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舟曲和藏族有关吗?”




这几日总是谈及舟曲泥石流。有朋友问:“舟曲和藏族有关吗?”

这个疑问想必在许多人心里存有。但如我,即便知道不但有关,且本来就属于,源远又流长,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我在推特上说过,舟曲在藏文化区域中,也是一个相当边缘的所在。

从网络上找到一些相关图片和资料,选发在我的博客上,也算是对这方面知识的补习,但仅仅是十分肤浅的补习而已。

想起来了,舟曲藏人的服饰,与丹巴、松潘附近一带的藏人服饰是很相近的。但舟曲女子胸前的大银盘,却似乎是独有的。看上去不像是嘎乌(护身盒)而有些像盾牌。可是为何会有这样一个状如盾牌的银盘呢?莫非图博(吐蕃)金戈当年,女子也从戎?

本帖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恕不一一注明,在此致谢摄影者。这些关于舟曲各地藏人服饰、节日与寺院、风土的照片,虽不足以展示全貌,却也让我们看见了舟曲的藏文化之美。


八楞服饰。

博峪服饰。

拱坝服饰。

插岗、拱坝片区服饰。

南山服饰。

上河服饰。

武坪服饰。

峰迭乡好地坪村的藏人过年。

立节乡藏人表演“多地”舞。

巴寨朝水节。

博峪采花节。

武坪寺。

黑峪寺。

舟曲秋色。

舟曲牧场。

拉尕山风光。


有关舟曲藏文化信息:

一、在舟曲藏人尹永学的论文《浅论舟曲藏族及其语言》中: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北与宕昌相邻,东南与武都为界,西南与迭部接壤。“舟曲”系藏语文中的“缬輭缴《翽”之音译,意为“龙江”,即“白龙江”之意相似,因江而得名,称舟曲县。舟曲藏族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上游两岸和拱坝河(白龙江一支流)两岸。舟曲县境内除东山两个乡纯属汉族,极少数乡为汉、藏杂居外,大部分乡均为藏族村庄居多,除极少数村庄汉藏杂居以外,绝大多数汉、藏村庄,泾渭分明,一般藏、汉不同一村居住,也不互相通婚。人口远远少于汉族,约四万多,占全县总人口十三万多的百分之三十二左右,而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无论拱坝河流域的山后,还是白龙江中上游的山前地带,凡是藏族聚集的地方皆乃茫茫林海,苍松参天,杂木翠竹,珍禽奇兽四时出没的天然森林。因此,舟曲藏族生产大部分以农、林为主,同时兼营畜牧和狩猎。追溯其源,有关历史记载:西汉时期,于斯设置羌道县。因县境内为羌族所居,故名。“安史之乱”时期,吐蕃王朝为了扩展疆域,趁乱遣兵东征,一部分东征将士(部落)后来便留居白龙江两岸,与当地羌人和吐谷浑融为一体,繁衍为今天的白龙江流域藏族。据藏文史料《多麦宗教源流》也有记载: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代藏汉交战频繁。有次松赞干布派出二十万大军,到达白龙江流域。后来吐蕃王朝不准他们返回西藏,于是便世代定居不来。因此,这里的藏族人民在语言、衣食住行以及习俗等方面和其他安多藏族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基本的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是一样的。如藏语文的使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名称谓,人名等均表现出藏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其作为藏族大家庭的一支成员,活跃在这一地区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

舟曲藏族的谚语中说:“一个地方一个话,一条山沟一种语”。……进入舟曲一带的蕃民(包括舟曲县周边地区,即迭部县下部、武都、宕昌二县的两、三个藏族乡)先后不一,地区各异,又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几经变迁,使舟曲一带也出现了三个地方方言区:1、“山后方言”主要分布在拱坝河一带的拱坝、博峪、武坪、大年等六乡;2、“山前方言”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八楞、三角坪、江盘等六乡和武都、宕昌二县的几个藏族乡;3、“上河方言”主要分布在县城以上,即白龙江中上游流域的丰迭、立节、曲瓦、巴藏等七乡和迭部县下部几乡。如此看来,说舟曲藏语的藏族,不止于现有舟曲县境内的藏族人数,把周边几个县的个别乡藏族加起来,至少也有6—7万人。

二、在马宁撰写的《舟曲藏族服饰初探——浅议舟曲藏族服饰的分类及其文化内涵》中:

由于受经济发展、思想变化、民族融和等因素的影响,进入20世纪70年代,舟曲的大部分藏族男子已穿着汉装,现在则尽着汉装,笔者在舟曲县生活了25年,从记事起就没见过本地的藏族男子穿藏服,现在年龄在50岁以上的藏族男子基本上都穿中山装,年轻人的服装自然随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藏族妇女还用传统的民族服饰打扮着自己,成为舟曲藏族服饰的主要承载者,为保留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发展到现在,走在舟曲的大小村镇中,除藏传佛教僧侣外,几乎看不见一个穿着藏服的藏族男子。男式藏服渐渐从舟曲消退了,人们不仅从形式上接受了汉装,更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了它。这也是现在中山装还在舟曲的中年人中有很大市场的原因,藏族男装只是在大型的宗教活动和政府举办的表演大会中出现,仅仅是藏族族属的标志而失去了日常穿着的作用。

舟曲藏族女式服饰的分类:(一)南山式:主要分布于江盘一带。(二)八楞式:主要分布于三角坪、八楞、池干、插岗等地。(三)拱、铁坝式:主要分布于拱坝、铁坝、大年一带。(四)博峪式:主要分布于博峪一带,内部又分为两大类:1、博峪河坝、第二坎式;2、博峪岔路沟曲曼村式。(五)上河式:舟曲县城西以上统称为上河,包括峰迭、立节、巴藏、憨班、坪顶等地。

