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华尔街日报)Tsering Woeser: Tibetans Burn for Their Faith and Freedom

这是发表在“华尔街日报”2011年12月6日的网络截图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903804577082031108197406.html?mod=googlenews_wsj#articleTabs=article ,以及报纸截图。

我的原文约1500多字,因篇幅,在发表时有删节,故发在博客上。感谢译者 Paul Mooney,他的博客上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及我的原文和原文译文:http://pjmooney.typepad.com/my-blog/


Tibetans Burn for Their Faith and Freedom

By Tsering Woeser

6 December 201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Leaving Lhasa for Beijing one month ago, I was relieved to no longer be living under martial law, with soldiers and police everywhere. But for Tibetans the pain follows wherever we go: The news that another Tibetan has set fire to herself arrives.

Thirteen monks and nuns have committed suicide as a protest since 2009. Most distressing of all is the sight of Palden Choetso, a 35-year-old nun, burning herself last month. The video runs no more than three minutes, and as soon as it begins one is surprised. The young woman's entire body is wrapped in flames, but she stands erect, looking like a burning torch. I covered my face with my hands because the tears flowed like rain.

At first I imagined that she'd actually walked forward from within the flames, at the same time calling out the Dalai Lama's name. Only after looking more closely did I realize that she had not moved a single step, but was bending from the waist while doing her utmost to stand straight. Meanwhile, the people on the street were screaming, looking on helplessly as the raging fire sapped her strength. When the young nun fell, she still held her hands together devoutly.

I wish I was the girl in the video wearing the Tibetan clothes who never screamed. Instead she proceeded toward Palden Choetso, who was engulfed in flames, and she threw a pure white khata to her as a sign of respect.

The Communist Party does not understand why this is happening. The despots only believe in guns and money. They not only have no faith themselves, they can't even understand the power of faith to motivate acts of great selflessness.

Tibetans are not so foolish that they value their lives lightly. Rather it is the despots who have ignited the flames that engulfed these monks and nuns by pushing them to the point of desperation.

When a truly great disaster threatens any religion, there will always be a few believers wh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coming a martyr to protect i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onks at the Famen Monastery near Xi'an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to stop the Red Guards from destroying their pagoda.

The Chinese cadres and police are in all of the monasteries of Tibet. They were sent by the Party to brainwash all the monks and nuns, make them denounce the Dalai Lama as a demon, and raise their hands to recognize the Communist Party as their savi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fraid that Tibetans who sacrifice their lives will inspire the living to resist. But no matter how it tries to hide the self-immolations and distort their meaning, the truth continues to get out. Even in that high elevation, where Tibet stands at the end of a muzzle of a gun, there will always be Tibetans ready and willing to become "burning martyrs."

Their sacrifice has two meanings, one to protect their beliefs and the other to fight for their freedom. As they died, the burning Tibetans shouted, "Tibet needs to be free!" "Let the Dalai Lama return home!"

Ms. Woeser, a Tibetan poet, writer and blogger, lives in Beijing. This article was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Paul Mooney.


原文中文如下——

烈火中永生

唯色

1、
2011年11月3日,在图伯特的东部,一位35岁的阿尼自焚了。

这是自2009年以来,在图伯特自焚的第十二个藏人:十个男子;两个女子;都是身穿绛红色袈裟的僧侣,但有两人,被闯入寺院的干部们驱逐,不得不换上了牧人的羊皮袄。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六人牺牲,五人受伤而被军警带走,一人尚在寺院但奄奄一息。

知道吗?如今在图伯特的每一座寺院,都有干部和警察的身影。被党派来,要给每一位僧侣洗脑,让他们唾弃达赖喇嘛是“魔鬼”,举手同意共产党是“菩萨”。

2、
一周前,在YouTube等网站上,出现了阿尼班丹曲措自焚的视频。

我犹豫良久,不敢点击。眼前浮现已见过的照片和视频,都是僧尼们在图伯特的街头或草地,身陷烈焰甚至被烧焦的场景。都是当地藏人冒死传出,为的是让世界看到,但惨不忍睹。

而一个月前,我从军警密布的拉萨返回雾霭笼罩的北京。暂住在这个帝国的首都,尽管自然气候恶化但政治气候却比拉萨缓和,足以让我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但第十个藏人自焚的消息传来,戳破了北京的盛世面具。是20岁的丹增旺姆,从牧人家庭来到寺院为尼的女子,只留下一张身体被烧焦的照片。

3、
不及3分钟的视频,一开始就让人猝不及防。

全身裹着火焰的阿尼班丹曲措挺立街头,就像燃烧的火炬……我双手捂住了脸,因为泪水像下雨一样涌流不止。


比我小十岁的阿尼班丹曲措,竟被活活烧死。不是铁,或者石头,而是有皮肤、有血肉、有骨头的人,足以让所有铁石心肠的人发抖。

泪眼模糊中,起初我以为她在火焰中走着,边走边呼喊达赖喇嘛。仔细再看,才发现她一步也没走,而是直直地站着,有一瞬弯下了腰,又竭力地挺直,而大街上,人们尖叫着,眼看着她被烈火击倒在地。在已经曝露的照片上,当她仰面倒地,竟然双手合十。

但愿我是视频里那个穿藏装的女子,她并未尖叫,而是走向被火焰吞没的阿尼班丹曲措,抛去一条表达敬意的洁白哈达 ……

4、
而这时候,有一些声音表示不理解。这并不是党的喉舌们发出的声音,相反,有的声称是藏人的同情者,有的是被打压的中国维权者。

难道藏人太愚蠢,不明智,会漠视生命,视自焚为要挟的游戏?要知道,是那个暴政点燃了修行僧侣身上的火。

有这样一个暴政,只相信枪,只相信钱,却不相信信仰,更不相信这世上会有人为了信仰燃烧自己,所以会胡说自焚者年纪轻,不能明辨是非。有这样一个暴政,以为谁都佩服他们,有枪有钱就可以摆平一切,所以编造出“达赖花钱买尸”的恶毒之语。

事实上,无论佛教徒或其他宗教信徒,历史上每当大灾大难降临,总有敢于承担的人舍身殉教护法。即便在现代中国,也曾有西安法门寺的僧人在文命时为阻止红卫兵的破坏而自焚护塔。不过藏人的牺牲具有双重意义,不但捍卫信仰,而且争取自由。

牺牲与年龄亦无关。法国历史上的圣女贞德本是农家少女,却带领军队抗击外敌入侵,受火刑而死时才十九岁,却是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永垂不朽。

5、
似乎自焚的藏人很快就变成了数字。

从第一个到第二个,相隔两年;从第二个至第十二个,只有八个月。更倏然的是,从第四个到第十二个,只有短短七十多天。

可是连数字,也会被记错,因为事隔两年,最早自焚的僧人竟被忽略不计,十二个自焚者就被说成十一个。这不是计算其他事情啊,少一个多一个可以无所谓。这也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说到底,关涉生命的生与死。是不是再过两年,今年的十一个自焚者也会成为归零的数字,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当人们还来不及辨清这些是与非,还来不及看清中国是不是不怕自焚的藏人更怕活着的藏人,甚至还来不及从头数数究竟有几个自焚者,在那高海拔的、枪口下的图伯特,又有藏人赴死就义,甘愿做“燃烧的烈士”。

听到了吗?这个世界!听到火焰中的藏人在呼喊什么吗?——“图伯特需要自由!”、“让达赖喇嘛回来!”——难道,这样的要求很过分吗?

(补充:在这篇文章写完之后,从西藏自治区传来了一位藏人自焚的消息,这是第十三位自焚的境内藏人。)

2011/12/4,北京


原文全文译文如下(译者:Paul Mooney)——

The First Burns Eternal

By Woeser

On November 3, 2011, a 35 year-old nun set herself on fire in eastern Tibet. She was the 12th Tibetan to commit self-immolation in Tibet since 2009: 10 men and two women. All of them were wearing the deep red robes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clergy, except for two of them, who had been expelled from the monastery by cadres who had invaded their monasteries, and who had no choice but to die wearing the sheepskin jackets of herdsmen. In raging flames, six people sacrificed their lives in burning flames, and another five were dragged away by the police or military; one remains in a monastery, but is on the verge of death.

Did you know that nowadays the shadows of cadres and police are in all of the monasteries of Tibet? These people were sent to the monasteries by the Party and their job is to brainwash all the monks and nuns, make them denounce the Dalai Lama as a demon, and raise their hands to recognize the Communist Party as their Pusa.

One week ago, a video appeared on YouTube and other web sites with footage of the self-immolation of Palden Choetso.

I hesitated for a very long time, not daring to click on the video. Previous photographs and videos floated in front of my eyes, all images of monks and nuns on the streets and grasslands of Tibet enveloped in flames or even scorched by the fire. They were all local Tibetans who had given their lives to make the truth known, to let the world see what’s happening in Tibet. The images were too horrible to look at.

One month ago I left a Lhasa densely covered in soldiers and police to return to a Beijing shrouded in pollution. Whil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worsening in Beijing, the political climate is warmer than Lhasa, and it’s relaxed enough for me to rest my slightly taut nerves. But then came the news of the 11th Tibetan to set fire to herself, totally smashing the mask of Beijing’s flourishing age. The person was 20-year-old Tenzin Wangmo, a young woman who went from a herder’s home to a convent. She left behind just one photograph of her scorched body.

The video of Palden Choetso’s suicide runs no more than three minutes, but as soon as it begins one is surprised. The young woman’s entire body wrapped in flames, but she stands up erect on the street, looking exactly like a burning torch .... I covered my face with my two hands because my tears flowed like rain.

Palden Choetso, who is just 10 years younger than me, was burned alive. It was not metal or a stone, but a person with flesh and blood and bones, and it was enough to make the most hard-hearted tremble with fear.

My eyes were blurred with tears. At first I imagined that she’d actually walked forward from within the flames, at the same time calling out the Dalai Lama’s name. Only after looking more closely did I realize that she’d not moved a single step, but was in fact standing erect, at once bending from the waist, but also doing her utmost to stand up straight. Meanwhile, the people on the street were screaming, looking on helplessly as the raging fire knocked her down to the ground. In the photos that have been distributed, when the young nun fell down to the ground, her face staring up, her handsamazingly still held together devoutly.

I wish I was that girl in the video wearing the Tibetan clothes. She never screamed, but instead proceeded toward Palden Choetso, who was engulfed in flames, and she threw a pure white khata to her as a sign of respect.

There are some who say they don’t understand why this is happening. But these words have not come from the mouths of the Party. The opposite. They come from sympathetic Tibetans themselves, as well as from abused Chinese rights defenders.

Could it be that Tibetans are so foolish that they have no good sense and treat their lives so lightly that they would see self-immolation as some sort of game? You should know that it’s the despots who have ignited the flames that engulfed these monks and nuns.

These despots only believe in guns, only believe in money. They have no faith, they don’t even believe that there are people in this world who will burn themselves for their faith. These despots think all people are like themselves, that if you have guns and money you can handle any problem. And so they fabricate venomous lies that “the Dalai has used money to buy these corpses.”

In reality, regardless of whether we’re talking about a Buddhist or the follower of any religion, every time a disaster or catastrophe is about to happen, there will always be people who will dar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coming a religious martyr to protect their religion. Even in modern China, there were monks at the Famen Monaster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o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to stop the Red Guards from destroying their pagoda. The Tibetan sacrifice has two meanings, one to protect their beliefs and the other to fight for their freedom.

It seems that the Tibetans who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will soon become just numbers.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uicides, there was a two year period. From the second to the 12th, there was a span of just eight months. Even more suddenly came the 12th, in just the short space of more than 70 days.

These are not just cold numbers. But in another two years it could it be that these 11 people who committed suicide will become relegated to zero, as if they never even existed?
By that time it will already be too late for peop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it will be too late to see clearly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not afraid of Tibetans who have sacrificed their lives, but that it’s much more afraid of ones who are alive. And by that time, it may also be too late to count how many people actually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But in that high elevation, where Tibet stands at the end of a muzzle of a gun, once again there will be Tibetans who are ready and willing to become “burning martyrs.”

Did you hear this? Did you hear what the burning Tibetans shouted? “Tibet needs to be free!” “Let the Dalai Lama return home!” Do you think that this is asking too much?

After I finished writing this article, news came that another Tibetan had self-immolated. He was the 13th one to commit suicide in Tibet by setting fire to himself.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阿尼班丹曲措自焚的又一视频传出西藏……




昨晚看到了这个视频,记录的是在11月3日,在西藏东部康区道孚街头自焚的阿尼(尼师)班丹曲措。之前,关于她自焚的第一份视频已经传出,我在我的博客上也发帖 第十二位自焚藏人视频传出西藏,令人震惊

我已无力用文字描述视频中的惨烈情景,但想起了中国作家鲁迅的两段文字: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犹豫了很久,从昨晚到今天中午,最后还是决定要把这个视频放在我的博客上。为了阿尼班丹曲措,为了十三位自焚的境内藏人,为了三位在印度和尼泊尔自焚的流亡藏人,我们需要铭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也是鲁迅说的。

而在脸书上转发这个视频时,我加了一段话:“我坚持认为:第一、藏人的自焚不是自杀,而是牺牲;第二、藏人的自焚与中国国内如拆迁户自焚等完全不同,是为了藏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牺牲,是一种为利他舍自身之菩萨行。”一位藏人也说:“没错,所以我们不必为他们而伤心!这种精神是至高无上的,反而倒要担心一下无能的自己到底能为自己的民族做些什么?这才是关键!我为我的无能而感到愧疚,感到伤心!!”

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胡平:驳中共官方及其御用学者在藏人自焚问题上的荒谬论调

在Facebook上,又看到最新发布一位自焚藏人的视频(图为截图)。目前尚不知道这是13位自焚藏人中的哪一位,太难过了。。。视频中,大街上人们的尖叫声、奔跑声响成一片,夹杂着呼喊尊者达赖喇嘛护佑的声音(“嘉瓦仁波切千诺”),以及最后爆发的属于藏人,才发得出的那种激越、悲厉的喊声“嘎嗨嗨”。。。

在此,转发胡平先生关于藏人自焚的新文章,是因为我赞同文章的观点。只有一点,我仍然认为:第一、藏人的自焚不是自杀,而是牺牲;第二、藏人的自焚与中国国内如拆迁户自焚等完全不同,是为了藏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牺牲,是一种为利他舍自身之菩萨行。


驳中共官方及其御用学者在藏人自焚问题上的荒谬论调

胡平

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从佛教根本戒律看僧人自焚事件”,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德成。文章说:“最近,在四川藏区发生了几起僧人自焚事件,原本以慈悲济世、普度众生为己任的修行传教者,未能践行‘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大誓愿,而以无明、残忍和极端的方式引火烧身,自绝于释门信众,令人震惊,令人发指。这种无视生命的自杀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佛教的核心要义,更是对佛教根本戒律的肆意践踏。”

李德成的文章不值一驳。在佛教历史上,有不少僧人以自焚方式护法殉教。1966年文革初期,全国各地破四旧,教堂寺庙都受到很大冲击。7月12日,几百名中学生闯进佛教胜地法门寺大肆破坏;法门寺主持良卿法师为保全佛舍利自焚身亡,以身殉教。国内的《百度百科》也称良卿法师为“著名的佛教殉教者”。搜索《谷歌》“良卿法师”,竟有5,610,000条,一眼望去,全是赞叹敬仰之词。李德成敢否认敢抹杀吗?

