然纳桑培),其他商店每粒售价12至15元,康宁寺商店的售价为11元;河南林州市太行铝制品厂产太行牌26公分铝壶,其他商店的单价为25至30元,康宁寺商店的售价是20元;山西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产奇强牌洗衣粉,其他商店每袋(250克)售价2.80元至3元,康宁寺商店售价2.40元,四川江津白酒,其他商店每瓶(500毫升装)售价3.80元,康宁寺商店每瓶售价3.40元;四川省大西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产大西南牌自发馒头粉,其他商店每袋(2.5公斤装),售价9元,康宁寺商店每袋售价8元;当地产木质镜框,别的店每个售价15元,康宁寺商店售价10元;等等。笔者询问寺庙商店售货员,他们的商品为什么要低于市价出售。回答道:“一是为了薄利多销,二是佛教教义主张利益众生。”在这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第二门市部每月营业额在旺季(春节、藏历新年时节)可达10000元,淡季也有5500至6000元。1998年,营业总额接近10万元。第一门市部全年营业额达13万元,按40%的利润计算,可赚取52000元,扣除税收等各项费用(每月营业税200元,工商管理税57元,城建环卫费120元,电费80元,水费8.5元,全年合计4266元),仍可盈利47000多元。
      寺内购置了两台载重量为5吨的东风牌汽车。旧的一台购于1995年,为修复寺庙大殿时运输建筑材料而购,目前车况已较差,主要用于县内短途运输;新的一台目前主要跑长途。寺庙聘请了两名驾驶员,每人每月付工资600元,每天包吃住,管烟酒,平均一天45元(食30元,住15元;不出车时在寺内吃饭)。商店销售的百货来自成都,巴塘产铅锌矿,需运到眉山冶炼,汽车就从巴塘装上8吨矿石,经理塘─→雅江─→新都桥─→康定─→泸定─→新沟─→天全─→雅安─→名山─→大邑─→邛崃到眉山,每吨可获运费200元,共1600元,支付巴塘至眉山的单程燃料费(从巴塘至眉山共892公里,单程燃料费需1284元)后略有盈余。返程装运百货,只花燃料费。商店为了进货,每月一般出车两次,一次来回需13天,去时路途需5天(包括等矿),返程4天,另4天用于购货、修车等。车况好时,可以两车跑;不好时,一车跑。有时出一次车,一两个月也回不来。
      近两年,寺庙经商状况因地方出台的政策变化而起伏较大。1998年以前,当地允许销售粮食,商店就实行薄利多销的方针,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粮食。如,县粮食局出售精米,每公斤2.8元,康宁寺商店每公斤价2.5元,粮食局售一般米,每公斤2.6公斤,康宁寺商店每公斤价2,2元;粮食局售标准面粉25公斤一袋,售价72元;康宁寺商店只售50元。因为有价格优势,1998年,第二门市部的营业额达到了近10万元。但1999年起,巴塘县实行粮食专营,商店丧失了粮食销售权,营业额降至6万元。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寺庙的经济活动也有影响。此前,寺庙汽车可以帮助地方运木材,一年四季均可出车。从巴塘出发经邛崃到成都,每月可以跑两趟。每车可以装运8方木材,每方运费270元,可获2160元。199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禁伐令”之后,木材运输市场已经萎缩。目前,从巴塘到成都方向去时主要是运铅锌矿,返回时运百货,避免放空。
      和藏区大多数寺庙一样,康宁寺目前开展自养活动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这使他们在已经选定的项目上也迈不开步子。政府实行粮食、食盐专营政策以后,寺庙经商的渠道受限,收入减少,虽经县有关部门做工作,寺庙获准经营烟、酒业务,但利润较高的大头已经丧失。僧侣们也设想过发展其它项目。从事养殖业,寺庙无草场;发展种植业,种植苹果、梨、葡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但寺庙缺乏地皮,他们希望县有关部门调剂一些边远荒坡空地,
      未获解决;设想在公路沿线建筑一栋三层楼房的旅店(兼营饮食),需地皮10至20亩,却无力筹措征地费用。这些,使该寺僧侣感到难以拓宽以寺养寺的路子。其实,是僧侣们的思想观念尚待更新。巴塘县宗教局的工作人员认为,该寺庙应该发挥寺庙建筑、雕塑、工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首先应借鉴康定塔公寺等寺的作法,建立门票制度(笔者在塔公寺看到,该寺发展旅游业后,门票定价3元;稻城贡嘎郎吉岭寺,因为著名的亚丁风景区的开发,游客络绎不绝,门票已定为10元),进寺参观者购票入寺。这本来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但建议提了几年,该寺却至今没有采纳。笔者参观该寺后感触甚深:如有人导游、介绍,该寺内外建筑、陈设确实值得游览、欣赏,现成的文化优势马上可以利用,却迟迟不能形成经济优势,看来,观念的问题确实至关重要。和康区北路的大金寺、甘孜寺等素有经商传统的寺庙相比,康宁寺僧侣的观念显然落后。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致富确实困难,但思想解放些,眼界开阔些,寺庙也有自己的路可以走。目前,康宁寺开展经济活动,仍然需要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