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静心迎接神圣的时轮金刚灌顶法会



尊者达赖喇嘛将于2012年1月1日-10日,在印度菩提迦耶成佛圣地金刚座传授时轮金刚灌顶。全球佛教信徒至少二十万人已在圣地静心迎接神圣的法会。而我们这些未能有福报前往圣地承受佛法甘露的佛弟子,且在各自栖息之处静心迎接。。。

届时全球网路现场直播,达赖喇嘛尊者官方网站将以藏语、英语、华语、俄语作现场视讯直播,网址是http://www.dalailamaworld.com

详细弘法行程如下:

1月1日,星期日:达赖喇嘛尊者举行灌顶前行修法、净化场地,以及时轮金刚坛城铺沙等仪式。
时间: 下午1:00 -下午3:00(北京时间: 下午3:30 - 下午5:30)弟子教诫

1月2日,星期一:达赖喇嘛尊者举行灌顶前行修法、净化场地,以及时轮金刚坛城铺沙等仪式。
早上7:30-下午2:30(北京时间: 上午10:00 -下午5:00)诵经,祈福(僧俗弟子可自由参与)。

1月3日,星期二:达赖喇嘛尊者举行灌顶前行修法、净化场地,以及时轮金刚坛城铺沙等仪式。
早上7:30-下午2:30(北京时间: 上午10:00 -下5:00)诵经,祈福(僧俗弟子可自由参与)。

1月4日,星期三:时轮金刚灌顶——前行修法。
下午1:00-3:30(北京时间:下午3:30 -下午 6:00 )达赖喇嘛尊者对大众讲授佛法(第1天),主题为:莲花戒论师的《修次中篇》、无着贤论师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格西朗日唐巴的《修心八颂》、龙树菩萨的《出世间赞》、库努喇嘛,丹增坚参的《菩提心赞》。

1月5日,星期四:时轮金刚灌顶——前行修法。
下午1:00-3:30(北京时间:下午3:30 -下午 6:00 )达赖喇嘛尊者对大众讲授佛法(第2天),主题为:莲花戒论师的《修次中篇》、无着贤论师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格西朗日唐巴的《修心八颂》、龙树菩萨的《出世间赞》、库努喇嘛,丹增坚参的《菩提心赞》。

1月6日,星期五:时轮金刚灌顶——前行修法。
下午1:00-3:30 (北京时间:下午3:30 - 下午6:00 )达赖喇嘛尊者对大众讲授佛法(第3天),主题为:莲花戒论师的《修次中篇》、无着贤论师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格西朗日唐巴的《修心八颂》、龙树菩萨的《出世间赞》、库努喇嘛,丹增坚参的《菩提心赞》。

1月7日,星期六:金刚法舞仪式安置场地,施舍无形有情,排除灌顶外在障碍,殷请十方诸天护法。

1月8日,星期日:时轮金刚灌顶法会(第1天),达赖喇嘛尊者传授时轮金刚灌顶,包括“前行,正行,结行”。

1月9日,星期一:时轮金刚灌顶法会(第2天),达赖喇嘛尊者传授时轮金刚灌顶,包括“前行,正行,结行”。

1月10日,星期二:时轮金刚灌顶法会(第3天),达赖喇嘛尊者传授时轮金刚灌顶,包括“前行,正行,结行”。以及长寿法会、弟子献供等仪式。

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请记住每一个自焚的境内同胞……


25日,我在Facebook上就挪威西藏之声访谈西藏流亡政府总理洛桑森格的视频写了一段留言。27日,有藏人Donlha Tibet留言,我也做了回复。在此,将这三段留言从Facebook转到我的博客上,并对13位自焚的境内藏人进行简单的介绍。

Tsering Woeser:看了挪威西藏之声访谈西藏流亡政府总理洛桑森格的视频http://vimeo.com/34162136 ,犹豫良久,还是觉得需要说出来,实在是很抱歉我再次提起这个话题。噶伦赤巴洛桑森格啦在这个节目开始时提到了境内藏人自焚,但是,他又一次说错了:1、他说境内藏人自焚是12人,这不对,事实上是13人;2、他说自焚牺牲的有六、七人,但是,事实上应该是这样——如果说自焚的是12人,那么牺牲的是6人;如果是自焚的是13人,那么牺牲的是7人。

而境内自焚牺牲者到底有多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不认为这是可以语焉不详、不需要记住的问题。噶伦赤巴洛桑森格啦在欧洲访问时说过,藏人自焚意味着一个个生命的自焚。因此,在这个关涉生命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我们的藏人政治领袖对此公开发言时,应该在自焚者的数字上做到准确无误,当然,如果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每一位自焚者的名字、原籍及现状,那么不但对这些英雄、烈士及其亲人是极大安慰,也是对境内藏人的极大安慰。

希请理解我这么较真。境内自焚的13位藏人是:扎白、洛桑平措(牺牲)、次旺诺布(牺牲)、洛桑格桑、洛桑贡确、格桑旺久、曲培(牺牲)、卡央(牺牲)、诺布占堆、丹增旺姆(女,牺牲)、达瓦次仁、班丹曲措(女,牺牲)、丁増朋措(牺牲)。

Donlha Tibet:自焚、自焚,说着容易、听着震惊,可做起来比登天还难,但我们境内的13位男女英雄们却做到了,试问手稍微刮破却大声喊痛的我们有这个胆量为自由事业献出生命吗?我不知道别人,但我这个胆小鬼想都不敢想。真的,这辈子都不敢点燃自己的身体,我为自己的无用感到揪心,感到惭愧。不过,庆幸的是,我有一个清晰的头脑,从2009年2月27日24岁的阿坝格尔登寺僧人扎白到2011年12月1日46岁的昌都嘎玛区丹增平措共计13位自焚藏人的名字、背景和事迹一一记在我的日记本里,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我要时刻缅怀他们,为他们供油灯、念心咒,参与社区西藏组织发起的声援活动,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尊崇。我,一个小小、不起眼的留学生可以记住他们,为何我们伟大的噶伦赤巴却记不住他们呢?难到是这位哈佛大学的博士记忆力太差,还是衰退,或是马虎?他作为民选最高政治领导人怎么可以屡屡说错话且又这么不负责任?是的,一想到自焚英雄们,我为自己天生的懦弱、胆怯和无用感到惭愧,但同时也为我们的噶伦赤巴感到寒心和失望,因为那不是数字对错的问题,而是献身者的价值是否得到重视的问题。

Tsering Woeser:Donlha Tibet你说的对,“那不是数字对错的问题,而是献身者的价值是否得到重视的问题”,我们并不是非要与噶伦赤巴洛桑森格啦过不去,对他的失误揪住不放,不是这样的。而是,实在是,“那不是数字对错的问题,而是献身者的价值是否得到重视的问题”。

我记得,噶伦赤巴洛桑森格啦在接受RFA热线节目的采访时,也与接受西藏之声的采访一样,在回答就任噶伦赤巴几个月来所作的工作,每次都是从境内藏人的自焚说起的,由此介绍了他在美国、欧洲等国的活动。既然境内藏人的自焚是噶伦赤巴洛桑森格啦工作的缘起,那么,13位自焚的境内藏人是不是应该被他记住呢?人数多少不应该出错,牺牲多少更不应该记不清楚。

我要再说一遍:十三名自焚的境内藏人中,已经有七人牺牲;五人受伤而被军警带走,不知下落;一位尚在寺院但受了重伤。十三名自焚的境内藏人中,九位是安多阿坝的,四位是康甘孜、道孚和昌都的。十三名自焚的境内藏人中,十一位是男性、僧人或曾为僧人,两位是女性、阿尼。

以下是我与Donlha Tibet 在Faecbook上的留言被译成英文(感谢友人E 帮助翻译):

Tsering Woeser:Having watched the program on which The Voice of Tibet interviewed the Tibetan Government-in-Exile Prime Minister Lobsang Sangay (http://vimeo.com/34162136), I hesitated for some time but nevertheless feel that I need to speak out. Actually, I’m sorry to bring this subject up yet again. At the start of the program Kalon Tripa Lobsang Sangay-la raised the issue of the self-immolations of Tibetans inside Tibet, but once again what he said was wrong:

1) He said the number of Tibetans inside Tibet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s twelve. This is incorrect. In fact, the number is thirteen.

2) He said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e sacrificed their lives through self-immolation is six or seven. Actually it’s like this: if he says that twelve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then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e sacrificed their lives is six; if thirteen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then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e sacrificed their lives is seven.

Ultimately, how many people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nside Tibet?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I do not consider it a question that can be treated with imprecision or a question that need not be kept in the forefront of one’s thoughts. Kalon Tripa Lobsang Sangay-la, when visiting Europe, said that the self-immolation of Tibetans means the life of each and every person who commits self-immolation. Therefore, with regard to this life-or-death issue our Tibetan political leaders, when speaking out publicly, need to be accurate and unmistaken about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Naturally, if they can speak accurately about the name, home region, and circumstances of each person who has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t would be a great comfort to these heroes, heroines and martyrs and to their families. It would also be a great comfort to Tibetans inside Tibet.

I hope my earnestness is understood. The thirteen Tibetans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nside Tibet are: Tapey, Lobsang Phuntsok (sacrificed his life), Tsewang Norbu (sacrificed his life), Lobsang Kelsang, Lobsang Kunchok, Kelsang Wangchuk, Choephel (sacrificed his life), Khaying (sacrificed his life), Norbu Damdul, Tenzin Wangmo (sacrificed her life), Dawa Tsering, Palden Choetso (sacrificed her life), and Tenzin Phuntsok (sacrificed his life).

Donlha Tibet:Self-immolation, self-immolation. It’s easy to say it; it’s a shock to hear it. And committing the act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heavens. But 13 heroes and heroines inside Tibet have done it. Might I ask if we, who scream when we scrape our hands even slightly, would have the guts to sacrifice our lives for the cause of freedom? I don’t know about anyone else, but as for me, with my lack of courage, I can’t even dare to think about it. Really, this generation wouldn’t dare to set their own bodies ablaze. I agonize over my own uselessness. I feel ashamed. But I rejoice at having a clear mind. The names, backgrounds, and deeds of a total of 13 Tibetans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from 24-year-old Tapey from Kirti Monastery in Ngaba, who did so on February 27, 2009, to 46-year-old Tenzin Phuntsok from the Karma district of Chamdo, who did so on December 1, 2011—are recorded in my diary and deeply engraved in my mind. And as I want to always hold their memories dear, I light butter lamps, recite mantras, and take part in the support efforts organized by community-based Tibetan organizations, all to show my respect and honor for them. If I, a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exchange student can remember them, how is it that our great Kalon Tripa can’t? Can it be that this Harvard Ph.D.’s faculty of memory is so lacking, or weak, or careless? He’s the highest elected political leader; how can he say things that are wrong time and again and take no responsibility for it? Yes, when I think of the heroes and heroines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 am ashamed of my inherent weakness, cowardice and uselessn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I feel disappointment and a loss of hope with regard to our Kalon Tripa, because it’s not a question of whether a number is correct or not. It’s a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 worth of those who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 is taken seriously.

Tsering Woeser: Donlha Tibet, you’re absolutely right: “It’s not a question of whether a number is correct or not. It’s a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 worth of those who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 is taken seriously.” We don’t need to box Kalon Tripa Lobsang Sangay-la into a corner and not let up on his error. No it’s not like that. In truth, “it’s not a question of whether a number is correct or not. It’s a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 worth of those who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 is taken seriously.”

I remember when Kalon Tripa Lobsang Sangay-la was interviewed via hotline on an RFA program; it was just like when he was interviewed by the Voice of Tibet. In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his work in the months since becoming Kalon Tripa, each time he raised the self-immolations by Tibetans inside Tibet and from that introduced his activities in the U.S., Europe, and in other countries. Since the genesis of Kalon Tripa Lobsang Sangay’s work is the self-immolation of Tibetans inside Tibet, shouldn’t he be able to recall the 13 Tibetans inside Tibet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He shouldn’t be in error about their number. Even less so should he be vague in recalling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e sacrificed their lives.

Let me repeat this: Of the 13 Tibetans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n Tibet, 7 have already sacrificed their lives; 5 were injured and taken away by army and/or police, their whereabouts unknown; and one is still in his monastery, but is seriously injured. Of the 13 Tibetans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n Tibet, 9 are from Ngaba in Amdo and 4 are from Kandze, Ta’u and Chamdo in Kham. Of the 13 Tibetans who hav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in Tibet, there are 11 men (monks or former monks), and 2 women (nuns).