不错,佛教反对杀生,反对自杀,但这不包括为信仰为自由反压迫的自杀殉道。台湾的星云法师曾专文论述这一问题。星云法师说:“自杀虽说是不道德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许多圣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自我牺牲,你能说这不算是伟大的道德吗?如果把一个人害死是不道德的事,那么法官判人死罪,这究竟合不合乎道德呢?法官判处罪犯死刑,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公理与正义,你能说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吗?再如两国交战,一旦战争就要杀人,佛教不容许杀生;杀敌是犯戒,那么战争杀敌,合乎道德吗?”星云法师指出:“如果用嗔恨心去杀人,当然是不道德;如果用慈悲心去杀人而救人,却是大乘菩萨的道德。”星云法师引用伦理学家赫宁的话,一个国家的间谍如果为了维护重大机密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算自杀,因为这种行为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秘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这种为了某种高尚理想而结束小我生命的行为,不是‘自杀’,而是‘牺牲奉献’”。

1963年6月11日,越南僧侣、66岁的释广德法师,为抗议吴庭艳政府迫害佛教徒,在西贡街头自焚身亡。星云法师当时就写文章表示“哀悼与声援”。星云法师说:“虽然佛教徒没有武力,从来也不用武力,但佛教徒有比武力更强的信心,更强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就表明,自焚不是暴力,不是武力,而是自我牺牲。星云法师明确表示:“我们对这次越南佛教徒护教的奋斗经过,庄严的虔敬之心油然生起,不禁要高叫出:‘赞礼佛陀伟大的圣教,赞礼越南佛教徒的护教热情,更赞礼广德大师的殉教精神!’”

星云法师赞颂释广德,称他为“伟大的圣者”,“他把一生奉献给佛教,最后连生命也交给佛教了,而且交给得轰轰烈烈。为了拯救佛教,他在火焰中焚烧达半小时之久,竟没有皱一下眉毛,也没有动一下嘴唇,他的安祥、镇静;他的愿心、定力,赢得了全世界人类的眼泪。我们可以预感到:吴廷琰总统有坦克枪炮,有宪兵警察,但他不曾胜过越南佛教徒伟大的殉教精神。”“我们佛教徒在历史上,向来与世无争,但为了圣教的存亡,只有用慈悲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方摊牌。对于广德大师的这位狮儿的殉教,我们仰首望着云天,说不出是喜是悲,我们感到辛酸,也感到光荣!”

在文章的结尾,星云法师向全世界的佛教徒发出呼吁。他说:“广德大师的牺牲,可说比山还高,比海还大!全世界佛教徒,应该在为这位圣者致哀之余,更要歌颂他的殉教精神;我们应该把他殉教的经过,作成传记,永远的教导未来的佛门弟子,作为精神读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谈到藏人自焚事件时,居然指责藏人组织,指责藏人组织对自焚“不仅不予以谴责,反而进行美化、炒作,甚至煽动其他人仿效”;甚至还说藏人组织的做法是“挑战着人类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天下没有比这种攻击更荒谬更颠倒是非的了。按照中共外交部发言人的说法,星云法师对释广德自焚的赞叹与歌颂,岂不是加倍的“挑战人类良知和道德底线”吗?

百度百科是中国大陆自家的搜索引擎,星云法师是中共当局视为友人的宗教领袖。上面我引述了他们的文字,且看当局及其御用学者何言以对。

今日中国堪称自杀大国,自杀者的绝对数量世界第一,相对比例也位居前列。中国也是自焚大国,就在最近一段时期,藏人僧尼自焚,拆迁户自焚,在天安门广场自焚,令人触目惊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自杀和自焚案例中,反对权力的压迫占很大比重。事实上,所有的自焚都是对当局的抗议。当局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所以它倒打一耙,反而给自焚者以及同情自焚者的一方扣上种种罪名,力图把水搅浑。有些民众出于对这种问题的不了解不熟悉,或许也会感到困惑,以至于误解了自焚抗议的意义。因此之故,我们有必要对包括自焚在内的自杀性抗议做深入广泛的阐发与解释。

《中国人权双周刊》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295

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自焚藏人丹增平措及噶玛寺的消息

图为噶玛寺僧众合影及噶玛寺。



昨晚,我在博客上发帖《第十三位藏人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境内自焚》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12/blog-post_02.html

今天再次得到在藏地的藏人消息,关于自焚藏人丹增平措及噶玛寺的情况,需要做进一步的补充,及修正。

修正有二:

第一,之前帖子中所写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乡”,应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区”,过去的“乡”现已改为“区”。

第二,自焚藏人丹增平措有两儿一女,其中一个儿子约十一、二岁,在噶玛寺出家为僧。之前帖子中所写的“丹增平措的儿子不得不离开寺院回家”有误,事实是,因当局以爆炸案为由对噶玛寺严加迫害,约有几十名僧人逃离寺院,上山避难,其中有丹增平措的儿子,一位幼小的僧人。


需要补充的有:

12月1日中午,原噶玛寺僧人丹增平措在嘎玛区政府门口自焚,当时他手里拿着写有“让旺果(要自由)”的传单,并抛扔了传单。他还喊了“我们要自由”、“我的上师和噶玛寺堪布都被捕了,我无法忍受……”等。

据说他可能被送往昌都县医院,但无法获得更详细的情况。有说他的伤势很严重。

而丹增平措的自焚,与最近以来噶玛寺的遭遇有关。

自10月26日凌晨,在嘎玛区发生了十分蹊跷的爆炸事件,当局怀疑是噶玛寺僧人所为,结果噶玛寺被军警包围,所有僧人被拍照、抽血、留下笔迹。除了逃到山上避难的几十名僧人外,约有七十多名僧人被捕,至今没有音讯,不知下落。

而这个爆炸事件的发生,据悉与西藏自治区当局的新政策有关。新上任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指示集合各单位数万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赴全区所有农村、牧区和寺院,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工作,为时3-5年。而所有被选派的干部都会获得升迁。

嘎玛区各村及噶玛寺当然也会有工作队进驻。所以,僧众曾几次上书,要求不要派工作队进驻寺院,干扰寺院的清净。但被置之不理。僧众最后一次的意见是,即便派工作队进驻寺院,也请派会藏文、藏语的藏人干部。同样被当局置之不理。

当嘎玛区简陋的办公室被炸,噶玛寺的所有僧众便成了当局眼中的嫌疑人。据知残墙上写有拒绝“驻村工作队”的内容。

而在几十名僧人逃离寺院之后,这些僧人的家人都被传唤到嘎玛区遭到盘问和警告,官员称这些僧人若不返回,其家人就要被逮捕和判刑。据知,每次被传唤都是两三天,僧人们的家人甚至遭到打骂,有些人被打成重伤,卧床不起,许多人被长时间悬吊在房梁上。

噶玛寺本有一些年幼僧人,被家人带回各自家中后,也多次遭到传唤,要求交待寺院里的情况,交待堪布及年长僧人的言行。

自焚藏人丹增平措也因儿子逃离寺院,多次被传唤、打骂和威胁。而在他以自焚方式表达抗议之后,嘎玛区乃至昌都县成了西藏自治区最为敏感的地方。目前当地局势严峻,大批军警压境,道路交通设卡,电话等通讯十分困难,藏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第十三位藏人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境内自焚

这是噶玛寺部分僧众合影。其中的小僧人里面可能就有自焚藏人丹增平措的儿子……



昨天(12月1日),自由亚洲藏语部报道,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乡,一位46岁、名叫丹增平措的藏人自焚,并散发传单、呼喊口号。据报道,当地公安扑灭了自焚者身上的火,送往医院,目前情况危险。

今天晚上,我得到境内藏人的消息,确认发生了这起自焚事件。

并获知,46岁的丹增平措原为当地噶玛寺僧人,后还俗务农,有妻子和两儿一女,其中一个儿子约十一、二岁,在噶玛寺出家为僧。由于当局声称10月26日嘎玛乡政府的房子被炸是噶玛寺僧人所为,噶玛寺所有僧人被当局拍照、抽血、留下笔迹。约有70多名僧人被捕,至今没有音讯,不知下落。约有几十名僧人逃离寺院,上山避难。丹增平措的儿子不得不离开寺院回家。噶玛寺附近的乡村被军警挨家挨户地搜查。

据告知,丹增平措对噶玛寺及其僧众所受到的迫害、以及当地藏人的处境非常愤怒,于是在12月1日自焚抗议。他在自焚之前喊道:“我的上师和噶玛寺堪布都被捕了,我无法忍受……”(目前暂时没有找到他的照片。)


这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西藏境内自2009年2月27日以来,第十三位藏人自焚。也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第一位自焚藏人。

需要介绍的是,噶玛寺(又写成嘎玛寺)位于藏东康地(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乡,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祖寺,也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开始的地方,是昌都地区三大寺之一,由第一世噶玛巴仁波切都松钦巴创建于公元1185年。

需要说明的是,这十三位自焚的境内藏人,有十一位男性,两位女性;其中,八位是在寺僧人,两位是在寺尼师,三位原是寺院僧人,但有两位被“工作组”驱逐出寺,一位即丹增平措是还俗多年。

另外,十三名自焚的境内藏人中,有十二位都来自西藏佛教格鲁派寺院,一位即丹增平措曾属噶举派僧人。

更需要说明的是,十三位自焚的境内藏人中,六位牺牲,六位受伤而被军警带走,不知下落,一位尚在寺院奄奄一息。



延伸阅读:

呼吁关注噶玛寺僧侣被捕、逃难的处境 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11/blog-post_12.html

面临灭顶之灾的又一座寺院——噶玛寺(附图)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11/blog-post_13.html

图片纪实:被“维稳”的藏人



在Google+,有人从中国网站“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四月青年社区等转发了这六张照片,据说是“一组成都和德阳特警在四川藏区维稳时的照片”,但没有说明时间和地点(点击显示大图)。

这些照片,清楚显示藏人被镇压的真相。

深感震惊的我反复看照片,认为这时间有可能是今年,也可能是2008年3月以后(牌子上写的“分裂国家”,“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等,今年被抓的藏人也是这些“罪名”);而地点,从寺院建筑和街道店名(不太清楚)来看,是安多阿坝(今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已有九位藏人僧尼自焚的阿坝……

照片上,被五花大绑、挂着牌子、或被押或被跪的藏人僧俗,从牌子上可以辨认的名字有:旦真降措、供曲达吉、贡曲扎花、贡曲严迪、罗让若巴……

请记住——
“自从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17日,在阿坝藏区肆意杀害和殴打致死的,因无法承受身心压力及折磨而导致死亡的,以及为藏民族的自由而自焚身亡者共达34人。被捕人数达619人(这里面不包括一次性被逮捕的阿坝格尔登寺300名僧侣),其中已被判刑的人数108人。上述被捕、判刑、自焚的大多数属于僧侣,其中也有在家众20名,包括藏人作家、学校教师以及编辑人员。”(2011年11月2日,阿坝格尔登仁波切在美国国会就西藏处境发表演说片断。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11/blog-post_06.html







补充:从“四月青年社区”找到<孟建柱赴四川看望维稳一线解放军及武警官兵>http://bbs.m4.cn/thread-3246730-1-1.html,其中有这批照片,据介绍是“一组成都和德阳特警在四川藏区维稳时的照片”。在此转载部分文字。


孟建柱赴四川看望维稳一线解放军及武警官兵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2011年)11月26日至30日在四川成都、德阳、阿坝等地考察,亲切看望慰问辛勤奋战在维稳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治安积极分子,实地了解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他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贡献。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虽然只是初冬,但这里已经冰雪覆盖。孟建柱冒着严寒,长途跋涉,看望慰问高原干部群众和公安民警。红原县公安局龙日派出所海拔3800米,常年平均气温近零下20摄氏度。在派出所,孟建柱与民警一一握手问候。得知有的民警来自外地,他关切地询问他们是否适应高原环境,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他还查看了派出所户籍室、群众工作室,并通过派出所的视频系统,与公安部指挥中心通话。在刷经寺派出所、瓦切派出所,孟建柱称赞他们的管理很规范、工作有成效。他叮嘱有关负责同志要设身处地体察公安民警在高寒地区工作生活的艰苦和不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保护好民警的身体健康。

在阿坝县公安局,孟建柱亲切看望慰问奋战在维稳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民兵、治安联防队员代表。他说,多年来,同志们恪尽职守,英勇顽强,不怕困难,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作出了重要贡献。你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是一支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希望大家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头脑,继续发扬优良作风,认真站好每一班岗,扎实做好每一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你们不仅是一支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战斗队,同时也是服务人民的群众工作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要在扎实做好各项维稳工作的同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热情为群众办“小事”、办实事、做好事,努力让群众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各族同胞亲切的关怀。

孟建柱还在阿坝县与宗教界人士、群众代表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宗教界人士表示,他们盼望社会和谐安宁,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共同努力奋斗。在阿坝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格尔登寺,孟建柱考察了寺庙建设管理等情况。在与寺管会成员交谈时,孟建柱指出,藏传佛教在历史上曾经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很多高僧大德勤劳勇敢、追求真理,不仅为藏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寺庙僧人继承高僧大德们的优秀品质,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继续弘扬爱国爱教的传统,积极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奉献力量。

……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四川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玉顺,副省长曲木史哈,省公安厅厅长曾省权参加考察

一组成都和德阳特警在四川藏区维稳时的照片(包括以上照片)




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Techung(札穹)新歌《Lama Khen》




著名藏人歌手Techung(札穹)新歌《Lama Khen》,是以自焚藏人的心声、遗言而唱。依据歌中所唱,我翻译了歌词——

诸佛千诺,喇嘛千诺,喇嘛嘉瓦丹增嘉措千诺,
没有自由,没有信仰的自由,没有言论的自由,喇嘛啦。
诸佛千诺,喇嘛千诺,喇嘛嘉瓦丹增嘉措千诺,
没有平等,没有平等的权利,民族没有平等,喇嘛啦。
护佑我们,护佑我们,喇嘛啦,护佑我们吧。。

诸佛千诺,喇嘛千诺,喇嘛嘉瓦丹增嘉措千诺,
痛苦太多,身体被折磨,心灵被伤害,喇嘛啦。
诸佛千诺,喇嘛千诺,喇嘛嘉瓦丹增嘉措千诺,
抗议,非暴力抗议,我燃烧自己的身体,喇嘛啦。
护佑我们,护佑我们,喇嘛啦,护佑我们吧。。

诸佛千诺,喇嘛千诺,喇嘛嘉瓦丹增嘉措千诺,
为了境内外藏人相聚,高度自治——
喇嘛啦,护佑我们;喇嘛啦,护佑我们;
喇嘛啦,护佑我们吧,护佑我们吧,护佑我们吧。。。


【歌曲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OLzXxqxWA 中的英文字幕如下:】

LAMA KHEN!!

