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

图片记录拉萨老城被打造,往日的朝圣藏人今何在?


拉萨当局宣布:“为把以八廓街为主的老城区打造成为富有活力、饱含生命力、特色鲜明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去年底开始的名为“拉萨市老城区特色风貌保护工程”将持续到今年7月底竣工。其整治目标是“净化、疏散、改造、提升”。

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拉萨老城的改建分作几大块:老城中心即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转经道被彻底清场,所有摊贩(2600多个摊位)将被搬至新盖的“八廓商城”内,沿街原住民则全部被迁至拉萨西郊堆龙德庆县,迅速搬迁的住户可得两至三万元补助,不搬迁的就是政治问题,听说有位不肯搬的拉萨老人都疯了,而腾出的空房、空院子则用来招商引资,设作商店酒店酒吧画店展览馆之类;老城的其他街巷和寺院,如小昭寺前面将开辟大片广场,周遭住户同样被搬迁远郊;老城东北角,原城关区政府所在处即改建“八廓商城”(占地15万平方米,仅地下停车位就有1117个),等等。(见我的博文“我们的拉萨快被毁了!救救拉萨吧!!(21张图)” )

以下是在新浪微博上搜到的一些相关图片。但是,在新浪微博上,正如网友所说:“只要是关于八廓街改造的微博全被删帖! ”所以这些图片也算是极少的幸存记录了。分三个部分贴出:

(一)大昭寺前:

(二)帕廓转经道:

(三)拉萨老城东边,城关区政府旧址,正在盖的“八廓商城”:

最后,附上我于2001年-2006年,在大昭寺前、环绕大昭寺的帕廓转经道以及在大昭寺里拍的一些照片。照片上的藏人都是来自边地的朝圣藏人——来自安多的、康的(其中有我父亲的德格老家的、羌塘的、后藏的)藏人,有些人是磕着长头到拉萨的,所以在朝拜大昭寺时,大昭寺的僧侣会给他们戴上洁白的哈达——而今,他们都无法再来拉萨了,因为他们办不到“进藏许可证明”,他们被挡在了往日的圣地拉萨之外


8 条评论:

  1. 齐扎拉在考察拉萨市老城区特色风貌保护工程时指出
    结合实际突出特色 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12-11-05

      今天(11月1日)下午,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实地考察拉萨市老城区特色风貌保护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齐扎拉一行先后来到城关区委大院、八廓商城选址点、市委党校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详细询问了解工程涉及八廓街区2600多个摊位的搬迁和资源整合等情况,并召开座谈会,详细听取各方意见。

    齐扎拉指出,八廓街作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是拉萨历史文化的象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海内外游客关注。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八廓街为主的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并多方筹集巨资对老城区街面进行整治,同时对56座古建大院、“蜘蛛网”管线、消防通道等进行改造和维修,使老城区“修旧如旧”,保持了原貌。当前,为把以八廓街为主的老城区打造成为富有活力、饱含生命力、特色鲜明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对八廓街的改造和保护势在必行。

    齐扎拉指出,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非常好,完全符合拉萨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实际;设计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民族元素较为浓厚,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的特点。

    齐扎拉要求,下一步,设计单位要结合西藏特点和拉萨实际,在设计中多增加民族文化元素,增强历史文化厚重感;在灯光等设计上,要注重细节,增加符合民族特点方面的创意;要加强与自治区、拉萨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引进实力强、水平高的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到老城区特色风貌保护工程中来,力争2013年7月底前工程竣工,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一个更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八廓古城。

    据了解,拉萨市老城区特色风貌保护工程规划面积75万平方米,规划区范围为北京中路以南、朵森格路以东、江苏路以北、林廓东路以西,改造后的特色街区以白色为主色调,配以黑色等高原建筑色调。

    回复删除
  2. 拉萨老城被曝正大拆大建被毁 媒体调查称不实

    2013年05月13日02: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3-05-13/023427101161.shtml#J_Comment_Wrap
      5月4日,有微博称“我们的拉萨快被毁了!救救拉萨吧!”并贴出“大拆大建”的照片,指责拉萨老城被过度商业开发。

      大拆大建老城文物、建筑等内容是否属实?拉萨被过度商业化了吗?带着这些疑问,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走进拉萨市老城区的核心——八廓街区一探究竟。

      疑问:正在大拆大建老城?