以下是依据13位自焚藏人(7人牺牲,5人失踪,1人在寺院疗伤)的情况所做的一份并不完全的记录。需要补充的是,图片中的文字如名字,与这份记录中的自焚藏人的名字略有不同,这是因为藏名音译的缘故。



1、扎白: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20岁。于2009年2月27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并高举有西藏国旗和尊者达赖喇嘛的照片,遭中共军警枪击致残并被带走,至今不知下落,生死不明。


2、洛桑平措: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20岁。于2011年3月16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呼喊“让达赖喇嘛回来”、“西藏需要自由”、“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等口号,遭中共军警毒打,次日凌晨牺牲。


3、次旺诺布:康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灵雀寺僧人,29岁。于2011年8月15日在道孚县城点火自焚,呼喊“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西藏独立“等口号,当场牺牲。


4、洛桑格桑: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18岁。于2011年9月26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呼喊“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我们要宗教信仰自由“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他是当年3月16日在阿坝县城自焚牺牲的僧人平措的弟弟。


5、洛桑贡确: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18岁。于2011年9月26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呼喊“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我们要宗教信仰自由“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

他自焚时,有藏人冒死拍下现场片断,后来交给美联社,并由美联社于10月23日公诸于世。这个有 32秒钟的视频 显示,自焚僧人洛桑贡确倒卧在地,双脚和脚踝部分呈黑色并冒着烟,而他身体周围布满灭火器喷发的白色粉末,不远处则有许多全副武装的军警。


6、格桑旺久: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17岁。于2011年10月3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并高举尊者达赖喇嘛法像,呼喊“西藏宗教自由”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


7、曲培: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上塔瓦村村民,19岁。于2011年10月7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双手合十,高呼口号,遭中共军警毒打,11日牺牲。他本是格尔登寺僧人,2010年被工作组驱逐出寺。


8、卡央: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上塔瓦村村民,18岁。于2011年10月7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双手合十,高呼口号,遭中共军警毒打,次日牺牲。他本是格尔登寺僧人,2010年被工作组驱逐出寺。而他的爷爷扎西在2008年被中共军警枪决。


9、诺布占堆: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索尼(音译)村人,19岁。于2011年10月15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并呼喊“西藏要自由”、“西藏独立”、“让达赖喇嘛返回西藏”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他本是格尔登寺僧人,2010年被工作组驱逐出寺。


10、丹增旺姆: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人,尼师,20岁。于2011年10月17日在阿坝县城附近点火自焚,并呼喊“让达赖喇嘛回到西藏”、“西藏自由”等口号,当场牺牲。她是境内藏人自焚中的第一位女性。(除了现场自焚的照片被拍到,目前暂无她生前的照片)


11、达瓦次仁:康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甘孜寺僧人,38岁。于2011年10月25日在甘孜寺举办“羌姆”法会时点火自焚,并高呼“让达赖喇嘛返回西藏”、”西藏没有人权”等口号。他被藏人僧俗扑灭火焰并送医院抢救,后又送回寺院,伤势严重。


12、班丹曲措:康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甘丹曲林尼众寺尼师,35岁。于2011年11月3日在道孚县城自焚,高呼“祈求达赖喇嘛尊者永久住世”、“西藏要自由”等口号,当场牺牲。她是在8月15日牺牲的道孚县僧人次旺诺布自焚的同一地点自焚的,藏人僧俗将她的遗体送往灵雀寺。她是境内藏人自焚中的第二位女性。

而阿尼班丹曲措自焚时,有藏人拍下自焚现场的惊人片断,还拍摄了当地藏人僧俗聚集寺院进行悼念的感人片断,并将视频传出西藏,于最近出现在网络上(如 YouTube )和媒体上,令人震撼、悲恸。


13、丁増朋措:康区(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区人,原为噶玛寺僧人,后还俗成家,有妻子卓玛和两个儿子,长子十岁在噶玛寺出家为僧,幼子六、七岁在家。因抗议噶玛寺僧侣被迫害,于今年12月1日在嘎玛区政府门口自焚,12月6日在昌都县医院不治而亡,实为41岁。他在自焚前写下四份遗书,其中一份写到:“想到整个西藏和今年噶玛寺的苦难,我无法继续活下去空等。”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血迹浸淫的地杰人灵

藏名为曲德贡巴的康宁寺,在遭赵尔丰屠戮时叫丁宁寺;1941年,国民党高官戴传贤题写“康宁寺”匾额,寺院被更名,沿用至今。

1940年的巴塘县及曲德贡巴。(照片下方广大的建筑物是寺院)

如今寺院的大经堂里,高挂着尊者达赖喇嘛、十七世噶玛巴与萨迦法王合影的唐卡。

1940年代,在藏东巴塘活跃着一批康巴青年,前排左一为平措汪杰先生。

1954年,尊者达赖喇嘛(中)为了西藏的处境去北京应对。右一为时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副司长、民族出版社副总编的平措汪杰先生,当时也为达赖喇嘛与毛泽东谈话时的翻译。


血迹浸淫的地杰人灵

文/唯色

我在康生活多年,去过康许多地方,却未能去巴塘。这是很大的缺憾,因为我尊敬的平措汪杰先生,以及多年前我想要采访的历史老人江安西(藏名洛桑顿珠),都是巴塘人。江安西是平汪先生的舅舅,当年被称为“巴安三杰”之一,在道孚夺过占领康的军阀刘文辉麾下军人的枪。

巴安是血洗巴塘的清末将领赵尔丰改的名字,意思是巴塘被同化,从此得安定。与“康定”、“西宁”、“新龙”等被修改的地名一样,是一个个殖民化的名字。而康区藏人给赵尔丰也起了一个名字,叫“赵屠夫”,至今流传。

七月底我在康区旅行时专门去了巴塘。这里的气候与水土果然宜人,难怪百多年前清廷钦差大臣凤全打算从四川移民开垦巴塘。凤全本是满人,自己以及自己的民族被汉人同化了不说,还想强迫藏人被同化,导致他被藏人杀,而藏人则遭赵尔丰屠杀。丁宁寺即是当年的屠戮之地,后被改名为康宁寺,沿用至今。

站在如今规模大大缩小的寺院门口,一位老人对我说:“我们藏语称这个寺院是曲德贡巴,丁宁寺是汉语的说法。所谓康宁寺的名称叫不得,它的意思是康地安宁;那么哪个人使得康地安宁了呢?他们指的就是赵尔丰。当年赵屠夫砍我们藏人僧俗的头啊,从街上一直砍到了寺院门口。”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漫长的距离让人不寒而栗。

丁林寺曾经三劫:1905年被赵尔丰焚毁,“将寺内佛像铜器,改铸铜元,经书抛弃厕内,护佛绫罗彩衣,均被军人缠足。惨杀无辜,不知凡几”;1956年被中共军队的飞机轰炸;文革时被红卫兵和造反派破坏。遗憾的是,如今连许多僧人都不知道百年前寺院被赵尔丰焚毁、僧侣遭赵尔丰屠戮的历史。仅仅知道寺院创建数百年,最早属苯波,再属噶举,五世达赖喇嘛时改为格鲁巴等教法史显然不够,寺院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其实紧密相关。

寺院即在县城内,绕寺转经的多为老人。似乎除了寺院和老人,听不到说藏语的声音。在县政府门口的广场上矗立多块石头,刻画着巴塘的名胜古迹。好笑的是,在一块石头上看见藏人坐在河边垂钓的画面,藏人的文化中对于水里的动物是有禁忌的,这是否意味着藏人已然汉化?有一块石头上摹写的书法,后来我在巴塘县政府的网站上也看见了,原来属于鹦哥嘴石刻,而鹦哥嘴正是当年杀凤全的遗迹,如今成了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的景点,且将凤全的死解释为“凤都护殉节”、“殉难”,那么被赵尔丰借机屠戮的藏人算是什么?

我还探访了平汪先生的祖宅,在翻修一新的墙上见到他年轻时的多张照片,非常帅气。不只是他一人出类拔萃,与他并肩奋斗的藏人们也一个个英气勃发。想起多年来每次见到平汪先生,这位被公认为是西藏共产党的创始人、最早跟随中共军队进入拉萨的藏人,总是会感慨无论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他都有着气质与容颜皆具的美。对此他总是一笑置之,想必他一生都未把外在的美放在眼里,而我们更会对他人生最好的十八个年华竟是在中共的监狱里度过感到惋惜。

回到北京后,我特意把在巴塘拍的照片给平汪先生送去,看着照片上跟汉地城市没两样的故乡风景,平汪先生有些惊讶:“这是巴塘吗?啊啊,变成这个样子了呀。”听得出,他语气中有些失落。

2011-12

(本文为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 ,并由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广播。)

至今巴塘县城里的老墙上,还遗留着文革标语“毛主席万岁”。

今巴塘县政府跟前的广场上摆有多块刻画巴塘名胜古迹的石头,这块石头上有藏人坐在河边垂钓的画面。


这块石头上摹写的书法属于鹦哥嘴石刻,而鹦哥嘴正是当年杀凤全的遗迹,如今成了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的景点。

巴塘县城的“成人用品”商店。

巴塘县郊。

注:本帖图片皆于2011年夏天在巴塘拍摄,拍摄者唯色。

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

那鱼看了他一眼——献给我的父亲

今天,是我的父亲去世二十周年的日子。这张照片,是几个月大的我与父亲的合影。那时候,我们在拉萨。那时候,我们在一起……


那鱼看了他一眼——献给我的父亲

文/唯色


小时候,德格河里的鱼多得很。多到什么程度?水都流不动了,满满的鱼挤来挤去,把河水都给堵住了。这是父亲告诉我的。这在一般人听来是不是匪夷所思呢?不过类似的说法,我从很多地方的族人那里也听到过。当然,全都有一个时间前提,即:过去。过去是什么时候呢?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算是过去呢?我自忖我父亲和鱼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不知道父亲说的是哪条河。我第一次,哦不,第一次是三岁那年,被父母抱着,从拉萨坐飞机坐汽车去的德格,可是三岁太小,什么也记不住。第二次去德格的时候,我已经三十岁了,我特别注意那条穿城而过的河,那么湍急的流水,声音近乎咆哮,连石头都挡不住,何况鱼乎?我猜想,父亲说的也许是其它河。反正只要不是那种激流奔腾的大河,都是鱼的乐园。

父亲说他从小没吃过鱼,根本不知鱼之味。因为他的母亲不吃鱼,也绝不允许全家人吃鱼。她,——嗯,我不知道应该叫她什么才好。阿吾是藏语,奶奶是汉语,但我都没叫过,因为她在我父亲参军四年后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我见到的她都是在照片上。

有张照片是在德格拍的,在有着康地风格的木屋前,她浓密的头发中分,两条辫子搭在胸前,目光镇定地凝视着镜头。我最近才惊讶地发现,她很像印第安女人。把我的诗译成英文的A.E.Clark先生评价:她看起来像是橡木做的。还有一张照片是她抱着小女儿在成都的相馆里照的。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中露出了时间:1953年10月。照片上,在江南园林的布景前,她穿着崭新的绸缎藏袍,用毛线编成的辫子盘绕在头上,很典型的康地女子。我父亲长得真是太像她了:长脸,高鼻梁,眼皮一单一双。她轻轻地笑着。那是她平生头一回去汉地,是她的汉人丈夫带她去的,他还带着她回了他的江津老家,给老家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一年夏天,我专门去那个地方寻找写作素材,居然还有人认出我来,说我长得很像我爷爷的“西藏老婆”,这有点奇怪,因为我既非长脸,而且双眼皮。

我是不是说的有点复杂了?这么说吧,我父亲的母亲是博巴(藏人),而我父亲的父亲是加米(汉人),我虽然见过他,但没有一点儿记忆。据悉我爷爷对我这个长孙是女不是男颇为遗憾,牵着我去德格巴康(印经院)转经时,逢人就说我是他的孙儿。虽然我的确长得像男孩,而且当时还被剃了光头也就愈发地酷似,可也不至于突然变性吧?显然,跟绝大多数加米一样,我爷爷重男轻女。不过在家里,是不是我父亲的母亲还是有点权力?比如在可不可以吃鱼的问题上,绝对是她说了算。她就跟许许多多的博巴一样,是绝不吃鱼的。凡是水里的动物,一概都不吃,这多少已成为一种习俗。当然现如今就不同了,随着世事变迁,外族人源源不断,比如在拉萨,各种风味的饭馆中,鱼虾蟹蛙皆是盘中餐,不吃这类东西的博巴似乎多少有点老土之嫌。

其实,博巴不吃鱼,恐怕要上溯到藏地的原始宗教——苯教那里。苯教把世界分为天上、地上和地下;每一区域都有两种生命:神和神人,人和动物,鬼和精灵。地下世界就住着生活在水里、岩石里、树林里的精灵,统称“鲁”,常常以这些形象出现:蛇、蛙和鱼类等。大凡在水里潜来游去的动物都可视为鲁的化身。当它在水里,它的附近常有上半身像女子的怪鱼出现,若是有人在此捕鱼或扔脏东西,鲁就会让那人生病。而当它在树上,永远是住在结满鲜艳果实的树上,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据说鲁,还是人世间四百多种病恶之源,包括麻疯病、天花、瘟疫、伤寒、风湿等等。传说千年前,曾有一王之妃常常偷食油炸的死蛙,令鲁生气,使她得癞病而亡。不过,传统上,拉萨附近有一依傍雅鲁藏布却缺乏耕地的村庄是唯一允许打鱼的,但渔网的网眼必须较大,让小鱼偷生;春天去拉萨卖鱼时,不能大声叫卖,只能小声吆喝:“曲萝卜 (水里的萝卜)。”把鱼比喻成水里的萝卜,倒也形象。

父亲不是逆子,他从小就体恤父母,很少惹他们生气。但是那一次,因为鱼,他让母亲很生气。那是他被父亲送去参军前不久发生的事。他跟泽仁叔叔一块儿,跑到河边去抓了几条鱼,很想烤着吃,因为县城里的加米总说烤鱼怎么好吃。越不让吃就越想吃,禁忌反而更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反正河里的鱼多得很,抓几条无关紧要。那时候,跟父亲从小在一起的伙伴泽仁叔叔也是半大少年,就住在父亲家的楼下,是大头人夏格刀登的佣人。没错,就是那个跟德格杰布(德格国王)的亡妻,被共产党称为“女土司”的降央白姆结怨的管家夏格刀登,这属于藏东近代史上目光短浅的上层之间自相残杀的往事,不提也罢,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个得意洋洋的胜利者,曾在文革前拍了一部漫画式的电影来贬损降央白姆,我特意在网上搜寻,竟然还能找到,叫《柯山红日》 ,完全是那种最拙劣的文宣。

“鱼都乖得很,可能从没料到会被人抓了吃掉吧,”我父亲说。

两个调皮少年伸手一捞,几条鱼乖乖就擒。他俩把鱼放在盛满水的帽子里,藏着掖着,垂涎欲滴,不敢在野外烤着吃,就一溜烟跑回了家。刚把楼下的火烧旺,父亲的母亲就出现了。也许是众多儿女中的谁告的状吧,她连声痛斥,说这会遭来鲁的报应,来世也会纠缠不休:

“去,把鱼都放回水里去!”

母命不敢违呀。他俩悻悻然折回河边,可心犹不甘,互相看看,竟不约而同地,低头狠狠地咬了每条鱼一口,给每条鱼的身上都留下了参差不齐的牙印,才把奄奄一息的鱼扔回原本属于它的世界。可是,这一口除了满嘴腥味,还会留下什么呢?最不可思议的是,我父亲说,在扔最后那条鱼时,恍惚间,他觉得那鱼忽然睁开眼睛,定定地看了他一眼,这可把他吓了一跳。泽仁叔叔闻言大笑,他比我父亲大几岁,觉得这是我父亲被他母亲的威胁给吓住了,未必那鱼会是鲁的化身?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一点点移风易俗的变化,一些年轻人把习俗当作迷信,把迷信当作落伍。

后来,后来父亲也吃鱼了,这是因为他已经成了无上光荣的革命军队中的一员了。革命军人哪能不吃鱼?革命军人,用藏语称呼,叫做“金珠玛米”,哪能有什么鲁不鲁的迷信?别说鱼,毛主席说过,革命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当然,毛主席也把军队比作鱼,把人民比作水,很煽情地说军民鱼水情,然而此鱼非彼鱼,吃得再多也不是吃自己。只不过吃鱼对我父亲来说并非享受,虽然他并不常吃,但几乎每次都要被鱼刺卡住。我见过他那副难受样子,直到听他说起当年吃鱼未遂的往事,我忍不住会想,被鱼刺卡住,难道会是当年被那挨了咬的鱼看了一眼的缘故吗?

