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
达赖喇嘛:对同中国会谈失去信心
2008年10月25日,尊者达赖喇嘛在印度流亡藏人社区达兰萨拉。
达赖喇嘛:对同中国会谈失去信心
文/BBC 2008-10-26
达赖喇嘛表示对同北京会谈失去信心
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周六(10月25日)表示,他已经放弃劝说北京政府给与西藏更多自治的希望。
这是达赖(喇嘛)最近在新德里医院成功接受胆结石手术后,首次公开露面发表的讲话。达赖(喇嘛)说,现在他将让600万西藏人民决定如何继续进行对话。
中国政府一再指责达赖(喇嘛)开展分裂活动,达赖(喇嘛)对此予以否认。达赖(喇嘛)说,他所奉行的“中间道路”政策只是为了让西藏获取更大的自治,以保护其独特的佛教文化。
在周六于印度达兰萨拉发表的讲话中达赖(喇嘛)说,他的中间道路政策得到全球许多国家和中国知识界人士的支持。但这种真诚的呼吁和希望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西藏境内的局势依然持续恶化。
达赖(喇嘛)说,西藏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最终的解决权在于全体西藏人民。因此,达赖(喇嘛)建议西藏人民议会和西藏流亡政府下个月举行西藏前途特别大会,收集民众的意见。
“中间道路”
达赖(喇嘛)“中间道路”政策的宗旨,是在不脱离中国的架构下,西藏成为一个享有完全自治的行政体,实现全境非军事化。外交与国防由北京中央政府负责,其他事物则交由自治政府处理。
其内容同时还包括,为保护和发展西藏独特的文化与宗教传统,应防止大批汉人移民西藏。
但由于达赖(喇嘛)和北京当局之间的多次谈判缺乏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流亡海外的藏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藏人,沮丧与失望之感越发严重,很多人要求达赖(喇嘛)放弃温和的“中间道路”,改以强硬立场,争取西藏的完全独立。
据基地设在挪威的西藏之声电台报道,曾多次代表达赖喇嘛参加同北京政府谈判的特使洛地嘉日说,如果于本月底举行的新一轮(第8轮)谈判仍如以前一样不能取得任何进展,西藏流亡政府有可能中断和北京的接触与对话。
刚听到这条新闻,一开始有些诧异,再想想,这谈判本来就有名无实,拒绝谈判的其实是北京,并不是达兰萨拉。
回复删除这个blog的网址是不是也快要改了?
回复删除特稿:中国官员称不谈西藏未来,只谈达赖未来
回复删除DWNEWS.COM-- 2008年10月28日14:43:47(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多维社记者林桂明编译报导/达赖喇嘛是不是真正放弃了有朝一日中国可能同意他的西藏家乡某种程度自治的提议的希望?这就是这位73岁的西藏流亡精神领袖10月25日在印度北部达兰萨拉流亡地的讲话中,似乎要说明的事。
“长期以来,在和中国打交道中,我一直在真诚地寻求中间道路,但中国方面至今没有任何积极的回应,”他说。“至于我,我已经放弃了。”
美联社的报导认为,达赖的这个讲话令人震惊,从这位著名的全球公众心目中的和平形象者发出这样的声明是“异常生硬”的,达赖一贯宣扬妥协和非暴力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据新闻周刊刊登的记者Simon Elegant发自北京的报导说,看来,经过几十年的与北京没有结果的谈判,企图为他的家乡西藏获得一些让步的愿望无疾而终,第15世达赖喇嘛可能也最终达到他的忍耐限度。“耐心先生已经用尽耐心,”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藏学研究教授罗比巴内特(Robbie Barnett)说。“这虽然不是太出人意料,但确实真是非常严重和令人大感失望。中国政府一定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一些负责西藏事务的官员一定是非常高兴的,他们终于成功地逼出了(达赖的)这种反应。现在他们可以说,是达赖方面导致谈判中断,他们可以声称占领了道德制高点。”
北京官员和达赖喇嘛的代表的第八轮会谈定于10月下旬。目前尚不清楚,达赖喇嘛的声明将如何影响到这次会谈。在达赖喇嘛讲话的第二天,达赖喇嘛的发言人丹增塔拉(Tenzin Taklha)对记者说,会谈将按计划进行,强调有必要让“继续对话的大门打开。”丹增塔拉也证实说,达赖喇嘛曾呼吁流亡藏人领袖于11月中旬举行协商会议,对该组织追求的自由西藏的目标做完全彻底地审视。他说,除了非暴力的基本原则之外,还有的“一切方式都将摆在桌面上”进行重新审视。
不过,根据西藏之声报导,达赖特使洛地嘉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藏语部“时事评论”访问时表示,如果订于本月底举行的第八回合藏中会谈,也如同前几轮会谈般没有实质进展,西藏流亡政府可能中断目前进行的藏中接触与对话。
按西藏流亡政府的解释,达赖喇嘛的“中间道路”,就是在不脱离中国的架构下,让西藏成为享有完全自治的行政体,全境非军事化,外交与国防由中国政府负责,其他事务则由自治政府处理。同时,为保护与发展西藏独特的文化与宗教传统,防止大批汉人移居西藏。
那么,达赖的那番话是否意味著他将退休呢?来自英国的报导说,西藏的流亡议会议长噶玛措菲尔(Karma Choephel)对记者说,达赖喇嘛曾经说过,他是在半退休状态,现在他认为他几乎是完全退休了。然而,达赖的一名高级助手26日晚否认了这种说法,否认说达赖将开始考虑在西藏的事务上的让步的说法。“由于中国没有反应,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没有希望了。”达赖喇嘛的发言人丹增塔拉说。“尊者达赖喇嘛并不想成为解决西藏问题的障碍,因此他已致函议会说明他的选择。”