      【调查】 正在进行的是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将最大限度保护修缮文物古建,拆除部分新近建筑

      走进八廓街,可以看到脚手架和防护网几乎将街道两侧的建筑完全盖住,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由于安装地下管道,八廓街上的青石板已掀开,但仍在道路中间留出一条一米多宽的石板路供朝佛群众行走。

      动工于2012年12月的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拉萨老城区以八廓街历史街区为核心,总面积约1.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万人。八廓街区以大昭寺为中心,是集居住、商贸、宗教、旅游、文化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区,不仅民族和宗教特色浓郁,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建筑。

      作为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明遗存,八廓街周边及其环绕的大昭寺在藏族群众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昭寺僧人尼玛次仁告诉记者,老城区保护工程为大昭寺的文物保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文物有两个天敌,水和火。以前大昭寺里电线密布,有很大的火灾隐患。此外,遇到大雨,由于排水不畅,大昭寺的壁画和根基损坏严重。”尼玛次仁表示,老城区保护工程让电线入地、排水通畅,远离了火灾和水灾的危险。

      “我在老城区生活了一辈子,晚上没路灯,走路很容易摔倒。由于排水不畅,街道上经常污水横流。”老城区饶赛社区居民归桑老人说,盼望着工程竣工后,街道整洁干净、夜有灯光照明。

      针对老城区保护工程,拉萨市专门开展了问卷调查,有96%的居民群众支持,91%的商贩摊主理解摊位搬迁工作。

      “工程的核心是更好地保护拉萨古城风貌,保护修缮工作包括文物建筑的保护、传统建筑的修缮、新建建筑的整改和居民家安装节能门窗。”天津市房屋鉴定建筑设计院首席建筑师王健说,设计部门对老城区的建筑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同时邀请许多藏族建筑专家全程指导,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

      至于网络上盛传的八廓街建筑统一立面、商铺统一招牌的问题,王健回应道:“后期新建的一些建筑,同老城区古建风格迥异,立面统一主要针对的是这部分建筑。而原有的老字号招牌暂时保存在别处,以备将来恢复。对于破损严重的招牌,才会进行统一更换。”

      “在保护修缮工作中,我们尽最大可能保护建筑本身的原貌,能小修的绝不大修,能用原构件的绝不更换新构件,能不迁建的尽量避免移动。”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次达表示。

      如今,八廓街的摊贩大多临时搬到了宇拓路两侧。记者一大早来到宇拓路,看到已经有很多商户开始营业。

      疑问:拉萨水资源遭破坏?



      【调查】地下水未遭破坏,更不会引发塌陷和天坑

      微博称:“在拉萨老城边上,一座由官商合作的巨大商场‘神力·时代广场’,日夜不停地抽取地下水使拉萨老城有裂缝、下陷甚至天坑的危险。”并配发“拉萨河遭拦截干枯……许多藏人自发地去水中救鱼”的照片,例证拉萨水资源遭破坏。实际情况如何?

      记者从拉萨市自来水厂了解到,目前拉萨市民的饮水来自拉萨西郊的水厂,水厂占地面积80亩,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87%。厂长潘铁栓告诉记者,为确保水质的安全,水厂除远离市区以外,每口水源井之间间隔100多米远。

      微博提到的“神力·时代广场”修建于2011年,由于建设地下车库,确实抽取了一部分地下水,当年也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担忧。