后来,后来水里的鱼越来越少,最经常听说的是,只要有金珠玛米驻扎的地方,水里的鱼都几乎绝种,因为他们最爱做的是,把雷管扔在水里炸鱼,一炸就是白花花一片。需要声明的是,我父亲从来不吃这种炸死的鱼,这倒不是我为他开脱,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还依稀保留着对鲁的记忆。


延伸阅读:

德格——献给我的父亲 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0/12/blog-post_25.html

我的相册——我家三代 http://woeser.middle-way.net/2008/11/blog-post_1258.html

回到父亲的德格老家 http://map.woeser.com/?action=show&id=212

2011年12月23日星期五

嘉央诺布:哈维尔留给西藏斗争的遗产

这篇文章来自嘉央诺布博客:Shadow Tibet


哈维尔留给西藏斗争的遗产


作者:嘉央诺布(Jamyang Norbu)
译者:John Lee


2011/12/19

一直以来,达赖喇嘛无论何时受到任何国际领导人或社会名流的哪怕一点点礼遇,藏人都会可以理解地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在我们所处的如此让人绝望的形势下,人们觉得任何的公开宣传都是难能可贵的。其实,有些值得质疑的领导人并非真心支持我们的事业,他或者她或许用情报交易的术语讲只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中间人”( an agent of influence),迫使达赖喇嘛承认中华帝国的“精神福祉”从而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国际贸易利益。我们对此往往视而不见。

两天前,瓦茨拉夫•哈维尔(Haclav Havel),一位始终与达赖喇嘛保持真正友谊并且坚定不移地反对共产中国占领西藏的世界领袖离开了人世。他对北京暴政的反对并非仅仅局限在西藏问题上。刘晓波被捕之后,哈维尔不顾重病缠身和其他一些捷克异见人士试图在2010年1月(在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前)向中国使馆递交一封信,结果却吃了闭门羹。BBC当时报道说,“这是一个应当出自他在60年代创作的剧本中的荒诞场景,在这些剧作中他取笑了当时靠苏联人撑腰统治国家的政权。”

当然,哈维尔首先且最重要的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而非职业政治家。事实上,在1989年他成为最终推翻政权的天鹅绒革命的领袖之前,他因反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政府被囚禁了四年半。

本文不是一篇献给哈维尔先生的悼词,也无意讨论他的文学作品。在此我着意想介绍的是他留给我们藏人和其他致力于反抗“后集权主义”( post-totalitarianism)压迫和暴力的自由斗士们的一份遗产。这是一份重要的,甚至是一份改变游戏规则的遗产。哈维尔在他的长文《无权者的权力》(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中使用了这个术语。文章对于在后斯大林(和毛泽东)时代如何有效地挑战那些压迫政权和体制进行了战略上的探讨。

去年在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获释之后,我写作了《寻求无权者的权力》一文,对哈维尔的观点进行了简要归纳。我在此恳请读者阅读(或重读)此文并在有可能的时候去拜读哈维尔的原文。我想这可能会为我们理解西藏内部发生的一切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或许还能有助于我们得到在让赞【1】革命中可资利用的斗争策略。

译注:
【1】让赞:藏语,独立。



HAVEL’S LEGACY TO THE TIBETAN STRUGGLE

by Jamyang Norbu

These days whenever the Dalai Lama is received by any world leader or celebrity with a modicum of civility, Tibetans understandably become enormously pleased and gratified. In our somewhat desperate situation all publicity is regarded as good publicity. We close our eyes to the fact that the leader in question might not actually support our cause or that he or she might be – to use the jargon of the intelligence trade – “an agent of influence” pressuring the Dalai Lama to make one more concession for the “spiritual welfare”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greater profit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One world leader who has always received the Dalai Lama with true friendship and who was also resolutely opposed to the Communist Chinese occupation of Tibet, died two days ago. Haclav Havel’s opposition to Beijing’s tyranny was not confined to the issue of Tibet. When Liu Xiaobo was arrested, Havel (though gravely ill) and other Czech dissidents, attempted to deliver a letter to the Chinese Embassy in January 2010 (before Liu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but found the doors closed and no one to receive it. The BBC reported that “It was an absurd scene that could have come out of one of the plays he wrote in the 1960s, poking fun at the Soviet-backed authorities who ruled his country at the time.”

For Havel was first and foremost a writer and thinker, and not a career politician. In fact under the Communists he spent four and a half years in prison for opposing Czechoslovakia’s Communist government before emerging as a leader of the Velvet Revolution that swept it aside in 1989.

This post is not intended as an eulogy or a discussion of Havel’s literary work, but rather to introduce an important, even game-changing, legacy that he left us Tibetans and other freedom fighters struggling against the oppression and violence of “post-totalitarianism”. This is a term Havel used in his long essay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which is in fact a strategic discuss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challenge repressive regimes and systems in the post-Stalinist (and Maoist) world.

I cobbled together a simple précis of Havel’s thesis in my post “Seeking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which I wrote after Aung San Suu Kyi was released last year. I would request readers to read (or re-read) the post, and if possible follow it up with a study of Havel’s actual essay. I think it might provide a broad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happening inside Tibet, and perhaps help shape the strategy we must adopt to bring about the Rangzen revolution.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朱瑞:前往拉姆拉措


唯色注:这是一篇好文字,来自

朱瑞的博客

好友朱瑞,在路上的你,从此得到了拉姆拉措的加持。所以,请继续。。


朱瑞和牧人向导

表达对班丹拉姆女神的虔敬 朱瑞摄

翻越这座带豁口的山,就是拉姆拉措 朱瑞摄

拉姆拉措 朱瑞摄


那是一次怎样艰辛的旅行啊!我曾多次试写,也发表过,可是,始终不如意。这几天,又翻开从前的日记,重写。应该说,没有那次经历,我也许不会如此反省,中国对西藏犯下的罪恶。那场旅行,是的,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为后来,我直接地认识中国和西藏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打开了一个豁口。

1

写拉姆拉措,就不能不提班丹拉姆女神,她是西藏佛教中格鲁教派的一位重要的护法神,也是首府拉萨的保护神。在西藏,几乎人人都知道:班丹拉姆女神的灵魂,居住在拉姆拉措里。

因此,每当达赖喇嘛或者班禅大师圆寂,西藏政府的高级官员们、大堪布们、大仁波切们,都要到拉姆拉措观湖, 为无误地寻找下一个转世,祈请班丹拉姆女神的指引。不仅高僧大德,就是普通人也可以在拉姆拉措里,看到自己的前生和来世。然而,几百年来,抵达拉姆拉措的人并不多,尤其外族,少之又少。

拉姆拉措位于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深处,即山南地區加查县琼果结寺附近。那时,公共汽车最远只能到达山南地区的泽当,接下来,就很难找到去加查的公共车了。而到了加查,根本就没有去琼果结的公车,到了琼果杰,不仅没有车,连路都没有了,究竟是骑马还是步行才能抵达拉姆拉措,就只有天知道了。况且,越往拉姆拉措走海拔越高,最低处也要四千多米以上,就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喘气,都够累人了。

但是,拉姆拉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是梦。因此我准备了手电筒、旅行暖瓶、睡袋,还有几张路上应急的无油饼子,背上行囊,拎起草帽,在一个黎明时分,独自上路了。那是1999年4月的一天。

2

到了泽当,我先去了客运站,的确没有去加查县的公共车。怎么办?只有找搭脚车了。有人说,前面的雪域旅馆常有经过加查的东风车。于是,我决定在雪域旅馆住下。

“你,哪里去?” 登记员连看都不看我,就拿起了笔。

“拉姆拉措。”我说。

像触了电一般,他立刻抬起头,眼珠一动不动了, 好一會兒,才伸出拇指:“你,力量!”

我知道,他在夸我勇敢呐。那么,勇敢的背后,肯定跟着一连串的危险了。危险有多高?会不会淹没我?走下去,还是掉头回拉萨?拿不定注意时,我想到了星相师。于是,就来到了与雪域旅馆斜对过的山南藏医院。顺便说一句,藏医院,在藏语里叫门孜康,门,是医药之意,孜是指历算,康就是房间,汉译为:医药历算院,这也是藏医与中西医的区别之一。

我来到天文历算室门前,星相师正在锁门,下班了。星相师个头不高,古铜色脸堂,看上去挺面善的。我就说出了旅行计划,并求他预言路上是否有危险。

“你,一个人去拉姆拉措?”星相师也吃惊了。

我点点头。

他重新打开门锁,坐回办公桌旁,铺开撒雄。撒雄是藏语,指一个专门用来观察过去和未来的古老木板,里面铺着草坯土。星相师吹平了草坯土,又拿起那支如同文殊菩萨智慧宝剑的钢针,看了看我:“连我们西藏男人也不敢一个人去拉姆拉措啊!你……哪里来的?”

“拉萨。不过,我是黑龙江人,家在哈尔滨。”我说。

“说实话,你一个人去,太危险了。”

“请您先算一下吧。”我看了看撒雄。

“好吧。不过,我还是建议你找个伴儿。”星相师说着,又吹平了草坯土。于是,我报上姓名、年龄、出生日期。草坯土上,那智慧的钢针下,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数字。十几分钟以后,星相师画上一个咒,喘过一口长气:“没有危险。”

我也喘过一口气。

“但是,你需要挂一个旗子。”他说。

“是风马旗吗?”我问。

星相师点点头:“要绿色的,大一点的,挂在西北方向。”

我知道,绿色是达赖喇嘛尊者的颜色,是祈望尊者的护佑。

3

买到风马旗后,我就犯愁了,哪里是西北方向呢?就是在我的家乡,我也是常常辨不清东南西北的。恰好这时,一辆三轮车停在了我的眼前。

“你是藏人吗?”我问那三轮车司机。

“是的。”他的声音很大,引得路边的几个行人都回过了头。

我就说出了难处。他想了想:“西北方向?就是加油站那边,挂在树上吧?”

“好啊。”我说着上了三轮车。我们掠过闹市、加油站、村庄......就看見了一排婆娑的大楊樹。司机下了车,选了一个粗壮些的,又摇了摇树干,这才找出两个铁丝,从风马旗的边缘穿过,拿起钳子,爬到了树上。

绿色的风马旗在风中舒展着,像张开的帆。

4

雪域旅馆的院子里,出现了一辆拉石板的东风,车门上印着“朗县”两个字。我就走过去问司机是不是经过加查,司机点头。我请求司机捎上我,他爽快地同意了,并说出了一个不算太高的拉脚车价。

第二天,刚刚放亮时,我们就上路了。跟着雅鲁藏布江,我们的大卡车蹒跚着。许是昨夜有些凉吧,那些吐了绿芽的树枝上,都挂 了一层霜,下过雪似的。一团又一团的灰云,还有白云,游移着,天地显得更加空旷和寂静。司机打开了唱机,《拉萨夜色美》飘然而来。和中国歌曲比,西藏的旋律是另外一种,饱满,像喜马拉雅一样起伏跌宕。不过,《拉萨夜色美》倒是低缓而缠绵的,我的心柔软起来,如水,暗暗地脚踩节拍。

差不多走了四个多小时吧,前面出现了稀稀落落的几间石屋和一家藏餐馆。“这是三号桥,不在这儿吃饭,就爬不动当拉山了。”司机说着停下了车。

掀开饭店的门帘,一股很浓的酥油味,熏得我打了个趔趄,想吐。往常,我是爱闻酥油味的,像大昭寺强巴拉康里的酥油味,我就闻不够,那是西藏独有的温馨。可今天怎么了?是起来得太早还是有点晕车的原故?我回身坐在餐馆外面的木凳上,看着飞来飞去的鸟儿。 这些鸟儿,和我以前看过的都不一样,头是黑的,身子是浅灰的,一点儿也不怕人,直落到我的围巾上。

“不吃点什么吗?”司机出来了。

“什么都吃不下。”我无可奈何地摇着头。

司机也很快地吃完了。又上路了。窄窄的山路铺着越来越厚的白雪,冷风一阵阵地透过车窗的隙缝吹来,我披上了厚厚的呢子上衣,抄上衣袖,瑟缩着。就想到从前的噶伦们、大堪布们、大仁波切们,是怎样走过这迢遥的长路,抵达拉姆拉措的?

出现了数不完的经幡、玛尼石、香炉,终于到了当拉山顶。接下来,开始了下山,路面的雪,渐渐地少了,路边的雪山,也露出了褐色的山岩,山下的溪水也格外欢畅了,跳动着,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后来,山坡上居然出现了盛开的杜鹃花、桃花!加查真是好地方啊!阳光这时透过车窗,落进了我的身上,连我的眼睛都睁不开了,于是,我戴上了草帽。

5

听说加查县政府有个招待所。住在那边的话,也许找车、租车都方便吧?我就跟行人打听,很容易地找到了那里。那院子静悄悄的,连远处的脚步都听得一清二楚。二十多个房间,只有我一个住客。服务员告诉我,她是县长的老婆,还说:“加查县没有去琼果结的车,没有,一辆都没有。”

“那么,可以租车吗?”我倚在门口,看着奶渣鼓起她的右腮后,又轮到左腮了。

“县政府有车。”她含混地吐了几个字,擦去流到嘴角的奶渣口水。

“太好了,”我自然自语着,“我去县政府那边问问。”

“县委书记姓耿,住在援藏干部宿舍。”服务员取出奶渣,清晰地指点着。

出了招待所不远,迎面来了一个小男孩。

“普(藏语对男孩的称呼),援藏干部宿舍在哪儿?”我问。

小男孩指了指我的正前方,回身跑了几步,看着我:“到了。”

“哪一个?”我迷惑了。因为前面有好几处房子。小男孩捡起一个石块,往后稍了半步,用劲儿往前一扔,不偏不倚,恰好砸到扇大铁门上,发出巨大的回声。我快步走近铁门,没有人应。我又敲了几下,还是没有人应。于是,我推开门。原来,里面有一排房子,靠门的几间都是锁着的,只有紧里面的房门敞着。

传来了“哗啦哗啦”的声音。几个长得白白净净的男人在搓麻将,显然,都是援藏干部。我问谁是耿书记书,其中的一个抬起了头,我说我要去拉姆拉措,想租县政府的车。耿书记要看我的证件,我便拿出了身份证和记者证。他这才离开麻将桌,到了门口:“目前,这里的形势很复杂,你一个人去那里,让人不能理解呀。租车给你?出了问题怎么办?我这是为你的安全负责嘛。”

“租车给我的话,安全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我说。

耿书记往我跟前凑了一步,压低了声音:“知道吗,我去崔久都要带上枪,还要跟上四、五个保镖呢。再说,现在正是四月,拉姆拉措那边都是冰,什么也看不到呀?!对了,你去没去夏同寺?”

