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卓尼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美丽家园,成为往日记忆。
这就是淹没区涉及甘南州多个藏人乡村的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
一份关于藏人移民的调查报告令人震惊
文/唯色
最近看到中国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工作研究》2009年第4期,其中有篇《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自愿性移民问题调查报告——以甘南州九甸峡水电工程为例》,读来令人震惊、万分忧虑。开篇即介绍,该工程水库淹没区涉及甘南州多个藏人乡村,计有661户、2560名藏人不得不搬迁,其中绝大多数被搬迁到尽是戈壁荒漠、风沙危害严重的酒泉瓜州,不但自然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与藏人的文化、习俗完全不同。
于2008年9月和10月两次进行的调查发现,“藏人移民精神面貌很差,普遍存在留恋故土和怀旧心理”,如这首悲歌所表达的那样:“山山水水变样了,吃饭穿衣走样了;文化信仰不像了,人和人都不亲了;天变了地变了,一切不像原样了;前心后心凉透了,故乡我就想坏了。”刚搬迁时,一些藏人还鼓起信心要开荒种地植树,可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以及盐碱化的土地让他们的愿望落空,眼看生活水平下降,未来前景黯淡,连明年怎么种地过日子都不知道,“94.44%的人对生活不如以前表示非常担心。”
政府对藏人移民的巨大损失并未给予合理的赔偿与补偿,原有的许诺也迟迟不到位,这让藏人移民深感吃了大亏。其中如规定将原有土地与移民点的土地进行置换,但没有进行赔偿。而藏人到移民点时扣除房价,之前所补偿的钱已所剩无几。调查发现,移民点的房子“没有一点藏族特色,均为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平顶房,室内阴冷,没有舒适感,住在里面感到非常的不适应,而且建筑质量也很差。……88.89%的人对住房状况表示不满意。”
调查报告还直言不讳地写到:“各级政府所强调的主要工作是尽快搬迁……很少有人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文化背景,也很少有人去关注或亲自体验感受藏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他们远离自己的族群、神圣的寺院以及熟悉的山山水水和家园后,内心深处的忧伤和痛苦无人替代。”调查发现,移民点“没有一点藏族文化气息,藏族的特色在这里无踪无影”。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搬迁时要求在移民点修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关领导不但答应修建,还说要派几个喇嘛去,可是搬迁后不但不让建寺院,连经幡都不敢挂。许多老人因水土不服而生病,一些妇女精神失常,甚至丧葬习俗也将被迫改变,这都使藏人移民的心理压力相当大,“78.70%的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习俗不能传承延续表示担心。”
调查报告还注意到了藏人移民的教育问题,指出由于在搬迁时,政府根本没有考虑到民族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以至于在移民点的学校接受不到藏语教育,而且课本版本不一样,教师口音听不懂,使得藏人移民的子女学习吃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加上移民点的上学费用较高,生活费用也较高,已经有数十名初中高中学生辍学外出打工。
而移民地的政府人员又把藏人视为贫困移民,加之语言不通,因而歧视藏人,这自然引起藏人的反感和不满,也更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固然,调查报告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但恐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难奏效,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受害者永远都是弱势的百姓,而藏人百姓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然而,这份调查报告十分难得,它明确地得出结论说,因为移民搬迁,藏人“受到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和物质的,而且包括他们的宗教、文化、社区、心理、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全面受损。”
2009-11-21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摄影记者为这篇照片注明的图说是:“想家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卓尼县洮砚乡纳儿村的全村移民要求记者为他们在村前拍一张“全村福”。
藏人移民被搬迁到尽是戈壁荒漠、风沙危害严重的酒泉瓜州。
甘肃省官员来藏人移民村视察受干旱影响长不出庄稼的田地。
(注:以上所有图片,皆是从百度搜索。)
Japanese translation is here:
回复删除http://tibet.cocolog-nifty.com/blog_tibet/2009/12/post-faba.html
Thanx.
这些地方,都是你们祖先曾经征服过的。怎么,不敢再征服一次啦?摆出你们弱者的嘴脸了?弱不是罪恶,但是懦弱成这样,真的是罪恶啊!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