      在江苏路经营字画店的孟繁华是西藏的一名画家。水利工程专业出身的他,对抽取地下水引起裂缝甚至天坑的说法不屑一顾。“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这间房子里都是水,如果你在茶壶这块地方抽取地下水,茶壶下面的水抽完了,周围的水怎么样呢?当然还是一个整体。”孟繁华说,如果整个房间的水都抽光了,才有可能出现网友担心的裂缝或者天坑。

      据了解,当年拉萨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的专家作出了工程降排水不影响拉萨地下水资源、不会引起地面沉降、对周边古建筑不会构成威胁的考察结果。

      针对“裂缝”说法,记者特地沿着这座商场走了一圈,没有看到裂缝,但在靠近商场的北京东路路面疑似看到一条裂纹。拉萨市水利局局长欧阳丽萍认为,拉萨老城区改造工程铺设地下管线,道路开挖引起的震动会导致地面出现裂纹,“但同地下水的抽取没有必然的关系,更不会出现天坑。”

      关于“拉萨河截流”的传闻,记者调查发现,乃言过其实。拉萨河在靠近市区时被位于河中央的仙足岛分成了两条河流。一条继续沿仙足岛的南部边缘流淌,另一条则沿仙足岛北侧流经市区。为了促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西藏于去年开始在距离拉萨6公里的次角林村动工修建“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创意园区暨《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场馆”。为将次角林更好地同拉萨市连接起来,开始修建横跨拉萨河的次角林大桥。大桥位于仙足岛南侧,施工队临时将原本流经南侧的河水汇入北侧,所以流经南侧河道的河水水量变小了。

      拉萨河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差异很大。“丰水期能达到平均每小时1000立方米,而枯水期只有几十立方米。”欧阳丽萍表示,拉萨河外河(南侧)的水量减少,除施工临时改道外,还与枯水期河水流量较少有关。

      “次角林大桥修好后,拉萨河将改回原来的样子。”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

      疑问:拉萨被过度商业开发?



      【调查】 布达拉宫旺季每天限制人数;八廓街淡化商业功能

      近年来,西藏旅游持续火爆。2012年,进藏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6.47亿元。作为西藏重要的旅游城市,拉萨是否被过度商业开发了呢?

      据了解,拉萨在建设和规划中,注意保护文物,防止过度开发。为保护老城区的重点文物,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累计投资3亿多元实施了9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其中,今年上半年完工的有6项,年底完工2项,另一项大昭寺壁画保护工程预计到2014年完工。

      以布达拉宫为例。考虑到布达拉宫的承载能力,每天会限制客流量。对布达拉宫的保护维修工程也已经进行了数次。“现在,布达拉宫每天的接待能力在2600人左右。”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洛桑念扎说。



      “老城区区域人口高度密集,几乎集聚了生活、朝佛、住宅、商业、旅游、教育等所有功能。理顺老城区管理体制,提升保护建设水平势在必行。”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表示,此次保护工程将八廓街定位为居民生活地、信教群众朝佛地、高端旅游地,同时淡化其商业功能。

      关于在八廓街修建“八廓商城”的说法,记者在八廓街询问了好几家商户都表示不清楚。商户益苏说,“八廓商城肯定不在八廓街,更不用说在这里建设地下车库,因为这儿是不允许破坏的。”至于微博中提到的“拆除八廓街”,益苏感觉非常可笑。

      几经辗转,记者在距离八廓街近两公里的原城关区政府所在地找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八廓商城”。这里虽然属于老城区,但并不在以大昭寺为核心的八廓街历史街区。八廓街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曹鹏程告诉记者:“八廓商城直线距离冲赛康市场800米,距大昭寺1800米,周边历来就是商业中心。原城关区政府所在地也并非历史建筑。”

      “以前的办公大楼大概建于1991、1992年,临街的大楼更是在‘3·14’事件后修建的。”城关区区委办副主任侯飞向记者证实。

      本期栏目统筹:沈小根郝迎灿
    (原标题:拉萨老城“大拆大建”不实(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回复删除
  3. 人民日报今日登文“拉萨老城被曝正大拆大建被毁 媒体调查称不实”http://news.sina.com.cn/c/2013-05-13/023427101161.shtml …,第一句就说“5月4日,有微博称‘我们的拉萨快被毁了!救救拉萨吧!’并贴出‘大拆大建’的照片,指责拉萨老城被过度商业开发”,哈哈,人民日报,那是我的微博,点名吧~