Think of me the precious one, my lama, O Gyalwa Tenzin Gyatso
Denied freedom, deprived religious rights, without freedom of speech,
O lama, look upon me with kindness!
Think of me the precious one, my lama, O Gyalwa Tenzin Gyatso No equality, refused equal rights, discriminated against,
O lama, look upon me with kindness!
Think of me the precious one, my lama, O Gyalwa Tenzin Gyatso
Too much suffering, physical tortures, psychological hurts,
O lama, look upon me with kindness!
Think of me the precious one, my lama, O Gyalwa Tenzin Gyatso
Resistance, non-violent resistance, I offer my body on fire,
O lama, look upon me with kindness!
Think of me the precious one, my lama, O Gyalwa Tenzin Gyatso
Want to meet, meet of all Tibetans, want to rule my own country,
O lama, look upon me with kindness!
Look upon me with compassion! Look upon me with empathy!!

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面对十二位西藏僧尼的自焚……”

手持自焚阿尼班丹曲措的照片,藏人悲恸悼念。(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十二位西藏僧尼的自焚……”

文/唯色


“藏人自焚是没有用的,你怎么看?”一位法国记者很冷静地问我。我顿觉锥心的疼,勉强忍住泪水说:“可能没有用,但是人有尊严,自焚的藏人要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我第一次在媒体采访时控制不住情绪,当然,做记者的就得如此追问。

可是,如果连记者都不知道在1963年的南越西贡,发生过佛教高僧“为护卫佛教与人民权利”而自焚及随后多位僧尼的自焚,我们又怎能希望整个国际社会或者民众,会理解在今天的西藏有多达12位藏人自焚?而一种普遍的不理解,真的令人不安。

事实上,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其他宗教信徒,历史上每当大灾大难降临,总是有敢于承担的人舍身殉教。即使是在现代中国,曾有武汉归元寺的僧人在辛亥革命时为阻止清军毁寺而自焚殉法,曾有西安法门寺的僧人在文命初期为阻止红卫兵砸寺而自焚护塔。

记者还问过一个问题,“为何自焚的藏人都很年轻?”

我知道记者的问题也是许多人的疑问。但我还是想说,难道年轻就意味着鲁莽或者盲从吗?我还想说,法国历史上的圣女贞德不是也很年轻吗?一个农家少女带领法国军队抗击英军入侵,她受火刑而死时才十九岁,却是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永垂不朽。

推特上有人说:在埃及独裁者穆巴拉克下台时,大量报道里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位五、六十多岁父亲的话:“我这辈人不敢想不敢做以为永远看不到的民主,却让孩子们实现了。是这些孩子给了我希望和梦想,我要重新活一遍。”当然,中国尚未有民主之日,受压迫的藏人在熊熊火焰中拼命呼喊“西藏需要自由”、“达赖喇嘛返回西藏”。

不少人还把藏人自焚视为自杀,这完全是一种贬低的看法。具有修行成就的高僧强巴加措格西已经宣示:“西藏僧俗自焚,完全没有违反佛教杀生的教义,也没有与佛法见解相违,更没有犯戒。因为西藏僧俗自焚的动机与目的,毫无沾染一点个人私利的味道……是为了护持佛法,为了争取西藏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权益”,根本上是“为利他舍自身之菩萨行”。

我必须,是的,必须要引述“六四”学生领袖吾尔开希,在阿尼班丹曲措自焚视频公诸于世的当晚,连续在推特上的发言。

“面对十二位西藏僧尼的自焚,请合十,请敬重,请反省,请让道德感重新灌顶,这是我们能够在电脑屏幕前所作的一点点,才是面对这些深受苦难的生命的涅槃的唯一正确态度。”

“西藏僧尼的自焚,让很多人震撼。震撼之后,有很多愤怒,但我却想在此首先呼唤对那些生命逝去的敬重和悲恸!这才是人性,才是我们在共产党中国慢慢流失的东西。”

“面对十二个西藏僧尼的自焚,没有悲恸,没有反省,没有敬重的民族是道德感出现了严重扭曲和丧失的民族!”

“面对这十二僧尼的涅槃,客观、冷静与智慧都显冷酷!”

而吾尔开希的这一质问,从另一层意义上似乎是对藏人自焚“无用”的回答:“面对强大的英帝国,印度的独立运动仍然取得了成功,其原因是圣雄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彻底动摇甚至摧毁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道德优势!那是因为英国引以为傲的是道德优势!!十二个西藏僧尼的自焚能够撼动中国人民的良知吗?”

对此,我实在无话可说。

2011/11/23

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茨仁夏加:《老狗》和《太阳总在左边》之影评




《老狗》和《太阳总在左边》之影评


文/茨仁夏加(Tsering Shakya)
译/黄潇潇


《老狗》(Khyi rgan),导演:万玛才旦
《太阳总在左边》(Dbus lam gyi nyi ma),导演:松太加

万玛才旦的《老狗》开场,一位英俊的藏人青年骑摩托车进城,带着一条拴在铁链上的狗。这只狗上了年纪,毛发蓬松。青年身材刚健,在屏幕上显得特别突出,但后来我们从电影中发现,他没有生育能力(让人想起陈冲在《天浴》中刻画的一位文革时期的藏人)。《老狗》讲述的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幌子下,对身体和空间的阉割。这部电影探讨中国的经济转型(而不是文化大革命)对西藏(或任何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蚀及其产生的不稳定影响。电影从当代历史中取材,故事背景是中国新富突然对西藏牧民养的藏獒表现出的狂热兴趣。就在不久前,一只名叫“轰动”的藏獒在中国以一千万元成交。

这种狗给牧民看守帐篷和牲畜,它们在中国已成为心所向往的对象、庸俗的炫富手段。藏獒热刺激了社会力量与边缘牧民群体的首次接触;这利润可观的贩狗生意,以及偷盗和诱拐,已经迫使藏人家庭作出抉择,要么在自己的狗被偷走以前把它卖掉,要么把狗留着,尽管知道它迟早还是可能被偷走。

在电影的开头,由业余演员洛杰饰演的贡布去附近的乡里,打算把自己的狗卖给一个当地汉商。他的摩托车在泥泞的街道上轧轧响着前行。各种迹象显示,这是个正在建设中的边陲乡镇:土路上覆盖着厚厚的泥巴,造了一半的房屋排列在这几乎空无一人的道路两旁。这些场景是从远处拍摄的,给予那里的生活以一种平凡感。万玛才旦并不将焦点聚集在镇里某一具体方面,也不用特写或细节镜头,那样的镜头可能会使我们感受到这个镇的特点而获得某种慰藉。电影不以特定主体为焦点,也不容许亲密感,使观者丧失参与的错觉,把他们限制在一段距离以外来观察:我们是真正的旁观者。我们从远处观察到的是荒凉的景象、单调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个家庭每日挣扎着面对全球化和都市中心带来的压力。

贡布把狗卖了,但我们得知他这样做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与其让狗被偷,不如换点钱。”父亲发现这事后,亲自去镇上找狗。他养这只狗已经12年,与狗的分离使他痛苦万分。这位父亲引述西藏的传统,该传统禁止将狗作为商品或坐视狗被买卖。“你长得不像你爸,你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他,”他对狗贩子说。这位狗贩子的父亲曾是猎人,因为养了12只藏獒而闻名。

在电影《老狗》中,这只家养的藏獒成为家庭和社群之间紧张与冲突的来源;在处理这只动物时,人与人的关系开始瓦解。万玛才旦的脑海中可能想到了藏语词“Chag go”,意思是灾难、不幸、冲突等,因为这些似乎才是那只受人喜爱的家养藏獒所带来的,多少有些矛盾;倒不是因为狗着了魔或者不听话,而是因为他人的贪婪和欲望。父子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干扰,现在必须时刻盯着藏獒,以免它被偷走。狗贩子不断出高价来骚扰这个家庭,而贡布在跟狗贩子打架之后也把自己送进了派出所。贡布曾决心把狗卖给这个狗贩子。

电影《老狗》从藏人的视角看今日藏地图景,其中贫穷牧民在国家支持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当地家庭造成的边缘化影响之下面对日常生活。电影里没有发光的天空或连绵起伏的高山草原,而是通过严酷和受损的风景,来表现西藏高原上当代牧民的生存现实。在那种斯巴达式的家园中,我们看到用铁丝网圈起来的土地,这里暗示最近出台的一项有争议的政策,旨在结束牧场公地的使用:电影中的围栏比喻监禁,以及国家对当地生活的侵入。在一场戏里,一只绵羊夹在围栏中,挣扎着要加入草地另一边的羊群,只有那些不了解围栏政治的人才会把这看成是喜剧穿插。《老狗》中遍布着充分体现入侵的主旨:栅栏既象征私有化经济,又象征对土地和民众的剥夺;试图说服老人卖狗的贩子,他说狗到了城里的生活会更好(老人回应:“那城里人又在害怕什么?”);及因为贪婪和商业机会主义而遭窃的穷人的宝贵财产。

电影戏剧性的结局让观众沉浸在思考而不是情感中,导演并不试图用特写或单个图像来刺激情绪。相反,观众的凝视被老人的脚步所吸引,他就那样走开,不回头检视自己行为的结果。这镜头又延续了几分钟,只听到老人的呼吸声,看不到老人的脸,我们的注视因此无法聚焦在他身上,而只能集中在自己的思绪里。

万玛才旦在这部电影中使用业余演员,正如在他多数作品中那样,这就给予电影一种自然的感觉,避免了做作的情感。《老狗》中的父亲在镇上走动,与他的家人互动,几乎就像实时进行中一样,使得尽管他象征着“好人”的精髓,片中却没有延续民族电影中常见的那种“高贵的野蛮人”的刻画。相反,我们看到电影以具有尊严的方式描绘着一位正派的人处理侵入所带来的复杂影响。《老狗》是对藏地生活的有力描绘,但这部电影同时也是关于穷人和边缘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经历的普遍挣扎。它也关涉今日中国那些弱势的、住在经济繁荣圈边缘的人们,不管他们来自哪个民族。这是一个证据描述,是对当前状态的叙事记录,其中没有教训癖也不挑起争论,因此它将被视为对当代西藏现实的最好描述之一。

松太加是《老狗》的摄影师,他曾与万玛才旦在多部电影中合作,使得他们两人成为第一代藏族独立电影人中的领军人物。现在松太加已经从摄影机旁退到导演席上,完成了他的导演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这部电影已在今年获得大奖——温哥华电影节授予新锐导演的龙虎奖。《太阳总在左边》被描述为公路电影以及自我发现的旅程,跟《老狗》一样,这部电影也起用了业余演员,并且在位于西藏高原东北部的导演家乡拍摄。

在电影的开头,年轻的主角尼玛将一辆摩托车推下悬崖。影片通过一系列闪回的前后穿插讲述发生的事,让我们得知尼玛正在进行一段充满罪恶感的旅程。我们发现那辆摩托车就是这罪恶感的根源:尼玛开着一台拖拉机载母亲回村时,因为这辆摩托车,母亲在意外中丧生。尼玛对这场意外深感自责,他六神无主,无比困惑,身边的世界分崩离析。电影开场时,他已经结束了一场强加给自己的赎罪之旅,过程极度痛苦。他从家乡开始三步一个长头,直磕到一千多英里外的西藏首府拉萨。

电影展现出他从拉萨返回时的最后几天旅程,他一路搭卡车和汽车,更多的时候只是步行,就这样再次靠近自己的家。影片里,他几乎一言不发,但我们从他脸上因日晒而变化的肤色中,看出他的迷惑和艰苦。我们能感觉到,尼玛不确定自己是否在道德上有资格回家,他甚至一度离开他刚刚坐上的汽车,只因为汽车开得太快。在路上,一位老者与他结识,老者感觉到这年青人正在苦恼中,但以为他是和妻子或者女朋友闹矛盾。尼玛最初拒绝老者的陪伴,但老者知道路上的艰难,也知道一个没有经验的旅行者可能会在阳光和土地的严酷中面临死亡,所以他并不灰心,反复劝说尼玛,希望尼玛明白,他的过犯已经得到足够的抵消。

这部电影既是“善良的陌生人”的故事,又是发现的故事。正如在《老狗》中那样,老者代表善良、过去的力量,以及用积累智慧来作为解决当前现实的手段。在《太阳总在左边》中,多数对话都是老者在向尼玛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此来劝告和安慰尼玛。男孩看上去没有在听,但我们最终发现,老人将尼玛带上了和解之途。

《太阳总在左边》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不失深度的故事,因其采用业余演员,使全片拥有一种自然的风格。两部影片都不依靠对话叙事,而靠风景和远景,在屏幕上突出演员的同时,也将观众置于旁观者而非参与者的角色。整出戏在我们面前展开,却没有一个特别的视觉焦点,创造出万玛才旦曾描绘的那种卷轴画或壁画美学的电影版:这些画面呈现出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场戏或一个主体。

在电影《老狗》和《太阳总在左边》里,雄伟的雪山或连绵的高山草原产生的浪漫画面,被冷酷无情的风景所取代,人们在其中挣扎生存,乡镇在其中显得突兀而不协调。这样的风景,就为西藏高原上正在发生的改变之现状提供了背景。两部电影讲述日常生存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藏族特有的,又触及有关挣扎和赎罪的普遍主题,同时回避了矫揉的情感和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法。

【作者:茨仁夏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西藏历史学教授,历史学家,作家。
译者:黄潇潇,《一位藏族革命家: 巴塘人平措汪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一书译者。本篇译文在我博客上为首发。】




图为藏人电影人万玛才旦(左)、松太加(中)在工作中。(来自网络)


Old Dog (Khyi rgan) directed by Pema Tsetan & The Sun-Beaten Path (Dbus Lam Gyi Nyi Ma) directed by Sonthar Gyal

by Tsering Shakya

Pema Tseden’s “Old Dog” (Khyi rgan) opens with a handsome Tibetan youth riding into a town on his motorbike with an aged, shaggy dog tied to a chain. The youth looks virile and has a strong bodily presence on the screen, but we learn later in the film that he is impotent [reminiscent of Joan Chen’s depiction of a Tibetan ma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Xiuxiu - The Sent Down Girl”]. “Old Dog” is about the emasculation of body and space in the guise of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he film deals with the encroachment and destabilizing effect on Tibetan – or perhaps any – culture [no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ut]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film draws from contemporary history by situating the story in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a feverish appetite among China’s nouveau riche for the mastiffs owned by Tibetan nomads, such that recently a mastiff named Hong Dong sold in China for $1.5 million.