“还没顾上呢。最要紧的是租车,定不下车子,我啥心思都没有。那是一座格鲁教派的寺庙吧?”我问。

“哪个教派的,我没有必要知道。不过,我劝你最好不要去那里,太复杂了,弄不好,你的命…..都会丢掉呀。”耿书记又为我的安全担心起来了。

担心归担心,他就是不出租车子。于是,我离开援藏干部宿舍,戴上草帽,走上大街,在毒辣辣的日光里徘徊,见人就打听有没有去拉姆拉措的车子。而大家,都对我摇头。难道,我的拉姆拉措之旅,就要搁浅在加查吗?不远处,一座有边玛墙的房子若隐若现着 。在西藏,往往只有寺庙,才会有这样庄严而雍容的边玛墙。我毫不犹豫地朝着那里走去。

几位小僧人正在经堂里做藏香,一缕缕好闻的柏枝的气味,檀香的气味还有各种植物的气味,飘然而来,我深深地吸着鼻子。“啊,真好闻,这里是夏同寺吗?”

“是呀。你,哪里来?” 一位小僧人抬起头,看着我笑了,露出齐刷刷的牙齿。

“拉萨。”我答着,想起耿书记刚刚劝我不要到这里来的话,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笑什么呀?”小僧人问我。

“我想去拉姆拉措,找不到车子了。”我前言不搭后语地转了话题。

小僧人站了起来:“跟我来。”

我就跟着他到了寺庙的外面,他指着远处停在公路边的一辆东风:“明天,挖虫草的去了。”

“去琼果结吗?”我问。

小僧人点点头,不等我说声谢谢,就回身进去了。

我朝着那辆东风走去。可是,驾驶室里没人,我就推开了路边的一间房门,屋里黑漆漆,阴凉而潮湿:一个女孩子和一个男人正在烤牛粪火。

“这辆车,明天去琼果结吗?”我问。

男人站了起来:“撒尼(藏语,明天),四点半,你,雅鲁藏布大桥上等。”

可是,雅鲁藏布大桥在哪儿?迎面而来的人们都指着远处的水声:“不远了,雅鲁藏布大桥上面就是公路,一条去朗县,一条去琼果结。”

为了熟悉道路,我向着水声走去。阳光,不那么烈了,水一样抚摸着我,我甜丝丝地看着眼前的褐色大山和大山之上那浩淼的无云晴空。

我走着,前面传来羊群的“咩咩”的叫声。我的脚下尽是横七竖八着大石头和一些稀稀落落的羊粪球,已经没有了路。 回头时,加查县那一幢幢房子,都被我远远地甩开了,小得像窝棚。这时,我的视线里出现了一座铁桥。 肯定是雅鲁藏布大桥了。我看了看表,恰好走了二十分钟,如果再花上十分八分的,一定能走到雅鲁藏布大桥跟前,我想着,心,有了底儿,就折了回来。

6

老是担心赶不上车,夜里醒了好几次。到了后半夜三点钟时,再也睡不着了, 心想,去早了也没有关系呀,就等在雅鲁西藏布大桥上嘛,总比晚了好。于是,穿好衣服,背上背包,拎起草帽,打开手电筒,进入了夜色。

远处的每块石头,都是一个更浓的黑影,像陷阱,虽然我明知道那是石头,可就是忐忑,尽量绕开。不知道绕过了多少块石头、踩碎了多少粒羊粪球,才听到了水声,阴森森的。我停了下来,用手电照着四周。原来,是附近的一座水泥台子里积着漆黑漆黑的水,那水又沿着一个很粗的铁管子流向莫名的地方。我绕过一片又湿又粘的土地,迈到铁管子上,真的是铁管子,还发出了轻微的回声,可是,我还是觉得身子在下沉,就要沉到水里了。我不顾一切地向另一边跳去,终于,踩到了结实的地面。

再往前走就平坦多了。巧得很,来了灯光!我上了公路,朝着灯光跑去,冲着迎面来车晃动手臂。车,停下了。

“请问,雅鲁藏布大桥在哪里?”我抓着刚刚打开的车门。

“桥?没看见呀,是不是在前面?我们是从朗县过来的。”车里坐着三个男人。

朗县?听说雅鲁藏布大桥的上面是个叉路,一条去朗县,一条去琼果结。

“看来,我走过了头。”我说。

“就你一个女人吗?快上车吧,我们把你拉到前面。”

于是,我上了车。掠过了房屋,掠过了山坡,就是没有叉路。

“一定又过了头,”我说:“停下吧,越走越远了。”

“我们把你带到前面的村子吧,这儿连一户人家都没有,太危险了。”三个好心人不约而同地看着我。

“我都和司机说好了,在雅鲁藏布大桥上等。”我说着,下了车。

“千万别离开公路,一会儿有车过来,让他们把你带到加查。”

看来,这三个好心人根本不相信我会找到雅鲁藏布大桥了。又进入了漆黑的夜里。到底该向前还是向后呢?我犹豫着,放下背包坐在路边,看着天空里芝麻似的星星,看着看着,就头晕了,想吐。是空气太稀薄了吧?我想起刚刚车子掠过的房屋,又背起了背包往回走。路旁,一座大房子在手电微弱的光里出现了,狗狂叫起来,越来越尖唳,房子也阴森森的,我关掉手电,向前走去,过了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飘来了一股细细的牛粪饼的气味。我松了一口气,又打开手电,路边出现了一座孤伶伶的小屋。我轻轻地敲起房门。

“谁呀?什么事?”

“请问,雅鲁藏布大桥在哪儿?”

“往前走,有个叉路,那儿有根水管子,你跟着水管子走。”

原来,我跳过的那根水管子通向雅鲁藏布大桥!可是,再到哪里找呢?背包越来越重了,我不住地用手电晃着路边。叉路出现了,这回准能找到那根水管子!我离开公路,没迈几步,腿就沉了,不对呀,这是上山的路!我用手电照照手表,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时间紧迫,那挖虫草的东风就要来了。然而,路在哪里?从招待所到雅鲁藏布大桥,最多三十分钟,昨天我是计算着走的。我放下背包,坐在地上,天地一片寂静。远处,出现了篝火,我又打开手电,可是,我的信号没有被发觉。我观察着,我和那篝火之间,其实隔着一道漆黑的地带,一定是深不可测的峡谷!那一岸的篝火更旺了,红红的,连上升的烟缕都清晰了。我多想走近那篝火啊,不管是牧人的火,还是盗匪的火,只要是人,就可以问路……可是,我不敢向那边迈步,只怕一步踩出去,就掉进了深谷。不过,一定有接近那火光的路!我再次背起背包,尽量躲着那黑漆漆的地带,走着。竟然轻松了,看来,是下坡了。火光模糊了。响起了狗叫,一声、两声,连成一片,汹涌而来。我敲响了一扇房门。

“什么事呀?”里面有了动静。

“请问,去雅鲁藏布大桥怎么走?”

“往前走吧!”

“是往公路那边走,还是往你房子的前面走?”

没声了。

“请再告诉一下好吗,我迷路了!”

“你要去哪里?”

“琼果结。”

“往前走吧。”

又是那句话。公路上出现了亮光。有车来了,说不定就是那辆挖虫草的东风!可是,纵使我长了翅膀也飞不到啊!

“请告诉我路好吗?”我又敲响了那房门。我知道里面的人不会这么快睡去,我为打扰这一家人黎明时香甜的睡眠,而生自己的气。

“跟着过去的那辆车走吧,前面有个叉路,离开公路下去,就能听到水声,也能见到大桥。”里面终于传来了声音。

还得回到公路。公路边有哈达一飘一飘的。吉祥的哈达啊,请护佑我,护佑我吧……终于,我看见了一条叉路,仍然没有那根水管子,就不敢再往下走了,远远近近一片漆黑。我凝视着对面高耸的山顶,开始是深蓝色,渐渐地成了浅灰色,又现出了浅黄色......突然,手电的光亮一闪,我打起精神,这时又闪了一下,反复闪过几次后,我听到了汽车的轰鸣。我转向公路,等待着。终于,那车灯更亮了,我举起冻僵的双手热烈地挥动着,大卡车一闪而过,尘土硝烟一般包围了我,我咳嗽起来,一边咳嗽一边跟着那大卡车跑着,直到最后一缕微光消逝。转身时,看着孤单单地被我扔在地上的背包和风中一动一动的草帽,我哭了起来。

又回身看着对面那高耸的山顶,此刻,出现了亮亮的一点!是启明星吗?不,是长形的,在慢慢地游移。啊,月亮!是一轮弯弯的,弯弯的新月!我跪下,双手合十,祈求这弯新月把隐在黑暗里的雅鲁藏布大桥显现出来,祈求着。

7

去琼果结的车早走了,还是回加查县里休息几天吧。我背上了背包。可是,加查县在哪里?我完全迷失了方向。走呀走呀,星星越来越少了,连那弯新月也不见了。黑坳坳的山峦渐渐地清晰起来。可是,加查县在哪里?我又转身往回走。不知不觉地,太阳升了起来,又红又大,成了盛开的玫瑰。迎面来了一个农人模样的小伙子,肩上还扛着氆氇袋子。

“请问,雅鲁藏布大桥在哪儿?”我忘记了刚刚还想着回加查县呢。

“不远了。你去琼果结吗?”

我点点头:“车,哪里有?”

“去加查乡等吧,你慢慢走,车,后面来了。”

又走到了我看着那弯新月移过山顶的地方!就是在那里,有一个叉路,那个蓄满了水的水泥台子就在路边,还有那根水管子! 啊,公路的下面,三五十米的地方,雅鲁藏布大桥优美地吊在两岸之间,没有桥墩的阻碍,江水自由而抒情地奔腾着,溅起一波又一波白色的浪花。我一眨不眨地盯着,就怕眨眼之间又会消失。我向那里走去,一步又一步地走去。我的脚下了发出了幽深的“咚咚”声,是真的,真的我走上了雅鲁藏布大桥!桥上静静的,岸边静静的,几只黑色的鹰,笔直地飞过我的头顶。挖虫草的东风,连影子都没有留下。桥下,几个男人,向水边的大石头挪去,石头很大,溅起高高的浪花,浪花打到了他们的身上,有一个人还扛着白布袋,布袋被放下,打开了。啊,是一具尸体!这是在水葬吗?

过了雅鲁藏布大桥,迎面来了一群羊。我向牧羊人打听去加查乡怎么走。他没有说话,只是把右臂伸了又伸,左手学着江水起伏,上下游动着。他是让我沿着江水一直走?走到很远的地方?我猜测着,眯起了眼睛,不是看他,而是越过他的右肩看着远方,那平展展的大地上,几块裸露的大石头之间,生长着一簇簇褐红色的弯弯曲曲的灌木。火红的太阳,映得群山一片斑斓。山下是淡绿色的雅鲁藏布,是的,他一定在告诉我,跟着这水走。

我告别了牧羊人,朝着雅鲁藏布走去。暖融融的阳光驱走了夜间的最后一点风寒,我像走在神话里,走在虚境里,心,也离开了地面,飞翔着。

江边的卵石多好看,红底,浅蓝色花纹。可是,我不能弯腰捡起来,我要节省体力。脚步已经越来越慢了,是啊,这个早晨,我浪费了多少体力啊。现在,一阵阵又干又热的风,吹动着我的草帽,眼睛都睁不开了。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进了一片沙地,沙山起伏。虽然我一直跟随着雅鲁藏布,可是,那点清凉,被热浪劫持得一干二净。我全身无力,饥肠辘辘。真想坐下,坐在哪儿呢?每块石头,都能烫熟我。我向后凝望,天地静悄悄的,连个车的影子都没有。

江边出现了青稞田,山上山下有了树,有杨树、柳树……。我已甩开了沙地,就放下背包,坐在柳树细碎的荫凉里,吃了一张从拉萨带出来的无油饼子,又打开旅行暖壶,喝了几口水,背起了背包,开始迈步。

又出现了沙地。汗水沿着我的草帽向下流着,浸得脸上的每块肌肉都在疼痛,衣服粘乎乎地贴着身子,成了紧箍咒。我走呀,走呀。沙地上出现了几双深陷的鞋印,有一双不大,印着杜鹃花似的图案,是女人留下的吧?年轻的女人,她如我一样走过这里?也错过了车子?也没有找到雅鲁藏布大桥?不,像雅鲁藏布大桥这样的地方,方圆百里都会家喻户晓的,只是我这个外乡人除外……

我的身后,来了一个骑马人。“请问,加查乡还有多远?”我抬起头,看着高高在上的骑马人,他真像一位将军啊。然而,将军不懂汉语,一声不响地看着我。

“特日(今天).....琼果结.....车.....有吗?”我慢慢地说。

“没。撒尼(明天)有了,触。”

“图洁切(谢谢)。”我说。

将军点点头,走远了。我多么羡慕他有一匹马啊!现在,我每迈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劲儿,脚下的卵石真美啊,可是,千万别弯腰,要节省力气啊。我走呀走呀,沙地里居然出现了一块青稞田,真怪!唉,天地间的怪事多了。出现了溪水、桃树、杨树......我倚着背包坐在了一棵杨树下,真想拿出睡袋,睡上一辈子。

山上的树林动了起来,而后,几个孩子突然跑到了我的跟前,头上都戴着宽宽的柳条圈,像突然窜出的几株柳树。

“加查乡,路,多多有吗?”我学着藏人说汉语的口气。

“多多没。”一个大一点的男孩指指我,又指指他自己,“你,我一起走?”

我无力地笑笑,扶着背包站了起来,跟着“小柳树”们走呀,走呀。虽说路“多多没”,可加查乡就是走不到。

“特日,琼果结。”我抬起沉沉的双臂,学着方向盘转动。

“撒尼,崔久。”那个大一点的孩子也学着方向盘转动,还摆动着双臂。

崔久?崔久离琼果结多远?这么耳熟的名字!对了,那个姓耿的援藏县委书记说,他去崔久还要带上四五个保镖呢。

江边出现了一片绿色,绿色的大树,绿色的青稞田,几幢白色的石屋错落其间。一定是加查乡了!村头出现了醒目的暗红色边玛墙,大门前,笔直的经竿上,五色经幡迎风舒展。孩子们直奔而去,我快步跟上,像百米冲刺,使出了最后的力气。可是,孩子们进了寺庙,直奔经筒跑去,“哗啦啦”地转着,一圈又一圈......