    我的长微博“我们的拉萨快被毁了!救救拉萨吧!”,是5月5日01:09发的,5月5日11:45被屏蔽的,共计阅读(52.3万)|转发(2243)|评论(309)。后来还有许多网友继续转发我的长微博,也被删。既然拉萨没被毁而是被“保护”,那为何凡是关于老城改建的微博全被删?

    人民日报还好意思质疑拉萨古建被破坏,好意思质疑拉萨水资源遭破坏,好意思质疑拉萨遭到过度商业开发。拉萨老城所谓被保护的老房子,都成了“藏漂”的酒店。拉萨河上游由于持续开矿多年,水源被污染,现又被截留,“打造”各种人为景观。拉萨商业开发得还不够?去拉萨看看就知道。

    不过还是欢迎人民日报强调对拉萨老城的工程是“保护修缮”性质。或许这能对当地官商起到一些约束或警示作用,促其兑现修旧如旧、不迁移原住民的承诺。那么,那些被迁移到拉萨郊外的原住民,是不是会在“保护工程”结束之后,又让他们返回旧址呢?

    发现人民日报造谣了。我的微博及博客文章中并没有说“八廓商城”是在八廓街内修建,也并没有写“拆除八廓街”。我写的是:“正在修盖的‘八廓商城’(原城关区政府所在处,位于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转经道的东北面,与通常所称的八廓街相距很近,同在拉萨老城内)”。

    人民日报上推不?把这些发给它看看——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拉萨老城的改建分作几大块:老城中心即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转经道被彻底清场,所有摊贩(2600多个摊位)将被搬至新盖的“八廓商城”内,沿街原住民则全部被迁至拉萨西郊堆龙德庆县,迅速搬迁的住户可得两至三万元补助,不搬迁的就是政治问题。而腾出的空房、空院子则用来招商引资,设作商店酒店酒吧画店展览馆之类;老城的其他街巷和寺院,如小昭寺前面将开辟大片广场,周遭住户同样被搬迁远郊;老城东北角,原城关区政府所在处即改建“八廓商城”(占地15万平方米,仅地下停车位就有1117个)。

    人民日报还以布达拉宫为例,称“布达拉宫每天的接待能力在2600人左右。”可是早在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承认每天不能超过850人,否则将对土木式(石)结构的布达拉宫造成破坏。每天2600人上布达拉宫纯属不实。去年西藏游客突破千万人次,算算看,难道去布达拉宫的只有一百万人吗?

    一个城市,总是在建设。一个城市,总是在改造。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熟悉的是那些起吊车和各类机械,以及挖开的路面、飞扬的尘土、轰鸣的声响。看上去,城市似乎欣欣向荣,因为它总是不停地翻新。但真正的含义却是:这个城市在不停地失去。在无休无止的整容中,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拉萨城要建10座过街天桥(已在林廓转经路上建了5座),拉萨河上要建四座水坝,西藏文化中尤具特殊意义的圣湖拉姆拉措要被旅游开发修大门、游步道、亲水台,而远在阿里的冈仁波齐神山成了景区要收门票690元,古格王宫的废墟也被开发了。整个西藏,各个公司各地政府全在圈地捞钱,还不算过度?!

    拉姆拉措在西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精神意义,被认为是护法神班旦拉姆的魂湖,历代达赖喇嘛转世观相湖。西藏传统上对拉姆拉措有着极大的敬畏,包括在朝圣时不能喧哗、不动一石一草的禁忌,而今要建大门、景区售票处、游步道、亲水台、观景台、停车场、公厕等若干,以招徕无数游客,这不是破坏是什么?