These dogs, used by the nomads to guard their tents and animals, have become an object of desire and a vulgar display of wealth in China. The craze for them has spurred social forces into interaction with remote nomad communities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a lucrative trade in the dogs, as well as theft and kidnapping of them, that has forced Tibetan families into choosing between selling their dog before it is stolen or keeping the dog knowing that is most likely to be dognapped sooner or later.

At the start of the film Gonbo, played by amateur actor Loche, is visiting the nearby town to sell his dog to a local Chinese dealer. As the motorbike chugs along the muddy street, there are signs that this is a frontier town under construction, with dirt-track streets deep in mud and half-built house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almost deserted road. The scenes are shot from a distance, giving a sense of the mundaneity of life there. Pema Tseden does not focus on one particular aspect of the town, allowing no close ups or detail shots that might gives us the consolation of getting a sense of its character. No particular subject of focus is allowed or intimacy permitted, depriving the viewer from the illusion of participation, limiting him or her to observing from a distance: we are truly spectators. What we observe from afar is a bleak landscape, the monotony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 daily struggle of a family grappling with globalization and pressure from the metropolitan centre.

Gonbo sells the dog, but we learn that he has done it without his father’s approval, because, he argues, “it is better to get some money before the dog gets stolen.” But once the father discovers this, he goes to the town himself to recover the dog, which he has raised for 12 years and is deeply pained to be parted from. The father draws on Tibetan tradition, according to which it is taboo to use dogs as a commodity or to allow them to be bought and sold. “You don’t look like your father - your face doesn’t even resemble his”, he tells the dealer, whose father had been a hunter famous for having raised twelve mastiffs.

In “Old Dog”, the family dog becomes a source of tension and conflict within the family and community; society starts to break down in its dealings over the animal. Pema Tseden might have had in mind the Tibetan word chag go, which stands for disaster, misfortune, conflict, and so on, because it is these that, paradoxically, the beloved family dog seems to be the source of, not because the dog is possessed or bad but because of the avarice and desire of oth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is disturbed, the dog has to be guarded at all times from dognappers, dealers constantly harass the family with increasing offers, and Gonbo lands himself in jail after fighting with a dog dealer to whom he is determined to sell the dog.

“Old Dog” is a Tibetan’s view of the Tibetan landscape today, in which poor nomads confront everyday life under the march of state-sponsored economic progress and its marginalisation effect on local families. It presents the contemporary reality of noma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not through images of luminescent skies or rolling alpine meadows, but a harsh and damaged landscape. From the spartan homestead we see barbed-wired fenced fields, a reference to a controversial polic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end the use of common land on the grasslands: the fence becomes a metaphor in the film for confinement and for state encroachment on local lives. In one scene, a sheep is stranded between fences as it struggles to join the flock on the far side of the field, but it serves as comic relief only for those who don’t know the politics of fencing. “Old Dog” is littered with motifs that speak volumes of intrusion: the fence that signifies both the economics of privatization and deprivation of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the dealer who tries to persuade the old man to sell his dog by saying that the dog will have a better life in the city (the old man responds, “So what is it that the city folks are frightened of?”), and the treasured possession of the poor that is stolen because of greed and commercial opportunism.

The dramatic ending leaves one overwhelmed with thought rather than emotion, without the director inducing sentiment through the use of close ups or single images. Instead, the audience’s gaze is directed to the footsteps of the old man as he walks away, without looking back to see the results of his action. The shot continues for several minutes, with only the sound of the old man’s breath. Our gaze is turned not to the old man, whose face we do not see, but to our own minds.

Pema Tseden uses amateur actors in this film as in most of his work, giving a naturalistic sense but avoiding sentimentality. The father in “Old Dog” is shown going about the town and interacting with his family almost as in real time, so that, even though he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the good man”, there is no perpetuation of the “noble savage” image so often found in ethnic drama. Instead, we see a dignified portray of a decent man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impact of intrusion.

“Old Dog” is a powerful portrayal of life in Tibet, but is also about the universal struggle experienced by the poor and the marginalized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 It is also a film about those who are disadvantaged and live at the margins of the economic boom in China today, whatever their ethnicity. It is an evidentiary account, a narrative record of the contemporary condition, which is shorn of didacticism or polemic, and as such it will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 depic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reality of Tibet.

Sonthar Gyal is the cinematographer for “Old Dog” and worked with Pema Tseden on his previous films, making them two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independent Tibetan filmmakers. Now Sonthar Gyal has stepped back from the camera to make his directorial debut with “The Sun-Beaten Path” (Dbus lam gyi nyi ma), which has already won a major award this year - the Dragons & Tigers Award for a first time director at the Vancouver Film Festival. “The Sun-Beaten Path” is described as a road movie and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which, like “Old Dog”, also uses amateur actors and location-shots in the director’s home area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film begins with Nyima, the young protagonist, pushing a motorbike off a cliff. The film tracks back and forth through a sequence of flashbacks to tell the story of what has happened, allowing us to see that Nyima is on a journey and is consumed with guilt. We discover that the motor-bike is at the source of this: while driving his mother back to the village on a farm tractor, she has been killed in an accident involving the bike. Nyima, blaming himself for the accident, is distraught and confused, his world in ruins around him, and by the time the film opens he has already completed an agonizing and self-imposed journey of expiation from his home to the Tibetan capital, Lhasa – a thousand miles or more – in which he has prostrated himself every three steps along the way.

The film shows the final days of his return journey from Lhasa, hitching rides in trucks and buses or more often walking, as he nears his family home again. He hardly utters a word in the film, although we recognize his bewilderment and hardship through the changing complexion of his face as the sun bakes his skin. We discern that Nyima is uncertain about whether he is morally entitled to return to the family home, and at one point leaves a bus he had just boarded because it is going too fast. Along the way, he is befriended by an elderly man who senses that the youth is troubled but assumes that he has fallen out with a wife or girlfriend. Nyima at first rejects the old man’s companionship but, the old man, knowing the hardship of the road and that an inexperienced traveler can face death from the harshness of the sun and land, is undeterred and persists in trying to persuade Nyima to accept that his guilt has been sufficiently appeased. The film is both a story about the “kindness of a stranger” and discovery.

As in “Old Dog”, an old man represents kindness, the strength of the past,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wisdom as a means of coping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present. In “The Sun-Beaten Path”, most of the dialogue consists of the old man recounting his life experience to Nyima as a way of imparting advice and consolation. The boy appears not to be listening but we are made to realize that it is the old man who leads to Nyima’s reconciliation.

“The Sun-Beaten Path” tells a simple story with depth and uses amateur actors to carry off the film in a naturalistic style. Both films rely not on speech to tell their stories but on the landscape and the long shot, giving their actors a powerful screen presence while positioning the audience as observers rather than participants. The whole theatre of action unravels before us without a particular vantage or point of focus, creating the filmic equivalent of what Pema Tseden has described as the aesthetic of a scroll painting or wall mural in which an entire story is depicted rather than a single scene or subject.

In “Old Dog” and “The Sun-Beaten Path”, romantic visions of majestic snow-covered mountains or rolling alpine pastures are replaced by a harsh, relentless landscape against which the people battle to irk out living and within which the towns appear alien and incongruous. This provides the backdrop to the contemporary reality of transformation that is taking plac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two films tell stories of everyday existence which are distinctively Tibetan stories but which at the same time address universal themes of struggle and redemption without sentimentality or romanticization.

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

【转】心在震.瑪曲藏區

这篇帖子 是在名为“潮池”的博客上看到的。读这位香港记者的记录,看记者在2011年8月13日拍的照片(点击显示大图),可以清楚地看见全藏地兵临城下、草木皆兵的紧张场面。(玛曲:位于西藏安多地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


心在震.瑪曲藏區

(黃河行2.3)

我記得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 很久以前採訪科索沃戰事 。那時戰爭剛完畢,北約軍隊開進科索沃,在一小鎮路邊,忽然四周有一股低沉的隆隆聲,慢慢感到地動山搖:一隊築橋裝甲部隊開過。

它們據說是正義之師,築橋部隊如一隊史前巨獸,體積比普通坦克不知巨大多少倍,冰冷、鋒利、堅硬、黑暗、殺氣騰騰,它們揹著一條橋,在霸道的震動與狂吼中往前衝。

我心在震,透不過氣,手心冒汗,開始窒息。從生理反應知道,我極度厭惡這種東西。

不久前參加的黃河行,在甘南,碰上藏族的「賽馬之鄉」瑪曲,舉行賽馬大會,官方的報道,這是喜慶節日,加深各族人民友誼。( 官方的歡慶報道在此 。)

這是事情的一面,我看到的是另一面。


瑪曲的現代賽馬場

往日見過小地方的藏族賽馬,很自由奔放,草坪上人、馬、觀眾打成一片,很鄉土很親切。這個「賽馬之鄉」,一進場已令人大失所望,一切規範化,竟然建了現代賽馬場,有橢圓賽道、觀眾席、主席台。那就和全世界所有賽馬場無分別了。

當然有分別,就是它的保安。

沿賽道的欄杆旁,每隔幾步,有武警部隊站崗,二人一組,背靠背,一個監視賽道、一個監視觀眾席。他們備長槍、軟甲,唔係講笑。






現時藏區最不穩定的地方,也許不在西藏自治區,而在川北、甘南等藏人聚居點。好的,保安有需要,我明白。

賽馬開始了,一如所料,除了塵土較多,我像是回到香港的跑馬地。

幾圈無話,馬匹衝線。勝出的騎師繞場一周,四周的藏人有點冷漠,相對這傳統大節日,他們並非顯得特別歡慶。



勝出的小騎師受人擁戴,他所到之處,彩帶、歡呼還是有的,他們披上傳統藏服,色彩鮮艷,但在小撮藏人的歡呼聲中,一列列防暴警察,突然開進賽道。

他們手持盾牌,戴著頭盔,從賽道多處挺進,軍容整齊,在示警、在震懾。防暴警察無聲無息把群眾與主席台隔開,座位上的上萬名觀眾有點靜默,發生什麼突發事件嗎?看清楚,沒有。似乎這是頒獎時的常態。

頒獎台附近仍是色彩斑斕,官方的圖片裡,只見藏人的笑容,不見背後的繃緊。

本應是一個歡樂的場面,群眾的歡呼聲很快完結,越來越多防暴警察在不知名的角落出現,從遠方操進賽馬場。

開闊天地,忽爾幽暗,空氣一點一滴,凝結詭異的靜默、萬馬齊瘖。

而我心在震,透不過氣,手心冒汗,開始窒息。

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简介在境内西藏自焚的12名藏人


今天(25日),在国际西藏邮报”看到报道“西藏政治领导人在柏林与德国议员会晤”,其中一段写到:

“噶伦赤巴谈及当前的西藏局势,‘除了令人悲痛的报告外,并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告诉大家。西藏境内迄今发生了11起自焚事件,我觉得这不只是一个数字,代表着11条生命,11名境内藏僧在绝望下的自焚抗议行动。’”

必须要说明的是,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西藏境内迄今发生的并不是11起自焚事件,而是12起自焚事件!第一起境内藏人自焚事件发生于2009年2月27日,第一位自焚的境内藏人是阿坝格尔登寺20岁僧人扎白。请不要忘记他,请不要忽略他所付出的牺牲,他自焚时被中共军警枪击致残,至今下落不明,请不要忘记扎白!

这不是计算其他事情,少一人多一人可以无所谓。这也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代表了生命,12起自焚事件代表的是12个生命。说到底,这是生命的问题,绝对不应该出错!也许我们都记得,前不久,以色列用1000名巴勒斯坦囚徒交换了1名被俘的年轻人。。。

以下是依据12位自焚藏人(6人牺牲,5人失踪,1人在寺院疗伤)的情况所做的一份并不完全的记录。图片来自Facebook。需要补充的是,图片中的文字,如名字,与这份记录中的自焚藏人的名字略有不同,这是因为藏名音译的缘故。



1、扎白: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20岁。于2009年2月27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并高举有西藏国旗和尊者达赖喇嘛的照片,遭中共军警枪击致残并被带走,至今不知下落,生死不明。


2、洛桑平措: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20岁。于2011年3月16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呼喊“让达赖喇嘛回来”、“西藏需要自由”、“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等口号,遭中共军警毒打,次日凌晨牺牲。


3、次旺诺布:康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灵雀寺僧人,29岁。于2011年8月15日在道孚县城点火自焚,呼喊“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西藏独立“等口号,当场牺牲。


4、洛桑格桑: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18岁。于2011年9月26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呼喊“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我们要宗教信仰自由“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他是当年3月16日在阿坝县城自焚牺牲的僧人平措的弟弟。


5、洛桑贡确: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18岁。于2011年9月26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呼喊“祈愿达赖喇嘛长久住世”、”我们要宗教信仰自由“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

他自焚时,有藏人冒死拍下现场片断,后来交给美联社,并由美联社于10月23日公诸于世。这个有 32秒钟的视频 显示,自焚僧人洛桑贡确倒卧在地,双脚和脚踝部分呈黑色并冒着烟,而他身体周围布满灭火器喷发的白色粉末,不远处则有许多全副武装的军警。


6、格桑旺久: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17岁。于2011年10月3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并高举尊者达赖喇嘛法像,呼喊“西藏宗教自由”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


7、曲培: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上塔瓦村村民,19岁。于2011年10月7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双手合十,高呼口号,遭中共军警毒打,11日牺牲。他本是格尔登寺僧人,2010年被工作组驱逐出寺。(暂无个人照片)


8、卡央: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上塔瓦村村民,18岁。于2011年10月7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双手合十,高呼口号,遭中共军警毒打,次日牺牲。他本是格尔登寺僧人,2010年被工作组驱逐出寺。而他的爷爷扎西在2008年被中共军警枪决。(暂无个人照片)


9、诺布占堆: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索尼(音译)村人,19岁。于2011年10月15日在阿坝县城点火自焚,并呼喊“西藏要自由”、“西藏独立”、“让达赖喇嘛返回西藏”等口号。烧成重伤并被中共军警抓捕,目前不知下落,生死不明。他本是格尔登寺僧人,2010年被工作组驱逐出寺。


10、丹增旺姆:安多(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人,尼师,20岁。于2011年10月17日在阿坝县城附近点火自焚,并呼喊“让达赖喇嘛回到西藏”、“西藏自由”等口号,当场牺牲。她是境内藏人自焚中的第一位女性。


11、达瓦次仁:康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甘孜寺僧人,38岁。于2011年10月25日在甘孜寺举办“羌姆”法会时点火自焚,并高呼“让达赖喇嘛返回西藏”、”西藏没有人权”等口号。他被藏人僧俗扑灭火焰并送医院抢救,后又送回寺院,伤势严重。


12、班丹曲措:康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甘丹曲林尼众寺尼师,35岁。于2011年11月3日在道孚县城自焚,高呼“祈求达赖喇嘛尊者永久住世”、“西藏要自由”等口号,当场牺牲。她是在8月15日牺牲的道孚县僧人次旺诺布自焚的同一地点自焚的,藏人僧俗将她的遗体送往灵雀寺。她是境内藏人自焚中的第二位女性。

而阿尼班丹曲措自焚时,有藏人拍下自焚现场的惊人片断,还拍摄了当地藏人僧俗聚集寺院进行悼念的感人片断,并将视频传出西藏,于最近出现在网络上(如 YouTube )和媒体上,令人震撼、悲恸。

延伸阅读:

第十二位自焚藏人视频传出西藏,令人震惊 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11/blog-post_8624.html


附:这份记录的部分英文译文(感谢译者!)——

I have several times noted that when the Exile Government in Dharamsala discusses the self-immolations that have occurred inside Tibet, it often states that there have been 11 instances of self-immolation. Today on the website of The Tibet Post I saw a report, “Tibetan Government Leaders Meet in Berlin and Germany with Legislators.” It stated that “The Kalon Tripa, discu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ibet, stated that ‘other than reports that will cause sorrow, I have nothing else to tell everyone. Up to the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11 instances of self-immolation in Tibet. I feel that this is not just a number. It represents 11 lives: self-immolation as an act of resistance by 11 clergy inside Tibet, who have lost all hope.’ ”

It needs to be clearly explained that there have not been 11 acts of self-immolation in Tibet up to the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12 acts of self-immolation! The first act of self-immolation by a Tibetan inside Tibet occurred on Feb. 27, 2009. It was the 20-year-old monk Tapey from Ngaba Kirti Monastery. Please don’t forget him; please don’t ignore his act of self-sacrifice. When he committed self-immolation he was savagely beaten by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police. To date his whereabouts are unknown. Please do not forget Tapey!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高瑜:反分裂饭还要吃多久?