我坐在一块石头上,看着那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转完了一圈经筒,又走到我的身边时,我问他:“你家几个人?”

“阿妈拉和我,两个。”

“爸爸呢?”

“没。”

“家里没有男的吗?”

“没。”

“今晚,我住你家,行吗?”

“他家没人,你进不去。”一个两颊涂着黑黑的锅灰的女人,突然出现了。

我绝望地看着她那吓人的黑色,干涩地咽了咽口水:“那.....村里有招待吗?(通常,藏人把招待所称为招待。)”

“乡里有。”她的嘴一张一合时,露出了洁白如玉的牙齿。

“多远?”我看着她的牙齿。

“两公里。”她上下打量了我一会儿:“阿佳(姐姐,也是对女人的尊称)去哪里?”

“拉姆拉措。”

“一个人不怕吗?”

我摇摇头。此刻,我什么都不怕,死也不怕,至少可以彻底休息了。我的腿在抖。如果现在有个房子,哪怕仅仅一堵墙,让我倚着躺下,或者遮遮太阳也好啊!孩子们一溜烟地跑了。几个男人围了过来,都朝我笑着,是那种可以剥去我的衣服的笑容。我立刻站起来,抬起沉得铅一样的双腿。

传来了急促的脚步。我回过头,是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一件城里人穿的格子上衣。

“我认识你。你今天没赶上车?忘了吗,昨天在加查县,你和司机说话时,我也在,司机是我家亲戚。”

“你……就是和那位司机烤牛粪火的女孩?”

“是啊,你要去哪儿?”

“乡里招待。”

“太远了,去琼果结就得在这儿等车。”

“你家都有什么人?”

“爸爸,妈妈,妹妹和我。”

“今晚我住你家,行吗?”我看着女孩。

“好的。”女孩点点头。

8

这是一座两层的石头房子,房前尽是核桃树。一条清爽的小溪绕过一棵棵核桃树,头也不回地流向了远方。女孩子带我进了偏房,是借着这座石头房子接出来的一间有四个柱子的小屋,连石头都是新鲜的。迎面的墙上挂了个木架,上面放着酒精棉、方便面、棒棒糖,墙角堆着两个纸箱子, 地面凹凸不平,散着潮湿的气味。我把背包放在墙角,靠着一个木柱坐在了地上,女孩子递来一个小木凳,我摇摇头, 越发困倦了,真想席地而睡。这时,进来一个女人,她的步子缓慢而均匀,大地像磁石一样吸着她呢,她疼爱地看着我,和女孩子说了起来。

“我妈妈说你像是她的女儿。”女孩子翻译着。

我笑了,很想站起来,拥抱一下这位妈妈,可是,我起不来,成了一滩泥,就是我的笑,也跟哭没什么两样吧?

“妈妈问你想吃什么?”女孩子说。

“什么都行。”我说。

妈妈转身向门口走去,又向我招招手。我扶着木柱站了起来,跟着妈妈进了大房子,迎面一个男人正在刨木头。对我指指楼上:“吃。”他费力地发出了一个汉语音阶。他一定是女孩子的爸爸了。看来,他是个木工。我上了楼。妈妈在前,我在后。这是一间厨房,有两张矮床,一个方桌,一个炉子,妈妈从炉子上端来了牦牛肉炖粉条,还有米饭。不过,米饭有些硬,不算太熟,因为这里海拔太高,不管煮多长时间,都是这个样子。我曾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绒布寺,有过体验。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米饭香极了,大口小口地吃了起来。我没有盛菜,因为里面有牛肉,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毛病,吃不了牛肉、羊肉、火鸡等多种肉类。妈妈站在窗前,看着我,指了指窗外。我端着饭碗,跪在矮床上,透过玻离窗,看到一条从山上下来的土路,经过窗前,伸向了远方。“贡巴,琼果结。”妈妈说。我知道,妈妈在告诉我,这条路,将带我去琼果结寺。

黄昏时,偏房里陆续地来了一些人,大家一起打开放在墙角的两个纸箱子,原来,里面是乳黄色的酥油。女孩的食杂店这就开张了。

晚上,妈妈在食杂店的地上铺了一个牦牛毛的大垫子,上面又放上了被子,被子上又压了一层氆氇,我和女孩子及她的妹妹躺在了上面。门敞着,黛色的大山高高地立在我的眼前,还有月亮,也出来了,映得天地一尘不染的。

“我叫丹增,妹妹叫格桑,你叫什么?”

“我叫朱瑞。”

“从什么地方来?”

“从很远很远的中国北方。你的汉语这么好?”

“我在拉萨卫校学习过,是我们四村的医生。”

“这里是加查乡四村?”

“是的。”

“丹增,你说说,明天到底能不能有车?”

“这可说不好。明天,你早早起来,到外面等,今天的车子四点多过去的。”

这一夜,梦连着梦:老是车子来了,都听到了轮胎擦破地面,停下的声音,我三步变做二步地跑了出去,可是,到了路上,车子又没了,只剩下了两道清晰的车辙。我焦急地看着远方,可是,远方什么都没有。我揉着眼睛,这一揉,就揉醒了,再也睡不着了,便起身来到门外,用手电晃着前面的道路,期望远来的车子,早早地发现我的信号。不知站了多久,直到我的身子抖了起来,才回到屋里又睡下了。

再醒来时已是七点三十分了,丹增早就起来了,叫我和格桑到楼上吃早饭。

我跪在厨房窗前的矮床上,一边吃着糌粑,一边看着那条空空的道路。

“朱瑞,你猜猜看,我们这座房子原来是做什么的?”丹增站到了我的身边。

我摇头,仍然盯着窗前的空旷。

“你看,这窗子是木头的,连窗闩也是木头的,做工很好吧?这个房子,过去是琼果结寺的招待所。”

“唔。” 我应着,知道丹增是在分散我的注意力。

丹增家的食杂店来了几个女人。有的抱着孩子,有的领着孩子。大家坐在门前的溪边,一边唠嗑,一边砸着核桃吃。都是丹增家的树上结的核桃,里面的仁又鲜又香。可是,我吃不下,只盯着那条通往琼果结寺的道路。丹增就指着树下的小溪说:“这是从琼果结流过来的,是拉姆拉措的雪水。”我走过去,手,放进溪里,感受着拉姆拉措的清凉。妹妹格桑来了,倚着我坐在核桃树下,她才十七岁,身高和我差不多了,两条粗辫子随着她砸核桃的手臂,一动一动地,露出了磨破的裤脚。我脱下了我的黑色条绒裤,格桑穿上了。正在这时,丹增打着手势让大家安静,小鸟似的朝我歪着头:“快去路边!”

尽管我什么声音都没有听到,还是跑出了院子。果然来了一辆大卡车!可是拐进了山里,是上山取石料的。转身时,我看见丹增拿着我的草帽和围巾,格桑背着我沉重的背包到了我的身边。我们都被失望搅得放慢了脚步。

“你跑得真快啊!”看我沉默不语,丹增说话了。

“唉。”我叹息着低下了头。

“别难过,去琼果结是有点难,妈妈去一次也要等好几天呢。”丹增安慰着我。

女人们又接着唠嗑了。只是,我一句也听不懂。

“她们说你说话声音好听,”丹增看着我,指着那几个女人,“她们说,以前,也有一个像你这样的汉人来过这儿,住在你昨天要去的乡里招待。”

“也是女的吗?”我问。

“就是。”丹增说。

“她也去拉姆拉措吗?”我收回了目光。

“就是。后来,有一个乡干部和她一起去了,他们中午也不休息,就在青稞田里......”说着丹增大笑起来,脸颊涌出了红润。

“乡干部是藏人还是汉人?”我问。

“藏人。”丹增说“他们没有一个中午不干那种事!从拉姆拉措回来,那汉人还在乡里住了几天。她们昨天一看见你,就以为你也是那样的女人呢,你不是也想去拉姆拉措,也想去乡里的招待吗?”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进村,脸颊上涂着锅灰的女人拒绝我住进那小孩的家, 明白了为什么那几个男人不怀好意地打量着我。可是,我不是那个女人!不过,我理解她。走到这里,她一定饱尝了太多的孤单。

我看着一个女人怀里的孩子,连个衣服都没有,赤祼祼的。我便问丹增:“这孩子的爸爸是做什么的?”

“在拉萨打工。离婚了。我们这儿离婚的可多了。她,还有她,她们的男人都去了拉萨。”丹增说着,又指了指几个领着小孩子的女人。

看着孩子们褴褛的样子,我又问:“孩子的爸爸不给钱吗?”

“什么都不给。”丹增说。

“法律规定有抚养费啊!”我说。

“我们这儿没有结婚证,原来我也不知道还有结婚证,到了拉萨才知道。”丹增解释着,“妈妈说,我们这里的人,从前没听说谁离婚的,都过得挺好的,现在,不一样了。”

她们把男人抛弃女人叫离婚,把同居叫结婚。女人们孤苦地拖着孩子熬日子,心,都磨砾得粗糙和坚硬了。当然,就是她们不被抛弃,怕是日子也不会好过吧?如果在拉萨只会讲藏语的话,她们的男人是没那么容易找到正经工作的。

9

又是一个加查乡的早晨。经声跟着微风一阵阵吹来,还有马儿的铃声和雅鲁藏布“哗哗”的水声。我来到溪边,早晨的溪水很凉,甚至有些冰手。但是,比午间温热的时候清澈,我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眼睛却不离山路。

“唉,为什么去拉姆拉措这么难呢?”我自然自语着。

“你不算难,明天,有两个琼果结牧区的姑娘来加查乡磨面粉,你可以把背包放在她们的马上,走路去。”丹增说着,又歪起了头,“听!”

我停止了洗脸,可是,声音没了。大地上仍然拂动着经声,马儿细细的铃声和雅鲁藏布“哗哗”的水声。我洗完脸,拿起毛巾,看见妈妈背着我的背包,妹妹格桑拿着我的草帽出来了。

“有车吗?”我犹豫地看着丹增。

“你去!”妈妈抢在丹增的前面说话了,我头一次听妈妈说汉话。

我跑出院子,一辆“大解放”摇摇晃晃地到了。我高高地热烈地扬起双臂。车,停下了。我这才看清车上有好几头牦牛、好几个女人和好几个男人,以及数不清的鼓胀得圆圆的氆氇袋子,连插脚的地方也没有了。

妈妈和丹增俩人跟司机说了起来。司机终于点头。我立刻踩上轮胎,抓住车挡板,坐在了里面的一口锅上。随后,妈妈和丹增帮我把背包放到了车上,妹妹格桑又递给了我草帽。

“从崔久到琼果结骑马十七元钱,多了不给。到了琼果结住贡巴招待,安全。”车都开了,丹增还一边跑着一边嘱咐我。

10

出了村子不远,锅盖就被我坐扁了。我移到了一个氆氇袋子上。这时,有三只牦牛头对准了我,男人们看着我唱起了歌。我的心“怦怦”地跳着,转向路边那一棵棵大杨树,树枝被车档板挂过,“咝咝”地响着,就要抽到我的身上了。

就这样颠簸着,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岸尽是浓密的灌木。车,停在了水边。两个男人拿起长刀钻进了灌木丛。剩下的人们把氆氇袋子、锅,还有泡得膨胀胀的青稞马料,都搬了下来。一个男人砸了砸被我坐扁的锅盖子,女人们捡来三块大石头和一些干树枝。火,点着了。有人到河边端来了满满一锅水,坐到了石头上,开始烧茶了。一会儿,砖茶泡开了,舒展开宽大的叶子,上下翻腾着,大家都围着茶锅,坐下了,各盛了一碗茶水,又拿出了饼子、辣椒,我也拿出了从拉萨带来的干饼子,我们吃着,吃得“吧哒吧哒”直响。

一匹白马这时走到我的身边,我抚摸着它柔软的脊背,它听话地站着,一动也不动,我把头贴在它光滑明亮的鬃发上,听着它均匀地咀嚼青稞的声音。

“你坐拖拉机还是骑马?”一个女人看着我。

“我坐大解放。”我说。

“大解放不走了。”女人说。

“不走了?”我吃惊了。

“路不好,走不动了。”那女人说着,把白马牵到了马槽那边。

“那……我骑马。”我跟在女人的后面,做出了决定。

可是,在装车的时候,唯独把我的背包剩下了。

“为什么不装上?”我指着我的背包。那女人就和大家吵起来。我一句也听不懂。吵声停下时,我的背包被扔到了拖拉机上。接着女人爬到了车顶,又回身向我招手,我还愣着时,拖拉机就开动了。我紧跑几步,抓住车上一根固定氆氇袋子的粗绳子,踩着后面的挡板,上去了,坐到了顶上。我们三个人一字排开,打头的是拖拉机的男人,中间是叫我上车的女人,最后是我。

路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我在车尾被颠簸得一点劲儿都没有了,还要不时地跳下去推车。车上摞得高高的,推了好久,才能动一动。太阳毒辣辣地烤着我,汗水直流,全身都湿透了。草帽一次次地被刮下去,最后,我看着风儿吹着草帽,吹呀,吹呀,吹到了就是我有力气也捡不起来的山坡。

11

走了好久,才出现了经幡、玛尼堆、牦牛帐篷,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木头围栏,木桩子都变成了深褐色,似乎,被风吹日晒了百余年。毫无疑问,这是一座牧场。“崔久!”车上的女人向我指着那木头围栏。拖拉机停下了,孩子们和大人们都一窝蜂似的跑了过来,把我们围得密不透风。

有的摸摸拖拉机上的氆氇袋子,有的摸摸我的背包,最后都打量起了我。这时,一个小孩子拿过一个石头,向我晃了一下,我本能地向后退去。可是,那小孩子突然弯下腰,用那块石头挡住了拖拉机的轮胎。原来,那里有几只蚂蚁在爬,他是怕拖拉机开动时压了蚂蚁。我笑了,想起耿书记到崔久,真的不必带上四五个保镖,连蚂蚁都不想伤害的人,会害他吗?那么,这位援藏干部为什么要敌视这些老实巴交的人呢?他怕他们什么?

“你今晚住这儿吧,我们不去琼果结了,去那边。”开车的男人指了指与琼果结相反的雪山。

我不吱声,等到那几个骑马人都到了,我说:“我不坐拖拉机了,我骑马!”