    在拉萨林廓转经路修天桥是最不人道的,要知道转经朝佛者多为腿脚不好的老人,以及从远方磕着三步一个等身长头来到拉萨的朝圣者,而天桥那些上上下下的阶梯,如何让老人们走得方便?那种所谓坡道,如何让磕头者履行得了佛事?倘若政府真的兑现“以民为本”,那么何不让车辆绕行,让道给转经人行走?

    这个月从10日开始,是藏历五月,佛月“萨嘎达瓦”,这个月拉萨城的信众都要转经拜佛等等,拉萨最长的转经路上不到一年建了5座天桥,当局很变态,把天桥下面的道路故意堵上,逼得人们转经时只好上天桥再下天桥,转经者中很多是腿脚不便的老人,都苦不堪言。这就是拉萨每天正在发生的事。

    各种名义的开发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以发展经济为名,西藏的矿被开采,西藏的江河被修水电站,西藏的神山圣湖被旅游开发,在整个藏地的各地政府各个公司全都在挨个圈地圈水疯狂捞钱。有句话说得好,“反抗他们的开发。这种开发是反人类精神的。”

    眼看着帕廓周围无数的老房子被拆,剩下的老房子纷纷被改造成酒店,变成从中国各地到拉萨享受生活的“藏漂”们的后花园,拉萨老城与喀什噶尔何其相似。我的好友、维吾尔知识分子伊力哈木曾对我说:西藏新疆化的速度很快。这个说法正是现实。

    2003年的秋天,我们去了喀什噶尔。那里又叫喀什,但维吾尔人都说喀什噶尔。我们在老城呆了很久,感受着维吾尔人的文化细节与日常生活,那时候,我不断想起的是拉萨的帕廓,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当喀什噶尔老城被拆,被盖成所谓“现代化”的新城,让我兔死狐悲地联想到的是拉萨老城的命运。

    人民日报好意思提到布达拉宫。要知道,对布达拉宫的破坏更是没停过。五十四年前,布达拉宫的前面是郁郁葱葱的林卡,因为曾有达赖喇嘛歇息的法座得名“修赤”,但在尊者不得不流亡之后,这里树木被砍,腾出来的空地上建起了占领者的权力中心,即自治区党委、政府大院,四周被红墙围住貌似中南海。

    中国各地的权力者都喜欢模仿北京最中心的那块区域,因为从那里发出的最高指示,可以改变亿万人的命运。于是,有了红墙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自从天安门前面盖起了“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国各地亦纷纷效仿,布达拉宫前面也盖起了“劳动人民文化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最早的“援藏”建筑。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1996年,布达拉宫下面延续千百年烟火的雪村被搬迁,同时仿造与中国各地千篇一律、展示极权威力的广场,使失去了雪村的布达拉宫凸显致命缺陷。1997年,在布达拉宫广场西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改装为一家DJ舞厅。

    2000年和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拉萨具有宗教、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神圣之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义上可获保护。但2002年,状如炮弹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耸立在广场上,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深深刺痛了藏人的心。

    2005年,布达拉宫广场扩建之时,前身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DJ舞厅被拆除。布达拉宫广场完全成了对天安门广场的模仿。除了有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升旗台,还有了一座状如炮弹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而且两侧还有了地下人行通道。正如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捷克作家克里玛评述本国的广场:“无数次,向眼下统治者敬献忠诚的庆典在这里举行,而不管是受爱戴还是相反(后者更常见),足够多的人来到这里表达他们的效忠,不管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还是被恐惧所驱赶。”

    有一年的7月1日,在一群言行举止、穿着装束如出一辙的官员主持了升旗仪式后,我看见一位瘦小的老尼姑缓步走来,面朝布达拉宫默默祈祷。她毫不顾忌旁边有许多军警举着拳头对着中共党旗宣誓,而是将结着供奉的手印高高地举至额头,她是在盟誓,以奉献的手印来表达对佛陀对尊者对众生的誓言。

