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对拉萨老城区老房子的“改造”。
(所有图片拍摄于2010年2-4月、10-11月。拍摄者唯色、王力雄。)
王力雄:传统一定与现代矛盾吗?
要求现代化的人,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现代化的物质舒适是传统生活方式没有的。但这是一种必然吗?
我在文革后住过北京的四合院。那是当年的王爷府,九进院子,从残留的雕梁画栋和假山水池看得出当年的气势,但那时已经住进太多人家,搭满了破破烂烂小棚子,把王府变成了大杂院。院子里的自来水管供多家共用,解手要到街上公共厕所,取暖用煤炉,洗澡在家用大盆。拉萨现在还看得见不少这样的大杂院,住着的确不舒服,所有人都盼望搬进设施俱全的现代公寓,拆除这种大杂院不会有人惋惜。我想现在的拉萨居民有些也会有类似想法,而鼓吹拆迁改建的当局往往正是用居民的这种态度证明其合理。
能因此得出结论,传统不舒适,只有现代化才舒适,因此应该抛弃传统吗?当然不是,哪个年代的人都懂得舒适,那是基本人性。四合院没有上下水、抽水马桶、洗澡间、天然气和暖气设备,只是因为那年代还未发明出来。现代有了这些东西,却不是不可以和传统结合在一起,西方国家很多城市的老建筑里,不是都有了这些设施吗?
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是政府的职责。如城市上下水系统只有政府才能做,不是分散居民自己有能力所为。这要求政府既要有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又要有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把二者很好地结合不容易,却是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做和必须做的。然而对中国政府,这二者都不是其目标,当年只要革命和生产,对人民生活和历史文化不屑一顾,于是出现王府变成大杂院的状况;现在则是要金钱和政绩,拆迁改建搞房地产可以大把来钱,破旧立新看得到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对老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成本高,花钱费力,外表却看不出,官员怎么会愿意做?靠上级满意嘉奖而升迁的中国地方官们,为何不愿意保留城市旧面貌,而最愿意搞推倒重来,弄得焕然一新,就是这个道理。
设想一下,若是能完整地保留老拉萨整体面貌,修复如旧,只是搞老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然后到老城之外去发展现代新拉萨,解决人口增加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那样的拉萨各方面的价值都比现在高得多。但是没有民主制度的约束,政府和官员只会考虑如何对自己有利,是这种千秋大业无法实行的原因。
2010/10/29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拉萨郊区农民的地被征用,房子被拆迁,蓬勃兴起的是幢幢高楼,据悉给予的补偿甚少,以至怨声载道。

图为雪新村的居民房。





拉萨到处都在建房子,房地产方兴未艾,却是内地建筑的山寨版,毫无西藏特色。主要特征:1、完全汉化;2、质量甚差;3、空置率很高;4、拉萨许多人炒房,这其实是对拉萨的破坏。
要求现代化的人,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现代化的物质舒适是传统生活方式没有的。但这是一种必然吗?
我在文革后住过北京的四合院。那是当年的王爷府,九进院子,从残留的雕梁画栋和假山水池看得出当年的气势,但那时已经住进太多人家,搭满了破破烂烂小棚子,把王府变成了大杂院。院子里的自来水管供多家共用,解手要到街上公共厕所,取暖用煤炉,洗澡在家用大盆。拉萨现在还看得见不少这样的大杂院,住着的确不舒服,所有人都盼望搬进设施俱全的现代公寓,拆除这种大杂院不会有人惋惜。我想现在的拉萨居民有些也会有类似想法,而鼓吹拆迁改建的当局往往正是用居民的这种态度证明其合理。
能因此得出结论,传统不舒适,只有现代化才舒适,因此应该抛弃传统吗?当然不是,哪个年代的人都懂得舒适,那是基本人性。四合院没有上下水、抽水马桶、洗澡间、天然气和暖气设备,只是因为那年代还未发明出来。现代有了这些东西,却不是不可以和传统结合在一起,西方国家很多城市的老建筑里,不是都有了这些设施吗?
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是政府的职责。如城市上下水系统只有政府才能做,不是分散居民自己有能力所为。这要求政府既要有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又要有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把二者很好地结合不容易,却是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做和必须做的。然而对中国政府,这二者都不是其目标,当年只要革命和生产,对人民生活和历史文化不屑一顾,于是出现王府变成大杂院的状况;现在则是要金钱和政绩,拆迁改建搞房地产可以大把来钱,破旧立新看得到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对老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成本高,花钱费力,外表却看不出,官员怎么会愿意做?靠上级满意嘉奖而升迁的中国地方官们,为何不愿意保留城市旧面貌,而最愿意搞推倒重来,弄得焕然一新,就是这个道理。
设想一下,若是能完整地保留老拉萨整体面貌,修复如旧,只是搞老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然后到老城之外去发展现代新拉萨,解决人口增加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那样的拉萨各方面的价值都比现在高得多。但是没有民主制度的约束,政府和官员只会考虑如何对自己有利,是这种千秋大业无法实行的原因。
2010/10/29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拉萨郊区农民的地被征用,房子被拆迁,蓬勃兴起的是幢幢高楼,据悉给予的补偿甚少,以至怨声载道。