“骑马不行。”开车的男人说。

“我给钱。”我说。

“五十元。”那男人说。

“从崔久到琼果结最多十七元!”我想起了丹增最后的嘱咐。

“你坐我的车吧,十七元可以了,这回不让你下去,有石头也不让你下去。”男人说。

“我不走了,”我一眨不眨地盯着那男人:“请把我的背包扔下来。”

男人上了车,拎起我的背包,看着我。

我点点头。

也许他只是吓唬我,没有想到,我同意了。他立起我的背包,犹豫着。“扔下来呀。”我说,“今晚我就住在这里。”

他扔下了我的背包,我提起来,拍去上面的尘土,背上了双肩,转身,朝着不远处的一顶帐篷走去。

“好了,你骑马,三十元行了吧?”那男人在我的后面喊着。

我停下脚步,泪水不争气地滚滚而落,当然不是因为钱的多少。

12

从崔久出发,我骑上了那匹白马。也是命中注定,当我坐在河边的灌木旁吃饭的时候,我们就有过交流了,成了朋友,真的朋友。我们一共五匹马,三匹坐人,两匹驮着铁锅、马料、被子。

清清的河水,伴着马儿脖子底下那叮叮当当的铃声,在两边高入云端的雪山之间回响。有几座雪山,看上云简直像是从蓝里天降下的梯子,望不到顶。河边的草地渐渐地开阔起来了,一丛丛熏黑的石头里,还留着木灰呢,显然都是牧人留下来的。不远处有几匹马走来走去的,嚼着嫩草。还有两只牦牛,在河边撞了起来,互不相让。我不敢多看,因为稍一疏忽,就坐不稳了,就是马的步子稍快一点,再低一低头,我就会顺着马的脖子滑下去,都因为没有鞍子的原故,加上我又是第一次骑马,幸好,大部分时间里,马走得都不快,它小心翼翼地淌过一条条横过来的溪流,尽量使身子平衡。我手里的“武都”,也就是羊毛绳編织的牧马鞭,从没有打在马的背上,也实在不忍那么做。

一条湍急的小河,截断了道路。马儿犹豫了一会儿,接下来,慢悠悠地踩上了由几根老圆木搭起的小桥,我担心就要踩断了,或者滑下去了,我们就会一起摔进了河里,啊,它走得多慢啊,我的身子连斜歪一下都没有,就平平安安地过来了。

13

难道,这就是我梦寐的琼果结寺吗?群山之间的建筑群,惨不忍睹,房盖都已被掀去,墙体倒塌,栽下来的大石头,东一块西一块地扔着,到处都是破败和凄凉。究竟,这里发生过什么?

几百年前,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曾在此建立了一座有五层高的磅礡的经殿,而第悉× 桑结嘉措时,又扩建到四千多平方米的壮阔的建筑群,这里,差不多是达赖喇嘛的第二个夏宫(第一个夏宫罗布林卡)!可是,那横跨几百年的繁华,都在哪里?都在哪里啊!

我下了马,背上背包,告别了这群挖虫草的男女,告别了那匹有恩于我的白马,越过这片残垣断壁,看着不远处,一座插着经竿,飘扬着经幡的石头房子。虽说那斑斑驳驳房子是二层,实侧只剩下了一层,上层只剩了一面孤伶伶的破败的墙体,随时都会被一阵风掀掉似的。这一定就是琼果结寺了。我想起丹增告诉我,住在“贡巴招待,那里安全”。于是,我向这座残缺的房子走去。太阳渐渐地落去,天,暗了。 传来了狗的叫声。接着,废墟之间,窜出了两条黑狗,朝我扑将过来。我弯腰捡起一个小石块,两条狗这时,都向后稍了几步,但是,叫声更凶了。这时,一个脆声脆气的声音出现了,那两条狗像听到了命令似的,立刻兴冲冲地摇起了尾巴,原来,是一个小女孩。

“贡巴招待?”我对那小女孩说着,把两只手扣在一起,放在脸颊的右侧,微闭双眼,做出睡觉的样子。她没有说什么,向我招了招手,转身先走了。我跟着那小女孩,贴着一堵坍塌的石墙,向更深处走去。穿过了两三个小胡同,就出现了一扇木头小门。女孩打头“吱吱嘎嘎”地推开了门,我便进去了。

一个老头和他的老太婆,还有两个孩子,正围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包着牛肉包子。灶炉里的火劈劈啪啪着,每个角落都堆着烟味。我咳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带我进来的小女孩,指着油灯和那老头说了起来。她叫他爸啦。看来,她是他的女儿了。爸啦就站起来了,并不和我说话,又拿出一盏小油灯,点燃,出了门,小女孩对我指了指这老头的背影,于是,我跟了出来了,到了隔壁。

这一定是“贡巴招待”了。一个房间,八张床,床上的木板湿湿的,铺盖都堆在靠窗的床上。

房门没有叉,这是我一生中第二次睡在没有门插的房里。第一次是不久前在敏珠林寺。那是一个带着某种宗教圣洁的夜晚,伴着不远处措钦大殿里的经声,我睡得无忧无虑。可是,今晚不同,陌生之感,始终挥之不去,我一夜翻来复去,不能合眼。虽然经过一天的旅行,骨头架都散了,就是睡不着,并且,头晕,恶心。凉风透过玻离窗,飕飕地吹着我的脸,还有墙外河水流动的声音,更添了几分冰冷,直到夜里,我的脚下还是凉的。

天,刚蒙蒙亮,我就坐了起来,透过玻璃窗,看见河对岸的群山之间,起伏着一片白色,是夜里下雪了。

我很是希望隔壁的女孩子,带我去拉姆拉错。好不容易熬到天大亮了,我背上背包,推门来到隔壁,敲起那房门。老太婆出来了,我说:“波木(女孩),朗嘎丹汝(带路)!”

老太婆摇着头,拉我到墙外的小河边,指指河对岸。可是,对岸是连绵的大山,究竟哪座山、哪条河、哪个峡谷才会把我带到拉姆拉措?看我很迷茫的样子,老太婆又指了指那山谷,我这才看到大山之间,还有四个高高的石柱,那是去拉姆拉措的大门吗?可是,那四个石柱,倒更像一座谜宫的大门,我不由打起了冷战。

我又指指她,指指我,说:“阿妈拉,朗嘎丹汝(带路)。”她指指自己的眼睛。她眼睛的周围都是眼疵,连睫毛上都沾着眼疵。老太婆回身进屋了。我也回到我的房间,放下背包时,才发现我的相机还在床上呢。老太婆没有为我带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否则,到了拉姆拉措再发现忘了相机,该怎样难过呢?我拿出毛巾到河边洗脸。清雪飘了下来,一落进泛青的草地,就融化了。只在那些残垣断壁上,留下一层浅浅的白色。河水凉得扎手,我站了起来,全身发冷,发高烧似的。“得找个地方暖和一下。”我对自己说。

我把毛巾放回招待所,便朝着废墟后面的琼果结寺挪去。措钦大殿里供着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嘉措杰、克珠杰塑像。这使我心生暖意。在拉萨,我经常去的总是格鲁教派的寺院,我最信任的朋友,也都是格鲁教派的僧人。两位正在念经的僧人,朝我笑笑,并没有停下了。我按正时针转了一圈,踩着几块硬石进了侧面的房里。

原来是火房。一位僧人在烧酥油茶。我们彼此笑笑,我拿过一条小凳,坐在火堆旁。烧红的牛粪上,刚好架起两块干木头,我的双膝热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到了寺院,都是这种感觉, 千百年来,寺院就是藏人依怙主的住地,是一个比家更暖和的地方。

“为什么外面的房子都被拆了?”我问这位做饭的僧人。

“文化大革命。”僧人说着,脸上的笑容没有了,“汉人不信佛教,说我们的佛教是迷信。”

啊,这片残垣断壁,原是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我沉默着。

“你,台湾人?”僧人又问。

“不,中国人。”我的声音本能是放小了。

僧人不再吱声了。又大又软的雪片,顺着敞开的门飘到了我的身上,我不住地咳嗽着,头晕,我用劲地捺着太阳穴。这时,进来了一位老僧人,我想站起来把木凳让给他,可是,我站不起来,身子像是和那条木凳黏到了一起,这么虚弱,还能去拉姆拉措吗?

雪停了。远山渐渐地又露出了浅绿色,只有山顶残留着一层白雪,我的身体似乎也不那么沉了。那位厨师僧人挨着我蹲在了火堆旁,全然忘記了那个关于台湾人还是中国人的话题。他的早餐是酥油茶和卡普塞(油炸果子)。也让我吃,我的肚子的确“咕咕”地叫着,饿了, 我选了一块最小卡普寒,嚼着,可我的嘴里是苦的,吃不出任何滋味,还是想吐。我急忙到了门外。

传来了马的铃声。是昨天我骑过的那匹白马,望着我,打起了响鼻。与我同路来的几个挖虫草的男女,要进山了。隔着一片绿绒绒的草地, 他们向我招着手,我也向他们招手,尽管我们之间的那些细节,还堵在我的胸口,可毕竟,是他们把我带到了这里啊!这时,一道彩虹横贯天空,紧紧地贴着那去往拉姆拉措的四个石柱,贴着石柱两边的群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那么豪迈。

14

我回到“贡巴招待”,拿起一个从拉萨带来的大搪瓷缸,到河边打了水,泡进方便面,又找来几个松枝,放到门前那三块熏黑的石头之间,点着了火,坐上了那个搪瓷缸。而后,我从背包里取出水果刀,蹲在火旁,找了两个木棍,削去包在外层的干树皮,做了一双筷子。老太婆站在墙那边看着我,一个劲儿地笑,笑容很遥远。

吃过方便面,那两条狗和小女孩都过来了。“咱们不进屋,屋里太冷。”我看着小女孩。她马上蹲下,把干树枝捡在一起,放在那三块熏黑的石头里。用一根松柏点燃。又做手势让我靠近火。

“还有别的招待吗?”我问。

“乡政府有。”小女孩指着不远处,而后,拿出《汉语文》,又指着两处拼音。“房顶”,我拼着,指指她家摆着牛粪饼的房顶,她跟我念了起来;“天空”,我又拼着,指指我们头顶的蓝天。她也和我一起抬头看着天空。都说琼果结的天空有如意法轮之象,可是,我看不出,我是一个凡人,只看到鸟儿飞来飞去,还有白云像一簇簇棉絮,一会儿散开一会儿纠结......

隔壁的老太婆烙起了无油饼子。我多想买几张去拉姆拉措时带上啊!就一个劲儿地看那饼子,可是,老太婆总是给我宽宽的背。小女孩又拿书过来了。我高兴地把她搂在怀里,刚要说话,她却把小手放在我的嘴上,不要我出声。接着,从书的后来,递给我一个装方便面的小口袋。我打开,原来,是一块乳白色的酥油。我还给小女孩,说,我吃不下,这些天,一看到油就想吐。小女孩点点头,接过酥油,又把手放在我的嘴上,要我不出声。我这才感到那老太婆总给我宽宽的背,并不是偶然的。不给我带路也不完全因为她的眼睛不好吧?那么,到底为什么?因为我是中国人?是制造了这片残垣断壁的罪人中的一分子?是的,就像我们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后,不是好多年,一提到日本人,都让我们心悸吗?

15

可是,我需要一个向导。接着住在这里的话,肯定找不到向导了。我收拾好行里,付了钱,搬到了乡政府招待所。所长谦服务员巴桑仓决接待了我。我就跟她说了我想找人带路去拉姆拉措。她走到门外,指着远处的一顶牦牛帐篷:“看到了吗,河那边的帐篷,那老头可以为你带路,他家的马老实。”

“我们这就去和他说说价格吧?”我看着巴桑仓决。

她欣然同意。我们立刻上路了。凉风不住地吹着,得仔细地看着脚下,否则就要陷下去了,到处都是积着雪水的小沼泽。好不容易靠近那帐篷时,两只牧羊犬狂叫起来,一个老太婆撩开帘子,认出巴桑仓决,就喝住了牧羊犬。帐篷里很暖和,中间的灶火上,煮着滚开的牛肉。这是我走进的最舒适的帐篷了。那么多的氇氆,摞在角落里,帐篷上还吊着羊皮,干牛肉。那老头进来后,看着我们笑了笑,端来了干牛肉,老太婆为我们倒了两杯酥油茶,巴桑仓决一边吃着干牛肉喝着酥油茶,一边求那老头为我带路。

“他说骑马一天可以回来,租马和带路一共七十五元,明天早晨七点,他去我们乡政府招待所接你。”巴桑仓决转向了我。

“可以把我带到湖边吗?”我问。

“可以。”巴桑仓决爽快地替那老头回答了。

“再烙些无油饼子,行吗?”我看着巴桑仓决。

她立刻翻译了过去。老太婆立刻把牛肉锅拿下来,放上铁锅,又在火上加了几块牛粪饼。

“你看,她要为你烙饼子了。”巴桑仓决说。

我笑了:“这位牧人有多少头牦牛?”

“八十头。”

“多少只羊?”

“十五只。”

“多少匹马?”

“三匹。”

听上去,还算是一个富裕的家庭。然而,老头的军用胶鞋前后都开着口,红红的脚趾伸在了外面。

16

早晨,连一丝风儿都没有,空气里流动着河水的清香,绿草的清香,还有大山的清香,以及吹烟的清香,这是琼果结特有的人间气味。我站在草地上,向着河那边的牦牛帐篷望去。七点十五分了,才升起紫色的炊烟。我背起背包,走过那片沼泽,走向那顶帐篷。那牧人也恰好出来了,牵着一匹高大的黑马。马背上还放一个马鞍,马鞍上铺了两层氆氇,我又拿出睡袋放在上面,接过了缰绳。

老牧人突然瞪大了眼睛,指着“贡巴招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辆白色的丰田,停在“贡巴招待”的旁!我牵着马,向那辆车丰田走去。到了跟前,我扒在车的玻离窗上往里看,后排的坐位上有个人正在睡觉,蒙着被子。我用力地敲起了玻璃窗:“今天走吗?”