三、在藏人葛.加洋加措的博客白龙江上:

在资料《安多政教史》里说:“土番王赤松地尊时期,为了扩大领地,由西藏派往成都这一带的士兵由于路途遥远,病、老、残、弱的士兵不能返回西藏,见白龙江流域一带气候适宜、风景宜人,就定居在这里了。”从语言学方面来说,舟曲藏语里有很多古藏语如:艾囊(有吗)、杂给贝给(藏族还是汉族)等等之类的。在从地名来说,舟曲藏区有“噶玛鲁”的地方,意思是没有听到命令(当时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所以没有听到返回的命令)。

有些藏族地区,还常听到有藏汉名字混合,即在藏名前加上汉姓,如李尼玛、杨邓珠、张达娃等,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二是与汉族通婚所致;三是20世纪初,四川总督兼边务大臣赵尔丰在西康南路改土归流,拟设县治,在康南定乡县(今乡城)仿汉族《百家姓》,集赵、帅、钟、孔、布等百字编成《定乡百家姓》。百姓承用某字为姓,便以此刻汉字图章发用,以避免差错。这就是甘南藏区舟曲、迭部、卓尼出现汉藏姓名混合使用的历史原因。

从哲贡巴旦巴绕吉的《安多政教史》(藏文版)中叙述来看:舟曲藏语具有卫藏地域特色 ,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世世代代生活在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地域的条件下形成的。

4 条评论:

  1. 不好意思围色拉,这里的"艾囊'不是什么古藏文,词句至今还在拉萨附近的林周,墨竹工卡县等地广泛流行,“噶玛鲁”一词确属古藏文范畴,其在敦惶等古代藏文文献中出现,意思则不是"听到还是听不到"的意思,是"不违命令'或"不叛变"的意思."至于" 杂给贝给"吗,一目了然,就是汉语藏语的意思,不必赘述了.

    回复删除
  2. 谢谢指正,虽然你指正的是我引用的别人的文章。

    回复删除
  3. 舟曲在藏文化区域中,也是一个相当边缘的所在。

    回复删除
  4. 传云南德钦山裂5米 网友忧第二舟曲(图)
    2010-08-13 11:54:33  

    德钦县地形与舟曲相似。(网路图片)

    近日,微博上一场关于舟曲泥石流灾害的讨论,正在迅速演变为对云南德钦县的担忧。这个位于梅里雪山脚下、被网友称为“天下第一险城”的县城,瞬间抓住了众 多眼球。网友声称如不重视,德钦会成为第二个舟曲。更有网友提到“德钦县城背靠的那座山上传说中至少有五米宽的裂缝”、“每天都从后山上往下飞石头。”

    传说山上裂缝至少有五米宽

    本月10日晚上,一名网友发帖称,最近引起大量关注的舟曲县泥石流灾害,系汶川地震致当地山体松动所致,“假如当地政府谨慎提醒,跟民众说明危害陆续搬迁,其实是可以逃过这场灾难的”。而媒体人王小山最早跟帖,“云南德钦县面临类似危险,请关注”。

    很快,一场关于舟曲泥石流的讨论演变为网友对云南境内背靠山体的德钦县的担忧。有网友称,德钦县是“天下第一险城”,声称如不重视,会成为第二个舟曲。王小 山在微博上也透露,“德钦县城背靠的那座山上传说中至少有五米宽的裂缝”。“德钦正处于这座雪山的冰川或者泥石流的天然路径上,而东南北其他三面也都是 山,整个德钦只有国道214一个出口”。“德钦是被四个山梁夹在中间,任何一座山滑坡都会要了德钦的命”。

    王小山表示早在2008年7月 时,在德钦当地曾多次听人讲到县城之险,“那时就听当地人说山上有5米宽的裂缝,但没有实地去看,所以没有在报导里提过。”,王小山说,舟曲泥石流灾害发 生后,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德钦,“当年从德钦经过时,山上就有滚石不断落下,想起来确实危险”。

    网友:舟曲悲剧一旦重演 德钦将灭顶

    另一名发帖的网友“北京厨子”说,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两个月后,他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德钦县城搬迁进退两难的尴尬困境。舟曲县泥石流发生后,他 便利用计算机谷歌地球模拟器在德钦县“飞”了一次。“之前也‘飞’过几百个城市,包括美国大峡谷,但进入德钦三维图中,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整个县城像铁桶 一样,你无法想像几千人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

    有网友警示“舟曲的悲剧一旦重演,整个德钦将完完整整地被掩埋掉。”

    用了两天时间,“北京厨子”找到了疑似裂缝处,他在微博中介绍,这里“已经跟原来的山梁分离开,形成了一道底部为10米的深沟”。“德钦整个县城所在的大区 域,乃是退化冰川所在地,它天然的就处在山上落石滚下的路径上,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他担心,如果214国道遭到地震灾难,交通断绝,救援将很 难进行。

    据报导,云南省政府在2005年己讨论研究过德钦县城的搬迁事宜,认为德钦县城搬迁势在必行。但是,德钦县国土资源局龚建华副局长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表示,因为云南省政府表示“暂时不搬迁”,现在已经改为县城整治拓展。

    至于整治工程就能完全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德钦县县城整治拓展办主任表示,目前是在有滑坡迹象的地方加固一下,只能说是很大程度上减低了地质灾害的威胁,“谁都不敢说通过工程就能完全消除,除非全部搬走”。

    “为什么不全部搬走呢?”该主任表示“如果你去过德钦,你就应该知道,德钦县这个地盘有限,非常小的一个沟,新县城搬不下。”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