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出版社Dialog,于2013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出版了将我的文章结集的一本书《Niewidoczny Tybet》(波兰语:“看不见的西藏”)。说明一下,我的名字的波兰语是Öser。

这本书包括111个文本,共392页。感谢编辑Ela Brzozowska女士。
波兰汉学家、前驻缅甸泰国大使Bogdan Góralczyk先生为这本书写了评论,其中写道:"In my opinion ‘Invisible Tibet’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though painful and cruel, description of contemporary Tibet."
波兰作家Natasza Goerke女士写道:“这是惊人的,不安的,它有助于理解。”
对于我来说,一直以来,波兰因为米沃什(Czeslaw Milosz),而格外不一样。
而米沃什,不只是因为他获得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只是因为他在我反复读过的《米沃什词典》[2]中写道:“生命不喜欢死亡。只要有可能,躯体就会站在死亡的对立面。坚持心脏的收放,传布血流的温暖。在恐怖之中写下的轻柔的诗歌宣示了其向生的意愿。它们是躯体对于毁灭的反抗。它们是歌曲或符咒,能够用以暂时驱除恐怖,唤来安宁——一种文明的安宁,或者相当于幼稚的和平。”
对于我这样一个藏人写作者来说,我无法忘怀这件事,1995年3月间在达兰萨拉召开首届西藏作家大会时,米沃什专门致信说:“请接受我的祝愿,我与你们休戚与共、感同身受。我也曾长期流亡,我理解你们面临的问题和拥有的希望。你们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赢得了自己的朋友,你们应该坚信,你们在孤绝的境地中进行的写作,有朝一日必将为世人所知,并被世人心怀感激地铭记。”[3]
注释:
[1]波兰赫尔辛基人权基金会,据介绍,1989年,赫尔辛基人权基金会在波兰成立,主要使命是促进尊重自由和人权的文化在波兰和极权国家的发展。
[2]《米沃什词典》(Milosz’s ABC’s),2004年三联书店出版,37页。
[3]关于米沃什致信首届西藏作家大会,见藏人作家嘉央诺布的文章
附:以下图片来自波兰出版社Dialog及编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