“不,一会儿去拉姆拉措,明天走。”一个男人坐了起来。

“可以带上我吗?”我喊着。

“你得问老外,是他们包的车子。都七个人了。”男人指着我住过的“贡巴招待”。

“不,我不懂英语,和你说可以吧?”我固执地盯着他,毫无疑问,他是司机。

“明天再说吧。”司机躺下了,又蒙上了被子。

打过招呼后,我这心,多少有些踏实了,尽管人家没有同意,可也没有拒绝呀。我和牧人淌过河水,过了四个高高的石柱,进了山里。我的眼前,是一层白雪。雪下有哗哗的水声。千辛万苦,我就为了这一天啊!拉姆拉措已近在眼前了!英俊的黑马驮着我,一步又一步地挪着,牧人捡起一根木棍,探着路。白雪甜丝丝的清凉,一阵阵飘过,这是一种纯净的气味。我和牧人,在这深谷里缓慢地移动着,像两粒微不足道的青稞。传说这些群山是呈八瓣莲花状的,可是,我身在其中,一点也看不出来,只觉得这些雪山很处女,像是从来也没有被玷污过。有一瞬间,太阳出来了,暖暖地照着我骑在马背的双膝上。我感激地抬起头,看着天空, 然而,太阳又隐进了云层, 一团又一团的云,漂移着。

马走得艰难了,眼前尽是大石头,我紧紧地扶着马鞍,尽力使身子平稳,可是,一出现下坡,马儿再低下头,我就失去了平衡,不自主地从马儿的脖子上滑下来,有几次差一点就磕到石头上了。道路越来越难辩认,山坡上是一片片竖起的庄严的石头,藏语叫朵去,石供的意思。一块石头,一座曼陀罗,那是来过这里的藏人在向拉姆拉措表达着坚如盘石的虔敬。

牧人的脸红了,都是汗,对我指着他的心口和头部,马的呼吸也急促起来。海拔太高了。我下了马,把缰绳递让给了牧人。他把手中的木棍给了我,接过缰绳,上了马,可是,我在石头之间还没有走上几步,就头疼欲裂了, 牧人交给我的木棍一点作用都不管用,腿软软的,每走一步都要深深地喘一口气,可是,这口气总是一到胸口就停下了,堵得我快要窒息了。

干河床的那边,出现了一顶黑帐篷。牧人喊了起来。声音不高,可能他也没有了力气,那帐篷的帘子还真的被掀开了,一个女人裙裾一飘一飘地拿着抹了一小块酥油的青稞酒罐和糌粑走来了,一条牧羊犬跟在她的身后。太阳又一次隐去。女人坐在牧人的身边。狗趴在我的身边。我们四个围在一起。牧人指着青稞酒,让我喝,可是,不管什么酒,一到嘴边,我的脸就红了,头晕脑胀,如果咽下去,天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一个劲儿地摇头,拿出了牧人的老太婆给我烙的饼子,可是,刚吃一口,就噎住了。看着牧人一口口地喝着青稞酒,我把开水倒进糌粑碗里,捡起一个木棍,拌了起来。凉风一阵阵刮过,糌粑吃进嘴里面,像吃着冰块一样,凉透了。

不得不上路了。牧人把缰绳给了我,拎起了那根木棍先走了。经过休息,我的身体更乏了,我踩到一块石头上,试了几次,才骑到马背上。马小心地绕过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和懒洋洋地趴在石头之间的牦牛群,走近了牧人。牧人挥挥手,给我们让出了路。其实,早就没有了路,沿着竖起的石头,马一呲一滑地走着,走在瘦瘦的干河床里,走在砾石间盛开的紫红色的小花里。马又开始了喘粗气,鼻孔一张一缩的。我爬下马背,让它轻装上路。可是,它不走,看着我,等待着,一定要驮上我似的。于是,我又上了马。回头时,牧人正在看着我们,佝偻着背。

走啊走啊。

现在,一座寸草不生的大山完全挡住了道路。山顶上的一些碎石滑了下来,形成一个小小的豁口。和这一路我看到的所有的大山相比,这座山是最没有色彩的,连雪都没有,仅仅祼露着单调青色的岩石。马驮着我,一直朝着这座山走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我看着一簇簇白云正在小心地挤过山顶那小小的豁口,游向不知名的远方。

我的眼前,居然出现了一块平整整的小盆地,绿绒绒的嫩草,像柔软的岗巴地毯。我喘过一口气,下了马,我下马的声音响遍了这片草坪和群山,空旷、悠远。 我的心,竟有些慌乱了,这未被人类占领的大自然的声音,把我带入了真空。平时,我最怕的就是人了,可此刻,我多希望有一个同类啊!我前面左右地看着,一股烟叶的气味飘来,这么香,我本来是不会吸烟的,也最怕烟味,然而……是牧人赶来了,对我指了指眼前这座高高的带豁口的大山。

还要登山?不,我走不动了!我摇了摇头。牧人再次指了指那个高高的豁口。我指指马,指指山。他生气了:“皮特鲁!”

曾经在扎襄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一位农人指着他破旧的衣服,对我说过这句话。有人说,这是四川话,指衣服破了。那么,这位牧人的意思是说这匹马破了?不不,一定是说这马走不动了,累了,不行了。于是,我又指指他和我,然后指指山。可是,牧人用劲地摇头,双眉紧锁。我也生气了,真想问问他:“昨天不是说好了带我到湖边吗?我一个人怎么走?路在哪儿?拉姆拉措在哪儿?”可是,我已没有了说话的力气,再说,就是说出来,他也听不懂。

17

牧人把我的背包从马背上卸下来,我拿出水瓶,他抓过去,喝了起来,然后,牵着马到草厚的地方去了,走了几步,回头看了看我,又指指那带豁口的大山。看来,非爬这座山不可了。我小心地把最后几口水插进背包侧面的水瓶袋里,系紧, 殉难般地轻装走向这座大山。

我已没有了一点力气,只能爬着上山,开始,爬几下,才坐下休息一会儿,后来,每爬两、三下就得躺下,不管脚下是水是雪,还是危险的陡坡。有两次,我真的以为会顺着碎石滑下去,滑到山底,滑出生命…..。我的体力消耗贻尽了,山顶依然很高,一生也爬不到顶了,我躺在陡坡上,口渴难忍。眼看着山下那牧人把我的水瓶抽出来,递给了一个新来的男人,那男人一口就把水都喝没了,瓶底都立了起来。我看着天空,舔了舔嘴唇,天空比蓝花的叶瓣还蓝,美极了......泪水就无声地流了出来,湿了我的头发,又渗过头发,湿了我头下的这坚硬的石块。不,我不能就这么躺在这里,一口气喘不过来,会憋死的,死之前,我一定要看一眼拉姆拉措。直觉告诉我,已接近了目的。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呢?我挣扎着站起来,可是,站不起来,我的腿软软的,比棉花还软。于是,我手脚并用地爬,爬着......

有凉风吹过我的头顶。慢慢地,我抬起头,啊, 眼前是数不尽的经幡、香炉,还有,还有那空了几十年的,高高的达赖喇嘛尊者的宝座!我用尽全力冲刺般地向山顶爬去,嗓子眼就要干裂了,心跳的声音像打雷。终于,清凉的微风,捎来了那远离纤尘的女神的气息,非人间的纯净的气息!她就在群山之间,有着常人意想不到的朴实,如果不是为了寻她而来,甚至发现不了她。她是静静的,小小的,像天地间的一滴露水,没有溪流的汇入,也没有江河的汇入,我担心,她要蒸发了,消失在了空气里。我闭上眼睛,闭了好一会儿,睁开时,她依然在那雪山之间,静静的,小小的,本色而谦逊。她其实是不灭的,是班丹拉姆女神的灵魂小屋。

18

我恭敬地把一条洁白的哈达系在达赖喇嘛的宝座旁,经幡之间。而后,在宝座的下面,盘坐,凝望着这座西藏所有的圣湖中最为神圣的圣湖。

我在拉萨启程前,一位西藏老人告诉我:到了拉姆拉措,不要急着走,要好好地祈祷,安安静静地看,仔细地看,轻轻地看,慢慢地看,能看到大象,还能看到水牛。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心地善良的人才能看到。如果看到寺庙,来世你就是出家人,如果看到宫殿,来世你就会住在那宫殿里……我坐直了身子,目不转睛地看着湖水。可是,那湖上结了一层冰,什么都看不到啊!并且,太远了,我多想走到湖的跟前啊!条条山坡,哪条通向拉姆拉措之岸?微风稍来了脚步声,回头时,那牧人已在我的眼前,后面还跟着一个男人,就是早晨车里睡觉的那个司机,就是他,刚刚喝干了我的水。他那古铜色的脸上棱角分明,眼里布满了血丝,毫无疑问,他是藏人。于是,我对他说:“请您帮我翻译好吗,我要去湖边。”

“他不会带路的。”司机看着牧人。

“我们昨天说好了。”我说。

“是你听错了。”司机又说。

“怎么会呢,不信你问问他?”我坚持着。

牧人这时正朝那香炉走去,点燃了手里的一把柏枝,蓝色的桑烟,一缕又一缕地环绕而来,我们都吸着鼻子。司机把我的话翻译给了牧人。牧人说话了。

“他说,你一个人去吧,摔死了他不负责!”司机翻译着。

“他这是不讲信誉,我们说好了到湖边的啊!”我也生气了。

“我们藏人有个说法,如果班丹拉姆女神不愿意让你到湖边,你永远走不到,半路会没命的,别看这山坡都是石头,其实里面有陷阱,你一时看不到的。再说,到了湖边,反而什么都见不到了,你看,连我们的达赖喇嘛来了,也要在这里观湖,只有在这里,才能看见你的今生和来世。”司机解释着,“一定是你昨天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

也许吧。我沉默了。我们都坐在山顶上,围着达赖喇嘛尊者的宝座,看着拉姆拉措。看着。看着。边上的冰层变了,变成了蓝色,蓝色在蔓延,向对面蔓延,冰层消融了。周围又换成了浅蓝色,浅蓝色在向里划去,接着出现了褐红色,褐红色又向里划去,色彩斑斓的帷幕拉开了!现在,水的中间,现出了白色,白色在移动,移动,移动成了一个图案啊……这时,我又一次闻到了一种气息,那是清静如月的女性的气息 。

19

“你看到了什么?”司机走近了我。这时又上来了三个外国人。

我睁睁地看着眼前的人们,一时说不出话,也不敢说出我看到的,因为丘陵似的白云,正在山坡投下一块块黑斑,据说,有云的时候,是什么都看不到的,据说,喝过琼果结河的水,也是什么都看不到的......可是,我的确看到了!

回去的路上,我发现了另外三个外国人,一个躺在山下小盆地的绿草上,两个躺在半路的雪里。我下了马,把缰绳递给那个躺在雪地上的人,他慢慢地摇了摇头,连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20

夜里,一个梦连着一个梦,都是车子走了,抛下了我。我望着飞扬的尘土,心,疼痛着。这辆车子是我离开琼果结最后的希望,我的背包已经没有吃的了。尽管我有足够的钱,可是,到哪里花呢?正像那位牧人,有着那么多的牛羊,却穿着露脚趾头的胶鞋。焦急中,我醒了,窗外,星星满天,狗的叫声一起一落。

再也睡不着了。头疼得就要炸开了,脸也疼,似乎,脸的表皮都被太阳烤熟了,火辣辣的难受,不敢碰一碰,长发上尽是尘土,粘成了一绺绺的,且口干舌燥,我想起苹果、葡萄、香蕉、桔子......想起西红柿、包心菜、黄瓜,还有雪白的米饭......

21

星星越来越少了。我穿好衣服背上背包,又去敲那辆丰田的车窗。

“真的没有空位了,只有......只有坐在行李上了。”司机说。

“只要能把我带出琼果结,就是坐在车顶上都行。”我不是开玩笑。

车子颠簸着过了那几根圆木搭成的小桥,上了我曾骑马走过的山路。山坡上盛开着一大片一大片粉红色的杜鹃,“花! 花!” 一个老外激动地喊了起来。车,停下了,我摘了几瓣花叶,夹进我的拉姆拉措的日记本里。奇怪,来时我怎么没有发现?河水清清地流着,一直流到丹增家的核桃树下。车,停在了丹增家的门前。那个脸颊涂着锅灰的女人又出现了,露出了洁白的牙齿:“回来了,泼木(指丹增)家去了?”她好像从来都是我的亲人。丹增迎面而来,我们拥在了一起,妹妹格桑和妈妈也来了,拎来了一大袋她家的核桃树上结的核桃,是专门送给我的。

又看见了雅鲁藏布,看见了沙地,看见了光滑的大石头之间,生长着一簇簇褐红色弯弯曲曲的灌木, 啊,雅鲁藏布大桥,我们的车在桥上发出隆隆的响声,提醒着我,是真的,真的出了琼果结,出了加查县,向着泽当驶去,我想起了那位星算师,到了泽当,我要请他吃吉祥的人参果,吃帕查麻枯.....对他说,是的,路上没有危险,就是......就是苦了点。

然而,车总是开得太慢。就要到泽当时,又停下了。“这是曲松县”司机说,“我们在这里吃过饭再上路”。车,慢慢地刹了闸,停在了一个饭店门前。

待我们吃过饭出来时,几个穿制服的人已围上了我们的车子。他们自报姓名,说是外事局的,要查看那几个老外的护照。

“为什么?”我问那个看上去像当官的人。

“他们的路线是山南的其它地方,不包括加查和曲松,所以,老外不能再往前走了。可以看看你的证件吗?”

我拿出了身份证。那当官的只瞭了一眼,对我和司机说:“你俩先走吧。”

几个老外愁眉苦脸地取下了他们所有的行李。

“这就是当中国人的好处,要么,你也和他们一起进去了。”司机说着,开动了车子。

2011年12月21日星期三

甘丹安曲:今夜燃灯,年年“维稳”(一份长长的记录)


今天是西藏传统节日“甘丹安曲”(燃灯节,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原本今晚将点燃千万盏酥油灯,纪念藏传佛教大师宗喀巴,然而这几年的燃灯之夜都成了军警的“维稳”之夜。图为从2008年至今年今晚,在拉萨大昭寺广场出现的愈来愈隆重的“维稳”场景(感谢在现场记录“维稳”之夜的不知名的摄影者)——


图为2008年的“甘丹安曲”。

图为2009年的“甘丹安曲”。

图为2010年的“甘丹安曲”

图为2011年的“甘丹安曲”。(来自推特,点击显示大图)


然而,勿要以为所谓的“维稳”始于2008年,其实多年来一直是有当局禁令的,这是我写于2006年的文章——

关于“燃灯节”的禁令

文/唯色

每年藏历10月25日,是西藏的“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于587年前的这天圆寂,为此在全藏各地形成了以供奉酥油灯为主的纪念仪式。多年前,我写过拉萨的“燃灯节”:“当夜,整个帕廓街上家家酥油灯,人人颂三宝,用来供祀的香草已经添满香炉,冲天的火光宛如更大的灯盏……”

然而这两年的“燃灯节”已是今非昔比。2005年“燃灯节”时我在拉萨,获悉各单位开会传达上级精神:所有的公务员、共产党员、职工不准参加“燃灯节”,一旦发现,会被开除;并强调离退休人员也不准参加,否则扣发退休金。拉萨市区的各居委会也通知居民不准去帕廓街。周边的林周县、达孜县、堆龙德庆县、墨竹工卡县在进入拉萨的各路口设卡,禁止农民进城卖香草。

而2006年“燃灯节”来临之前,拉萨市委、市政府在《拉萨晚报》第二版明确告喻全体藏人市民:

通 知

传统的宗教节日燃灯节即将来临。驻拉萨市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要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管理。全体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离退休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干部职工、广大青少年学生不准参与和围观燃灯节活动,自觉遵守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特此通知。

中共拉萨市委办公厅
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12月12日


为此,有藏人在网上质问:“通知的确很清楚,想必拉萨市民是会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但我还是有不明白之处:1、既然是传统的藏族节日,为何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2、教育什么?往哪里引导?如何管理?3、不准参与也罢,但围观为何不行?难道不能纯粹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去观赏吗?4、如果参与了,围观了,后果会是什么?5、在佛教圣地,为何纪念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大师都须这么警惕?”