即将过去的2011年,图伯特频频发生僧尼和佛教徒自焚事件。中国独立记者高瑜认为,中共自90年代以来在西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执行的“反分裂”政策,是导致民族抗争不断的原因之一。


反分裂饭还要吃多久?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554002,00.html

文/高瑜


只要是人,具有良知的人,看见一袭绛红色的袈裟裹着窜天的火焰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的街道上行走,他的灵魂一定会被震撼。如此惨烈的非暴力抗争,虽然在中国内地各省市、在天安门也不时发生,但是当穿着绛红色袈裟的尼姑裹着烈火,在藏人惊骇的尖叫声中最终倒在地上的时候,一句发自心底的质问还是冲出我的喉咙:"反分裂饭还要吃多久?"

甘丹曲林尼姑寺的35岁藏族尼姑班丹曲措自焚的视频被公布了,她是自今年3月16日,阿坝格尔登寺20岁僧人平措自焚之后,第11个自焚的佛教徒,也是死亡的第六人。

中共历史回避不了阿坝和格尔登寺

阿坝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的第二大藏区,"阿坝"本身就是藏语,是西藏阿里地区的移民自称"阿里瓦"的音译。格尔登寺是此地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公元1412年宗喀巴大师的心传弟子绒青更登坚木赞在阿坝县茸安乡创建的,距今已经有六百年历史,文革期间,这座寺院曾作为"四旧"被拆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胡耀邦执政期间,才得以重新修复。

阿坝州和甘孜州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 "雪山草地",中央红军曾三次进出阿坝,在此地驻留转战十六个月之久。在格尔登寺,中共中央在此曾召开过五次政治局会议。当年,阿坝辖区不足六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二十余万,人均粮食不足六百斤,当地的藏羌族人民却为红军筹粮三千万斤,大小牲畜二十万头,这些都成了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的基本物资基础。格尔登寺的僧侣也捐出了大量糌粑和酥油,还有不少贫苦青年参加了红军。中共建政之后,阿坝州有九个县和一百一十四个乡镇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

胡耀邦是改正西藏政策的第一人

1980年5月,刚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3个月的胡耀邦和刚被任命为副总理一个月的万里一同到西藏考察。5月29日胡耀邦在拉萨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提出六件大事,概括起来是两点:一,政策左了。他说:"二十多年来,西藏地区没有把经济发展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根本问题是一条极左路线对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破坏很大。充分尊重西藏人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主权,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二,汉族干部要撤。他说"国家每年给西藏六个亿,都让汉族干部吃掉了,藏族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一百人申请,七十人批准,技术干部要留下来。"万里插话:"八十人批准。"

胡耀邦的报告引起极大的波动,这是解放军入藏29年以来,西藏干部和老百姓没有听到过的声音。他的报告作为中央文件下发,遭到党内左派的强烈批评,认为是民族工作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决定收回胡耀邦的报告。当时西藏第一批汉族干部撤离已经完成,第二批撤离停止,一切恢复原样。

胡耀邦继续坚持民族问题要批左,1980年、1984年他主持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是批左。

十二大,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之后,调彝族干部伍精华担任西藏第一书记。藏族干部说"走了(汉族)老大哥,来了(彝族)小弟弟。"这位"小弟弟"主政时期,示威的藏民曾经把他的住处包围,中央命令开枪,伍精华没有执行,半夜翻墙逃跑了。后来在北京开会,万里、田纪云问他:"你为什么不开枪?"他回答:"我下不了手。"

六四之后时兴"吃反分裂饭"

1987年1月,邓小平召开老人帮的"生活会",罢免了总书记胡耀邦。邓力群对他进行了两个半天的批判发言,把他提出的民族政策作为自由化的重大错误进行批判。自十三大之后,中共中央任命的西藏第一把手,新疆第一把手,都与伍精华相反,都是"下得了手的人。"而且个个青云直上,位居要津。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含冤去世,激发出中共执政之后最大的一场天安门民主运动,邓小平六四血腥镇压之后,"反台独"、"反藏独"、"反疆独"逐渐甚嚣尘上,而且都与"海外反华势力"相勾结。那种氛围,俨然是毛泽东时代把国民分裂出"地富反坏右"阶级敌人,在国际上要打倒"帝修反",那种大折腾的回潮。

"三.一四"事件发生,中共仍旧归罪于胡耀邦的民族政策。三年多来,从拉萨到阿坝到处是荷枪实弹的武警,"反藏独"提升为藏族地区"维稳"的"硬任务",刚卸任的西藏第一书记(调任河北省)张庆黎在电视讲话中用"豺狼"、"恶魔"侮辱达赖喇嘛,言犹在耳。他说"党中央才是老百姓的活菩萨",竟然上了新华社的通栏大标题。今年3月平措自焚之后,当局抓走格尔登寺几百僧人,又派工作组入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迫僧众批判达赖喇嘛。至使该寺僧人自焚事件连续不断。目前仍有二、三百人在寺内强迫僧众参加建设"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班丹曲措尼姑自焚之后,当局又在格尔登寺抓了人。

惨烈的僧人、尼姑的自焚,是崇尚和平的藏族人民用生命捍卫宗教文化的一种强烈抗争。"反分裂"不停止,惨烈的抗争难道就能停止吗?

(作者简介:高瑜,中国独立记者,专栏作家。原在中新社工作,后担任《经济学周报》副总编。因参加八九民主运动,两次系狱。作品广有影响。)

维基让赞:藏事解密2011(一)

图为2011年2011藏历新年,西藏自治区统战部举办归国定居藏胞和境内亲属茶话会。(来自网络)


维基让赞:藏事解密2011(一)

唯色注:一位介绍自己是“维基让赞”(“让赞”是藏语,意为“独立”)的博巴(藏人)网友,近日在我博客上以<藏事解密2011>为题,连续留言许多。今日留言要暂告一段落,下次继续。

这里先将已发布的留言整理、归结为一篇帖子,发在我的博客上。


藏事解密2011

中共在国内武力镇压各藏区内的反抗活动、妖魔化精神领袖、迫害西藏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在国外的宣传工作和统战工作,有以下变化:

1、在欧美中文媒体上出现了五毛党的阴影,收购了某些华人办的网络业务,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西藏政策,批判达赖喇嘛。

2、中央统战部定期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多国派藏学专家进行演讲和宣传,这些专家大多是北京中国藏学中心的学者和西藏宣传部门的骨干。藏学中心是统战部下属单位。

3、派歌舞演出团进行藏历年慰问演出。尼泊尔中国使馆多年来举办藏历年联欢,从去年增加了新项目,被邀请的一百多藏胞每人有红包,内装100美元。自2006年每年藏历年派演出团去瑞士,受到当地藏胞的反抗,仍不惜代价在小范围内活动。

4、每年组织藏胞参观团到国内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5、国侨办(即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自2010年参与藏胞工作,派团到尼泊尔和瑞士等国进行腐化藏胞工作。

6、侨联(即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在国内邀请各国华侨的同时邀请个别藏胞回国参加会议,宣传西藏政策,批判达赖喇嘛和“藏独”。

7、藏胞回国探亲难上加难,一般藏胞回国手续复杂,填表申请后要等国内批准,申请表要发到西藏自治区统战部,经当地派出所确认家属无政治背景后才准许,统战部再发一个进藏许可证,这样才能探亲回家,最快要3到4周时间,目前很多藏区已禁止探亲。 国内有权颁发进藏许可证的单位有四个:统战部、旅游局、商务厅和外办(即自治区外事办公室)。

8、参加西藏自治区“和平解决60周年大庆”的国外藏胞有13位。他们来自瑞士5名、尼泊尔2名、澳大利亚 1名、瑞典1名、英国2名、意大利1名、境内回国藏胞1名,不在此点名。

9、中华侨联(即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名义上是民间组织,确是不折不扣的统战部门的延伸手,自2007年也在做西藏的党宣工作。在海外发展秘密藏胞会员,已确认的有8名藏胞,他们来自:瑞士2名、尼泊尔1名、台湾1名、美国1名、德国1名、英国1名、意大利 1名。不在此点名。

10、国侨办(即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有新动作,准备成立专项藏胞基金,鼓励藏胞回中国学习中文,今年有两名青年藏胞送到国内学习中文,一名在成都,一名在昆明。

11、中央统战部在海外藏胞居住较多的国家都派有人员,以外交人员的身份进行工作,他们有专门的小金库,不受外交部管理,这些官员大多是藏人。统战部、外交部和中宣部之间在涉藏工作上内部不和。目前统战部在以下国家有工作人员:新德里2名、加尔各答1名、加德满都2名、纽约1名、苏黎世1名、渥太华1名。名单不在此公开。

12、自3.14后藏区各地的电话完全被监听,安全部门已引进先进仪器,仪器内输入有藏语的关键字和词,谈话中如果出现关键字词,仪器会自动提示,安全部人员可以调出讲话录音。对异议人士和怀疑对象的电话进行24小时人工监听。。关键词举例:达赖喇嘛、自由、独立、组织、印度、达兰萨拉、爆炸、枪、火、火药等等等等。

13、目前西藏自治区范围内对所有藏人停办了普通护照,对因公出国的藏人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自3.14后,基本停办了国外藏胞在藏区长期居留证的办理。已确认的只有2人获得居留证,一个是尼泊尔的塔格林,他是副主席甲日·(拉鲁家族)亲戚,一个是瑞士的根多“仁波切”,他是帕巴拉“活佛”至交。

14、西藏自治区统战部有位叫索朗仁增的藏族副部长,在2010年8月设宴款待了当时在拉萨探亲访友的几位海外藏胞,他讲话每次都是一个程序:忆苦思甜,改革开放,西藏大好形势,狠批“达赖集团”。有位藏胞给他讲了达赖喇嘛在国外做些什么,谈些什么,和他宣传的出入很大,希望他能亲自去见见达赖喇嘛,直接沟通会解除误会,酒宴还没有结束,副部长像是很生气的样子,拍了桌子就走了。一年后,2011年8月,索副部长在拉萨设宴款待3个参加60大庆的藏胞,演讲和西藏日报差不了几个字,宣传稿子背完之后要求大家发言,又有藏胞提出异议:(1)不同意对达赖喇嘛的批评;(2)他来参加大庆,只代表他自己,别人也不能代表他;(3)只让我来拉萨,不让我回自己出生的老家,已违反了刚才宣传的政策。可这次索副部长不敢拍桌子了,怕破坏了大庆的喜气,只能半笑着举杯。

15、由于近来僧人自焚事件的连续发生,按政府的语言,很多藏区处在一级战斗准备。各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增加了保安,各交通要道有武警把守。拉萨市内到处是便衣警察,八廓街的便衣警察比外来游客还多。如果哪家有人去世,很难请到喇嘛作法事,因为他们已被完全控制。

16、旅游局内部可靠消息:多年前国旅在瑞士首次设立办事处时,北京要求安插一个可靠的藏族干部在里头,经多方研究,决定让拉萨市旅游局党组成员次旺东久去瑞士,他平时思想上进,党员,业务好,还懂藏文、汉文、英文和德文。本来决定4年后换另一个藏族好干部,并选好了2个后备干部,可是第3年次旺东久在瑞士突然失踪,当时反响很大,几个月后才得知,他带着从北京来探亲的妹妹“叛逃”去了法国,在法国获得政治难民。此后办事处再不敢派藏族出去,那两名后备干部被通知取消了出国计划,现一人在拉萨工作,一人被调到北京。

17、西藏执政官员及他们的家属子女贪赃枉法。援藏项目不论大小基本上有20%至40%被人贪去了,甚至连农科委的一些农业小项目都敢被贪官和奸商全额占去,第二年来审查时只是走个过程,给点钱,交个文字材料就了事,此后再也没有人来审查。成都有好几个公司专门从事写西藏各种建设项目书而发财,写一个项目计划书的收费标准是按照项目大小不等,立一个两叁百万的项目,收费约4万左右,人家根本不需要到西藏实地考察,你只需给他一些数据和地名,没几天就给你送一本厚厚的、图文并茂的计划书。写项目书是奸商的第一笔投资,然后拿着计划书去贿赂官员或者其子女,公认的明价是项目的20%,有竞争时更高,有时要通过中间人,再多花一些钱。

18、安全厅经常派人去加德满都出差,他们很熟悉那里的情况,据说在博达哈有一小书店是他们的聚点。

19、以上解密内容都很严肃,让大家费神了。最后在本期系列结束之前,再告诉大家一个轻松的秘密——天葬台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尸体在被肢解时,秃鹰已在天空盘旋,以往秃鹰听到天葬师的口哨后一拥而下,可现在不同往日,每个秃鹰都有名字,一个个听到名字被叫后飞下来,真让我都快笑掉了牙,还都是藏族的名字,热地、巴桑、平措、多吉、丹增、等等……那个声音最尖的叫才旦桌玛。不信吗? 去拉萨天葬台看看吧,千真万确。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重发】火焰中,以身献祭的平措:两份口述,一些回忆……

记录这两份口述的时间是今年3月18日和19日。20日,我把两份口述发在了我的博客上: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03/blog-post_20.html。而继平措在3月16日自焚牺牲之后,又有十位藏人自焚,其中有两位阿尼(尼师),都奉献了生命。

外界都以为平措自焚是境内藏人连续自焚以示抗议的开端,事实上,在2009年2月27日,与平措在同一个寺院的僧人扎白,可能是境内第一位以身献祭的自焚藏人。

而这两份口述,也来自与平措在同一个寺院的僧人。只是如今,一个流亡在印度,一个已经被当局抓走、失踪。。。


火焰中,以身献祭的平措:两份口述,一些回忆……


唯色 记录



2011年3月16日下午,在安多阿坝(今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格尔登寺(藏语,格底贡巴)的僧人洛桑平措(又写彭措),独自一人,离开被军警严密监视的寺院,走到曾经熙攘、此时人也众多的街头,突然变成了一团燃烧的火焰。从火焰中传出他的声音:“让嘉瓦仁波切回来!”、“西藏需要自由!”、“达赖喇嘛万岁!”。人们都万分震惊地看见,火焰中的僧人倒下了,又挣扎着站起,但又倒下了。人们都万分震惊地看见,满大街全副武装的特警、武警、警察、便衣,立即围拢过来,用手中的棍棒扑打着僧人,可这是在灭火,还是在打他?