图为雪新村的居民房。





拉萨到处都在建房子,房地产方兴未艾,却是内地建筑的山寨版,毫无西藏特色。主要特征:1、完全汉化;2、质量甚差;3、空置率很高;4、拉萨许多人炒房,这其实是对拉萨的破坏。
盖那么多房子 本地有钱的不买 外地有钱的也不买
回复删除本地有钱的公务员阶级很多去成都买房子 (很多公务员单位都分房子)而外来人口都说拉萨钱好赚 但是基本没有长久驻扎下来的打算 都是赚钱完 就走 剩下个烂摊子苦的是本地那些没钱 没势的拉萨人
政府在开发与现代化过程中 一定要优先照护到弱势群体 一定要照护到传统建筑与 环境保护
-拉萨帮古
哇噢,这又一次考验了藏族人民的胆量,得需要多大的胆量才敢靠近这样的楼群啊。
回复删除传统与现代并没有矛盾,矛盾的是,联合国会堂怎么成了中共的厕所。一些西方财团和政客,把连牲畜都不如的中共法西斯强盗集团的首脑和它的死硬追随者们当成了人,用红毯,礼炮来迎送。
回复删除桑杰嘉措
维基解密:中共付钱给尼泊尔抓捕藏人
回复删除【正体版】 【打印机版】 【字号】大 中 小
【大纪元2010年12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刘斐编译报导)自2008年以来,逃往印度的西藏难民显著减少,据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所披露的美国大使馆密电指出,其原因是中共付钱给尼泊尔边防部队,诱使其抓捕藏人。
这份由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一位官员在今年2月22日发出的密电,是基于他和两位匿名消息人士的谈话所撰写的。
这份电文说,每年大约有2,500至3,500名来自西藏的难民,前往达赖喇嘛流亡政府所在的印度北方城市达兰萨拉(Dharamsala)。其中约半数在朝拜达赖喇嘛后回到西藏,而留在印度的大多是儿童。他们进入西藏儿童村的学校接受教育,因为中共政府不允许他们接受藏式教育。
消息人士表示,从1980年到2009年11月,共有87,096名难民在达兰萨拉的西藏难民接待中心待过,46,620人在印度短期朝圣后回到西藏。但在2008年西藏发生抗暴事件后,难民人数急剧减少,从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间,只有650人到达西藏难民接待中心。
一名消息人士推测,中共要求尼泊尔部队在边境巡逻,使藏人更难进入尼泊尔。他在和美国使馆官员于新德里的一次会面中说:“中共政府利诱(尼泊尔部队),它提供给经济奖励给交出试图逃离中国的藏人的(尼泊尔部队)官员。”
尼泊尔和西藏的边境线共长1,414公里,每年都有藏人冒生命危险跨越边界。中共已经加强和尼泊尔边防部队的“合作”,为他们进行培训,防止“犯罪”和“反华”活动
记者问了哈达的亲属:“哈达是要5星级生活待遇而没有任何通电话或者行动的自由呢?还是要自由而不关心生活在几星中呢?” 回答是不好说,需要等等看.----王宁先生,说实话,您的问题太汉人化了,作为记者什么都可以问。那么换位思考,您自己来回答一下,谢谢。
回复删除主要特征:1、完全汉化
回复删除---
其他指责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汉化”值得商榷,什么是“汉化”?他们也没有把故宫天坛,苏州园林,客家圆楼修到拉萨,这种大板楼本来也不是汉文化里的东西。如果说是“西化”,又显得对拥有凡尔赛宫希腊神庙的西方文化同样不尊重;如果说是“现代化”,这些东西也如文中所说脱离了现代化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