我想起去年“燃灯节”在现场的观察,帕廓街的商店和货摊被勒令早早关门收摊;大昭寺广场的路边停满了警车和消防车,周围遍布警察和便衣;大昭寺门口站着警察,不放任何信徒进寺朝佛;连附近楼房上都有警察在监控。虽然帕廓街上仍有藏人川流不息地转经,但一眼即可看出基本是来自农村和牧区的百姓。天黑了,大昭寺的僧侣们在楼台窗前点燃了酥油灯,并吹奏起悠长的法号。信徒们在大昭寺前的两座香炉里点燃了松柏香草,冲天的火光照亮了安多人的脸、康人的脸、后藏人的脸、羌塘牧人的脸,以及一些戴着大口罩的脸。在祈祷声中,我问其中一个戴口罩的男人家乡何处,他迟疑了半响才说“拉萨”。看来拉萨市民只敢戴着口罩度过“燃灯节”了,而这难道就是中国官方宣传的宗教信仰自由吗?

图为2006年的“甘丹安曲”。

图为2007年的“甘丹安曲”


我曾为“甘丹安曲”这个传统节日写过一首诗:2005-2008:只剩下火苗随风摇曳……,在此重发。其实,应该将标题改为<2005-2011:只剩下火苗随风摇曳……>

2005-2008:只剩下火苗随风摇曳……

·唯色·

西藏自己的节日,
究竟是谁的节日?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因为我找不到,
有谁会在这些节日中感到快乐。
从1月到12月,
藏历,而不是公历或汉历:
洛萨、萨嘎达瓦、雪顿、甘丹安曲……
原本为的是礼佛,娱神,驱魔,悦己……

这些节日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只剩下一个名声。
只剩下一个花架子。
只剩下一份份砸在头上的红头文件,
从头到尾都是不准、不准、不准!
如果怎么怎么样,就会这么这么样,
全都指向可怕的下场。
比方,如果去寺院了,如果去转经了,
轻则扣工资,重则开除,
再重则,蹲监狱。
后来很少下红头文件了,
改成口头传达。
这是由来已久的老规矩,
但还是很震慑。
但最震慑的还没有出笼,
但最震慑的在前天已露凶相。

前天是甘丹安曲,
纪念杰仁波切的日子。
家家酥油灯,人人诵三宝,
而这已是往昔情景。
一年不如一年,到了05年,
新来的张书记一声吼,拉萨也要抖三抖【1】。
博巴【2】不顾禁令,云集而至,
我看见冲天的火光,
照亮一张张戴着口罩的脸,
那恍如幻象的慰藉,
足以忽略身边的警察和便衣。
06年,《拉萨晚报》的头版,
以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名义,
正式警告:“全体……广大……不准
参与和围观燃灯节活动”。
07年,友人告诉远在北京的我:
“警察空前地多,
信众也空前地多,
许多安多和康巴在人群中磕长头,
只有在这时才能喊出一点点声音……”

至于今年的甘丹安曲,
也即是前天的拉萨,
“中午去帕廓,
很多店早早就关门了……
竟听见高音喇叭了,藏语和汉语,反复播放:
不准参与,不准围观,不准聚众……
不知道高音喇叭安在哪里,
但在祖拉康【3】附近都能听到,
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就像文革期间,老人低语:
每天从高音喇叭传来的藏语和汉语,让人心悸。
房顶上,过去过来的人多得很,
拿枪的,不拿枪的……
老城区里,过去过来的人也不少,
穿制服的,不穿制服的……
感觉到处都是昂觉【4】,
到处都是密【5】……”

新华社记者的照片出现在网上了,
没有添满香炉的桑【6】了,
没有冲天的火光了,
也没有戴着大口罩的拉萨人了,
而往年来朝拜的安多和康巴,
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
只有祖拉康的古修【7】,
点着一盏一盏的酥油灯,
火苗随风摇曳……
夜空幽蓝,布达拉孑然,竟如此寂寥。
广场上的那些人影,是不是,
除了执行任务的,
就是好奇的喉舌或“藏漂”【8】?
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出现在网上了,
称握着盾牌的武警战士说:
“百姓今夜尽情点灯,决不允许坏人放火!”【9】
还煞有介事地称:
“按照藏民族传统,
都想在今夜点上一盏平安灯……”

不,那不是平安灯,
那是怀念之灯,
你们可曾有丝毫的了解?
你们可曾听见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声音?
“……浊世苍生 痛失宗师
悲悯大地 悲鸣雪域
如今我等 念您恩德
唯有尊者 与我同在……”【10】
唯有尊者,与我同在!

2008-12-23,北京

注:
【1】出自毛泽东时代号称“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2】博巴,藏语:藏人。
【3】祖拉康,藏语:大昭寺。
【4】昂觉,藏语:耳朵,比喻便衣、暗探。
【5】密,藏语:眼睛,比喻便衣、暗探。
【6】桑,藏语,敬神佛的香草。
【7】古修,藏语:先生,这里指僧人。
【8】“藏漂”:从汉地跑到拉萨来生活的文艺青年简称“藏漂”。
【9】出自中国古诗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10】这首诗原名为“怀念宗师宗喀巴”,见http://gulei.tibetcul.com/53567.html“燃灯节短信祈祷文”。

2011年12月20日星期二

巴塘为何经常停电?

图1为傍晚的巴塘,路灯不亮,亮灯的是自己发电的商店或旅馆。图2为白天的巴塘街景。拍摄于今年夏天(7月底),拍摄者唯色。


巴塘为何经常停电?

文/唯色

夏天在康区旅行,专程去了巴塘。从理塘到巴塘路上,经大草原,路很烂,开车的朋友说比新藏线还差。新藏线指的是从新疆叶城到藏北阿里的路。不过在雨中泥泞的路上,还有汉地游客自驾游,越野车的窗户上绘着中国国旗,而一百零六年前,带着军队去镇压巴塘的赵尔丰也曾经过这里。我发现,警车一路跟着我们。

与藏地的许多地方一样,但凡有山的地方都在开矿,但凡有水的地方都在修水电站,而有山有水的地方,比如巴塘,既在开矿又在修水电站。我们到达巴塘县城时已近傍晚,可是全城停电,一些商店和旅馆靠发电机照明。这是夏天,季节最好的时候,为何会没有电呢?我们找到旅馆住下后,向当地人打听,了解到巴塘境内正在大修水电站,为此将电都输送到工地上,从去年年底起,经常全城停电,给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后来有许多退休干部到县政府表示不满,说晚上不看电视不行,才改为白天停电,晚上7点通电直到11点。

显然不只是退休干部不满。在巴塘,只要与当地人谈起这个话题,都会被他们深深的忧虑所感染。暂时的停电甚至长年累月的停电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滥修水电站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就像去年夏天发生在舟曲的泥石流,并不只是与暴雨有关,更与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有关。森林被滥砍伐,群山被滥挖矿,汹涌的河流上被几十座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所分割,这些以“发展”为名实则对自然资源疯狂的攫取,造成舟曲悲惨覆没,也将会造成类似舟曲的其他地方蒙难。说起舟曲,巴塘人心有余悸。

有关巴塘水电开发的资料可以从网上找到一些。如2008年有关官员及公司在巴塘调研水电开发的官方报道上介绍:“巴塘县地处金沙江中游……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水电站31处、41台……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又如2011年作为“甘孜州优势资源招商引资项目”中的“巴塘县巴楚河水电开发项目”介绍,规划中的大型水电站有党恩、松多、拉拉山、党巴、巴塘五个水电站,而这些大型水电站现已属于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中国华能集团负责开发。事实上,造成巴塘全县经常停电的正是修建中的松多水电站。

我还从网上找到一个广东游客的游记,他因高原反应在巴塘县医院输氧,医生与他聊天时愤然直言:“砍我们的树好像剝我们的皮,搞到水土流失。跟着挖我们的矿好像挖我们的心,挖矿又污染河水。现在又建水电站,好像抽我们的血,许多河床无水,破坏生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广东游客虽然说“我们的工作是否要反思?如滥砍伐,滥挖矿,滥筑水电站”,结论却很阴毒,竟然说“当地公安对这些社情民意是否收集,对党对社会严重不满的人,特别是严重不滿的知识分子是否掌握,国安是否深层面的掌控?”

而前不久广为转发的一条微博上写着:“老家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的父老乡亲们从去年2010年12月底一直生活在有电没电的日夜里,直到目前,没电的情况是越来越严重,了解到家乡82岁的老爷子需要在凌晨3点起来打酥油茶,我被泪水蒙住了双眼!不敢想象因为没有电,饱一顿,饿一顿的父老乡亲!”

2011/12/14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广播请收听:http://www.rfa.org/tibetan/chediklaytsen/ukaylatsen/woser/%20woeser-article-on-bathang-12172011145830.html

2011年12月18日星期日

祈愿哈维尔先生乘愿再来,这个世界需要他!


刚才在推特上看见哈维尔先生去世的消息,甚为震惊。有推友公布了捷克驻中国大使馆的电邮(beijing@embassy.mzv.cz),为此我发了电子邮件悼念哈维尔先生:

捷克驻中国大使馆:

惊闻哈维尔先生去世,心里非常难过。
我是一位藏人,一位独立作家,一直以来,奉哈维尔先生为精神导师,从他的著作中得到精神的提升。

而且,身为藏人,深深地感激哈维尔先生对于西藏问题、西藏处境的关注。
记得他说过,只有在访问西藏和台湾之后,才会访问北京。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铭记在心。

八天前,尊者达赖喇嘛应哈维尔先生的邀请,于“世界人权日”抵达捷克。
我从网上看见尊者达赖喇嘛与哈维尔先生的多张合影,非常感动。

从合影中,一是看到了尊者对哈维尔先生的深深敬意,二是看到了两位伟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三是看到了哈维尔先生的拐杖而觉得惊讶,一直以为他不老,且健康…

此刻,我以藏人的方式,在佛龛上燃烛悼念哈维尔先生,
并且由衷地祈愿他乘愿再来,这个世界需要他!!

谢谢!

唯色(Tsering Woeser)

2011年12月18日于北京家中

2011年12月16日星期五

一个汉人学生的记录:"铁路工程学校汉族与藏族的战争"

12月24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发生暴乱,三千名汉族学生围打上百名藏族学生,直至出动警察才平息。有关此消息的微博、人人网已被删。据知是汉族学生看不惯藏族学生平日很“拽”,由此发生冲突。有观察者在人人网上分析这是被民族意识绑架扭曲的校园帮派冲突,但也被删。以上图片转自已被和谐的网站。以下文字,转自还未被和谐的网站。



铁路工程学校汉族与藏族的战争
http://user.qzone.qq.com/731976871/blog/1323921197

2011年12月15日 11:53 阅读(10261) 评论(640)

昨天晚上12月14日,汉族同学很给力,1,2,3栋男生寝室,3000号人,全部穿校服,包围藏族寝室,然后开始进攻,经过一夜的战斗,把藏族寝室都拆了,门窗全部砸烂,藏族教室也被全部砸了,多名藏族学生被打的住进医院,后来警察来了,结果控制不住,所以武装部的来了1000多武警,放催泪瓦斯驱散学生,汉族同学果断的把警车和学校老师的车全部砸了,学校校长,在广播讲话,说叫同学们冷静,恳求大家散了,结果没人鸟他。铁路工程学校汉族与藏族积怨很深,那么几百个藏族的一天嚣张的很,通过昨天晚上的一战,汉族同学取得了重大胜利,学校把藏族的人都接走了,当然还有些藏族的被接到医院去了,昨天晚上我们的口号很响亮,打藏族,加学分。

昨天晚上的成果有,藏族寝室被完全破坏,藏族教室被全部砸烂,多辆警车和学校领导的车被砸烂,现在学校被戒严了,只准进不准出,昨天晚上真是热血澎湃,黑丫丫的一片。

今天12月15日,中午汉族的吃完饭,结果藏族的回来吃饭了,突然有人喊藏族的在食堂,我们又冲下去,把藏族的堵在食堂了,根据我的推测,今天晚上又是一个难眠之夜,估计又要去打藏族的,汉族的好样的,雄起!!!打藏包,穿校服,加学分。


注:该帖已被删,以下图片为原帖截图——



补充:在这个帖子的留言区里,有人转来微博上成都铁路工程学校汉人学生的留言——

sorry / 你过得好就好 : 我很荣幸我是成都铁路工程学校10级的学生,今天晚上继06级以来10级汉藏两族学生第二次大暴乱。平日在学校,两百多名藏族学生欺压我们几千人汉族学生。终于在今天2011年12月14号,全校汉族同学穿着校服不分男女,全校参与特大群架。学校被砸得不像人样,打得藏族同学不敢出来像狗一样。

vr.oo言的演绎づ仅此而已 : 今晚我们校的男同学们,汉打藏,太恐怕了,一千多汉打藏,警察都管不了,汉的全穿校服,藏族的不敢出来,啥都给他们砸了,藏教室都遭了,真是把我们校的汉族搞毛了!我们校的男同学们太猛了!

烟消ゞ云散.. :今天学校大暴动 汉族的同胞们 终于爆发了 热血! 2千多人 砸烂铁门 冲出寝室 把藏族的寝室砸的稀巴烂!过瘾。。 看见同学们满脸是血 就愤愤不平 汉族雄起!~

sorry / 你过得好就好 : 成都市区郫县区所有警察局,防暴队,消防队全部出动。藏族所有寝室门窗全被砸,藏族学生全被打,维持秩序的老师保安全被打,警察被打,警车被砸,场面之壮观,难以形容。为受伤的汉族同学祈祷平安,在场的所有汉族同学你们是我们的骄傲,这次向所有平时欺压我们的藏族同学示威,我们汉族不是好惹的。


继续补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