3月17日凌晨3点多,平措悲壮而死。

现在知道,他才20岁,1991年生人,父母为阿坝县麦尔玛乡二村人。【注1】(图片来自Facebook)

1、

第一个口述者:格尔登寺僧人洛桑群增,20岁,2010年底翻越雪山逃至印度达兰萨拉,学经。
【注2】

我与平措一个寺院、一个班级、一个经师。平措非常尊敬自己的经师洛桑亚培,因为他是精通五部大论的著名经师。平措每次见到经师,都会把披的袈裟垂下来,恭敬地跪在地上。

平措平时喜欢锻练身体,比如用力伸展胳膊,爱打篮球。他很有肌肉,很健壮。他平时很开朗,喜欢开玩笑。他的性格好,有礼貌,对迎面走来的人,不认识也会笑。

但是,2008年的抗暴对他的影响很大。当时,他也走上街头,参加了抗议,亲眼目睹很多人被打死。遇难者的遗体送到格底贡巴的大经堂前,由僧众修法超度亡魂。当时,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遇难者,平措在做法事时,痛哭不止。

2008年,藏人被打的打,被抓的抓,被打死的打死,被致残的致残,许多藏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对当局的意识。

本来,阿坝地区在2008年3月16日抗议时,死了很多人,所以三年后的今天,许多藏人都在寺院和家里点酥油灯,纪念遇难者。平措的纪念方式是自焚。

平措自焚的时候,被军警围住了,被打了,打得很厉害。僧人和百姓不顾一切地把他抢回寺院,但是,他的伤势太严重了,就送到阿坝县医院,可是医院不收,因为当局有令,不准收。因此,他们不得不把平措交给警察。

平措自焚之后,让僧俗们愤怒,上街抗议。一些僧人和俗人当场被抓。更多的僧人和俗人,在格尔登寺的大经堂前静坐,要求放出被抓的僧人。一直静坐到晚上11点半。

17日凌晨3点多,平措去逝。当局一会说他24岁,一会又说成16岁,其实他20岁。

平措的父母是牧民。兄弟姐妹多少人,不知道。但他有兄弟三人,加上他,四人,都在格底贡巴出家为僧。

2、

第二个口述者:格尔登寺僧人(隐去名字),26岁,在境内。

平措的名字就是平措。但格底寺所有僧人的法名前都有“洛桑”,所以他叫洛桑平措。我也是,叫洛桑**。

格底寺有三千多名僧人,我和平措虽然不在一个扎仓,但曾经长谈过一夜。是在2009年,扎白自焚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平措虽很年轻,却非常关心民族的事情。说起格底贡巴附近被当局关闭的藏文学校,他很气愤。说起11世班禅喇嘛5岁就失踪,他痛苦得流泪。说起嘉瓦仁波切为了藏人在全世界奔走,也不禁落泪。他知道你,阿佳唯色。

我见过他的一张照片。也是2009年拍的。照片上,他身上披着雪山狮子旗,盘腿坐在夏天的草地上。我说如果被警察看见,会有麻烦,可是他笑着说我不怕。

2008年唤醒了我们,也改变了我们。是的,当时平措也上街抗议了。抗议中,许多藏人被枪杀,死得很惨,我亲手把鲜血流干了的遗体抬回寺院,诵经修法。

平措自焚,事先应该是谁都不知道。他也没有留下遗书,没有留下遗言。他就像平时那样,从寺院旁边的军营和派出所前走过,从持枪武警的岗哨前走过,也从去年扎白自焚的街头走过,大概就走了200多米。很突然,他抬起头,把一瓶汽油给喝下去了,还洒在了身上。然后,他点燃了被汽油浸透的自己,就这么燃烧起来。

他大声地喊着:“让嘉瓦仁波切回来!”、“西藏需要自由!”、“达赖喇嘛万岁!”。两次摔倒在地。但很快就被许多军警围住,狠劲打他。

街上的藏人们都被震住了。看见军警打平措,一些僧人和俗人不顾一切地冲进去,抢了平措就往紧挨着寺院的医院奔去,可是医院已经下班,关门了。人们又抱着平措往他的僧舍跑去,他的父母也在,震惊得放声大哭。人们又抱着平措往县医院跑去。可是医院不收,医生说不能收。为了救平措,僧俗们把平措交给公安和干部,哀求他们抢救平措。这时大约5点。

很晚的时候,医院才得到批准,同意抢救平措,但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了。凌晨3点多,平措牺牲了。

可是医院不肯把平措的遗体交给他的亲人。直到下午4点多,才交出了平措的遗体。听说,有官员来察看了平措的遗体。而且,还警告寺院说,必须要在18日上午8点以前处理完丧事,不准保留遗体。

平措的遗体被送回寺院,围裹着白色的哈达,供放在大经堂前。从17日下午到18日早晨,格底贡巴三千多僧人为平措修法超度,从周围赶来的三千多百姓排着队,手捧哈达,口诵嘛呢,向平措致敬。那个场面太痛苦了,没有人不哭泣,连最坚强的男人都在流泪。按照我们的传统,不应该在送别死者踏上中阴之路时如此痛苦,因为哭声和泪水会影响死者的来世,可是此情此景,谁都悲愤难抑,有藏人痛苦得晕了过去。

寺院三公里以外有天葬台,但平措是汽油自焚,又被毒打,鹰鹫可能不会飞来,所以就决定采取火葬的仪式。装有平措遗体的车开往天葬台时,成千上万的人抛洒着哈达,大声祈祷,一路泣别。

平措自焚之后,直至火葬,我知道,有很多现场照片。可是发不出去,当天阿坝就断网了,手机也打不通。后来,手机通了,但发彩信的话,其他照片都可以发出去,与平措相关的照片就发不出去,电话里一说起平措的事情,就没有信号了。

而去年2月27日,在阿坝街头自焚的扎白,他的名字其实是扎西,洛桑扎西。扎白是他母亲叫他的昵称。他的母亲叫梅廓,45岁;还有哥哥策波,27岁,妹妹才让吉,18岁。扎白现在25岁。

扎白自焚,被警察开枪击中身体。他先是被送到成都的医院治疗过,现在阿坝州州府马尔康的军队医院,与母亲在一起,既不允许出院,也不允许除舅舅之外的亲人和寺院僧人探望。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被允许出院。

因为被枪击中腿和右臂,扎白的腿已残,走路不便,右臂也抬不起来。又因被火烧过,身体右边如面颊、右手都留下疤痕。

当时,医院方面企图给扎白截肢,截掉中弹的腿与右臂,为的是不留下中枪的痕迹,毁灭证据,但被扎白的母亲拼死拒绝,所以未能截肢。

拍下扎白自焚被警察枪击,并把现场照片发送出去的格尔登寺僧人江廓,后来被判刑6年,现在还在牢中。


2011/3/20


注1:中国官方新华社的报道先是称自焚僧人是24岁的彭措,后来改说现年16岁,患有癫痫病。还说附近巡逻的警察及时将火扑灭,并迅速就近把彭措送往医院救治。因为“格尔登寺一伙别有用心的僧人不顾伤员的安危,强行将彭措抢运到寺内的扎仓藏匿。”经过当地政府和彭措母亲婵布洛再三交涉,直至3月17日凌晨3时,格尔登寺才将彭措交予其母,当地政府和婵布洛立即将彭措送到阿坝县人民医院救治。不过,“由于格尔登寺藏匿伤员拖延时间,使伤员失去救治的宝贵时间,经抢救无效于17日凌晨3时44分死亡。”

新华社企图把抗议者诬陷成生理或心理有疾病的病人,企图栽赃寺院和僧人是凶手。正如去年2月27日,阿坝僧人扎白当街自焚遭军警枪击,在众多外媒纷纷报道之后,新华社不得不承认,确有一个“穿袈裟的男子”引火自焚。但否认军警向他开枪;军警没有开枪不说,还救了他,把他送到成都的医院了。又说医生也否认枪伤,指他身上只有烧伤。事实上,扎白的腿和右臂中弹,险些因被截肢,而证据遭毁。

新华社还称平措父亲说“他是自己自焚的,只有烧伤,其他什么伤都没有。”这也正如去年扎白自焚被枪击,新华社“引用一名西藏僧侣的话说,枪击的说法是他编造的”。事实上,平措不是自焚而死,除了烧伤,还有被军警毒打的伤,他是被毒打致死,是被杀。

注2:这部分的口述,是现在达兰萨拉的汉人作家朱瑞,18日晚上采访洛桑群増之后,从Skype发给我的。朱瑞说:“一个熟悉平措的僧人,几分钟后,会到我这里来。我试着在电话里问他,他什么都说不出来。也许面对面,会好一些……”之后,我也在skype上与他交谈,对口述记录做了补充。

以下图片,来自阿坝,拍摄者是当地藏人,记录的是去年(2010年)3月16日的阿坝县城。荷枪实弹的军人站在行驶于阿坝县城的军车上,而军车上贴着“向阿坝县人民致敬”的鲜红标语。原来“致敬”是这样的,是以对准藏人的枪杆子来表示的。(图片为首发)



而在2008年3月16日,阿坝县爆发大规模的抗议游行,遭到军警镇压,当时被开枪打死的有僧人、学生、牧民23人,其中包括孕妇、5岁的孩子和16岁的女学生楞珠措。“3·16”因此成为阿坝重要的纪念日。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第十二位自焚藏人视频传出西藏,令人震惊




今年11月3日,在西藏东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35岁的阿尼(尼师)班丹曲措自焚牺牲。她是第十二位自焚的境内藏人。

11月6日,约上万名藏人聚集在道孚县灵雀寺悼念班丹曲措,而县城布满军警。

阿尼班丹曲措自焚现场、以及藏人向她表示致敬的视频最近传出西藏。我先是在 Phayul网站 上看到,随后又在 Youtube网站 上看到 。

这个不及3分钟的视频令人震惊、悲痛。

从视频上看到——



在道孚街头,阿尼班丹曲措全身裹着熊熊火焰,边走边呼喊着尊者达赖喇嘛,她完全像燃烧的火炬。人们尖叫着,在人们的尖叫声中,阿尼班丹曲措被火焰击倒在地上。一位穿藏装的女子展开一条洁白的哈达,走向被火焰吞没的阿尼班丹曲措,向她抛献哈达……

许许多多的阿尼们奔走着,高声呼喊着:“祈愿达赖喇嘛永久住世”(藏语是嘉瓦仁波切古次赤洛旦巴休)、“西藏需要自由”(藏语是博让旺果)。在痛苦的喊声中,可以听到“博让赞”(汉语是西藏独立)。

接着是某个夜里。成千上万的藏人举着蜡烛围聚在道孚最大的寺院灵雀寺——这是今年8月15日自焚牺牲的29岁僧人次旺诺布所属的寺院,也是将阿尼班丹曲措的遗体收留的寺院——男女老少的藏人排着长队,向自焚牺牲的阿尼班丹曲措敬献哈达。而寺院僧众,在大殿诵经修法,以藏传佛教的方式护送以身献祭的阿尼班丹曲措。

但是,在最后的镜头,出现了一队军警从一道坡上走过,而坡下是仍在为阿尼班丹曲措修法的僧人们。还出现了军车、警车,车身上写着“武警巡逻”……


我已无语。目睹这个视频,我脆弱得哭泣不止……此时此刻,我只能说:向你,阿尼班丹曲措深深地顶礼!向你们,十二位在烈火中永生的博巴,深深地顶礼!!




延伸阅读:

记12位自焚藏人 & "Tibet is Burning" 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11/2009227-20111017-20-38-35-facebook.html

那时拉萨的事儿


这些,都是这几年,从2008年到现在的,这几年的几个拉萨故事。。。。


那时拉萨的事儿

文/唯色


⊙ 男孩和女孩

如果当时拍下这个场景,将会是怎样?

其中有他,其实主要是他的眼睛,目睹了这一瞬间。而当时,他站在二楼上某个窗户的后面,往下看,可以看见老城的某条街上所发生的一切,从此成了他的梦魇。

那么,他看见了什么,3月14日那天?

是的,看见了久已压抑的爆发很惊人,但绝不是CCTV所渲染的“打砸抢烧”,而是有几个小时,仿佛真的让赞(藏语,独立)了,兴奋的藏人们呼叫,奔走,发泄。好奇怪啊,平日里,一个人若举起手臂喊一声“让赞”,就会被蜂拥而上的便衣扑倒在地,可这么长时间,长达数小时,怎么会容许这么多的藏人这么强烈的爆发呢?不过他顾不得细想下去,他已经被男女声混合的“嘎嗨嗨”(一种纯藏式的呼啸,通常是藏人放牧时习惯的呼啸,在2008年西藏抗暴事件爆发时,被中国媒体形容为“狼嚎”)激动得真想冲下楼去,但他卧病多日,只能走到窗前,心儿狂跳地旁观。

大概是下午五六点,正式的镇压开始了。烟雾中,人影幢幢犹如魔鬼浮现,渐渐逼近的时候,闪闪发亮的是一排排钢盔,以及钢枪。他不敢让自己暴露在窗前,而是躲在窗帘后窥视。枪声响起,士兵四散去施虐,他看见一个又一个藏人被打、被抓,一片狼藉的大街立刻变得空寂。忽然,他发现从街角疾步走来四五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一边哭泣一边呼告。另外几个是沉默的男人。而他们的肩上还抬着一个人,血流一路。他惊骇,目不转睛地辨认着,当他们经过窗下,他清楚地看见抬的竟是个女孩子,额头被击中,露出空洞的伤痕。

就在这时,一个男孩子突然从对面的小巷冲出来,是那种典型的拉萨男孩子,穿着时尚,面容干净。他显然被惊呆了。因为他在与他们擦肩而过时,也看见了那个死于非命的女孩子。而他和她,年龄相仿,都是十七八岁的样子。

他猛地停住,呆立着,望着不知将被抬往何处的女孩子,年轻的身体在发抖。忽然间,犹如蓦地苏醒过来,他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再伏下身去,手掌触地,磕了一个头。

楼上目睹这一切的人,顿时大恸,却竭力地压抑着,泪水还是奔涌不止。

如果当时拍下这个场景,就会有三个人:楼上窗户后的男子;大街上,被众人抬走的少女尸体;以及朝着少女尸体磕头的少年。

后来,他对我说,我需要一种方式,把这一切释放出来,不然我会受不了的,就像那个男孩,他以磕头的方式释放了悲痛。

“羌”与枪

这个故事来自一个藏人的博客,据说确有其事,我稍作了文字上的修改。

时间是“3•14”过后的某日,地点是拉萨老城某巷口,人物是在策墨林寺(位于拉萨老城小昭寺之西南角)内的民族传统裁缝店工作的阿妈德吉啦。(我曾在这里做过氆氇上衣,一屋子伏在缝纫机上的女工,不知哪位是阿妈德吉啦。)

话说阿妈德吉啦怀揣用可口可乐大瓶装的青稞酒去上班,打算在工间休息时与工友们分享头道青稞酒的美味,却在巷口被站岗军人拦住:

“去哪里?”