    布达拉宫广场还延至布达拉宫脚下。当权者将雪村居民迁走,有意留下几处过去属于西藏政府的机构如雪巴列空、雪监狱、雪造币厂等,及几处贵族宅院,将其统称为“雪城”,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新设“珍宝馆”中每样展品都拿来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布达拉宫并非天安门;然而把布达拉宫变成天安门,再强行塞给布达拉宫一个有着纪念碑、升旗台、地下人行通道的天安门广场,既透露了把宗教意义的布达拉宫改造成具有殖民意义的政治场所的用心,以及以现代化的名义罔顾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藏人民众的精神追求,这比单纯的文化破坏更糟糕。

    回复删除
  4. 唯色
    2年來
    妳只要發布新自焚者消息
    我都在螢幕前向每位自焚者鞠躬
    心情是尊敬又痛苦
    今天我忍不住流下淚
    用手撫摸妳于2001年-2006年
    在大昭寺前所拍的照片
    僧侶老少男女
    我摸他们每個人的臉頰與雙手
    這些容顏我曾在2007年在大昭寺前見到
    當時在人潮中
    我已經有預感
    這是我與西藏的最後一面了
    如今妳證實這真的是絕跡的畫面了
    這麼純真的藏臉
    我只能在螢幕前用撫摸來表達疼惜
    我很少流淚的
    是有名的鐵石心腸
    可我淚流不止
    這世間就是有無法停止的悲劇與錯誤!!!








    回复删除
    回复
    1. 谢谢你的留言。我读了好几遍,很难过的感觉。其实我正是出于与你同样的感受,才决心记录这一切。。。没有记录的话,罪恶就会被隐形,制造罪恶者就会心满意足地遁迹。。不,还是要竭力地记录这一切,记录美好是怎么被毁灭的,悲剧是怎么被铸成的。都有原因的,因果是有力量的。。。

      删除
  5. 老外推友翻译我的推文:

    Adam Cathcart ‏@adamcathcart
    Tibetan writer Woeser @degewa throwing thunderbolts at People's Daily re: "Tibetan-style architecture" in Lhasa, hotel frenzy.

    "People's Daily has such nerve to doubt that Lhasa's old architecture is being destroyed, that Lhasa's water resources being ruined"

    "[People's Daily's got] nerve to doubt that Lhasa is suffering from excessive business development [好意思质疑拉萨遭到过度商业开发]."

    "All of the so-called 'protected' old buildings in Lhasa have all become so-called 'beautiful Tibetan-style' hotels [都成了“藏漂”的酒店]."

    "Lhasa's rivers have been spoiled for years by mining, and the water fouled, & still every kind of human landscape is 'created'."

    "And Lhasa's development is still insufficient? Go to Lhasa for your self, have a look, & you will understand."

    回复删除
  6. 我上维基百科查理一下关于您的资料,发现您是66年出生——看一些您的照片没看出来,那我应该称呼您阿姨,然后也用了“您”。上面一幅照片:两个老男人,额头相并,露齿的微笑。我真忍不住眼泪——包括在写这段话时。我在想,是怎样的文化创造了这样的快乐人?他们怎么能如此的快乐?而面对承载文化印记与精神世界的现实世界的改变,“他们的”笑是否还会依然,我真不想判定。这样的事还不止在拉萨发生,而是在全中国。
    祝福拉萨,祝福中国!
    唯色阿姨保重,祝身体健康!
    一个身份证上写的是苗族,也算不上汉族的90后小青年

    回复删除
    回复
    1. 谢谢你真诚的留言。

      你提到的这张照片,右边那位穿绛红袈裟的男人,叫道登达瓦,是康区德格人(德格本尼寺活佛)。他磕长头到拉萨,发愿在夹波日(药王山)建成刻上大藏经《甘珠尔》的佛塔,于前年圆寂。我曾写过他,在南方周末上发过,是第三个故事http://www.southcn.com/weekend/culture/200504280041.htm。第一张照片上的人也是他。

      唯色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