国际观察家忧心,达赖放弃中间路线,恐怕会让海内外的藏人往激进路线靠拢,西藏地区的抗议将层出不穷,北京当局也将有更好的理由镇压西藏。
新闻周刊的报导说,今年3月,在西藏首府拉萨的反中国暴乱确实变成了暴力行动,导致了双方数十人的死亡。中国当局迅速封锁了西藏,并围捕了数百名嫌疑犯,在暴乱发生近8个月后的今天,据报道,其中的一些人至今仍被关在监狱中。
由于目前进入该地区进行报导仍然几乎是被完全禁止的,只有一些零星的报导,披露一些进一步的藏人的抗议行动,以及对中国安全部队在试图平息异议活动时,滥用权力和侵犯人权的指控。自从人民解放军部队于1951年进入到这个大约600万西藏人居住的山区以来,一直有不满中国政府入侵的零星反抗活动。
达赖喇嘛于1951年逃离西藏流亡印度,然后在世界舞台上为让西藏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和维护西藏的传统文化而不懈的在世界各国游说宣传。分析家和学者指出,自从今年3月发生了西藏的骚乱以后,达赖发现自己已经处在一个越来越不可能达成目标的景况中,因为在印度社会中的10万人的强有力的西藏人社区中,年轻人和激进势力越来越要求对北京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尤其是有报告指控说,北京政府对藏人的虐待加强了,包括逮捕和枪击僧侣的事件都增加了。
熟悉西藏情况和西藏流亡政府立场的一些消息来源说,西藏人在与中国谈判中,已经放弃了几乎所有先决条件,只寻求让西藏精神领袖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一次会谈,但是,从今年年中以来,中国官员似乎不但没有软化其立场,反而变得更加强硬。包括最近的一次,在7月份声称,双方的会谈不是要谈西藏的未来,而只是对达赖自己个人的未来作出安排,包括可能允许他返回中国。
新闻周刊的报导最后引用哥伦比亚藏学家巴内特教授的话说:“正是这个说法,导致了从1985年以来就进行的谈判崩溃的原因。中国政府一定早就知道,如果他们采取再次羞辱达赖的方式,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一旦他们返回到这种说法,巴内特说,达赖喇嘛几乎没有选择,只能是拒绝他们。
巴内特说,考虑到发生的这一切,“唯一真正使人惊奇的是,拖了这么久的时间。”
达赖喇嘛:西藏前途交藏人决定
回复删除明报
【明报专讯】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前日(25日)暗示,他将放弃不寻求西藏独立而只求更大自治权的中间道路。他在讲话中指出,他提倡的「中间道路」立场建立在汉藏人民互利双赢的基础,但这种真诚呼吁和希望一直未得到北京重视,使得他对北京当局的信心愈来愈淡薄,因此他决定将未来西藏的前途问题交全体藏人决定。
美联社引述总部设在挪威的西藏之声电台报道,达赖喇嘛於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印度达兰萨拉一个公开活动上表示,他虽然并没有对中国人民失去信心,但是对中国政府的信心愈来愈淡薄,因此,建议西藏人民议会和西藏流亡政府下月召开西藏前途特别大会,收集民眾的意见。
指扩自治权呼吁 未得北京重视
中央政府和达赖喇嘛私人代表的新一轮会谈将在本月底进行,达赖喇嘛的发言人表示,达赖言论不会影响会谈。不过,其私人代表甲日‧洛迪本月14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採访时曾表示,如果今次会谈如同前几轮会谈一样,没有任何实质进展,西藏流亡政府有可能中断双方的接触和对话。因为,「谁也没有权力强制藏人接受『中间道路』政策……如果绝大多数西藏人民希望西藏独立,就应该追求独立,这是谁也不能阻止的。」
大藏区不被接受 对京信心淡薄
达赖喇嘛提出的「中间道路」,就是在不脱离中国的架构下,让西藏及其他藏区成为一个完全自治的行政区。外交与国防交由中央政府负责,其他事务则自治处理。但北京指他的「大藏区」计划就是分裂国家。
新一轮会谈前 发「最后通牒」
达赖喇嘛表示,流亡藏人被迫离开家园将近50周年,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50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前途问题才成为难民,而是为了西藏民族的前途问题曾全力与中方谈判无果,才被迫选择了流亡之路。」
另外,据共同社报道,应日本福冈县佛教联合会邀请,达赖喇嘛将於本周五(31日)出发到日本,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并订於下月3、4日分别在东京和北九州举行演讲。
── 原载 明报
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没有人拒绝谈判,只是大家对谈判的期望不一样。一个要一揽子解决藏人的问题,一个只是要解决达赖喇嘛的个人前途问题,这个差别着实是太大了。
回复删除奇怪诶,唯色不是写作的么?干么那么关心政治呢?
回复删除您的很多有关西藏的文章都能很好的让大陆读者了解到真实的西藏,现在怎么做达兰萨拉流亡政府这种政治团体的助手。如果您是一位聪明的人的话,您就应该明白,流亡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任何观点及言论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没有哪个政治家真正的是为民众着想的。所以,还是非常希望您继续做一名作家,多些一些让民众增进知识、陶冶情操的文章。