“工作,工作!”阿妈德吉啦连忙演示手拿针线缝衣裳的样子。

“你怀里是什么?”军人怀疑地指了指。

“羌。”阿妈德吉啦脱口而出。

几个军人顿时神色凝重,一边用步话机报告,一边缓缓退步,抬起枪。

阿妈德吉啦意识到不对,就欲伸手怀里,“不准动!”一声吼叫,把她吓得发抖。

“缴枪不杀!”又是一声怒吼。

阿妈德吉啦战战兢兢地,掏出装满青稞酒的可乐瓶子,双手举过头顶,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藏语说:“我们的饮料,羌,羌。”

周遭看热闹的人也七嘴八舌地说:“羌嘛,青稞酒嘛。”

军人明白过来,尴尬地将枪收起:“哦,是这个羌,还以为是那个枪。”

据说,后来阿妈德吉啦与工友们一边喝“羌”一边感慨万千地认为,从此往后,需要大力加强汉语的学习。

“我们的衮顿回来了吗?”

“3•14”之后,当局称:“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暴乱”,为此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取证”。西藏电视台作为重要喉舌,奔赴各地去拍摄“藏族人民的心声”。

在某农村,记者们要采访正在过幸福生活的农民,村长叫来一位平素很听话的阿佳啦(藏语,大姐)。

摄像机架好了。记者问:“你认为‘3•14’事件的主要起因是什么呢?”

阿佳啦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很是紧张,但村长交待得很清楚,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好好完成。她只好硬着头皮吞吞吐吐地说:“嗯,是不是,你们说的那些打砸抢烧干的吧?”

记者差点晕倒。乡下条件差,吃住都成问题,摄制组只想赶紧收工回城。为了省时省力,记者决定要提示一下阿佳啦,就直截了当地说:“是达赖干的。”

这下轮到阿佳啦差点晕倒。她激动地轻呼了一声,立即双手合十,神情虔诚地说:“噢,贡觉松(藏语,佛法僧三宝保佑),难道我们的衮顿(藏语,对达赖喇嘛的敬称之一,意为虔心呼喊即出现眼前,简译尊前)回来了吗?”

“这里有‘藏独分子’!”

一天,一位做小生意的藏人在冲赛康附近的商店里买了一口高压锅,回家后发现锅内的塑胶圈是坏的。显然是假冒伪劣产品,他立刻折回去要退掉,可是开店的汉人老板不给退。藏人坚持要退,汉人老板羞恼,朝着门外大声喊道:

“这里有‘藏独分子’!”

正在街上来回巡逻的武警呼啦一下冲进来,二话不说,架起藏人就走。

藏人忙喊:“牛皮他吹了,牛皮他吹了,我‘藏独分子’不是。”他的汉语说得太差了,这会不会让武警们认为他更像一个“藏独分子”?毕竟,如果把汉语说得跟汉人一样流畅,成为“藏独分子”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数年前,在拉萨文艺界的大会上,我亲眼目睹一个官员伸出一根手指,频频指点台下的藏人,加重语气地强调:只说藏语,不学汉语,这是什么思想?许多藏族同志立场不坚定,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可怜的这个只想退高压锅的藏人,被武警们堵在小巷的角落里拳打脚踢,有两个兵还轮流蹦跳着踹他,让他不得不在地上翻来滚去。远远走来几个藏人,可能是想到僻静处撒尿什么的,突然撞见这个场面,头一低,转身就闪了。而这个挨打的藏人,几个月过去了,胳膊还抬不起来。

外交官的经历

一位驻北京的某国外交官,终于得到了去拉萨的机会。还在“3•14”之前,他的使馆就申请进藏,因为几年来都在做支持传统文化的项目。他在拉萨待了五天,返回北京后告诉我,想不到在拉萨,“Tibetan and Chinese”(他的原话)之间有了非常深的隔膜。他以前去过几次,接触过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那时候,双方关系貌似不错,都比较客气,不过他现在发现,客气已经消失了。

当他与“Chinese”接触时,最初他们还多少克制,但谈话一多,就开始抱怨,说藏族忘恩负义,不懂得感恩,而中国给了西藏多少东西多少钱啊。还说藏族的宗教很落后;藏族很懒,离开了汉族,连一根针都生产不出来。

当他和“Tibetan”交谈,连官员也会放低声音说,汉族从不信任他们,无论他们多么忠诚,从来都拿不到实权,永远是副职。职员也会放低声音说,现在的气氛很恐怖,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都要向领导汇报,而跟汉族人相处,更不敢说一句真心话。一些表现积极的藏人则委屈地感叹,我也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的党员啊,结果现在去内地,连饭店都住不上。

外交官还讲了让他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有一天,他跟一起做项目的几个藏人走在帕廓,突然从小巷里跑来一个男人,边跑边用藏语大声地喊着什么,看上去有点醉醺醺的;就喊了那么几声吧,一下子冲过来好几个军人和便衣,抓住那人就按在地上使劲地打,打得满脸是血,然后被拖走了。外交官说自己当时很想去阻拦,可又担心让身边的藏人朋友被牵连,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而奈何不得。他后来问过那喝醉的藏人喊的是什么,可谁也不愿说。

我问外交官,喊的是“博让赞”(藏语,西藏独立),还是“嘉瓦仁波切古次赤洛旦巴休”(藏语,祈愿达赖喇嘛永久住世)?他皱着眉头回忆着,无法点头。

“交出你的身份证!”

似乎每天都成了敏感日。

而敏感日,乃时下拉萨的流行词,比如嘉瓦仁波切诞辰那天据说是萨拉巴(藏语,星期三),口耳相传成了习俗,于是每逢星期三,桑烟特别浓郁,祈祷特别热烈,当然穿制服的军警、不穿制服的便衣也特别地多。

并非这几年才有的现象,但这几年,在境内外藏人中逐渐形成了纪念“拉喀”(藏语,神圣的、洁白的,是对尊者诞生之日的赞美。“拉喀”已被认为是西藏日)的风气,而且还有了“拉喀誓言”。这意思是说,在每一个神圣的、洁白的星期三,藏人们要从服装、语言、食物、习俗等诸多细节,来践行属于图伯特的一切事物,比如,即便是只念诵一句“嗡嘛呢叭咪吽”(观世音菩萨经咒)。

除了敏感日,还有敏感月、敏感年。比如整个三月都是敏感月。从1959年起,这几十年来,总有许多大事发生在三月,单位里的公务员发愁地说:“24小时值班,即便轮番来,每个人也得轮上好几回,这如何受得了?”

有一天,见到一位长辈,是坐公交车来我家的。说是一路五站,每站都有持枪的军人跳上车,大声喝道:“交出你的身份证!”懂汉语的售票员赶紧翻译成藏语,大声地、反复地宣布。乘客中有三个波啦(藏语,男性长者)很幽默。一个波啦说,哦啧啦,脖子上挂身份证的日子又来了。一个波啦说,还不如用胶水粘在额头上更明显。一个波啦说,那还不如把身份证缝在帽子上,金珠玛米啦(藏语,金珠玛米指的是解放军,加“啦“以示尊敬,这里有讽刺的意味)远远就能看见。于是全车人都乐了。

一出藏汉团结的戏

洛萨(藏语,藏历新年)快到了,打开统战部办的“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的网页,看见最新发布的图片中有一个我熟悉的人,不禁笑了。那人的名字叫岗珠,冲赛康居委会书记,乃拉萨一名人。我之所以发笑,是因为昨晚恰巧跟友人议论过他去演戏的事。又在演戏了。多少年来,岗珠书记总会在洛萨、春节前夕,出现在西藏电视台或拉萨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里,扮演给居委会的“困难群众”送一条茶叶、一袋米面、几张百元大钞的“好书记”。

2009年的春节不但比洛萨早一个月,还是“3•14”之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显示藏汉人民有多么地团结友好,岗珠书记这次扮演的是一个新角色:拿着哈达去慰问从武汉到拉萨开发廊已九年的老易夫妇及店员。新华社驻拉萨分社的重要摄影记者跟着,西藏电视台的摄像记者跟着,西藏日报的文字记者跟着……早过了退休年龄的岗珠书记携冲赛康居委会的干部们,精神矍铄地走进那挂满美人头的低档发廊,紧紧地握住了老易的双手,再把洁白的哈达挂在了老易老婆的脖子上,闪光灯当即一阵乱闪。

不过这篇报道没提岗珠是居委会的书记,只说去慰问老易等人的是“附近的居委会干部和藏族群众”。只见图片上,岗珠无比慈祥地微笑着,像一位慈祥的藏族老人,他身后穿盛装的藏族浓妆女提着青稞酒壶,憨厚的藏族大哥双手捧着一摞哈达……这显然会给不知实情的人们一个微妙的信号:普普通通的藏汉人民已经团结友好了。

而在另一篇报道上,慰问老易等人的岗珠成了“刚组”,而那个刚组被注明是冲赛康居委会的书记。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年三十下午,易齐兵把位于八廓街的‘发源地造型烫染店’装扮一新,他们一家6口人和4名店员准备在理发店内看春晚,吃年夜饭。令易齐兵没有想到的是,18时许,冲赛康居委会书记刚组带领十多名藏族群众给他们家带来节日慰问品,并向他们拜年……”

实情究竟如何呢?友人说,就在昨天即将发生藏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时刻,他凑巧路过那个发廊,正看见岗珠携居委会的干部们迈进发廊做慰问状,一堆记者又摄像又拍照地簇拥着,同时还来了五个军人把发廊给围住了,腰上挂着电棍似的东西,其中一军人肩挎一长长的黑布袋,谁知道那里面装的是枪还是什么家伙?训练有素的军人们呈包围状站着,不让周遭好奇的或不怀好意的人们靠近,俨然在保护发廊里正上演的戏。老易的老婆站在凳子上给新换的大招牌挂红灯笼,不知道是不是太激动了,还从凳子上摔了下来,于是换老易去挂。就为了挂这红灯笼,电视台重复拍了三遍才算通过,年过半百的老易上上下下地,也差点摔了。当时,从不算太远处的青年路上,传来汉人过年时敲锣打鼓的音乐声,爆竹烟花即将炸彻拉萨的夜空,毕竟是春节嘛。

据说发廊从下午起就不再剪发烫发和染发了,一直在忙碌着迎接“藏族群众”的年夜饭;一干记者也早早就来了,等着万事俱备就开拍。而岗珠等“藏族群众”可以说是踩着点儿登场的。谁是导演呢?呵呵,那导演煞费苦心了,让岗珠充当这样一个角色。拉萨人民是糊弄不了的,谁都知道他不是什么“藏族群众”,而是当了几十年冲赛康居委会书记的“红人”。当然,那导演也根本无需糊弄拉萨人民,因为需要糊弄的自然是那拉萨之外的人,中国人啊外国人啊什么的,让他们在看见报道上的这一幕之后,颇为感动地以为,如今的拉萨,藏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好得很。

最后,需要补充一下岗珠书记的有关背景,摘自我调查和记录西藏文革的《杀劫》一书:

……岗珠是冲赛康居委会也是当时整个城关区最有名的积极分子。1966年8月26日的《西藏日报》在报道拉萨的学生红卫兵掀起破“四旧”高潮时,也提到了他:“建工处油漆工人岗珠下班后,还未脱掉工作服,也顾不上回家,怀里揣着刚刚发的《毛主席语录》藏文版,激动地来到‘红卫兵’的宣传地点听宣传。他说:革命小将们做得对,做得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回去后一定发动群众,向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开火。”

……2003年藏历新年前,我在冲赛康居委会办公室见到了岗珠。他不同于其他几个在文革中乘势鹊起却不愿接受采访的积极分子,相反他不但欣然接受采访和拍照,而且讲话紧跟形势,不时穿插“三个代表”、“奔小康”等新词汇。他还着重强调自己是一个“在旧社会做雕刻活的穷木工”,虽然也谈到文革,但有择选和回避,看得出他不是一般的“基层干部”。

听说岗珠书记现在也信佛,私下里也经常做佛事。至于这个“信”意味着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是无法揣度的。毕竟文革时代,帕廓转经道上有着五百年多年历史的著名佛塔“嘎林古西”,正是被岗珠领着冲赛康居委会的红卫兵和积极分子们给砸毁的,至于那些“牛鬼蛇神”,包括《杀劫》的文革图片中出现的大贵族桑颇•才旺仁增、色迥•旺堆仁青,都被岗珠狠斗猛批过。

“你们这群牦牛,野人!”

这是我的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但她不愿在读高中的女儿面前提起,因为那件事在女儿心中留下了阴影。

2009年的夏天。友人开着从北京一路开回拉萨的越野车,带着跟她个子一样高的女儿去太阳岛花市买花买水果。太阳岛的白天是大市场,很热闹,一到夜间就声色犬马。

水果摊上很丰富,类似芒果、菠萝、提子、香蕉都是空运而至,自然价格不菲。友人挑拣着水果并不如意,就想换个摊另买,可这下,卖水果的小贩不乐意了,他抓起一个桃子,狠狠地扔到地上骂道:“你们这群牦牛,野人!”

友人的大学是在北京上的,学的是英语,几种语言流利不说,近年间做生意,生活也优渥。她反唇相讥:“如果我们是牦牛,那你就是老鼠”。水果小贩毫不客气地说:“你们这些暴乱分子,还想再来一次3•14吗?”旁边的男女小贩也围拢来帮腔;愈吵愈凶,那水果小贩竟然甩手给了友人女儿一耳光。

女孩大哭,转身朝着围观者当中不作声的藏人,用藏语痛斥:“加米(藏语,汉人)这样子欺负我们,你们就不敢帮自己的同胞吗?”

友人虽气极,但3•14的情景在眼前浮现,让她担心这场面会变得不可收拾,赶紧打电话叫来了派出所的警察。她平时就能说会道,此刻操着标准的普通话,用官方语气指出,水果小贩将一般的纠纷故意牵扯到政治问题上,其行为破坏了民族团结,影响很坏。派出所的警察,哦,好像是个所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进行了协调。水果小贩理亏,只好赔偿500元了事。友人要求写一份协议书,陈述此事件不说,双方还须签名按手印,在她的坚持下,最后果然留下了一式两份、手印鲜红的协议书,且注明“甲方”、“乙方”以及电话号码,倒像是合同。

女孩是那种在百般呵护中成长的拉萨孩子,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把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从此变成了民族主义者。友人颇为忧虑,并低声说:“我们这样的人都难免被欺负,换成不会汉语又贫穷的藏人,无法想象那天会怎样。”

可以“艳遇”,却不可以磕头

2010年的萨嘎达瓦(指藏历四月,与佛陀释迦牟尼所实践的佛教事业密切相关,故为佛事月),据说环绕拉萨全城磕长头的,或者聚集祖拉康(藏语,指大昭寺)门口磕长头的藏人空前地多。不只是来自康和安多的牧人、农人,一眼即可由其淳朴的神情中看出边远山地的风貌。也不只是闭关洞穴、一心修道的行僧和阿尼,即便是从双手紧紧攥着枪的军人跟前经过,依然充满喜悦地大声唱着赞美佛法上师的颂歌。像我熟识的丹增,他显然属于新一代的信仰者。

我不说这是不是与藏历土鼠年发生的那些事有关,反正有许多都如丹增是在汉地接受教育、在拉萨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每逢佛教节日尤其显著,其情景,恰如我过去写过的诗句:“朋友们悄悄地涌入了寺院/穿着入时,内心矛盾/夹在老人之间,学习宗教的要求”。

丹增发愿要在祖拉康门口连续磕长头十五天。

如今茹素的他长相帅气,束在脑后的长发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气质,虽然他的本意,可能是效仿宁玛教派中那些修行殊异的云游密僧,他们的头发甚至终身不削,或盘结或披散,象征的是无拘无束的出离。两年前,丹增原本过着世俗意义的好生活,但愈发浓重的红色恐怖让他逃也似的离开了透不过气来的拉萨,打算在康地的一座寺院出家为僧,但因上师认为时候未到,便四处云游,以履行佛事、行善积德为主。

在祖拉康门口磕长头的信徒挨肩接踵,丹增自然是当中分外突出的一个。有时候,他快退休的母亲会来给他送茶。有时候,他则欣然地接受一起磕头的边地藏人给的糌粑,吃得很香。可是,有天上午,他正在磕长头,突然被两个穿那种很难看的制服的保安打断,要他过去一趟。

顺着保安的手指看,在那间供养成千上万盏酥油灯的灯房旁边,站着一个穿深色制服、戴圆檐帽子的特警。丹增觉得奇怪,有什么理由找我?但也猜到,可能是他那一头很像康巴(藏语,康区人)或阿布霍(藏语,指羌塘草原牧人)的长发又给他惹了麻烦,便背上双肩包走了过去。那特警充满敌意地斜视着,开口就问丹增要身份证,而他胸前挂的证件牌上写着他的名字“单真”,其实跟丹增的名字完全一样。听其口音、看其长相都像是康巴。丹增回答没带身份证,那特警就用枪对着丹增,要他去附近的八廓街派出所。当他俩从人群中穿过,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停止了磕头的动作,扭过头来注视着。

派出所里一个藏人警官讽刺丹增背个大大的双肩包,却背不动一张身份证。丹增毫不客气地说又不让你背包,你管我背什么?藏人警官可能从丹增的傲气猜出他不是那些来自农牧区的藏人,并不好欺负,便悻然离去。丹增从包里取出在康地寺院得到的经书,旁若无人地默念起来。良久,又来一藏人警察,驾车载丹增回家取身份证。到了家门口,就在那警察的鼻子跟前,丹增把门一摔,喝了茶,洗了脸,休息了好一会,才开门将身份证交给警察记录,之后,丹增要求把他送回祖拉康门口。

那特警依然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丹增径直过去,给他亮了亮身份证,用标准的拉萨话说:“难道我们在这里磕长头,必须要有身份证吗?而那些人,在这个神圣的地方这么无礼,难道就是被允许的吗?”丹增说的那些人,是在那灯房的墙角下坐着一群与丹增年纪相仿的男女,全都是从汉地来的“藏漂”和游客,或者依偎着,抽烟,喝啤酒,高声说笑,相互喂食,或者端着长短不一的相机,肆无忌惮地拍摄着周围正在磕头的藏人信徒。听到丹增这么说,本身也是藏人的特警似乎有点尴尬,想了想,挥手将眼皮下一群抽烟喝酒调情的男女赶走了。

丹增对我说,那片墙就是“藏漂”们在网络上吹嘘的“拉萨艳遇墙”。这我知道。我也见过那些久住拉萨的“藏漂”或新到拉萨的游客,总是以在游乐园游玩的姿态围聚于此,不知何时发明的“艳遇”的说法,则又给他们增添了几分放浪形骸的豪气,似乎不这么放浪形骸就不可能有艳遇。一些资深“藏漂”则会身穿藏装,挂满藏饰,手上提着念珠,嘴里念念有词,突然冲过去磕几个头,貌似比藏人更像藏人,甚而至于,他们可能打心眼里认为自己就是比藏人更像藏人。

灯房的左边,过去长着“觉吾乍”(藏语,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即传说中文成公主种下的柳树,但在文革中毁于红卫兵的手,后来在原址上重新种了一棵柳树,不过再也长不成原来郁郁葱葱的样子。灯房也不是旧屋,数年前,因担心在祖拉康庭院内设的长案上日夜供放千万盏酥油灯会引发火患,就在寺院门外两根高高的经幡柱之间,盖了一间专门供放酥油灯的矮房子,起初很是突兀,久而久之,倒也被烟火熏染出古色古香的味道了。

灯房是长方形,四边的墙壁常常有磕长头的信徒们依靠休息,但现在,因为被一群又一群寻觅“艳遇”的“藏漂”们占据,信徒们只好被挤得相互紧挨着,磕磕碰碰地磕着长头。

写于2008-2011年。

【首发于“民主中国”http://minzhuzhongguo.org/ArtShow.aspx?AID=23773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胡平:国际关注是帮倒忙吗


唯色注:胡平先生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藏人连续自焚,以自焚抗议中共压迫,而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是非常重要,但不少人一不理解、二认为无用、三认为国际关注会帮倒忙…且别转移话题,在被压迫者捍卫尊严之时,在藏人为了尊严而斗争之时,每个人的良心很重要,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很重要。因此转载这篇文章在我的博客上,文章中的黑体部分是我所加。

这张图片来自Facebook,火焰中的藏人是在11月3日自焚的尼师班丹曲措,她是第十二位自焚的境内藏人。


国际关注是帮倒忙吗

文/胡平

内容简介:在大多数情况下,异议人士受到的国际关注越多,其处境通常也就会稍好一些。英雄行为大都是社会性行为;它越是广泛地被社会所知晓,才越是能产生它应该产生的社会意义。


11月15日《纽约时报》刊发了中国媒体人陈敏的文章《中国为什么不肯倾听》。陈敏批评美国政客在陈光诚事件上帮倒忙,因为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其专制权力,不会在外部压力下做让步。

按照陈敏的观点,如果美国在例如中美人权对话等关门会谈中提出陈光诚的问题,效果可能还更好些。然而我敢说,在此之前,美国政府想必曾经多次以不公开的方式向中国方面提出过陈光诚的问题,但是都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正面回应。

陈敏认为,外部压力只会使中国政府死硬到底。按照这个逻辑,接下来,陈敏大概就该批评西方媒体了,因为西方媒体发表了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的消息,从而形成了舆论的压力。

记得在2007年山西黑窑事件曝光后,陈敏讲过这样一段话。

陈敏说,他毕业后到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才知道,原来中国有那么多的罪恶,那么多的苦难。“不断有访民找到我的杂志社。于是打抱不平,介绍了几个冤案给媒体,几个冤案居然也报导出来了。但结果我发现,报导用处不大,地方政府开始会紧张一下,但媒体关注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只要地方政府拖得起,拖到媒体不再关注,地方政府就可以慢慢翻脸,苦主这时一点辙没有。这样一来,非但帮不上苦主,反而可能是误了苦主。媒体报道给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似乎解决问题有希望,事实上他们没有希望,他们早该撒手。但媒体给了他们幻觉,他们就更来劲了,更不肯收手,因此他们投入的、即浪费的生命成本更高”。陈敏提到他的一个朋友鼓励农民工用法律维权,这个农民工花掉了几乎半年的收入打官司,结果毫无所获,反而使得自己的处境更恶劣。陈敏说:“经历的这种事情多了,我就不再有当初的冲动,往往下意识地回避访民。回避不了的,就尽可能把严酷的现实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有任何幻想,劝他们早点恢复正常的生活。”

我完全理解陈敏的无奈。我知道,在今日中国,尽管群体事件每年多达十几二十万起,但实际上,面对权势集团的压迫与剥夺,绝大多数受害民众采取的态度是逆来顺受,因为他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敢于起来从事维权抗争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由于今日中国没有独立的司法,没有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人们投入维权抗争,风险大而收益小。事实上,在大多数维权抗争中,参加者们都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而且还往往遭到压制和蒙受额外的物质损失。倘若人们仅仅依据个人利害得失行事,那么他们多半就不会投入这样的抗争。可见,抗争者之所以起来抗争,必定是有着另外一些东西的,那就是血性、血气,那就是尊严、自尊。他们的抗争,与其说是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偿或改善处境,不如说是为了捍卫尊严,为了坚持正义。

陈敏批评西方政客考虑自己利益多,设身处地为受害者(陈光诚)考虑得少,但是,陈敏是否认真思考过,像陈光诚这样的受害者到底需要什么呢?必须看到,陈光诚之为陈光诚,就在于他不只是受害者,他更是抗争者。正如维权人士胡佳所说:陈光诚“从2005持续至今六年,他的脊梁就是不肯弯。这不是他的错。志愿者前往龙潭探访,国际社会频繁关切,这些都冲击着强权者的意志。我觉得去的人太少了,国际关注还是力度不够。”

我想,胡佳并不是认定如果去探望的人多一点、国际关注的力度大一点,陈光诚的处境就一定会好转,只是,作为陈光诚的好朋友,作为有着类似经历和遭遇的维权人士,胡佳深知,陈光诚是在为尊严为正义而抗争,因此,陈光诚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道义支持。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美籍日裔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指出:人类的历史,是建立在“为了人性的尊严而斗争”的原则之上。人类首要的追求是“把人当人看”,也就是说,要求别人把自己作为一个人来尊重。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有生存的勇气,即有能力去冒生命的风险去实现自己。不是别的,而是这种要求承认的欲望,才更是驱动人类历史的原动力。

福山讲到,把要求承认的愿望视为人类历史的动力这种观点出自黑格尔,但是,“形成承认基础的概念却并非黑格尔的发明。它和西方政治哲学本身一样古老,也和一种大家都熟悉的人类性格有关。”只不过在不同的哲学家笔下,它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而已。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一为欲望,一为理性,一为气概。在这里,气概便是要求承认这一概念的基础。马基维弗里说人追求光荣,霍布斯说人的骄傲和虚荣,卢梭说人的自尊,汉弥尔顿说爱声名,麦迪逊说雄心,尼采是把人称作‘红脸颊的野兽”(所谓“红脸颊的野兽”,是说人是会脸红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有激情、有愤慨、有羞耻的动物),这些不同的词语都是指一种大体共同的东西。在中国,我们也能找到许多类似的说法,譬如“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气”、“血性”、“精神”等等。这种东西显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既不能还原为欲望,也不能还原为理性。

举个例子,强盗抢走了我们的财物,我们不仅会难过——因为我们的利益遭受了损失,我们满足欲望的东西遭受了损失——而且我们还会愤慨,这就和我们自己不小心丢失了财物不一样。产生愤慨的原因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冒犯。可见人决不是仅仅计较利益的动物。摔一跤是疼,挨一拳也是疼,可是这两件事给人的感受大不相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感到屈辱,我们忍不住想还击。还击的目的不一定是自卫,因为对方可能并没有进一步伤害的意向;还击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容他人随便否定。我们明知在还击的过程中,自己免不了还会多挨几拳,“杀敌三千,自伤八百”,即便最后打赢了,也只会为自己的身体多添加一些疼痛,但是唯有奋起还击,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感到快慰,因为我们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果人只考虑利害,那么唯一合理的选择是挨了一拳后极力避免再挨第二拳,除非打败对方能得到更大的物质利益。可是我们却甘愿再挨几拳也要还击,即便我们知道我们并不能从打败的对方身上得到什么物质利益。自己挨打,我们会产生还击的冲动;见到别人挨打,我们也会同样产生还击的冲动——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冲动。有人不慎落水,我们会忍不住拉他一把;有人无辜挨打,我们会忍不住出来打抱不平。两者都出于同情心,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会多一种愤慨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义愤。道德义愤会驱使一个人在和自己直接利害无关的事情上,甘冒风险而采取某种行动。这种行动未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往往还会给自己招致若干损害乃至极大的损害。但正是在这种行动中,你才会最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以上所说,无非是日常生活中人人皆有的经验。它清楚地表明,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有一定价值的。所谓自尊心,就是指对这种价值的主体性确认,它同时也要求得到他人的承认。如果别人对自己作出某种行为,旨在否认我的价值,我就会感到气愤;如果我迫于别人的压力未能做出符合自身价值的事情,我就会感到痛苦;如果众人见到了我没出息的表现,我就会感到羞耻;如果我抗拒压力,宁可付出欲望或利益的代价也要坚持符合自身价值的行动,我就会感到骄傲,感到光荣,而且也会受到众人的称誉和肯定。这是人性中最深刻的一部分;这是人性中的人性。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也才能理解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有多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对你的承认。至于说国际社会的压力能对中国政府产生多大的影响,媒体人安替说得很到位。安替说:“我不同意笑蜀同学,老外问我的时候,我都说,既然中国崛起了,横竖你们没办法影响中国,所以请你们站直了,坚守你们自己价值观,别做一些让中国人民看不起的妥协事情,让人觉得钱能买你们的良心。”

廖亦武在《证词》一书里描述了四川的六四政治犯所遭受的骇人听闻的非人待遇,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北京监狱的六四政治犯——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四川地处偏远,廖亦武他们远远没有北京的学生领袖、知识分子领袖那么出名,因此他们受到的国际关注就稀薄得多。可见,在大多数(不是全部)情况下,异议人士受到的国际关注越多,其处境通常也就会稍好一些。再说,绝大多数异议人士都不怕吃苦,怕的是白吃苦,怕的是吃了苦而大家都不知道不关心,怕的是被世界所忽略所遗忘。因为,英雄行为大都是社会性行为;它越是广泛地被社会所知晓,才越是能产生它应该产生的社会意义。

在今天,由于中国政府自恃其崛起而更加蛮横,西方又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中国政府很可能对来自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的压力更是置若罔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民主国家就应该降低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政府的批评调门,相反,民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政府的压力。因为中国的人权问题绝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且也是世界的问题。

《中国人权双周刊》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